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莉.波特以她對舞蹈的理解、對電影媒介熱稔的思維,以編舞家及導演的敏銳,從容不迫地操縱著整個舞蹈、影片的進行。(聯影電影公司 提供)
舞與影的對話 新視窗/舞與影的對話

自我完成

談莎莉.波特的探戈舞蹈電影《夢幻舞神》

靜止的內涵

永遠比「動」作來得深邃

從一部電影的拍攝

莎莉.波特從中學到了探戈的要義

靜止的內涵

永遠比「動」作來得深邃

從一部電影的拍攝

莎莉.波特從中學到了探戈的要義

你可以把《夢幻舞神》(The Tango Lesson,1997)單純當作一部以探戈舞蹈爲題材的劇情片或文藝愛情片。一名年過四十的女主角迷戀上一名拉丁裔籍的探戈明星舞者,片中委委敍述兩人之間看不到任何一點情色的愛情故事。但假如僅只是這樣,這部片子可能一點都不好看,旣看不到兩人情感世界愛恨糾結的劇情張力,還可能會擔心,這位年過四十的女導演執意自己擔綱女主角,是不是會影響票房?或者,她只執意想一圓將自己的戀情搬上銀幕的美夢?

而且說眞的,她不但沒什麼演技,舞,也跳得不好,假如想看如《閃舞》中珍妮.佛貝爾般炫人舞技的觀衆,可能會大失所望。但是這位舞者出身的導演──莎莉.波特(Sally Potter)所拍的這部片所帶出來的意義,並不僅止於此。

以舞者精神拍電影的莎莉.波特

在探討這部片的內容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莎莉.波特的電影經歷以及她與舞蹈的淵源,才能眞正進入這部電影的精神世界。

莎莉.波特從她長大到能提起攝影機的那一年(八歲),就與影片結下不解之緣。十四歲成爲一部八釐米的短片的導演,二十一歲才進入英國拉邦舞蹈學校開始學習舞蹈及編舞,後來並與Jacky Lansley共同成立「受限」舞團(Limited Dance Company,1974)。但由於起步晚,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爲一位專業舞者。不過她卻酷愛舞蹈,她自己曾說過,她把在舞蹈創作中學習到的東西拿來導戲,也以舞者苦練勤奮的精神來從事電影工作。從以下所引述的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舞蹈對莎莉.波特的重要性:

我無法擺脱舞蹈,無法將它視爲一種個人的喜好,舞蹈永遠是我内心最强烈的渴望。矛盾的是,我相信自己不可能認眞從事舞蹈。它永遠是世界上最短命的藝術,也是最容易被看做是通俗、不重要、細鎖小事的藝術。它最難被表演,由於條件相當確定(只需要好的地板、熱情與賞心悦目),也因此最容易被誤解。(註)

從一九六八年開始執導、到第一部黑白影片Thriller(1979)參展,直到拍完《美麗佳人歐蘭朶》(1994)之後,莎莉.波特終於成爲一名正式導演。而在成爲一名全職的導演之前,特別是七〇年代,她也拍攝許多舞蹈影片,她旣是影片的導演也是編舞者。其中幾部較著名舞蹈影片的包括:爲倫敦當代舞蹈劇場所拍攝的Com-bines、與Rose English合作的《死神與少女》Death and the Maiden等等。

追逐電影?還是提著攝影機追逐舞蹈

《夢幻舞神》是依莎莉.波特自身的生活體驗所拍攝而成,一部關於探戈舞蹈、關於愛戀、權利關係,關於現實與欲望的電影。電影以兼顧現實敍述與心靈世界的寫照的方式,企圖呈現最接近眞實體驗的原本面貌。在電影中,可以看到原本計畫拍攝一部通俗片的莎莉.波特,經由一次又一次探戈課程的影響與啓發,與男主角帕布羅(Pablo),一名優越的探戈舞星之間的愛戀,逐步改變她的電影,她的想法,她的生活。這期間的心理掙扎就如同她自己所寫:

