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欣寧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何必劃地自限 ?「混」在一起就對了!
不同於德國的舞蹈劇場、法國的浪漫抒情和美國的後現代舞蹈路線,卻又包容上述風格,透過創作者個人背景、特質的加乘,揉合出「不只是跳舞」的創作趨向,在舞蹈的基礎架構上增添劇場、Live音樂、藝術、時尚等元素,亦解散了人們對於舞蹈的定義,從中開創出新的表演/觀賞視角。「愈混愈對」,正是比利時當代舞壇躍居頂端的關鍵。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式流行,唱出浮沉情夢
何日君再來 曲 劉雪庵(宴如) 詞黃嘉謨(貝林) 一提到這首華人皆耳熟能詳的名曲,一般人都會直接聯想「這是鄧麗君的歌!」事實上,此曲確是一九七八年由鄧麗君一唱成名,然而早在一九三○年代二戰時期,它便曾掀起一波傳唱熱潮,只是,就像歌中面臨惆悵離情的紅顏,〈何日君再來〉亦歷經多次被打成禁歌的命運,其命運翻轉頗有「華人最傳奇歌曲」的意味。 此曲的原唱人為周璇。大約七七事變前夕,上海藝華電影公司籌拍新片《三星伴月》,導演方沛霖請當時還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唸書的劉雪庵亦即日後以〈踏雪尋梅〉、〈長城謠〉、〈紅豆詞〉等曲聞名的音樂家以當時流行的探戈風格譜曲。曲子做成後,方沛霖另請該片編劇黃嘉謨填詞。歌曲面世後漸為街頭巷尾傳唱,然而真正大紅並隨之引起爭議,則是在日籍女星李香蘭(山口淑子)灌唱之後。 李香蘭非常喜歡這首歌,不只演唱中文版,還改成日文版。一時之間,〈何日君再來〉超越戰爭,成為兩國熱門歌曲,更演變為中國的愛國歌曲,人們視「君」為國軍之意,使日本當局以抗日歌曲的理由禁唱。到了中日戰爭末期,卻換成中華民國政府下禁令,原因是日軍將這首歌改成「賀日軍再來」,使得當時總司令蔣中正大為震怒,唱片販售者紛紛收回銷毀,此曲從此沉寂。 直到一九七八年鄧麗君將原有的四段歌詞縮減成兩段唱紅前,這首歌未獲聞問,劉雪庵甚至因此曲在文革中被按上「賣國賊」的罪名下放勞改。一首能使眾人琅琅上口的動聽樂曲,身世如此坎坷,亦頗暗合茶花女瑪格麗特的遭遇,令人期待它將如何被改編演繹。 思慕的人 曲洪一峰 詞葉俊麟 這首至今仍為台灣經典K歌的〈思慕的人〉,由甫於二○一○年二月辭世的寶島歌王洪一峰,與填寫〈孤女的願望〉、〈寶島曼波〉、〈媽媽歌星〉等多達八千餘首歌詞的葉俊麟(於一九九八年逝世)合作而成。出生於日治時期,少年即出外演唱討生活的洪一峰,在一九五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美編舞家
洪于倫 把詮釋的自由,送給觀眾
雖然出身企業世家,但旅美編舞家洪于倫不愛提這事,強調自己是家中的「藝術家第一代」,獨立性格鮮明。從小在媽媽簡靜惠的引領下接觸藝術、學舞不輟,洪于倫後來卻專攻心理學,直到有一天重新想起跳舞的快樂,才又重回舞蹈懷抱,選擇現代舞起步,還在紐約組了舞團。去年應舞蹈空間舞團之邀在皇冠藝術節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洪于倫也首度在台灣展現自己的創作成果。
-
藝號人物 People 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
姚淑芬 十年為期 以舞檢視生命足跡
二○○○年創立了「世紀當代舞團」,一晃眼,已經十年!編舞家姚淑芬於此刻回顧自己的舞蹈生涯,竟發現「十年」對自己來說是別有意義的數字,從小時候學舞的不情願,到發現自己不適合芭蕾,然後走上現代舞編創、成立舞團的道路,一路下來的姚淑芬,就像一個好奇的流浪者,不停下探索的腳步。這一次的「十年」,姚淑芬挑戰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收心回歸舞蹈肢體,獻上《婚禮》與《春之祭》,更坦誠掘探人的原始情慾。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兩位「不務正業」的藝術園丁
朱宗慶vs.嚴長壽
今年七月,朱宗慶因為嚴長壽的一通電話邀約,帶著打擊樂團副團長何鴻棋一起到台東。在那裡,宣布從亞都麗緻退休的嚴長壽才剛創辦的「公益基金會平台」正舉行著花東青少年藝術創作營隊。嚴長壽邀集大批藝文界好友,來到此地和這群原住民少年們分享他們如何走入藝術、為何選擇藝術,以及,若要駐足於藝術世界中,該懷抱怎樣的熱情、執著與努力。 找上朱宗慶,嚴長壽笑稱,全因兩人擁有太多相似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兩個都不務正業!」朱宗慶自一九八六年創立打擊樂團以來,不僅鍾情於創作表演,更致力推廣音樂教育,成立打擊樂教學系統,從多年來台灣打擊樂的學習人口僅次於鋼琴便可見其成效;此外,朱宗慶延展自身的藝術管理長才,歷任兩廳院藝術總監等職,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徹底展現「不務正業」的特質。 嚴長壽尚未自亞都麗緻飯店總裁退休前,便堪稱台灣最關注藝文生態的企業家,他從飯店旅館和觀光業的角度出發,熱切著書、演講分享台灣文化永續經營的可能;近年更與花東的地方發展成為「命運共同體」,甚而運作公益平台基金會,以推動最終目標「希望學堂」的設立。 兩位以高度熱忱投身藝術教育的音樂人、企業家,都來到關鍵的時間點朱宗慶打擊樂團即將滿二十五週年,公益基金會平台甫成立一年多,藝文品牌如何走下去?如何介入、深耕台灣在地的藝文生活?本刊特別邀請兩位進行對談,笑談間,感受到最多的,仍是他們身上源源不絕湧出的熱情。
-
藝@書
誰改變音樂?誰被音樂改變?
