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鴻亞
-
焦點
瑣碎人生譜成的繞樑詩篇
在契訶夫筆下,平淡與無聊經由重組,經由一段空白的停頓、一句懸在半空的話語、一個人無意識地走過、一串似有若無的音符,調節出呼吸起伏的迷人詩意,歷歷在目卻無從明瞭他如何成就。
-
新秀登場
林原上東.西.劇.舞之間的流浪藝人
第一次看到林原上而眼睛一亮,是十三年前蘭陵劇坊演出《貓的天堂》的舞台上。那齣以肢體爲主的戲,主角家貓由他和杜可風輪流飾演。杜可風現在已經成爲港台最搶手的電影攝影師,那時則以狡黠而柔軟的身體令人驚豔。比起那隻澳洲來的「外國貓」,林原上演的這一隻就十足「中國風」,眼珠一轉,斛斗一翻,在在流露傳統劇藝的紮實根基。 劇校的訓練被他靈活應用在現代劇場上,林懷民看中這塊可造之材,把他拉進雲門舞集。從平劇到現代舞,像一次又艱辛又驚喜的拉筋過程,讓他發現表演的更多可能性,卻也更多滿足。 一九八五年,他去了法國。在台灣一會聽說他進了巴黎第八大學攻讀戲劇碩士,一會聽說他担任陽光劇團的訓練指導和演員,一會又聽說他到維也納去組劇團。這些年來,他彷彿成了個流浪藝人,不但在不同的空間流浪,也在一個個不同傳統的舊浪新潮間流浪。一九九一年我到法國參加亞維農戲劇節,看到他在敎皇大廳前面的廣場演武賣藝,伴奏的是兩名外國音樂家。原來他的劇團應邀帶來一齣《無人的神話之旅》,晚上表演,下午賣藝。交談起來,他對東西方的戲劇形式與精神,都有說不完的想法,一双眼睛閃閃發亮,和當年那個悶著頭練功的小個兒,已經大不相同了;他對表演的興趣,也早就脫離個人技藝的展現,追求東西方劇場概念的交融。 高行健在維也納編導的《對話與反詰》中,林原上担任編舞,並演出一個和尙。這角色帶給他不少靈感,於是開始構思一齣「戲劇舞蹈」──或,有舞蹈成份的戲劇──《一念萬年》,以「表現」、而非「表演」的方式,演出兩名和尙的日常生活及課業。兩個角色性格、習性不同,自然產生不少矛盾機趣,又似馬歇.馬叟,又似《等待果陀》,又似禪宗公案,又似特技表演。這齣作品將在皇冠小劇場首度演出。 今年四月,林原上由卓明引介,到台東公敎劇團編導了一齣以民俗傳說、祭儀爲素材的《後山煙塵錄》,令一車車自台北專程前去看戲的戲劇學者讚不絕口。七月演完《一念萬年》,他又將再赴法國,與以改編貝克特爲經典舞作May B的大師Maguy Morin合作一年。林原上視此爲不可多得的學習良機,也許又將帶給他新的啓迪。東與西、傳統與現代、戲劇與舞蹈,在三十六歲的林原上身上達成一種極自然的交會。在台灣劇場中,他開的是奇花,結的是異果。 (本刊編輯閻
-
新秀登場
王友輝/劇場中流動的風景
十年前實驗劇展的前鋒,十年後重新以編、導、演的多項才華活躍於大、小劇場,王友輝──台灣劇場中一個値得注目的進行式!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藝術家的「敎子偏方」 專訪舞蹈家庭.音樂家庭.戲劇家庭
「給孩子最好的!」這樣一句廣吿詞點出了許多爲人父母者的心聲。除了提供下一代毫無匱乏的物質生活之外,只要知道還有什麼可以使孩子「不會變壞」,或者「不輸在起跑點」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劑「敎子偏方」,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就在這樣的供需條件下產生了。自詡現代派的父母不再爲自己藝術失學而不安,才藝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藝術能力不會得自偶然,而有遺傳與環境上的條件。雖然遺傳的機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個先決條件;環境則指後天培養,但不侷限於敎室。因此,藝術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盡先天與後天優勢嗎?藝術家的子女是否理當繼承衣缽或靑出於藍? 在四月,這樣一個溫馨的親子季節裡,我們登門走訪了國內藝文圈裡的舞蹈、音樂、戲劇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尋藝術家有沒有秘而未宣的「敎子偏方」。
