陳品秀
舞蹈評論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幾個對舞蹈研究很有助益的網站
書籍査詢: 紐約市立圖書館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網址:www.nypl.org 紐約市立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舞蹈研究者亦不時需要參考及了解整個文化背景、政治、經濟、社會、人類學、心理學、哲學、其他藝術等等,這是一個好用的資料中心。 大英博物館線上搜尋 British Library 網址:blpc.bl.uk 大英圖書館的藏書及服務是世界性的,這是另一個很重要的研究資源網站。館内所收,包括九百五十萬冊以上的書、論文期刊、會議論文等等。最好的是,除了可以査到所需書目資料外,並可透過其文件服務中心(Document Supply Centre),線上訂購論文影印,然後直接寄到家裡來。這服務是付費的,不過是全球性的,因此對研究者有很大的便利。 Niss英國圖書館、大學聯結網 網址:www.niss.ac.uk 這是一個將英國各圖書館及各大學聯結起來的一個入口網站,從中可以査詢到任一所大學或圖書館的藏書,而可前往借閱,或透過館際聯繫來借閱。但此網站的好處還在於相關連結可以聯到全世界各地大部分的圖書館,如此,對各地的資源都可以有所了解及掌握。 學術期刊論文查詢: Ingenta論文中心 網址:www.ingenta.com 這是一個論文中心。通常由學術機構註冊,以供其人員或學生使用,如果是個人査詢,可以登錄時選guest即可免費進入。此中心收藏有九十萬篇以上的論文及摘要,兩干八
-
特別企畫 Feature
研討會論文摘記
〈從文學到舞蹈-奠基於文學作品的台灣當代舞作〉 黃尹瑩目前為美國天普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她結合「文本分析」、「舞蹈分析」和「符號學」的方法學,來閱讀林懷民的舞作《九歌》及剖析舞作中所蘊涵的多層意義。 她觀察台灣舞壇多位曾將改編古典文學為現代舞作品的編舞家的作品,如林懷民、彭錦耀、陶馥蘭等,之後發現:文學作品常常只是編舞家創作的「前文」(pre-text)或想像力的跳板。舞作則提供一個跨越文學和舞蹈疆界,研究兩者交互影響的完美場域。 在這篇論文中,黃尹瑩企圖透過深入探討此舞作和原文學作品之間複雜的對話來釐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包括:編舞家如何將文學轉化為舞蹈?在改編為舞蹈的過程中,文學作品發生了什麼改變?這些改變具有何種美學上、社會上、文化上的意義?在此舞作中.編舞者建構了何種舞蹈劇場的語彙?他是否從亞洲或西方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編舞的養分和素材?對當代的觀衆而言,這樣的一支舞蹈具有何種意義? (本刊編輯陳品秀整理) 〈社會諷諭與後現代主義文本互指-論羅曼菲的《天國出走》〉 陳雅萍目前為美國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她選擇了台北越界舞團的《天國出走》羅曼菲所編作的下半場:〈再次出走〉、〈新興人類〉與〈食言〉等三段,做為論文研究的對象。 陳雅萍認為,《天國出走》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台灣社會在一九九六、九七年之交,政治、社會、信仰、媒體傳播文化等方面的種種亂象。羅曼菲以極尖銳的諷諭手法、誇張的劇場及舞蹈語言,無情地暴露出台灣社會混亂、失落的一面。這在九〇年代中期台灣舞蹈界一面倒的神秘、冥想之「東方肢體風」中,實為難得的異數。 除了強烈的社會諷諭風格,羅曼菲的《天國出走》更運用了台灣舞蹈界少見的後現代主義文本互指(intertextuality)的手法。〈再次出走〉中「出走」(exodus)的主題和其中領導者的角色,令人聯想起台灣舞蹈史的經典作品《薪傳》中〈唐山過台灣〉的情景;而〈新興人類〉中盲目崇拜傳道者的群衆,則明顯地脫胎自杜莉絲.韓福瑞的《震盪教徒》,以及瑪莎.葛蘭姆的《阿帕拉契之春》裡圍繞著傳道者的年輕女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研討會論文摘記
