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最搭調的當然是悠轉曼妙的水磨腔崑劇了。在江浙一帶,無論是大城市如上海,小鄉鎮如周莊,崑劇都是適情適景的觀光戲主調。像上海有讓人體會多樣傳統演出的「豫園戲苑」、也有古色古香的三山會館;而古鎮如周莊與烏鎮,則是讓遊客悠遊體會戲曲與生活的融合閒情;以園林著稱於世的蘇州,也結合同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崑曲,唱著一齣齣彷如天上人間的饗宴。
封閉的中國大陸,在上世紀的八○年代,門戶開放之初,對境外人士實施的是劇場的包場服務,這項衝破階級的優惠措施,爾後轉型成為五光十色的節慶活動,例如各種文藝匯演的京劇節、崑劇節、旅遊節乃至於桃李杯舞蹈比賽,以及觀光景點的專場演出——這縷縷條條文化的風景線拉近了觀光客與本地人的距離。
崑曲興盛的時期,文人爭相譜曲作詞,那是明朝的大眾娛樂,不過幾百年的風流,轉眼雲散,鑼鼓喧天的京劇取代了它的位置。二○○一年,崑劇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代表作」,與此同時,蘇州園林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兩者一起迎來了春風拂面的機會。因緣際會下,吳文化色彩濃郁的崑劇首度被延請到蘇州園林中傳唱,它陰柔曼妙的水磨腔,婉轉清逸的笛聲,流動在林園太湖石瘦、漏、透、秀的建築裡,這可是屬於中式環境劇場的最佳寫照。
蘭心大戲院向傳統戲曲靠近
提起上海,有人以為除了三○年代的雪月風情,並沒有什麼民族特色可看。恰恰相反,除了洋味十足的洋房洋地名,上海更是展示傳統民俗的後花園,著名的「豫園」商城,是著名的小商品市集,就是觀光客和老百姓都愛去湊熱鬧的地方,可算是海派生活藝術的萬花筒,一般習稱為「城隍廟」。豫園中有明代興建的傳統古戲台,新春元宵時有傳統戲曲的推出,藉以慰勞各國駐華使節代表。
從今年起,豫園商城內又多設了座茶館型的新戲台:「豫園戲苑」,讓人逛街購物兼看戲休閒,這對當地的中老年或是戲曲愛好者,是莫大福音。因為演出多安排在周休二日,如果不克前來,電台也將作實況轉播。日場多是樂器演奏,晚間則是專場演出,五花八門的內容,包括雜技、舞蹈、戲法、絕活、京劇等,這可看出本地戲曲的流行趣味和京式風格形成了鮮明對照。北京有聞名遐邇的「老舍茶館」,專營京腔的戲曲與京味小吃,這座「豫園戲苑」則儼然就是當今中國南方地區文化風景的代言人。
在二十世紀的三○年代,要例舉江浙滬地區現代化的鏡框式舞台,首推上海的「蘭心大戲院」。它的外貌結構仿照美式風格,整體卻離不開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時代特徵,容納的觀眾席次大約接近今天台北的「新舞臺」,比較適合中型音樂及話劇的展演。最初上演的劇碼多是西式內容,直到對日抗戰爆發,蘭心大戲院才改走本土路線,容納了京劇與話劇的聲影。雖然一九四五年,闊別舞台十年的京劇大師梅蘭芳選擇蘭心戲院作為復出之作《刺虎》的首演地,之後,該戲院的經營方向仍然與傳統戲曲漸行漸遠。近年來,開始出現蘇州評彈的專場,想要追尋老上海的綿綿舊情,蘭心的氣氛可以讓人如願。筆者曾和「哈評彈族」一同趕過星期天的大早直奔「蘭心」聽戲,那真是蠻奇妙的經驗,許多城市已經失去這種魅力了。
《琵琶行》在三山會館曇花一現
在上海碩果僅存的古戲台,除了豫園,完整保留的大概只剩下「三山會館」了。通常一棟傳統建築物能不能被保留下來,其藝術性極難主導成敗,政治的呼聲才是造就它現實價值的關鍵所在。三山會館是滬上唯一的晚清福建會館建築,雖然有極高的藝術性(福建風格的媽祖神像)及歷史意義(閩南客商集資興建的),但必須貼上「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遺址」的註記後,才能符合執政者的正確性。至於上海崑劇團新編崑劇《琵琶行》的首演,會置於三山會館,並於旅遊節期間推演,不能說是一次偶然的組合。