-
回想與回響 Echo
藝壇動態 Bulletin
[台灣] 《無盡胎藏》再度法國行 作曲家陳揚曾說過:林秀偉的作品有人無法看完就想衝出去,有人則是看完了無法站起來。去年五月「太古踏舞團」的力作《無盡胎藏》登上了法國波蒂耶劇院(thtre de la Poitier)的舞台,演出一結束,巴士底劇院(thtre de la Bas-tille)的藝術總監克莉絲汀即刻邀請林秀偉於今年再度率團訪法。 在《無盡胎藏》中,林秀偉企圖運用水、火、地、風、空五大宇宙本質來幫助舞者找到內在的「力」,進而達到「識」的境界,在過程中遂步反應生命的更迭、綿延。 此次赴法演出,大抵延續原作風貌。主要舞者有林秀偉、蕭賀文等六人,音樂部份由曾獲金馬獎的史擷詠負責。 (楊純靑) 優劇場赴菲巡演 「優劇場」去年十一月巡迴全省演出《漠.水鏡記》後,將文姬歸漢的故事現代化爲一名台灣老婦返鄕探親前的掙扎,以《母親的水鏡記》爲題,在台南試演。今年元月廿六至二月十日,又應亞洲民衆文化協會(ACPC)之邀赴菲,分別在馬尼拉的文化中心(CCP)、市郊一所大學的校園、及Batangas地區一座漁村的廣場演出三場,內容爲《老虎進士》、《巡山頭》,及將古今兩版溶合爲一的《水鏡記》,合爲一整晚的演出。演員有三分之一爲當地演員,唸白以中、菲語(Jagalog)穿揷進行。 在菲律賓文化中心作室內演出時,與一名長期在倫敦工作的日本燈光設計師合作,呈現了神奇的視覺效果。優劇場已邀請他於今年十月來台,爲新版《水鏡記》設計燈光。 (閻鴻亞) 〔香港〕 九三年香港的音樂活動 一九九三年在音樂界是拉赫曼尼諾夫五十周年,古諾、柴可夫斯基一百周年,蒙台威爾第三百五十周年的逝世紀念年,是華格納、威爾第一百八十周年,布拉姆斯、包羅定一百六十周年,葛利格一百五十周年,布列頓八十周年的誕生
-
近期演出
「天打那」要令觀眾「失重」
出身國立藝術學院的表演創作者一向追求穩實、洗練的境界,「天打那實驗體」卻是一支異軍突起。這個結合音樂、戲劇、舞蹈、美術四系學生的「地下」團體,已經在一些戶外空間做過環境劇場的實驗,拼貼各項專業表現,而化合出前衛的激烈風格。這個月他們要在皇冠迷你藝術節中演出《中介──失重的游離符象》,動用錄影、投影、裝置藝術和舞蹈、音樂、戲劇的元素,與觀衆作密切的互動。沒有傳統的觀衆席,也沒有情節邏輯,他們要作表演藝術與觀衆的「中介」。導演王也民曾經執導鞋子兒童劇團的《無鳥國》,在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演出光頭一角,也有滑稽突梯的特殊表現;因此,這次演出不難期待一種疏離與幽默的複合體質。
-
書介
《戲劇交流道》25册劇本出版
近月內,一批新版劇本會大規模進佔坊間書店的書架。劇本本來可以當文學讀,早期如姚克、徐訏、李曼瑰、貢敏、姚一葦、張曉風、以及馬森的戲劇集,都擁有不少讀者,但這樣大規模地整理出版堀起於實驗劇場的年輕當代劇作,恐怕還是國內出版界的頭一遭。 這套劇作集以《戲劇交流道》爲題,由周凱劇場基金會出版,第一輯爲數二十五册,範圍遍及十餘年來台灣各重要劇團的創作成果。除了作爲當代劇場發展的第一手史料外,也爲這一代的劇團、話劇社提供了情感與語言相近的演出腳本。不同於文建會、敎育部等機構歷年徵選出來的「優良劇本」,這批作品都是在舞台上實地創作,經過演出的考驗,得到了觀衆的共鳴的。內容取向則相當豐富,從兒童劇到尖 銳的政治劇,從傳奇改編、歌仔戲新詮,到採用前衛手法返顧台灣歷史;有必須借助多媒體的大製作,也有獨自貫穿全場的單人劇;展現了台灣當代表演的多種風貌。 