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欣寧
-
舞蹈新訊
焦點舞團《逆》 經典重建X新生代編創的共舞
由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應屆畢業生組成的焦點舞團,雖無固定駐團編舞家,而是以每年重演國內重要編舞家作品的方式,讓接受多年訓練、技巧紮實的學生舞者們擁有一個繼續跳舞的平台。創團七年來,曾經重製演出的重要作品,包括林懷民《白之Ⅲ》、張曉雄《春之祭》、孔和平《蘭花鑼鼓》、楊銘隆《東風再現》、鄭宗龍《記憶》等,同時亦推出學生編舞家獲獎新作,令每年年度公演頗有集結編、舞精銳、一氣盡出的意味。 今年在經典重建方面,帶來羅曼菲於一九九七年為學生編創的《無伴奏》,並由當年原舞者,同時亦是雲門舞集2創始團員的楊孝萱擔任重建。新創則主打香港城市當代舞團駐團編舞家邢亮為此次公演量身訂做的新作品《無題》;邢亮甫於去年秋天在香港發表《六度》,從「無色無相」、「無我無涯」等概念出發,挖掘「天人合一」的身體動作觀,這次亦以「無」為題,讓人好奇是否延續前作的探索。此外,另有十一支新銳創作者的舞作發表,展現年輕創作者的機敏、幽默與想像,也足見編舞新世代火力全開的創作力。
-
焦點專題 Focus 延伸聆賞II
絕美舞姿—芭蕾狂潮全台發燒
從二月底到四月底,無論是電影螢幕或劇場舞台,都可看見芭蕾女伶的身段與舞影,不管從窺探伶娜心事,或直擊台上唯美演出的角度,五花八門的精采舞藝,在足足兩個月內任君挑選!
-
藝@書
找回肉體的呼喊與存在
《茶花女》一劇演出後餘波蕩漾,但也讓人對鈴木忠志的劇場美學充滿疑問,透過《文化就是身體》這台灣第一本鈴木忠志著述集結之作,即便未必能讓觀眾全面釋疑,但也提供了另一條解讀鈴木忠志的蹊徑。
-
特別企畫 Feature 第一個跳進烏帕塔舞團的台灣舞者
余采芩 藉《春之祭》紅衣狂舞 淬煉出自己的靈魂
在還沒去德國前,余采芩在網路上看到碧娜早期作品《春之祭》中的經典舞段紅衣女子激烈的七分鐘獨舞,看完這段強烈懾人的獨舞,余采芩半晌說不出話,腦中浮現的,是自己跳這支舞的景象。「說不上來,當時我感覺到一種很強烈的connection(聯結)存在我跟那個角色之間」當時她並不知道,有一天自己會以這個角色、這支舞,跟著烏帕塔跳遍世界各地。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德舞蹈家
孫尚綺 文本為鑰 開啟身體舞動
旅居德國柏林的舞者暨編舞家孫尚綺,「兼具東方與西方」的當代身體風格,讓他在德國舞壇備受矚目。在以DialogueⅡ獲得二○○七年斯圖加特國際獨舞藝術節編舞金牌獎後,除了曾應邀與威廉.佛塞與莎夏.瓦茲的舞團演出,他的編創腳步也從未停歇,常從令自己動心的文學作品出發編舞,他說:「我認為一個好的文學作品是in body的,會讓身體不斷產生反應;可以說,好的文本就是一個舞譜。」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八:以舞蹈點亮「台灣之光」
訓練多元創意多樣 精準舞步國際名揚
台灣舞蹈人才近年來愈來愈受國際矚目,除了被稱為「瑪莎.葛蘭姆傳人」的許芳宜,更有許多年輕舞蹈人在國際發光發熱。今年的舞蹈星光更顯璀璨,從周書毅、黃翊的編舞創意,到許友俞、簡良哲、朱桂賢、吳孟珂在國際大賽中的獲獎精湛舞藝,台灣成為當代舞壇重要品牌,看來指日可待。
-
藝@書
作品是最好的生平介紹
《王童七日談導演與影評人的對談手記》與《骷顱與金鎖魏海敏的戲與人生》皆以傳主談論創作歷程與作品分析為傳記主體,卻不因為集中剖析創作而予人過於專業、閱讀艱澀之感,反而透過傳主口述創作時的心理歷程、反覆琢磨作品的經驗,令表演藝術工作者「台上/幕前一分鐘,台下/幕後十年功」的箇中甘苦躍然紙上,也令讀者見識到對「細節」的注重,如何造就藝術大師的耀眼成就。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大師藝術創作進駐 兩廳院美感躍升
自去年十二月底起,兩廳院因為兩位現代藝術大師作品的展出,更增添了藝術氣息。其中「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是特地為兩廳院貴賓室創作了全新的長幅水墨,而雕塑大師朱銘則是在兩廳院發表了最新創作系列《立方體》。
-
藝@書
框架之外,讀出新表演
黑眼睛文化的「劇場手邊書」系列自○七年底開始發行,至今已推出至第九本,端出的菜色也盡是過去較著重劇本和史料的台灣劇場著作少見的方向。近期出版的兩本《空間的表演》與《當代歐洲新舞蹈―表演:反舞蹈、非身體》,更讓人不約而同讀到了一條表演藝術未來的可能路徑―― 框架之外。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正的時尚 是把思想穿在身上
相較於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四大時尚之都,比利時的時尚設計雖然晚發,卻爆發力十足。數個世紀的醞釀蓄積,直到一九八○年代,安特衛普六君子(The Antwerp Six)和馬汀.瑪傑拉(Martin Margiela)趁勢以平地一聲雷的姿態,驚醒沉睡許久的時尚界耳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何必劃地自限 ?「混」在一起就對了!
