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笙歌的水晶宮殿 上海大劇院的初景
歷經四年建造,於一九九八年夏末揭開帷幕的上海大劇院,是否能再創海派文化的另一榮耀呢?分爲主劇場、中劇場及小劇場的表演空間,似乎像一枚針一樣縫合了大陸與海外的聯繫。
歷經四年建造,於一九九八年夏末揭開帷幕的上海大劇院,是否能再創海派文化的另一榮耀呢?分爲主劇場、中劇場及小劇場的表演空間,似乎像一枚針一樣縫合了大陸與海外的聯繫。
魏明倫以其一貫喚醒女性意識、尊重女性社會角色的關懷與省思,創造出狗娃與水上漂這一對祖孫,其實也是另一場男女議題的爭辯。只不過他將重心從男女關係轉化成爲祖孫情感,更符合傳統苦情戲的特質。
《孔乙己》以文學爲基礎,取材於魯迅幾篇小說裡的多位人物,形成了咸亨酒店由晚淸以降的時空場景,請出孔乙己作爲歷史的見證人,帶著心靈表徵的扇子,和三名女子走完人生四季裡的悲苦交替。
上海的歲末演出黃金檔期,卻正是「台風」狂吹,包含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場、相聲瓦舍等劇團接力演出,且多是商業邀演、售票演出。除了果陀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翻譯劇本,其他幾齣都與懷舊、兩岸分隔等的歷史滄桑符號有關,透過劇場,中國的觀眾也閱讀了台灣的過去。
影劇圈的「穿越風」也颳到了劇場舞台!從電視劇改編的同名舞台劇《步步驚心》於情人節開演,故事描述一現代都會女性,因意外而穿越到清代王府,遭遇了康熙諸位皇子的皇位奪嫡之爭。因為電視劇的熱潮延燒,也讓舞台劇票房相當亮眼。
兩岸聯手製作的《2012牡丹亭》,於六月初演出後,因為種種舞台設計、服裝造型、京劇名角改唱崑曲等特色,卻是引發種種古典美學與創新改革的爭議,連崑劇大師蔡正仁也捲入其中,並在網路評論與報紙媒體間引發筆戰。讓一向話題不斷的文本《牡丹亭》,再添紀錄。
在「話劇王子」焦晃號召下,原上海青年話劇團在人民大舞台推出了莎劇《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一群年屆七十的表演藝術家,不計一切困難地為夢想的經典戲劇聚合。但現下盛行的是快、簡、喜、險的娛樂式刺激視覺的劇場文化,《安》劇票房的失利,也印證了莎劇悲劇美學的時不我予。
上海的「文化廣場」原屬老上海的法租界,承載著無數上海人文化記憶,歷經各種角色轉變,現在又重歸文化了。二○○五年起改建,現在打造了高科技舞台,並定位為音樂劇的專屬演出場地。九月底的開幕演出即推出《極致百老匯》,邀請多位國際音樂劇明星共襄盛舉。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策劃的「2011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於十一月初登場,以「創新力量」為主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劇團,推出十六個劇碼,包括舞台劇、音樂劇、現代偶劇、肢體劇、寫實劇等多種表演形式,展現戲劇專業和工藝,以及亞洲乃至世界當代戲劇的創新。
今年慶祝六十周年院慶的北京人藝,在暌違廿四年後,以《窩頭會館》、《原野》、《知己》、《我愛桃花》、《關係》五齣精選劇碼、大規模赴上海演出,還將召開座談會和學術研討會,與南方劇界深刻交流。
提起本山趙大叔在中國各地的大小銀幕裡,可說是無人不曉!東北的黑龍江衛視,有為他的演藝集團專門開闢的節目,還有他製作的東北黑土地風情的連續劇《鄉春 村愛情》、《劉老根系列》、《馬大帥》等,大眾傳媒封其為「小品王」,並非只限上述洋洋灑灑的曝光率,雖然他演的連續劇,班底與風格和小品都相差無幾,但 是「小品王」的封號目前在中國僅有他這位,也可說是官方默許的,其原因在於自一九八七年至今,年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至今流傳下的內容被各地電視轉播, 收看人次數以億計,每年央視的廣告收入,始終獨佔鰲頭,主要是他的小品逗樂了萬千團圓聚餐的百姓,滿足了央視廣告業務的滾滾財源,當然被推銷的商品絕對是 銷售寵兒,趙本山他個人及本山集團的大小人口更是最後的贏家。 