〈身體意象群-浮現於認知現象與哲學基礎的交織中〉 廖抱一目前為英國拉邦中心舞蹈研究所(Laban Dance Research)博士班學生,在這篇論文中,他企圖提出一個關於身體的系統架構(Homologous system),在此架構中不同的身體理論將可在一定的條件下結合,不同的身體類型亦同時在這個系統内並存,呈現出有關身體的多元現象。這篇論文中所指的「身體」是作為一種「舞蹈元素的身體」,非作為一種「舞蹈風格的身體」。 把身體當作一種元素,在至今的研究中,有五個主要的檢視切入角度,包括:生理學、神經生理學、社會學、現象學、符號學等。這篇論文便在探討將如何此五種不同視角的身體理論歸置於三個不同的類別領域中:動機(motive)、直接認知(originator)與混合認知(originated)。而藉此歸置,及三個領域間的假設關係,獲得不同的身體理論間的相互關係。從這些分析的切入觀點所獲得的身體的多元現象,即成為編舞、表演或舞蹈分析時,可資應用的身體元素,與貝他舞蹈元素,如動作、空間、聲音等交織,隨即在因而形成的不同風格中表達出意涵。 (本刊編輯陳品秀整理) 〈從「氣-身體」的修煉而臻舞蹈精神之體現〉 吳文琪目前為美國天普大學舞蹈學博士班學生。這篇論文採用「比較文學」的方式,來探討中國人和西方人對身體觀和身體體現的根本差異。經由道家莊子和現象學家梅洛-龎蒂(Maurice Merleau Ponty)在身心主體的比較研究下,得出具有「氣化」、「物化」等轉化特質的「氣-身體」槪念,因其與人性相通,最適合人類乃至於藝術家們的修煉與發展。 至今從哲學的角度來探究氣與舞蹈之關聯性及其意義之論述,幾乎付之闕如。這篇論文在於從根本上探討氣之於舞蹈的意義與其所能體現出的具體力量。其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提昇舞者與其舞蹈之生命力。意圖闡明舞者怎樣才能夠恢復和強化其内在的真氣,以達身心之健康,進而能夠跳出個人内在精神之舞。 「氣-舞蹈」意指舞蹈是一門體現氣的經驗與表達氣的思想之藝術,有別於現今一般的舞蹈訓練重視身、心方面的發展。
-
台前幕後
肢體寫下的閱讀筆記
小說充滿視覺意象的想像世界,一再引發編舞家以肢體敘述與文本對話。「不完整的寓言」亦將與古今文學作品,進行一場遊走在語言、影像、文字與肢體之間的辯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十世紀表演藝術大事記
舞蹈篇 黑色字體為舞蹈藝術記事 橘色字體為政經科技大事 〇表西方 ●表台灣 ※表大陸 〜1919 1909 〇狄亞基列夫將俄國芭蕾舞者引進法國,並在巴黎造成轟動。 1911 ※辛亥革命成功。 1912 〇尼金斯基推出《牧神的午后》。 1913 〇尼金斯基推出以斯特拉溫斯基的樂曲而作的《春之祭》。 1914 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〇瑪麗.魏格曼代表作《巫舞》推出。 1918 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〇英國婦女獲投票權。 1920〜29 1921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1927 〇第一部有聲電影問世。 1928 〇喬治.巴蘭欽以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編出《阿波羅》。 1930〜1939 1931 〇瑪莎.葛蘭姆以美國西南部印地安部落為靈感所編的作品《原始的神祕》。 1932 〇德國編舞家庫特.尤斯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風中舞影 將大自然與表演結合的李銘訓
關於攝影的一切,李銘訓完全靠自修而得。從研究底片特性到快速對焦的功夫,就為了要留下最動人的瞬間,近二十個年頭裡,他已經為一百多個表演藝術團體拍過照,累積照片超過六十五萬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凝鍊動態之美 拍出舞者内心世界的鄧玉麟
無論是當一名舞者或攝影師,都源自鄧玉麟心中對舞蹈的那一份狂熱。他拍舞蹈不只要捕捉編舞家的舞蹈畫面,更想拍出引發舞者肢體的内在動能,源自内心的感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卓庭竹.卓月雲
