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翠芝

發表文章 139 篇
  • 二〇〇二年初秋上海戲曲界為俞振飛舉行了一連串隆重的紀念演出活動,但重新梳理大師的演出成就與歷史定位,比儀式化的紀念活動更重要。
    環球舞台

    沉吟大師的身影

    岳美緹以《獅吼記.跪池》一齣折子戲,表現江南士子陳季常的灑脫與小知識分子的情態,以神帶形、以形寫神的表演風範,幾乎使俞振飛的神韻音容風貌,重現舞台。反之,蔡正仁以新編歷史劇《桃花扇》的侯朝宗一角,儘以俞振飛晚期的發聲與龍鍾老態為本,雖得其形而忘其神;因此人物的表演,不僅做作而且呆板。

    文字|李翠芝
    第118期 / 2002年10月號
  • 在輝煌耀眼的燈光烘托下,大劇院猶如水晶宮殿般壯觀。
    特別企畫 Feature

    夜夜笙歌的水晶宮殿 上海大劇院的初景

    歷經四年建造,於一九九八年夏末揭開帷幕的上海大劇院,是否能再創海派文化的另一榮耀呢?分爲主劇場、中劇場及小劇場的表演空間,似乎像一枚針一樣縫合了大陸與海外的聯繫。

    文字|李翠芝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李慧芳在北京京劇院訪台演出大淸唱一場中擔任重要的壓軸演出。
    跨海演出

    變旦變生變變變

    綜觀李慧芳的藝術生涯,活脫是一部現代京劇的演出史,與南北兩地大師級的人物皆有合作機緣,實際見證了京劇在全盛時期歷史的發展脈絡。

    文字|李翠芝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王海玲與王柏森跨界攜手。
    台前幕後

    新豫劇主義

    本土豫劇版的「杜蘭朶」除了有傳統梆子聲腔的優勢,也有像是鬆弛程式性身段、龍套宮女不再是僵化的道具、舞台場面調度等全新面貌的綜合處理,以適應現代人觀劇意識的需求。

    文字|李翠芝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 擅長替傳統劇種「變臉」的導演謝平安。
    名家訪談 掌握聲腔的差異性

    專訪戲曲導演謝平安

    在戲曲舞台已然走向導演中心的今日,謝平安悠游於各種聲腔劇種之間,導演作品搏得諸方好評。此番趁他來台執導豫劇《中國公主杜蘭朶》之便, 本刊特安排專訪,藉以一窺這位導演的戲曲歷程與執導經驗。

    文字|李翠芝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 第一屆中國崑劇藝術節的開幕戲是江蘇崑劇院的《桃花扇》。
    蘇州

    開遍奼紫嫣紅,一場辦桌盛會

    此次崑劇藝術節的劇目,匯集了古典到新創的演出風貌,而各種流派異彩紛呈,北崑的豪邁、蘇崑的細膩、湘崑的清新、上崑的華貴、永崑的素直,崑劇藝術底蘊的豐厚與流播廣遠,都使觀者印象深刻。

    文字|李翠芝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上海另一座完整保留的古戲臺─三山會館
    專輯(二)

    城鄉有戲自芬芳

    江南水鄉,最搭調的當然是悠轉曼妙的水磨腔崑劇了。在江浙一帶,無論是大城市如上海,小鄉鎮如周莊,崑劇都是適情適景的觀光戲主調。像上海有讓人體會多樣傳統演出的「豫園戲苑」、也有古色古香的三山會館;而古鎮如周莊與烏鎮,則是讓遊客悠遊體會戲曲與生活的融合閒情;以園林著稱於世的蘇州,也結合同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崑曲,唱著一齣齣彷如天上人間的饗宴。

    文字|李翠芝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毛澤東的《講話》主宰中國大陸的文藝理論和實踐長達四十年。
    回想與回響 Echo

    革命聖潔化的光輝進程

    在八大樣板的舞劇版本中,喜兒從飽受欺負的未婚母親,蛻變為聖潔的革命聖女。通過不斷地反抗,喜兒保全了父權制度下所要求的貞潔,因而具備著巨大的完善價値,更値得予以拯救了。

    文字|李翠芝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因與網路Flash動畫結合而讓中國大陸歌手雪村的「音樂評書」專輯成為流行,《翠花,上酸菜!》這齣戲也因此從北京火紅到了上海。
    環球舞台

    也是網路惹的禍!

