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河迷倉中的大門,就頗具「非主流」的意味。(圖片提供 「秋收季節.迷倉2010」)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下河迷倉「秋收」起藝 上海劇壇的非主流風景

上海劇壇的前衛劇場藝術基地「下河迷倉」,不但堅持免費為上海本土的原創劇團提供排練和演出場地,更強調上演的均是「非主流戲劇」。在這裡舉辦的「秋收季節.迷倉2010—當代藝術年度交流展演」即日起開演到十二月中旬,此次主題是「從身體出發」,包括十三部表演劇碼、五項視覺展覽、八次主題論壇,在每個週末逐項呈現。

上海劇壇的前衛劇場藝術基地「下河迷倉」,不但堅持免費為上海本土的原創劇團提供排練和演出場地,更強調上演的均是「非主流戲劇」。在這裡舉辦的「秋收季節.迷倉2010—當代藝術年度交流展演」即日起開演到十二月中旬,此次主題是「從身體出發」,包括十三部表演劇碼、五項視覺展覽、八次主題論壇,在每個週末逐項呈現。

十一月,時令深秋。月份上一個收穫的季節。

正值二○一○上海世博會行將落幕之際,上海灘上劇場戲院幾乎日日笙歌曼舞、夜夜流光溢彩。來自上海本地乃至內地各處的舞台劇碼取得了異乎尋常的紅火景象。不過,透過這繁花漸欲迷人眼的景色,你也許會發現,無論是安福路上老牌的上海話劇中心,還是聲名鵲起的靜安現代戲劇谷,它們其實只上演兩種戲:一種是政府部門宣導的主流戲劇;一種是以市場為主的商業戲劇。不管是口碑不俗的國家劇院,抑或票房火爆的所謂民間「小劇場」劇社等等,莫不如此。

非關「民間」或「獨立」  就是「非主流」

於是,另一種風景的出現就格外令人驚豔,這道風景名叫「下河迷倉」。下河迷倉位於上海南部龍漕路二百弄一處廢棄倉庫中,因與北端蘇州河遙遙相望,北上南下,而此地原有河港於城市變遷中消失,故名「下河」、「迷倉」。這是一條破敗的弄堂口,上面貼著一張橙黃的指示牌:下河迷倉。六年前,上海第一家表演藝術獨立空間、民間劇場「下河迷倉」就盤踞在一百號三樓,可容納一百五十位左右的觀眾;它堅持免費為上海本土的原創劇團提供排練和演出場地。這幾年,上海幾乎所有非商業的民間藝術團體都在這裡排練或演出過。眼下,「秋收季節.迷倉2010—當代藝術年度交流展演」就在這裡揭開了序幕,並持續上演至十二月。

與上海主流劇場和所謂的「小劇場」上演的戲劇型態不同,在「秋收季節」上演各項展演劇碼,均免收觀摩費,只希望觀眾以捐贈方式給予演出團體愛心資助。上演的劇碼也與眾不同,迷倉的創辦人王景國宣導的是「非主流戲劇」而非「民間戲劇」,他說:「我一直對『民間』二字比較抵觸。應該界定『主流』與『非主流』。諸如『民間戲劇』概念模糊,『獨立戲劇』羊頭狗肉,唯『非主流戲劇』相應名正而不誤。」

主題「從身體出發」  串聯前衛劇社剽悍演出

此次舉辦的「秋收季節」已是第二屆,主題是「從身體出發」。包括十三部表演劇碼、五項視覺展覽、八次主題論壇,每個週末逐項呈現,至十二月十九日收場。之所以會「從身體出發」,這次展演的藝術總監趙川認為,在秋收季節,「身體」或是能串聯起我們思考和呈現的、最為敏銳的辭彙。因而非主流的實驗劇社「淩雲焰肢體戰鬥遊擊隊」將以強勁身姿,推出新作《缺席》,以在場的身體,奔向缺席者的位置。年輕但已身經許多大小藝術節的舞者和身體劇場創作者們,如「陶身體劇場」、「不亂扭」獨立製作等,或是作純粹舞者的身體和空間探索,或是用介於戲劇、視覺藝術乃至文學的綜合劇場方式,並涉足社會話題。他們都強調身體在不斷的形式實驗中,嶄新的表達可能。同樣注重身體象徵意味的「草台班」劇社,這次將推出新戲《小社會第二卷》,進行直接的社會議題討論。至於「易劇場」的《詞.肉》、薪傳實驗劇團的《自我控述》或任明煬戲劇工作室的《好好好》等以文本為演出主體的作品,也準備向觀眾呈現他們嶄新的、對人本身的考察、質疑和打造。

顯然,這樣的探索、實驗劇碼及思想銳度更接近人性和戲劇的本質,而與市場和商業無關。因而,目前滬上無論是官方還是坊間俱公論,下河迷倉已成為藝術至上、不以市場盈利為目的的上海前衛戲劇的實驗基地。此次「秋收季節.迷倉2010」年度表演藝術交流展演,則是迷倉先鋒劇場工作者群體的一次集中展示。

按迷倉掌門人王景國的想法,他的理想狀態是,戲劇的最主要觀眾應該都是遊客,而不是現在一些人津津樂道的所謂「有點錢有點閑」的都市白領。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秋天藝術節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