總策畫汪其楣表示,叢書的編輯構想已有年餘,當初聯絡了二十多個劇團,搜羅到的劇本近兩百個,然而散失的更多。旣令人對台灣劇壇的創作力刮目相看,也更加強了整理出版的決心。他們從零亂的手稿、排演本和演出錄影中將劇本淘洗出土,但有的作品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整理,有的演出形式雖十分傑出,卻不見得適合用文字傳述。於是在第一階段,只能先行出版優先定稿的二十五册創作劇本,下一批整理成果及原計畫中的當代劇作翻譯和技術、理論單元,將等待更充裕的資金和人力,來年再續。僅管未盡如人意,汪其楣認爲,這批劇本的出版至少讓有志於劇場者有所對照借鑑,更能刺激創作;也可提醒各劇團在演出新戲時,不要忘了馬上整理劇本;更希望藉這次整體性的出版行動引起出版界和讀者的關注,開始推動閱讀劇本的風氣。
-
書介
西班牙及德國戲劇中譯的新猷
相對於歐美日本當代重要戲劇的數量,這套叢書的編譯只能說掛一漏萬,在一片空白之上更顯得彌足珍貴。
-
專題報導 Feature
一九九三預知演出紀事
毫無疑問,一九九三年將是戲劇活動的盛會。由文建會策畫的「世界戲劇展」邀集多個國際知名的劇團演出,並舉辦專題講座、硏習會,時間長達八個月。在國外的一流樂團、舞團紛紛來台獻藝之後,國人終於也能初步接觸到不同戲劇精粹的一斑。下面介紹一至六月的劇場精華: 「世界戲劇展」好戲連台 在六個外來團體中,首先登場的高爾基劇團,將以紮實的寫實風格,演出俄國最爲膾炙人口的劇作家的喜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劇情近似果戈里《欽差大臣》及沙葉新《假如我是眞的》的社會諷刺,使這齣戲在大陸也廣受歡迎,一再搬演。對視寫實主義爲陳腐、公式化的台灣劇壇,正是一次領略眞正寫實魅力的機會。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的錄影帶曾經多次在國內電視台播放,早已在塑造國人對古典莎劇表演的「定見」。這次他們帶來去年贏得勞倫斯奧利佛獎「最佳重新創作」等多項大獎的《錯中錯》,完全以現代面貌演出莎翁早年的瘋狂喜劇,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的蜷川幸雄採歌舞伎風格配合現代科技演出的希臘悲劇及莎劇,近年蜚聲國際,《米蒂亞》將希臘宮廷全盤轉化爲濃烈的東方古典,視覺意象極爲豐富。嵐德三郞以男身扮演米蒂亞,發揮了「女形」的特長。 同時,力圖承續傳統的北希臘國家劇團則帶來「正宗」的悲劇《伊蕾克特拉》,演出亞加曼儂王室家族悲劇中的弑母段落。在希臘,該團每年固定於各地的露天劇場作暑期演出。 百老匯歌舞劇《比得潘》挾著飛行特技與老少咸宜的娛樂效果,將巡迴北、中、南演出。 爲國人十分熟悉的電影大師柏格曼,也將藉由三島由紀夫的劇作,讓我們親覩他致力一生的舞台藝術。 這些演出,都將配合對白字幕,減少語言的隔閡。 文建會也邀約了五個國內的傑出劇團,在「世界戲劇展」中提出本土文化的對應。冬靑劇團演出姚一葦的代表作《碾玉觀音》;表演工作坊《廚房鬧劇》將荒謬的英國喜劇移植重編,由陳立華導演;明華園推出以羅通掃北爲題材的新戲;吳文修的首都歌劇團推出新編的孟姜女歌劇《萬里長城》;當代傳奇劇場和蜷川劇團同樣取材《米蒂亞》,卻將以更現代、更脫離平劇傳統的風格演繹爲《樓蘭女》,並由闊別創作已久的許博允擔任作曲。 劇場.綜藝.藝術節 <
-
即將上場 Preview
展現另類風景 皇冠迷你藝術節
一位以藝術救贖生活的舞蹈家,一個取法馬戲團的本土實驗劇團,敲響了皇冠迷你藝術節的大鑼。
-
即將上場 Preview
民心劇場春光外洩