    全劇圍繞著因網路而繫合的網民生活,那首風行的《東北人是活雷鋒》僅僅作為轉場音效,而劇名的「翠花」和「酸菜」,卻始終沒有真實地再現。如果不這麼追求名實相符的話,倒也可以把「翠花」一詞理解為是演員,「酸菜」則是這齣戲的情節發展,重點在於演員透過故事,所呈現的表演方式,是否引人入勝?

    文字|李翠芝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上海

    現代小品,傳達濃濃「崑」味

    這段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解放與自由戀愛的過程,通過戲曲樣式得到再現與昇華,原小說中非具象的人物關係,借用崑劇的舞台手段,也得到具象的塑造,魯迅對悲劇的定義「把美好的事物撕毀給人看」,在崑劇裡得到了準確的詮釋和演繹。

    文字|李翠芝、楊汗如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由資深演員詮釋的第三本〈圓駕〉整場風格四平八穩,著實發揮了戲曲的唱功部分。
    回想與回響 Echo

    海派風華的世紀末驚夢

    新版《牡丹亭》儘管力求以中國古典審美趣味爲衡量之準則,其中卻面臨了現代演劇觀念重新解讀崑劇藝術演出狀態的謀合過程,應該承認,它是尊重崑劇表演的美學規律的,並通過演出手法的革新,燈光、音響、舞台美術的應用,舞台的演出內涵相應地提高了;但是,也有稍走偏斜之處,舞台的整體風格難歸一統,牡丹的意象和其他寫實部分,似乎在虛實之間搖擺不定。

    文字|李翠芝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昭君篇中的《雁門關》,研究京劇老生楊派唱腔的秦建國(左)扮演左賢王時,那一句「哈哈哈」,把草原性格與異國情調的邊塞風情展現無遺。圖右為張建珍
    焦點專題 Focus

    麗調艷歌琵琶行

    說書先生或二或三,男著長衫女穿旗袍,琵琶紙扇相伴,一啟口吳儂軟語,唱說古往今來這就是蘇州評彈,已經久違台灣觀眾多時了。一月中,由江浙滬各大評彈團體菁英的特別組合,將以前所未見的浩大陣容,訪台演出新編書目《四大美人》,敷演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的絕世風流。演員除了有評彈十大金榜的男女狀元黃建華與張建珍,還有各團裡舞台形象亮麗的新人,更讓演員重新拼檔排演,堪稱「青春版」的《四大美人》。

    文字|李翠芝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現象視察

    影音世代的時尚戲碼

    上海、北京兩地的電視台,目前均已有專屬的戲曲頻道,節目樣式不拘一格,在眾多的電視頻道中,這些節目正實踐著新的時代任務,即透過影音的傳輸手段,展現戲曲的文化優勢與藝術價值。

    文字|李翠芝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朱傳敏以程派唱腔及舞台劇的演法詮釋摩西的養母。
    戲曲

    南轅北轍的新編宗敎神話劇

    集中國古典主義之大成的戲曲藝術,何堪演繹西方古典主義裡的聖經故事!?這是個十足僞古典主義下的產物。

    文字|李翠芝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 淮劇《西楚霸王》中以新的視角詮釋項羽的率直眞切與只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浪漫品格。
    大陸劇場

    重返家園的《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的編劇羅懷臻,不甘心滬上的排行榜永遠是「京崑越滬淮」, 立意要將來自蘇北的淮劇重新安置在這座大都市,他立志甚明,首齣是以描述權力的爭逐與人性的鞭打的《金龍與蜉蝣》爲「都市新淮劇」的探索方向定位,在本世紀末的《西楚霸王》可說是此一精神的續編。

    文字|李翠芝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茅威濤苦排新戲,驗證了改革並非一蹴可幾。
    大陸劇場

    焦點、熱點、難點

    《孔乙己》以文學爲基礎,取材於魯迅幾篇小說裡的多位人物,形成了咸亨酒店由晚淸以降的時空場景,請出孔乙己作爲歷史的見證人,帶著心靈表徵的扇子,和三名女子走完人生四季裡的悲苦交替。