從央視春節晚會起家,打入億萬觀眾的心 歷經二十載,他從一個非專業、非主流的二人轉的愛好者,在童年的苦難中勤學刻苦,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唱小曲等樣樣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為突出,一九八四年拍攝電視戲曲片《摔三弦》,一九八五年擔任男主角,一九八六年還獲得首屆中國戲曲電視劇「鷹像」三等獎。 一九八七年,在著名相聲演員薑昆的推薦下「打入」了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開始了他更加輝煌的藝術人生。春節晚會上,小品《徵婚》、《紅高粱模特隊》、《三鞭子》、《鐘點工》、《昨天、今天、明天》、《賣拐》等,一齣劇創新一句經典台詞,幾乎是年夜飯必備的開胃小菜﹗ 位於瀋陽中街的「劉老根大舞台」是最紅火、演員陣容最強的二人轉劇場,也是本山傳媒演講的「旗艦店」,看到的是改良二人轉,又稱作「綠色二人轉」,先是男演員的單口笑話,中間穿插著模仿紅歌星和一些絕活,比如倒立喝啤酒,然後女演員上台,倆人連說帶逗唱一小段,這段唱不過五六分鐘,兩個人一組的表演約半小時,嚴格說這是小品,和傳統的二人轉僅是形式上的相似。 隨著搭擋高秀敏病逝,範偉的離開,沒有了何慶魁的支持,宋丹丹的退出,趙本山再也很創展現曾經的輝煌,依然沒有拒絕在春晚舞台上,只是自己退居綠葉並成功的推銷了自己得意的徒弟小瀋陽。而後轉戰電影,今年四月底,趙本山出品,著名導演朱延平,編劇甯財神,《大笑江湖》主要演員趙本山、小瀋陽和著名的港台搞笑能人等。 農民土味躍升藝術殿堂
相聲是流行在北方的民間曲藝,往往觀眾也是以熟稔語言的北京天津等地居多。所以有順口溜說「京油子、衛嘴子」指的就是京城腳下的見識多與眼界廣,而天津衛的人擅長嘴皮上功夫,所俏言快語說起來的話,就像連珠砲似地把人給迷茫住了。再者中國各地語南北方言各異,南腔北調大鼓評彈,想要讓台下聽明白又被吸引逗樂住,往往要具備非凡的舞台魅力及深化的技術,還要有跨越長江的勇氣與努力。 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北方的相聲演員如像郭德綱一般,能在上海體育館開講相聲,也沒有任何一位非主流的民營相聲演員會改當電視綜藝節目的主持人,出演連續劇、電影,登上娛樂版的頭條新聞。 八歲起習藝,傳統藝術根柢紮實 備受觀眾歡迎的德雲社,只是票價低、說的內容是傳統段子,既不當政策宣導的傳聲筒、也不像電視裡變調的相聲小品,它就是本份地重現書場和穿長袍說相聲,班主郭德綱辛勞經營自負虧損十年後,直到二○○五年媒體和網路的關注,一步步才聚集了大眾青睞的眼光。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郭德綱八歲開始學藝,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說書,後跟隨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習說相聲,又同時學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戲曲,也有過戲班兼演文丑和唱功花臉的經驗,對深化自己的相聲表演,造成重要影響,如同前輩相聲大師侯寶林,郭德綱也是透過對傳統戲曲扎根學習,並交流借鑑各形各色的形式,確立了適合自己的表演風格。 雖然德雲社在京城站住腳了,不過和主流官派相聲界的譏諷始終進行著,他自稱非著名相聲演員、非主流相聲演員,曾經戲言「要想取得成功需要的是朋友,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的是敵人。感謝中國相聲界對我做過的一切!」又說自從出了北京德雲社,主流相聲界便有了嬰兒般的睡眠。這是什麼意思?睡著睡著就哭醒了!主流相聲界並不是因為失敗而煩惱,而是因為失敗了找不到藉口而煩惱。幸好相聲界前輩出面緩頰,加上他拜師相聲世家侯耀文,二○○五年加入其侯耀文所領導的中國鐵路文工團,也算是進入了主流圈和官方和解收場。 雖然有人稱郭德綱抄襲傳統相聲名段改為自己的段子,郭德綱本人也多次表示,有些段子確實是由老段子改編的,還有人指責其某些作品風格低俗,但依然擁有相當多愛好者,他們還自稱「綱絲」。 表演作品繁多,相聲系列最完整</s