一向善於激發演員表演活力的導演蔡明亮,在完成第一部電影之後,回到了他的夢想發源地──劇場。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敎育部擬成立藝術敎育司並設大學 敎育部主管會報於十一月初原則通過「發展與改進藝術敎育五年計畫」,將成立藝術敎育司、分區設立一貫制藝術學校。未來的藝術資優生,將可在一般中小學學習普通課程,但每週集中兩個下午至各藝術學校的「藝術敎育資源中心」接受專業敎育。該中心同時視情況附設選修班,供校內外各級學生修習,以充分利用旣有師資、設備,期使國內藝術科系學生升學管道更爲暢通。 在這項計畫下,敎育部將進一步評估中小學音樂、美術、舞蹈等特殊才能班級的歸屬與存廢,並硏擬其他改進方案。 表演工作坊發行戲劇錄影帶 一九八五年,表演工作坊曾以《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首開國內舞台劇作品出版演出劇本及錄音帶的風氣。繼《暗戀桃花源》拍成電影之後,上月起又開台灣現代劇場先例,發行兩齣近作《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及《臺灣怪譚》的錄影帶。賴聲川的興趣似乎已從「朝生暮死」的演出活動逐步轉向不隨時空隕滅的影象作品,據稱他目前正積極構思四部創作,除了一齣是在明年春夏之交要推出的舞台劇作,另三部都是電影。 「敎育劇場」開辦硏習會 紐約大學戲劇敎育系主任施羅爾(Lowell Swortzell)和敎育劇場規劃主管施南茜(Nancy Swortzell)應中華戲劇學會之邀,將在十二月十二日至三十一日,在國家劇院主持「敎育劇場硏習會」,藉專題演講和實地排練,介紹英美「敎育劇場」(Theatre-in-Education)的理念和方法,及其對發展兒童戲劇和戲劇治療獨特的功效。 硏習會包括五次專題演講、十次排練和兩場演出,公開招收三十名學員,爲讓學員能將敎育劇場的理論應用到台灣現況,硏習期間將以靑少年吸安問題爲主題,排演一齣《安公子,安否?》的敎育劇公開演出。專題演講歡迎免費參與,公演票券則在演講現場備索。 公開演講系列 地點:國家音樂廳國際會議廳 時間:下列時間每日下午2:00-5:00 12月12日(六) 敎育劇場/戲劇槪論</p
-
即將上場 Preview
給台灣的公開信──《無限江山》的寓意
在這個時代,在台灣,爲什麼要演李後主? 南唐後主李煜,極富浪漫才情,一生又悲劇色彩濃重,既身陷大、小周后間的愛情糾葛,又兼歷一國君主到階下囚徒的激烈轉折,在政治上備受爭議、卻因文學才情而飽獲推崇,確是極具衝擊力的戲劇題材。但是,當代傳奇劇場此時此地推出李後主的故事,卻別有深意。 後主的詞章名句,一千多年來已深植人心,不讀詩詞的人也可能對取自他的詞章的「昨夜夢魂中」、「花月正春風」、「往事知多少」、「一江春水向東流」、「煙水寒」這些影視劇名耳熟能詳;中學生的新詩散文,也經常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翦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甚至「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新文藝翻版。當然李後主絕不僅是這類粗心大意的文藝腔的廉價供應者;王國維便對他推崇備至:「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爲士大夫之詞。」 李後主:台灣的寓言或預言? 當代傳奇劇場的著眼點,首先放在北宋/南唐對峙與今日政治局勢的比照上。南唐小而且美,民生富庶,爲維持偏安局面,便採低姿勢,經常向北宋進貢。但宋太祖兩詔後主北上,後主都辭而不往,宋於是遣大軍直取金陵,後主只能肉袒出降,遭軟禁宮中。太宗即位後,對他詞中表現的故國憂思不悅,竟在七夕後主生日的飲宴上,以毒酒賜死。 此次演出飾演李後主、並親任導演的吳興國,對這位「藝術君王」充滿同情又頗有批判之意。他認爲由於大環境與個人特質所限,後主雖想改革,但能量太低。他的悲劇,會不會是今日台灣的「寓言」甚至「預言」? 政治、人性、藝術、宗敎的戰場 《無限江山》從後主死亡的七夕歡宴開場,倒敍其登基以至城敗國破的悲運。