不同於德國的舞蹈劇場、法國的浪漫抒情和美國的後現代舞蹈路線,卻又包容上述風格,透過創作者個人背景、特質的加乘,揉合出「不只是跳舞」的創作趨向,在舞蹈的基礎架構上增添劇場、Live音樂、藝術、時尚等元素,亦解散了人們對於舞蹈的定義,從中開創出新的表演/觀賞視角。「愈混愈對」,正是比利時當代舞壇躍居頂端的關鍵。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式流行,唱出浮沉情夢
何日君再來 曲 劉雪庵(宴如) 詞黃嘉謨(貝林) 一提到這首華人皆耳熟能詳的名曲,一般人都會直接聯想「這是鄧麗君的歌!」事實上,此曲確是一九七八年由鄧麗君一唱成名,然而早在一九三○年代二戰時期,它便曾掀起一波傳唱熱潮,只是,就像歌中面臨惆悵離情的紅顏,〈何日君再來〉亦歷經多次被打成禁歌的命運,其命運翻轉頗有「華人最傳奇歌曲」的意味。 此曲的原唱人為周璇。大約七七事變前夕,上海藝華電影公司籌拍新片《三星伴月》,導演方沛霖請當時還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唸書的劉雪庵亦即日後以〈踏雪尋梅〉、〈長城謠〉、〈紅豆詞〉等曲聞名的音樂家以當時流行的探戈風格譜曲。曲子做成後,方沛霖另請該片編劇黃嘉謨填詞。歌曲面世後漸為街頭巷尾傳唱,然而真正大紅並隨之引起爭議,則是在日籍女星李香蘭(山口淑子)灌唱之後。 李香蘭非常喜歡這首歌,不只演唱中文版,還改成日文版。一時之間,〈何日君再來〉超越戰爭,成為兩國熱門歌曲,更演變為中國的愛國歌曲,人們視「君」為國軍之意,使日本當局以抗日歌曲的理由禁唱。到了中日戰爭末期,卻換成中華民國政府下禁令,原因是日軍將這首歌改成「賀日軍再來」,使得當時總司令蔣中正大為震怒,唱片販售者紛紛收回銷毀,此曲從此沉寂。 直到一九七八年鄧麗君將原有的四段歌詞縮減成兩段唱紅前,這首歌未獲聞問,劉雪庵甚至因此曲在文革中被按上「賣國賊」的罪名下放勞改。一首能使眾人琅琅上口的動聽樂曲,身世如此坎坷,亦頗暗合茶花女瑪格麗特的遭遇,令人期待它將如何被改編演繹。 思慕的人 曲洪一峰 詞葉俊麟 這首至今仍為台灣經典K歌的〈思慕的人〉,由甫於二○一○年二月辭世的寶島歌王洪一峰,與填寫〈孤女的願望〉、〈寶島曼波〉、〈媽媽歌星〉等多達八千餘首歌詞的葉俊麟(於一九九八年逝世)合作而成。出生於日治時期,少年即出外演唱討生活的洪一峰,在一九五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美編舞家
洪于倫 把詮釋的自由,送給觀眾
雖然出身企業世家,但旅美編舞家洪于倫不愛提這事,強調自己是家中的「藝術家第一代」,獨立性格鮮明。從小在媽媽簡靜惠的引領下接觸藝術、學舞不輟,洪于倫後來卻專攻心理學,直到有一天重新想起跳舞的快樂,才又重回舞蹈懷抱,選擇現代舞起步,還在紐約組了舞團。去年應舞蹈空間舞團之邀在皇冠藝術節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洪于倫也首度在台灣展現自己的創作成果。
-
藝號人物 People 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
姚淑芬 十年為期 以舞檢視生命足跡
二○○○年創立了「世紀當代舞團」,一晃眼,已經十年!編舞家姚淑芬於此刻回顧自己的舞蹈生涯,竟發現「十年」對自己來說是別有意義的數字,從小時候學舞的不情願,到發現自己不適合芭蕾,然後走上現代舞編創、成立舞團的道路,一路下來的姚淑芬,就像一個好奇的流浪者,不停下探索的腳步。這一次的「十年」,姚淑芬挑戰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收心回歸舞蹈肢體,獻上《婚禮》與《春之祭》,更坦誠掘探人的原始情慾。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兩位「不務正業」的藝術園丁
朱宗慶vs.嚴長壽