未能站在舞台上,一直是卓媽媽的遺憾。望著舞蹈有成的女兒,卓媽媽感到與有榮焉的自豪。 她說,女兒的演出,我一場都不會錯過。女兒學跳舞,她也跟著成長許多。從家庭主婦到成爲舞蹈社的負責人,她笑著說,我現在不只有行政的能力,連舞蹈社的小朋友要上台,臉上的妝,都是我一手包辦。 卓庭竹和母親的關係相當融恰,說是母女,還不若說情同姐妹。心情不好的時候,卓庭竹會找媽媽一塊喝杯小酒談談心,說到傷心處兩個人還會抱著一起哭。卓庭竹說,媽媽一直是她精神上最大的支柱,她很感謝母親。 以前卓媽媽總是希望女兒能常待在身邊,經過這幾年,卓庭竹的在編舞上的表現才讓她慢慢地明瞭,應該放她飛往更開闊的天空,才不至埋沒她的才能。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楊銘隆.楊李罔
舞者楊銘隆會離開世界知名的崔莎.布朗舞團回到台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爲了年近八旬的母親。去年母親住院開刀,才讓他警醒到母親的年歲已大。記得高中時有一次晚歸,母親惦念著站在門外守候的身影,一直讓他耿耿於懷。 楊銘隆是家中的老么,從小就特別黏母親。回想起小時候的日子,他說:媽媽很會做女紅,家中小孩穿的,都是母親親手做的衣服。一邊幫人家做衣服賺錢、一邊帶小孩。他最記得那段在碎布堆上玩,聽著縫紉機工作聲睡著的日子。 對於楊銘隆將跳舞當成職業,媽媽一點都不反對,她說:只要兒子安分做人,一點都不擔心他的將來;不管做什麼,只要他喜歡就好。若要說有什麼牽掛,就是希望兒子早點成家。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台前幕後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2000異世界」由五位編舞家聯手出擊,針對人文與科技的關係做多方的探討。演出大量運用動畫、錄像等多元媒材,將使影像投影成爲舞台上另一位重量級的「舞者」。
-
台北
最顯眼的色彩
我推介這幾位舞蹈家,因爲他們是二十世紀末國際舞壇的巔峰,也將在下世紀繼續領導風潮。 ──林懷民
-
特別企畫 Feature
切進舞訊的脈動
雖然世界各地舞團或明星舞者個人的網站,密如星雲散布在各網海,但這可一點也難不倒魏淑美翰林雅婷這兩位舞迷。他們分別找到一個資料蒐集完整、連結性強的網站,作爲前進舞團的基地台。
-
焦點
擊石焚松以祈天
「焚松」原本是藏人的祝禱儀式,《焚松》則從中淬取了火的滌淨和紅的莊嚴,舞者們以內視而專注的神情,與石共舞,表達著對自然的敬仰之心。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李昻.康寧年表
生於1947年7月5日 歿於1999年8月12日 淸晨六點半 逝世地點:於阿姆斯特丹自家住宅,客廳椅子上 死 因:肝臓衰竭 遺 體:九月十七日火化,有十位朋友在場 葬 禮:預計六星期內,將於其雙親同樣的骨灰撒葬處,將骨灰灑於大海。
-
台前幕後
探向舞蹈邊界
舞蹈空間舞團「在邊界前後左右」裡的三支舞作生成時間從六〇邁向兩千年,橫跨近四十個年頭,不僅呈現了不同世代編舞者的作品面貌,亦考驗著舞者適應不同舞蹈技巧的功力。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藝術家的典型
李昻.康寧於一九八三年應林懷民之邀來台,停留台灣的十四年期間,爲台灣編作二十七支舞碼,敎育無數學子。今年八月,他病逝於荷蘭。但這位一直活在狂飆的六〇年代的藝術家,他深厚的文化涵養、專業的舞蹈智識,爲台灣舞蹈界所注入的新鮮活力,將永難抹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神父之愛
「神愛世人」,來台灣傳敎的祕克琳、紀寒竹神父愛台灣愛得很藝術,一個在宜蘭成立蘭陽靑年會及舞蹈團,一個在台南成立華燈藝術中心;他們說,一切的努力,都是爲台灣而做的。
-
舞與影的對話
自我完成
靜止的內涵 永遠比「動」作來得深邃 從一部電影的拍攝 莎莉.波特從中學到了探戈的要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界迸裂的火花
此次台北藝術節多項演出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面貌,我們邀請到分別來自傳統、現代各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企圖從肢體、意念、美學、形式等各個角度,再次反觀探索台灣表演藝術的新契機。
-
台前幕後
讓動作的歸動作
古名伸與魏瑛娟兩位分別從正統舞蹈與戲劇學院出身的藝術工作者,將於新舞臺演出各自的作品。來自舞蹈與戲劇不同領域的兩個人,她們的舞台美學有什麼樣的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