整體架構在一九八七年即已成形,卻直待找到《李淸照》的作曲關雅濃,一人可以將作曲、編腔、寫譜獨力統合完成,才有了呈現的信心。編劇則找到《曹操與楊修》的作者陳亞先。饒富興味的是,面對這樣敵我分明的敏感政治題材,大陸劇作家投射的重點卻是後主一介文人在政局動盪中的無力感;知識分子一跟政治接觸,就變得卑微、盲目。文革到六四的創痛,在劇本中呼之欲出。 演出時大、小周后二合爲一,由魏海敏一人分飾,表現演員傳統的特色;李後主卻一分爲二,他的另一個自我隨時會出現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灣的活力.生活的希望──《人間孤兒1992枝葉版》
五年前汪其楣指導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學生在台北市立社教館演出《人間孤兒》,曾經引起文化界的震動。在《薪傳》之後,戲劇舞台上終於也出現了一部宏觀回顧台灣史的作品。 這種宏觀,在即將推出的新版中發展得更爲完整。全劇由地塊拼移、島嶼湧出海面、蟲魚鳥獸的萌生開始演起,對照世界各國文明開拓史及摧毁史的進展,一路推演到今天。《人間孤兒》既是自然觀,也是世界觀的。 從這條思路出發,對於島嶼上的强權進出、勢力爭奪等種種悲歡情事,演出者的態度總是平心靜氣,不悲憤,頂多感歎,而充滿開朗、健康、前瞻的希望。全劇由原住民遙遠的歌謠,續以漢人、閩人、客家人不約而同的《三字經》唸誦,一開始,就表明了肯定精神文明的態度。 在原版《人間孤兒》中,汪其楣大量採集、整理古今關於台灣的文學資料,這些資料在舞台上立體而具象地綴連呈現。伴以此起彼落的歌謠,整齣戲就像一篇歌詠體的敍事詩。整體風格活潑而充滿動力,在吼叫與溫柔、奔跑與凝止中,在由所有演員接續完成的大敍述中,許多戲劇性片段,許多姿勢、身段,會乍然蹦出,塑造一個煥然一新的舞台景象,又瞬息溶解消散,展現了國内劇場罕見的一種屬於「表演」的活力。 五年後的《人間孤兒》號稱「枝葉版」,擺明要在與根莖牽連的關係上,演出更多生活的細微感觸。重新招收的二十六名演員來自天涯海角的不同階層、背景;有教師、工人,有大學相關及不相關科系的大學生、研究生、畢業生;有來自蘭陵、優、環墟等不同風格劇團的成員,還有兩位聾劇團的資深演員。排練前集體的暖身活動,就是國劇動作、傳統及地方戲曲唱腔、漢詩吟唱加上鋼琴間歇伴奏的奇妙混合。這些人的生活體驗也大幅充實了《人間孤兒》的情感與現實血肉,取代了前一版的文學篇章。 第一版《人間孤兒》之後,汪其楣在藝術學院又編導了風格近似的《大地之子》,並巡迴全省演出。她説:「《大地之子》可以説是一齣屬於台灣鄉鎮的戲,《人間孤兒》則是屬於台北都會的。」 此時此地,重做一齣五年前關於台北的戲,心情上有什麼轉變? 汪其楣認爲,今天的社會,有權力的人(指掌握錢、勢及媒體的人)所做所爲較以前更爲自私、短視,但人民智慧心性未泯,甚且更令人寶惜。新編的《人間孤兒》是對後者的深情注視,將以幾個家庭的變遷爲經,表現這個島嶼上多數人的生活。那些並不喧嚷,但
-
即將上場 Preview
車庫裏的玉米田──《一根新竹的素描》
爲什麼台灣的客家人比閩南人少?爲什麼客家人多數分布在桃、竹、苗? 成長於新竹的社區劇場「玉米田」,用輕快的筆觸速寫這段跨越兩百年的故事。不過,「玉米田」本身的故事,幾乎也同樣曲折離奇。 這個劇團去年一月成立於邱娟娟家的車庫中。那時,她從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不過兩年半,已做過魔奇與屏風的舞台設計、希爾特布景公司的製作經理、電視廣告的藝術指導,以及三部揚名國際的電影《舊情綿綿》、《刀瘟》、《五個女子與一根繩子》的藝術指導。然後,她回到新竹老家,成立劇團,自資辦了四屆戲劇營,一面培訓,一面持續推出四齣戲,有的在大學、工地露天巡演,有的就在家中車庫。爲什麽選擇車庫?她説:「因爲簡單,因爲便宜,一、兩萬元就可以做一齣戲。」 