白居易幽怨的長詩出現在古戲台上,此等雅韻似乎以崑劇最為適合,主演者不刻意突出主題,只是搬演人生的幾個階段,幾個情態,梁谷音所飾演的倩娘,從五陵少年爭纏頭的荳蔻少女,演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落魄老嫗,集結了閨門旦、貼旦、老旦等行當的表演程式,塑造了唐代婦女的另一深刻形象。本劇的組合為《節婦吟》名編劇王仁傑、名導演黃蜀芹,加上名角梁谷音和滑稽戲的王汝剛,在著名的古戲台,《琵琶行》回歸到五百年前崑曲的庭院式、廳堂化的演出形式,不論台下是否聽得懂崑曲,相信悠情美意均足以讓觀者目炫神迷。這樣絕佳的搭配,可惜僅僅作為主演者(梁谷音)的封箱之作,未能在三山會館持續地推動,同時,也基於導演的精心巧意全繫乎古戲台,一旦離開該地獨具的氛圍與觀光客的疏淡後,這齣戲也只能留在琵琶聲響的沒落中了。
古鎮古韻古戲台
許多觀光客都對上海的新興觀光區域「新天地」留下了驚嘆的印象,深覺老上海石庫門的風韻,宛若眼前;細看這個中共第一次大會會址,「政」字招牌顯然更是它被賦予深切存在的理由。「透明思考」是一家供應台式加州混合菜餚的餐廳,崑劇和琉璃裝飾,雖然質性不同,卻在這裡緊緊地被包裝在一方舞台,「讓中國的美麗對全世界說話」,正是經營者——台灣藝術工作者張毅和楊惠珊經營琉璃事業的願景,巧妙地移植到崑劇上,琉璃搖曳的光影、幽暗迷離的演出,與一般的看戲經驗大不同,誰能說戲曲演出不能搭上西洋情韻?
距離上海車程不到二小時的古鎮群,散落在一片又一片的水鄉澤國中,一九九三年最早被推向世人的著名水鄉是「周莊」,「周莊旅遊節」也是最早被推出的概念,「遊周莊古鎮,賞崑曲藝術」是一句震天價響的宣傳口號:旅遊公司出資與蘇州崑劇院團合作,劇院提供每日三齣折子戲的搬演。位於雙橋之畔的古戲台,是按照園林名家陳從周的設計建造的,據《貞豐志》記載,自元代起周莊就有戲曲八景,逢趕集與廟會的當口,那是台上岸上水上一塊演出,如今的戲台雖不臨水,坐在台側看戲,演員的吳語音韻,耳旁的里巷雜談,頗還有魯迅《社戲》一文中的那種悠情閒適。
題作「玉茗堂」的戲樓,正對古戲台,可天天看《思凡》、《拷紅》、《遊園》等名劇搬演,免費欣賞的舉措吸引了眾多周邊地區的崑曲迷。蘇崑的演員王芳曾有感而發地說:「周莊不愧是吳文化的瑰寶,人美、景美加上崑曲美,三和之美才是真美!」不論是觀光業挽救了崑曲的命運,還是崑曲成就周莊的發展,沒有演出便沒有生機,百戲之祖的崑曲藝術走向周莊,周莊的雙橋建築走向世界,這也許是戲曲文藝再一次騰昇的契機。
另一個晚開發卻保留原始色調的水鄉是烏鎮。烏鎮在一九九九年由同濟大學規劃分為東西兩大廊,即是雨中行走,也能看到古色古香的黑瓦粉牆的江南水鄉建築。鎮上仍有居民生活,假日的午後,廣場前的老戲台,多有巡演的戲班,演出的劇目寫在小黑板上,高高地懸掛於布幕前,觀眾手提菜籃、懷抱嬰孩,也有的捧著小吃,看來頗有滋味。筆者到訪那天演的是越劇《盤夫索夫》,抬頭見濃粧豔容的生旦,賣力緊湊地對唱,看得台下如癡如狂,混在鎮民中的觀戲震撼,遠比任何的豪華音響來的深刻,那是真人真性情的真心告白,彷彿是替自己演出未完的人生續集。
難以複製改製的經典
當同屬吳文化的經典代表又羅列世界兩大遺產的崑劇遇上蘇州園林時,會產生怎樣的衝擊呢?蘇州的「留園」請來江蘇省崑劇院的演出,藉以創造蘇州園林文化的新品牌。「網師園」一場流水席般的堂會,從《跳加官》、《訪鼠‧測字》到《遊園》一路移步換景看戲,天上人間也不過如此饗宴。「忠王府」室內道地的古戲台,演來按戲文的舊制,折與折的切換,沒有幕閉暗燈,而是「撿場」來搬道具,當隨著絲竹聲聲而走近園林時,猶如鶯啼的曲牌文詞,真是應了詩(戲文)中有畫(園林),畫中有詩了的美歎,電影《遊園驚夢》力圖重現豐華正茂的崑曲豔容,想要添姿增彩,反而只是徒勞夢想。經典所以珍貴,在於複製難、改製更難,想要對經典文化展開救亡圖存的行動,「園中戲,戲中園」只是一個觀光賣點,起點必然要架構在本地文化的現狀上,即是園林與崑曲的攜手合演,到底對蘇州產生何種互動?當地的生存狀態會有怎樣的變異?還是獨獨發展觀光業需要的那份異地情調?