本月介紹的三本書,分別從三種角度書寫音樂與個人、與群體、與國家社會間的關係,行文從抒情散文、夾敘夾議乃至專業論述,堪稱一次音樂文化書寫的小型爆炸,其結果當然繽紛奪目。
-
即將上場 Preview 極至體能舞團新作《小綠人》
斑馬線上 舞動人生即景
馬路上人行道號誌燈的小綠人標誌,是台灣首創,而編舞家石吉智的新作《小綠人》,則是從小綠人號誌發展出來的,以交通、街景為主題的舞作;透過對過馬路人群的仔細觀察,石吉智採取快速交織、流動的場景,搬演交通現場反映出的人生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起舞,在秋天
不只台灣,在蕭瑟卻充滿詩意的季節跳舞,是許多國家妝點其城市意象的默契;秋天的舞蹈節更是某些城市行之有年的旅遊號召。本刊特別連線里昂、紐約、首爾、荷蘭、英國、香港等六個秋天舞蹈節慶,在紙上遊走、盡覽世界各地舞在秋天的姿彩與鋒芒。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海納穆勒.四重奏》赤裸呈現動物性情慾
兩人四角的危險關係 揭露愛情殘酷本質
莎妹劇團導演Baboo,繼《給普拉斯》之後再度和劇場演員徐堰鈴合作,以意象化手法,詮釋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劇本《四重奏》。《四重奏》以法國小說《危險關係》為藍本,兩位演員分飾四個角色,玩著角色扮演的遊戲,著重在性別顛倒的扮演趣味,以及以愛情中情人相互折磨凌遲為比喻的政治角力,突顯了愛情世界中慾望與權力的對立與競爭,犀利地嘲諷愛情的本質。
-
即將上場 Preview 8213肢體舞蹈劇場「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
五位表演者 勾勒十年後的身體
「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由8213肢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孫梲泰策展,邀請朱星朗、李名正、詹天甄、姚尚德、方凱馨(Casey Avaunt)等五位中、新生代表演者,各自以創作回答「十年後的身體觀」。參與者涵蓋了編舞者、接觸即興舞蹈家、默劇演員,企圖從多元的面向尋找肢體表演的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眼看去是不同的麵包,但都是麵包
被舞團藝術總監納哈林一眼相中,親邀加入巴希瓦青年團的李貞葳,也是第一位進入巴希瓦舞團的台灣舞者;進入舞團一年多即升上一團舞者的她,這次也將隨團回到台灣故鄉演出。藉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李貞葳,請她談談進入巴希瓦的經過,以及在巴希瓦學習與工作的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玫舞擊Meimage Dance
舞者化「偶」 「秀」出台灣之美
中生代編舞家何曉玫,一直以來都以精采的獨特舞蹈創意展現她心目中的台灣,從《默島樂園》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對台灣文化的獨特觀察:衝突中呈現美感、以人扮偶凸顯台灣人的表演慾。這回她創團首演,以融合舊作片段與新舞段的《Woo!芭比》,為觀眾獻上她最新的創作思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驫舞劇場
尋找和「我」共存的幸福
為了《我》這支舞,驫舞劇場邀來了兩個劇場大男生:蔡柏璋與黃健瑋,加入這一班全男子舞團,打造這次的集體創作,在磨合與磨練的汗水與幹譙中,卻也衝撞出不同的鮮活思考。黃健瑋說,作品所希望描繪的「我」,是回到較原始性卻非動物性的人的純淨狀態,舞團藝術總監陳武康透露,演出以三個舞者為主,透過「三位一體」的認同與辯詰,回歸到「人所以有幸福感,在於沒有『我』的概念存在」的核心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