    文字|李翠芝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趙本山
    焦點專題 Focus

    小品王趙本山 土味濃厚贏民心

    提起本山趙大叔在中國各地的大小銀幕裡,可說是無人不曉!東北的黑龍江衛視,有為他的演藝集團專門開闢的節目,還有他製作的東北黑土地風情的連續劇《鄉春 村愛情》、《劉老根系列》、《馬大帥》等,大眾傳媒封其為「小品王」,並非只限上述洋洋灑灑的曝光率,雖然他演的連續劇,班底與風格和小品都相差無幾,但 是「小品王」的封號目前在中國僅有他這位,也可說是官方默許的,其原因在於自一九八七年至今,年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至今流傳下的內容被各地電視轉播, 收看人次數以億計,每年央視的廣告收入,始終獨佔鰲頭,主要是他的小品逗樂了萬千團圓聚餐的百姓,滿足了央視廣告業務的滾滾財源,當然被推銷的商品絕對是 銷售寵兒,趙本山他個人及本山集團的大小人口更是最後的贏家。 從央視春節晚會起家,打入億萬觀眾的心 歷經二十載,他從一個非專業、非主流的二人轉的愛好者,在童年的苦難中勤學刻苦,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唱小曲等樣樣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為突出,一九八四年拍攝電視戲曲片《摔三弦》,一九八五年擔任男主角,一九八六年還獲得首屆中國戲曲電視劇「鷹像」三等獎。 一九八七年,在著名相聲演員薑昆的推薦下「打入」了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開始了他更加輝煌的藝術人生。春節晚會上,小品《徵婚》、《紅高粱模特隊》、《三鞭子》、《鐘點工》、《昨天、今天、明天》、《賣拐》等,一齣劇創新一句經典台詞,幾乎是年夜飯必備的開胃小菜﹗ 位於瀋陽中街的「劉老根大舞台」是最紅火、演員陣容最強的二人轉劇場,也是本山傳媒演講的「旗艦店」,看到的是改良二人轉,又稱作「綠色二人轉」,先是男演員的單口笑話,中間穿插著模仿紅歌星和一些絕活,比如倒立喝啤酒,然後女演員上台,倆人連說帶逗唱一小段,這段唱不過五六分鐘,兩個人一組的表演約半小時,嚴格說這是小品,和傳統的二人轉僅是形式上的相似。 隨著搭擋高秀敏病逝,範偉的離開,沒有了何慶魁的支持,宋丹丹的退出,趙本山再也很創展現曾經的輝煌,依然沒有拒絕在春晚舞台上,只是自己退居綠葉並成功的推銷了自己得意的徒弟小瀋陽。而後轉戰電影,今年四月底,趙本山出品,著名導演朱延平,編劇甯財神,《大笑江湖》主要演員趙本山、小瀋陽和著名的港台搞笑能人等。 農民土味躍升藝術殿堂

    文字|李翠芝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焦點專題 Focus

    德雲社郭德綱 仿古創新渡長江

    相聲是流行在北方的民間曲藝,往往觀眾也是以熟稔語言的北京天津等地居多。所以有順口溜說「京油子、衛嘴子」指的就是京城腳下的見識多與眼界廣,而天津衛的人擅長嘴皮上功夫,所俏言快語說起來的話,就像連珠砲似地把人給迷茫住了。再者中國各地語南北方言各異,南腔北調大鼓評彈,想要讓台下聽明白又被吸引逗樂住,往往要具備非凡的舞台魅力及深化的技術,還要有跨越長江的勇氣與努力。 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北方的相聲演員如像郭德綱一般,能在上海體育館開講相聲,也沒有任何一位非主流的民營相聲演員會改當電視綜藝節目的主持人,出演連續劇、電影,登上娛樂版的頭條新聞。 八歲起習藝,傳統藝術根柢紮實 備受觀眾歡迎的德雲社,只是票價低、說的內容是傳統段子,既不當政策宣導的傳聲筒、也不像電視裡變調的相聲小品,它就是本份地重現書場和穿長袍說相聲,班主郭德綱辛勞經營自負虧損十年後,直到二○○五年媒體和網路的關注,一步步才聚集了大眾青睞的眼光。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郭德綱八歲開始學藝,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說書,後跟隨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習說相聲,又同時學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戲曲,也有過戲班兼演文丑和唱功花臉的經驗,對深化自己的相聲表演,造成重要影響,如同前輩相聲大師侯寶林,郭德綱也是透過對傳統戲曲扎根學習,並交流借鑑各形各色的形式,確立了適合自己的表演風格。 雖然德雲社在京城站住腳了,不過和主流官派相聲界的譏諷始終進行著,他自稱非著名相聲演員、非主流相聲演員,曾經戲言「要想取得成功需要的是朋友,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的是敵人。感謝中國相聲界對我做過的一切!」又說自從出了北京德雲社,主流相聲界便有了嬰兒般的睡眠。這是什麼意思?睡著睡著就哭醒了!主流相聲界並不是因為失敗而煩惱,而是因為失敗了找不到藉口而煩惱。幸好相聲界前輩出面緩頰,加上他拜師相聲世家侯耀文,二○○五年加入其侯耀文所領導的中國鐵路文工團,也算是進入了主流圈和官方和解收場。 雖然有人稱郭德綱抄襲傳統相聲名段改為自己的段子,郭德綱本人也多次表示,有些段子確實是由老段子改編的,還有人指責其某些作品風格低俗,但依然擁有相當多愛好者,他們還自稱「綱絲」。 表演作品繁多,相聲系列最完整</s