我的生活被生存奮鬥的現實與體内自發性的蠢蠢欲動,這兩個世界煎熬著。正當的工作與純娛樂、導演的身份與舞者的身份、現實的狀況與想要成爲什麼的想望等等,割裂著我。──漸漸的,它們成了一部電影的劇本。

電影運用「野豔、旖麗」、「黑白灰階」兩種色調,將莎莉.波特(她在片中使用她的本名)心中原先計畫寫的電影脚本與現實世界區別開來,並用不同的課堂(les-son)區隔電影段落的進行,如同音樂架構的樂章一般。隨著探戈對她的影響日漸深遠,「野豔、旖麗」的片段出現在影片中的份量逐漸減少,終至無疾。

莎莉.波特深受深諳探戈藝術的帕布羅所吸引,經由要求他當她的探戈老師、在舞廳找人練習、不惜到阿根廷拜師學藝,而一步步深入探戈的舞蹈精髓,到後來,帕布羅甚至邀請她與他登台演出。而帕布羅也不只僅希冀可能成爲一名電影明星,後來他也爲莎莉.波特的電影世界所吸引。

但是一次又一次,一向慣於發號施令的「導演」,在學習探戈的過程中,一再地在必須完全聽從帕布羅的帶領及舞伴的信任中受挫;而習慣於帶領舞伴的帕布羅則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因爲必須聽從導演的絕對指示而不知所措。兩人在挫折與學習中,了解人與人之間「帶領」與「聽從」的權力互動關係。經由這一段時光,兩人不僅發展出一段複雜的愛情,也從彼此身上學習到開啓另一個世界的竅門。

拍了電影,學會怎麼跳舞

在這裡,再讓我們回過頭來思考文章一開頭所提的問題:爲什麼只對當導演有完全把握的莎莉.波特,執意要由自己來扮演電影中的自己?

由於多年從事舞蹈影片拍攝的經驗,讓莎莉.波特對舞蹈與影像的關係有更深切的思考:

以前曾經拍過一些舞蹈電影,不過也發現,電影很難表現出舞蹈的眞實風貌。你必須很了解人的整個身體,用電影來記錄舞蹈,容易失去舞蹈裡的精力,因爲電影太拘泥、太旁觀了。

從以上這段引述文字,可以看出她對於將舞蹈放在影片中的憂慮。一則是由於這是一部根據眞實經歷而來的電影,一則是因爲她了解到舞蹈的內涵容易在影片中流失的事實,此二者讓她決定由自己來擔剛演出。我們可以看到影片一開始那個當演員、站在鏡頭前的莎莉.波特的確有點尶尬,笨拙的舞技簡直糟到不必假裝不會跳探戈。但在接下來的片段中,莎莉.波特越是一步步摸索到探戈的奧義,我們也看到莎莉.波特越來越年輕美麗,特別是她在片中以導演的身份命令三名探戈舞者起舞時,那種自信與篤定的神情。

舞者們在空曠舊屋中起舞的片段,「扮演」演員及導演的莎莉.波特從鏡頭中消失,而代之以圓形環繞的流暢運鏡、鏡頭巧妙的穿梭和極富韻律感的剪接等方式,存在這部影片中。是她在鏡頭外,以一隻看不見的手,以她對舞蹈的理解、對電影媒介熟稔的思維,以編舞家及導演的敏銳,從容不迫地操縱著整個舞蹈、影片的進行。一開始我們所擔心的,易於流於自戀、陷於耽溺的憂慮,瞬間消失於無形。

從一部電影的拍攝,莎莉.波特從中學到了探戈的要義:

「在創作中學習」的喜悦支持著我。雖然拍片的過程是在非常「極端」的狀況下完成的,它卻也成了令人難以忘懷的鍛練過程。上了越多的探戈課,最終能了解這種藝術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靜止不動」。

探戈音樂也是描述「寂靜」的過程,跳探戈必須掌握「『不可見的内在』比『可見的外在』重要」的哲理(千萬別企圖要秀出什麼)。

(本刊編輯  陳品秀)

註:文中以楷體引述文句,皆摘自《導演心路》一文,莎莉.波特,1997。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