拮据度日的小劇團今年得到了文建會的補助,夠他們在車庫裏演一百齣戲,終於能把經營多時的客家人遷台史搬上文化中心的大舞台。邱娟娟的編導手法,也從簡樸的概念變化出豐富的意念。全劇第一部分〈活動的雕塑〉,就在觀衆席當中演出。觀衆坐在新竹的地圖上,看著市民在自己的身邊扮演生活趣事。第二部分〈畫裏的故事〉則從環境劇場走人敍事詩,以客家山歌牽引出先民墾荒、械鬥,以及日據時代歸屬感的掙扎。同樣是鮮明變換的生活剪影,點滴鋪陳出今昔之間的異與同。 玉米田目前有二十二名團員,包辦幕後工作之外,還要上台串演五、六十個角色。他們的熱情與生命力,就像新竹的一根歡喜的樹苗。 (閻鴻亞)
-
即將上場 Preview
遍歷煉獄,交戰混沌──方圓劇場演出《荒野之狼》
「瘋狂是一切智慧的開端,精神分裂也正是一切藝術與幻想的起源。」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中國儺戲.儺文化研究通訊》創刊 中國雲貴地區由宗教法事發展出來的儺戲,由於型態特殊,在人類學、社會學、民俗藝術等領域中均引起廣泛重視,全球的研究風潮方興未艾。台灣淸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於今年三月創辦《中國儺戲.儺文化研究通訊》,定爲年刊,每年冬季出版,蒐羅國内外分散於專業期刊、書籍、及不同學科學術刊物的資訊,加强研究者的交流。内容以論文摘要爲主,另有新出期刊、圖書介紹,研究機構及學者的動態與成果報導,根據年度研究狀況所作的全面述評,並有系統地整理、介紹特定專題的原典及論文。第一期由庹修明主稿、王秋桂校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大陸〕 老驥伏櫪的賀綠汀 賀綠汀雖已退休多時,但仍然具有創作精力。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爲祝賀他九十大壽舉辦了音樂會。賀老還透露他目前正在從事兩項工作,一是改編重配管絃樂作品,另一是計劃出版全集。 據賀老透露,他去年已著手把他三、四十年代寫下的電影和話劇的音樂,改編爲管絃樂《序曲》、《大世界》、《荒村夜笛》、《山中新生》等作品。此外,他自三〇年代以來發表的百多篇音樂論文,和他翻譯的西方音樂理論及工具書籍,亦會收存人全集中。 〔德國〕 「阿巴多年」包裝阿巴多 今年六月廿六日剛度過五十九歲生辰的阿巴多(Cladio Abbado)和「他的樂團」──柏林管絃樂團,仍會是今年九月二日至廿七日全球矚目的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音樂節的台柱,在音樂節期間安排十場演出。 阿巴多自從一九八九年十月獲選繼承卡拉揚逝世後的遺缺,擔任「柏林愛樂」第五任總指揮後,便成爲國際樂壇上的巨星級人物,他既是「維也納城市音樂總監」,統理音樂之都的新劇院、音樂節活動,掌管維也納新劇院(現已辭職)、維也納愛樂團、馬勒靑年管絃樂團、又是歐洲室内樂團的藝術顧問。出掌「柏林管樂」後,德、奧兩大名城的兩個超級樂團,便全操於這位講求理性,以微笑和親切感來説話的義大利音樂家的手中。 <stron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賴聲川──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