    文字|李翠芝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 周立波梳著「新克勒」式的小分頭,身穿西裝,架起台詞譜架,用一口漂亮的上海話,一個人撐起一台戲。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周立波一張嘴,「海派清口」撐起半壁江山

    去年到今年,上海最夯的話題人物,非周立波莫屬。他以「海派清口」的上海話脫口秀表演,不但做政治模仿秀,甚至談論財經問題,蔚為時尚。今年春節期間,大陸各地衛視轉播普通話版本的「壹周立波秀」,又成了觀眾和媒體討論爭議的來源,對於他能否征服北方觀眾乃至海外觀眾,將「海派」文化發揚光大,又或是曇花一現,還是未知之數。

    文字|李翠芝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周立波
    焦點專題 Focus

    海派清口周立波 逗弄中產詼諧現象

    長久以來,中國央視的各類小品演出,幾乎是北方語系的主導,特別是東北農村題材頗受歡迎,獨霸春節晚會十多年。以上海方言滬語為表現手段的滑稽戲,極少受到關注,人們將此現象歸納是「聽不懂」,語言的障礙導致南北的審美差距,笑果也就不大了。 滑稽戲對於江浙滬上億的群體,如同北方人的相聲,自在地像似鄰家的聊天,長期以來「聽滑稽戲」佔據了大眾娛樂的主流地位,演員所擅長的說學做唱,吸收了文明戲和相聲的曲藝手段,所以上海人很難對東北農村生活縮景的小品,或其化用二人轉的段子感同身受。 一口上海話,凝練搬演社會思考 滑稽戲演員周立波的出現,梳起「新克勒」式的小分頭,身穿西裝,擺上台詞譜架,一杯水、一隻筆,用一口道地的上海話,用他從小的生活經驗,《笑侃大上海》票價熱炒至一張八百元。一人撐起一台戲,獨創的脫口秀風格為小劇場演出,破天荒贏得來傳奇的千萬身價。說他恰如其分第填補這種南方語系未受重視的失落與空缺,不如說是周立波選擇上海生活的文化特性,尋求了集體的共同有經歷,才聚攏了上海觀眾的目光焦點。 周立波在面對媒體時,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海派清口」瞄準的目標觀眾主要是上海的中產階級,以及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群。所謂「清口」,即是區別於北方小品的「粗口」和「黃口」。類似「海派清口」這種脫口秀表演形式在國內外不乏先例,周立波的表演最難得是在笑話背後融入了社會思考,他有一種客觀的判斷和選擇,不再沿襲獨角戲的表演程式,知道什麼東西有趣味和價值,更有著現代都市型的市民幽默的發現和選擇能力。 從二○一○年新春開市,新作《我為財狂》又再度熱演,周立波坦言這是「刻意為之」,這次是以財經為主題,希望大家能有節制,笑有所思。依然以「時事趣談」暖場,周式講解總是把新聞用詼諧的語言點撥得一針見血,大城市下小市民的生活艱苦,彷彿一掃而空。 登上電視另創新猷,生活積累打造表演魅力 就《我為財狂》的現場內容來看,演出的確較之前有了更新,之前《懷舊篇》、《政治模仿》等慣用招數並未被保留,取代的是《周氏理財觀》、《新股民奇遇》等,避開官方關切的題材,群眾激情程度也沒以往高昂了﹗ 轉移到電視錄製映後,周立波的《壹週立波秀》也加入美女主

    文字|李翠芝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愛樂劇工廠20周年 改編音樂劇《新龜兔賽跑》全台開跑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