這是人們想重塑江南天然樣的氣質時,主事者不能抹淡的陰影。
文字|李翠芝 旅滬戲曲文字工作者
熱熱鬧鬧來看「打」
大步躍進的北京觀光戲
在北京的觀光戲中,京劇佔有主導地位,其他曲藝、雜技、舞蹈等演出形式爲輔助。在觀光戲的京劇演出中,多數劇目爲武戲,大量的遊客、尤其是西方觀光遊客之於京劇,存在著語言文化的隔閡,所以大多的演出形式都以「打」爲主。
吳莘(北京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研究所研究生)
北京演出市場近幾年發展快速,各大劇場慢慢地都由附屬院團轉變爲獨立經營,走向了市場化經營的方式。自一九九○年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專門經營觀光戲的演出劇場——梨園劇場;時至今日,十三年間相繼成立了二十多家主營觀光戲業務的劇場,尤以近幾年最盛。這一方面是由於北京的旅遊事業不斷地發展,吸引了衆多的旅遊觀光客來京旅遊,為了滿足遊客瞭解北京文化的需求,「觀光戲」形式的表演大增。另一方面,北京市大力加強經濟建設,各種商務活動的蓬勃,也相對催化了觀光戲的需求,這兩大因素,促使今天「觀光戲」佔有了北京演出市場的大部頭。
最大宗的京劇以「打」為主
據二○○二年《北京青年報》的報導,北京一年有三千多場的演出,如此推算,每日便有八場以上的演出。在這十三年中,觀光戲隊伍隨著北京市旅遊事業的發展不斷地壯大,爲北京市的民俗文化宣傳、發揚,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演出市場中有著自己特殊的性質「觀光戲」,至今仍屬於新型産業,其發展處於初探時期,尚未完善。
在北京的觀光戲中,京劇佔有主導地位,其他曲藝、雜技、舞蹈等演出形式爲輔助。京劇不僅是國粹,也是中國戲劇藝術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藝術,以及最具中國演出文化特徵的一種演出形式。據筆者實地的調查,在觀光戲的京劇演出中,多數劇目爲武戲,如《三岔口》、《大鬧天宮》、《鬧龍宮》、《白蛇傳》等,中間偶爾插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文戲,如《女起解》、《鎖麟囊》、《四郎探母》、《西廂記》、《文昭關》等。大量的遊客、尤其是西方觀光遊客之於京劇,存在著語言、文化的隔閡,京劇的唱段語義難以理解,所以大多的演出形式都以「打」爲主。文化差異決定了觀光戲的演出內容,「動態的」表演形式因此成為觀光戲的一大特點。
先前天橋一帶,就是撂地耍把式的地方,除了「人文地理」的沿襲,近幾年中國的雜技表演多次在世界比賽中獲得大獎,更加重了雜技在「觀光戲」中的分量。北京有一些劇場專門演出雜技,其中以表演武術為主的劇場,主要演出少林功夫,而有著濃郁京味和深沈文蘊的廣德樓、老舍茶館等地,則是專門演出曲藝節目的場所 。
北京觀光戲劇場分爲三種
第一種是清代已有的老戲園、老會館、重修後改造而成。這種戲園的特點是:擁有著一種古風古韻,使觀眾親歷舊時的環境,以一種中國古老的觀演方式,去體味出老茶園、老戲樓的觀賞感受;在這種劇場中觀賞演出,能更深刻地體會老北京市民的娛樂生活,品嘗老北京的文化。如北京市前門大街大柵欄的中和劇院,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無數京劇名家都曾在此獻藝,是京戲劇院中名副其實的「老字號」。而始建於清嘉慶十二年的湖廣會館,京劇名伶譚鑫培、余叔岩、梅蘭芳也曾在此登台演唱。
第二種是鏡框式舞台,這是一九四九年後建立、改革開放後重修或翻修的一批新型劇場的主要形式。這種劇場大都有機械舞台和優良的燈光系統、音響設備。這種劇場的特點在於良好的觀賞條件,可以使觀衆的視覺、聽覺得到更完美的享受。第三種則是專門根據演出內容的需要建立的表演場所,此以北京國貿商圈的大鐵塔夢幻劇場爲代表,主要表演歐、美自三○年代以來的優秀歌舞精選,這裏是駐華客商社交、娛樂的最佳場所之一。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亞洲乃至全球地位的提高,突出中國民族特色的歌舞受到觀光客的歡迎,以表演中國歌舞爲主的場所也不斷湧現;如「北京之夜」。北京之夜是以「大中華」命名的晚宴式的劇場,其呈現的,是融中國傳統藝術、音樂、舞蹈、戲劇、雜技、服飾、京戲及少數民族風情等藝術形式的表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