去年到今年,上海最夯的話題人物,非周立波莫屬。他以「海派清口」的上海話脫口秀表演,不但做政治模仿秀,甚至談論財經問題,蔚為時尚。今年春節期間,大陸各地衛視轉播普通話版本的「壹周立波秀」,又成了觀眾和媒體討論爭議的來源,對於他能否征服北方觀眾乃至海外觀眾,將「海派」文化發揚光大,又或是曇花一現,還是未知之數。
長久以來,中國央視的各類小品演出,幾乎是北方語系的主導,特別是東北農村題材頗受歡迎,獨霸春節晚會十多年。以上海方言滬語為表現手段的滑稽戲,極少受到關注,人們將此現象歸納是「聽不懂」,語言的障礙導致南北的審美差距,笑果也就不大了。 滑稽戲對於江浙滬上億的群體,如同北方人的相聲,自在地像似鄰家的聊天,長期以來「聽滑稽戲」佔據了大眾娛樂的主流地位,演員所擅長的說學做唱,吸收了文明戲和相聲的曲藝手段,所以上海人很難對東北農村生活縮景的小品,或其化用二人轉的段子感同身受。 一口上海話,凝練搬演社會思考 滑稽戲演員周立波的出現,梳起「新克勒」式的小分頭,身穿西裝,擺上台詞譜架,一杯水、一隻筆,用一口道地的上海話,用他從小的生活經驗,《笑侃大上海》票價熱炒至一張八百元。一人撐起一台戲,獨創的脫口秀風格為小劇場演出,破天荒贏得來傳奇的千萬身價。說他恰如其分第填補這種南方語系未受重視的失落與空缺,不如說是周立波選擇上海生活的文化特性,尋求了集體的共同有經歷,才聚攏了上海觀眾的目光焦點。 周立波在面對媒體時,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海派清口」瞄準的目標觀眾主要是上海的中產階級,以及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群。所謂「清口」,即是區別於北方小品的「粗口」和「黃口」。類似「海派清口」這種脫口秀表演形式在國內外不乏先例,周立波的表演最難得是在笑話背後融入了社會思考,他有一種客觀的判斷和選擇,不再沿襲獨角戲的表演程式,知道什麼東西有趣味和價值,更有著現代都市型的市民幽默的發現和選擇能力。 從二○一○年新春開市,新作《我為財狂》又再度熱演,周立波坦言這是「刻意為之」,這次是以財經為主題,希望大家能有節制,笑有所思。依然以「時事趣談」暖場,周式講解總是把新聞用詼諧的語言點撥得一針見血,大城市下小市民的生活艱苦,彷彿一掃而空。 登上電視另創新猷,生活積累打造表演魅力 就《我為財狂》的現場內容來看,演出的確較之前有了更新,之前《懷舊篇》、《政治模仿》等慣用招數並未被保留,取代的是《周氏理財觀》、《新股民奇遇》等,避開官方關切的題材,群眾激情程度也沒以往高昂了﹗ 轉移到電視錄製映後,周立波的《壹週立波秀》也加入美女主
第三屆的上海戲劇谷「壹戲劇大賞」,於四月底揭曉並頒獎,這次的火紅重點當然是獲得「年度大戲」及「年度最佳製作人」的《媽媽咪呀》中文版。這次台灣相關的製作入圍甚多,最後成果也十分豐碩,戲王戲后均是台灣演員奪得,其中獲頒最佳男主角獎的金士傑,也同時獲得官辦的「白玉蘭」表演獎,可謂雙喜臨門。
上海商業戲劇匯集的新文創地標「上海現代戲劇谷」,於四月十六日舉辦了首屆的「壹戲劇大賞」,針對年度內在戲劇谷演出的海內外舞台劇予與評選,透過專業評審、媒體與觀眾的票選,選出十二個獎項。其中台灣歌手張信哲以音樂劇演出獲頒新人獎,備受矚目!
有著八十年歷史歐式建築風的新光劇場,透過現代人劇社的整合包裝,晚間專門演出由現代人劇社製作的懸疑劇。七月份新光懸疑劇場正式掛牌,同時二○一○新光懸疑劇場演出季也拉開帷幕,將連推六部劇碼,讓觀眾形成「看懸疑劇到新光懸疑劇場」的共識,在歷史氛圍濃厚的空間中看懸疑劇,分外有感覺。
從上世紀初的上海灘繁華風景,到今日的中國國際大都會,上海都是與「繁華」劃上等號的城市。為了讓眾多的國內外遊客能體驗這番如幻繽紛,上海也出現了多個觀光劇場性質的定目表演,結合中國雜技、特技、馬戲、舞蹈、音樂、多媒體與高科技舞台技術,打造了媲美太陽劇團的奇幻劇碼,也透過強力的行銷,建構出鮮明的表演品牌。
與北京「梅花獎」並稱中國兩大戲劇表演獎的上海「白玉蘭獎」,今年邁入第二十屆,同時獎勵個人成就與團隊成績、觀照傳承也鼓勵創新。今年來自台灣的台北新劇團以新編京劇《原野》榮獲最佳團隊集體獎,成為白玉蘭獎創立以來第一個獲大獎的台灣藝術團隊。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