在台灣看戲的感受,跟在其他地方很不一樣,整個社會像一個大家庭。我們不是單看某人的演技或舞台效果,而是一個家庭中有人要説話了,大家一起來聽、來共同討論。精緻的演出自有其絕對的價值(如《推銷員之死》),但總像透過橱窗看展覽。前幾年受歡迎的戲都是能提出生活在台灣的態度,而又有藝術價值的。看戲變成很多家庭的日常活動,觀衆跟著這些戲一起成長,這些戲也幫忙塑造了台北人的意識。以後要了解這個時代的人如何生活,可能戲劇創作可以找到許多答案。 前幾年創作環境出奇地好,只要有作品,都有機會發表,不論大小劇場,觀衆都非常支持。如今客觀條件日臻完備,文建會的補助條例、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展可見政府已經拿出了誠意,問題是場地荒阻滯了生機。大、小劇場都日益減少,國家劇院檔期供不應求;一向是舞台劇最重要場地的藝術館又改變作法,不受理七天以上的演出(週六要給票友唱戲),使得專業演出無法進駐。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不論藝術人口、國外交流、以及國内的創意呈現,至少還需要十個劇場的發展空間。 (閻鴻亞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汪其楣──眞正屬於台北的戲,也許會在這樣的氣候下日漸成形
台北表演藝術環境的最明顯問題是:場地不足、資訊不足。我們已有若干較穩定的劇團,但缺少可供長久排練、演出的場地,使多數劇團仍如虛懸半空。大衆傳播的强力媒體熱衷影視花邊,對表演藝術僅止於重點式或插花式的報導,觀衆無法從固定的時段、版面獲知相關資訊,怎麽談藝術推廣? 京戲、歌仔戲都有不同的觀衆羣,多數不同類型的小劇場也有許多觀衆激賞、願意投入和共鳴。雖然演出還不盡理想,但已證明今日台北人除了聽音樂、喝咖啡之外,另一部分的心情及感官也在尋找交流點、宣洩口。真正屬於台北的戲,能夠反映觀衆生活情感的戲,也許會在這樣的氣候下日漸成形。 兩廳院、國父紀念館、幼獅、社教館等公家場地一定要改變公務員式的上班管理制度,以符合劇場工作的作息之需。要是每天只能排練到晚上十點、裝台頂多只給三天,怎麼可能要求專業而精緻的演出成果?當然場地不足是迫使演出編排如此緊凑的主因。我們需要更多場地:長年演出傳統、民俗戲曲的,小型掌中戲專用的,及許多比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更自由的劇院,好給年輕人去做更新的開發嘗試。唯有鼓勵創作、增加好作品的演出機會,才是提昇藝術欣賞的根本與長遠之計。 (閻鴻亞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鍾明德──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
目前的台北劇場,人才、資訊、製作費、文建會的各種補助,都比以往豐足,但整體創作卻煞了車。前十年的小劇場幾乎是「無中生有」,每件事做來都有新鮮感。現在意識型態解嚴了、創作領域開拓了,可是邊界消失後,打下的江山並没有真正的處理和建設,這是有心人在九〇年代該做的事。 一切都要專業化。曾參與開創運動的劇壇先鋒、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演員、批評家,都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想做這件事?在制度支持之下,需要的更是個人的執著了。 「當代台北劇場」的創作理念已得到相當大的共識。不論前衛與否,如果不能打動觀衆,都是仿冒文化。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也許剛開始的成品粗糙、不起眼、無聊但一直做下去,才可能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除了表演藝術刊物之外,我們還需要成立「表演藝術資訊中心」,廣泛收集國内外的各種表演藝術視聽資料,編印年鑑,並鼓勵翻譯、著述、研究,策劃出版。在觀衆教育方面,最有效的辦法是將劇場編入中小學演出或教學,政府也可以貼補中、小學生團體到劇院看戲的費用。 (閻鴻亞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