今年七月,朱宗慶因為嚴長壽的一通電話邀約,帶著打擊樂團副團長何鴻棋一起到台東。在那裡,宣布從亞都麗緻退休的嚴長壽才剛創辦的「公益基金會平台」正舉行著花東青少年藝術創作營隊。嚴長壽邀集大批藝文界好友,來到此地和這群原住民少年們分享他們如何走入藝術、為何選擇藝術,以及,若要駐足於藝術世界中,該懷抱怎樣的熱情、執著與努力。 找上朱宗慶,嚴長壽笑稱,全因兩人擁有太多相似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兩個都不務正業!」朱宗慶自一九八六年創立打擊樂團以來,不僅鍾情於創作表演,更致力推廣音樂教育,成立打擊樂教學系統,從多年來台灣打擊樂的學習人口僅次於鋼琴便可見其成效;此外,朱宗慶延展自身的藝術管理長才,歷任兩廳院藝術總監等職,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徹底展現「不務正業」的特質。 嚴長壽尚未自亞都麗緻飯店總裁退休前,便堪稱台灣最關注藝文生態的企業家,他從飯店旅館和觀光業的角度出發,熱切著書、演講分享台灣文化永續經營的可能;近年更與花東的地方發展成為「命運共同體」,甚而運作公益平台基金會,以推動最終目標「希望學堂」的設立。 兩位以高度熱忱投身藝術教育的音樂人、企業家,都來到關鍵的時間點朱宗慶打擊樂團即將滿二十五週年,公益基金會平台甫成立一年多,藝文品牌如何走下去?如何介入、深耕台灣在地的藝文生活?本刊特別邀請兩位進行對談,笑談間,感受到最多的,仍是他們身上源源不絕湧出的熱情。
-
藝@書
誰改變音樂?誰被音樂改變?
本月介紹的三本書,分別從三種角度書寫音樂與個人、與群體、與國家社會間的關係,行文從抒情散文、夾敘夾議乃至專業論述,堪稱一次音樂文化書寫的小型爆炸,其結果當然繽紛奪目。
-
即將上場 Preview 極至體能舞團新作《小綠人》
斑馬線上 舞動人生即景
馬路上人行道號誌燈的小綠人標誌,是台灣首創,而編舞家石吉智的新作《小綠人》,則是從小綠人號誌發展出來的,以交通、街景為主題的舞作;透過對過馬路人群的仔細觀察,石吉智採取快速交織、流動的場景,搬演交通現場反映出的人生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全球起舞,在秋天
不只台灣,在蕭瑟卻充滿詩意的季節跳舞,是許多國家妝點其城市意象的默契;秋天的舞蹈節更是某些城市行之有年的旅遊號召。本刊特別連線里昂、紐約、首爾、荷蘭、英國、香港等六個秋天舞蹈節慶,在紙上遊走、盡覽世界各地舞在秋天的姿彩與鋒芒。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海納穆勒.四重奏》赤裸呈現動物性情慾
兩人四角的危險關係 揭露愛情殘酷本質
莎妹劇團導演Baboo,繼《給普拉斯》之後再度和劇場演員徐堰鈴合作,以意象化手法,詮釋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劇本《四重奏》。《四重奏》以法國小說《危險關係》為藍本,兩位演員分飾四個角色,玩著角色扮演的遊戲,著重在性別顛倒的扮演趣味,以及以愛情中情人相互折磨凌遲為比喻的政治角力,突顯了愛情世界中慾望與權力的對立與競爭,犀利地嘲諷愛情的本質。
-
即將上場 Preview 8213肢體舞蹈劇場「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
五位表演者 勾勒十年後的身體
「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由8213肢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孫梲泰策展,邀請朱星朗、李名正、詹天甄、姚尚德、方凱馨(Casey Avaunt)等五位中、新生代表演者,各自以創作回答「十年後的身體觀」。參與者涵蓋了編舞者、接觸即興舞蹈家、默劇演員,企圖從多元的面向尋找肢體表演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