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軒
舞評人、舞蹈戲劇構作、表演工作者
-
舞蹈
為了環保不再飛 《非跳不可》在地重製
《非跳不可》是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的代表作,至今巡演不斷。但傑宏.貝爾去年冬天意識到越洋巡演對地球環保的危害,於是宣布舞團不再搭飛機巡演,但因許多作品已有巡演合約,傑宏.貝爾便將《非跳不可》的台北演出,交由在地編舞家陳武康與葉名樺負責排練與演出。透過縝密步驟以確保作品原貌,陳武康與葉名樺將這次的工作稱為「導演執行」,他們表示,「這裡頭有很多的信任,如果傑宏.貝爾、我們、表演者互不信任的話,這件事其實蠻難繼續的。」
-
舞蹈 謝杰樺暌違四年推新作
《永恆的直線》 讓「煙」跳出死亡的樣貌
早在二○一五年爸爸的心臟手術後,謝杰樺開始思考何謂死亡,但創作醞釀期甚長,直到去年付諸實行,新作《永恆的直線》呈現了他對科技、意識、死亡、道德的種種想像。在此作中跳舞的是煙,煙成了有形狀、表情、個性的主角,在光與影像的共舞中,魔性一般的煙,述說著死亡的難以看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漫天粉末中 思索「群」的意義
旅法卅年的編舞家林怡芳,去年獲邀為兩廳院當年度的駐館藝術家,一年的駐館計畫,成果就是五月下旬首演的舞作《微塵共感》。這是她第一次在台灣的創作,觸動創作的起點是九二一大地震,一路延伸到法國近年來的暴動,這其中對「群」的思考與關心,成為其舞作的主軸,林怡芳與五位男性街舞舞者合作,舞台上以太白粉為關鍵媒材,而觀眾將在飄灑的粉末中,看到她與舞者們對「群」的體悟。
-
舞蹈 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歡樂開唱 唱出真正的悲傷
三月桑布伊在國家戲劇院的演唱會後,布拉瑞揚舞團的舞者在一樓大廳快閃開唱,為即將演出的新作《#是否》宣傳,氛圍看似歡樂的,舞作其實述說著生活中真正的悲傷。編舞家布拉瑞揚將舞者人生中的心酸編織入舞,把那些被「愛唱歌」、「愛喝酒」的原住民標籤所扁平化的故事放在《#是否》裡,因為「原住民在呈現開心時,通常就是最悲傷的時候」。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御直覺而行,重現翻造自己的經典
一九八四年的《冬之旅》與一九九二年的《春之祭》,是香港編舞家黎海寧的早期經典,四月底將由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重新搬上舞台。黎海寧表示,她將重新改編《冬之旅》,希望舞台很「空」,讓舞者的肢體來表達冬天的感覺。而她的《春之祭》是「唯一運用首演夜傳說,進而顛覆傳說」的版本,舞中呈現尼金斯基與舞團經理狄亞基烈夫、妻子羅莫拉之間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這次並邀到台灣舞者周書毅出演「尼金斯基」一角。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共」為名 藝術未來走向何方?
在表演藝術的脈絡中,每個「共」要對應的對象,皆是針對日益專業化、市場化與全球流動液態化的藝術生產體系,也就是由城市競爭、國家補助、各式各樣的藝術計畫所形塑的藝文生態結構,以及在其中的創造性個體要如何生存與創作。然而,「共」是為了擁抱市場化還是維持批判性距離,是要培育藝術工作者的適應力,還是要創造替代方案,每一個「共」都會因出發點的不同,進而形成迥異的實踐策略。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參與式策展與共創 觀眾成為藝術要角
由歐盟「創意歐洲」資助的Be SpectACTive!計畫,聯手歐盟九個國家的多個藝術節、劇院、文化機構、大學與研究中心,以行動研究的方法為基礎,希望讓藝術家、觀眾與地方文化機構,在平等的前提下發展出新的共創模式。其特色為觀眾的參與式策展,與藝術家的駐村並與在地民眾互動共創,透過這樣的模式,以文化邀請民眾參與,期待讓公民意識更成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各自貢獻 分段陪伴創作之路
由「歐洲舞蹈中心網絡」成員、來自十六個歐盟國家的廿個舞蹈場館參與的Modul Dance Festival,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每個不同場館的優勢與特色,創造了在藝術家、藝術管理、場館合作等三個面向的工作模式,每個場館可以就自己的空間特性、創作資源與觀眾取向,各自支持藝術家創作計畫的不同階段。這個計畫不但對現今歐洲舞蹈場館的連結與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工作默契與方法,也形成了能夠有效幫助藝術家的跨國共製模式。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龐智筠+金在德 不同取徑的兩樣精采
出身香港的龐智筠,來自韓國的金在德,將在十二月初聯手在香港推出《不期而遇》,兩人在同晚各推出一支舞作,分別以不同的編舞取徑展現:前者的《固步自瘋》往內在精神世界探尋,探問正常╱瘋狂的界線;後者的《跌宕》則一貫其「以當代的方式重新詮釋韓國傳統」路線,以韓國傳統武術「跆跟」入舞,以俐落的動作節奏,展現如大火快炒般的恢弘大器。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當我們同在雲門 兩代舞者的尋覓
李靜君,十七歲加入雲門,曾被稱作「林懷民的橋」、「雲門的二廚」,自一九八三年入團起,便參與雲門幾乎所有作品,不僅是雲門最資深的舞者,她曾在雲門經典之作中獨舞的身影,如《九歌》妖媚瘋狂的女巫、《家族合唱》無聲控訴的單手單腿,皆令觀眾難以忘懷。自二○○三年起擔任助理藝術總監後,李靜君便主責雲門所有的舊作重演,讓舞作在給林懷民拋光打磨之前,先拉齊所有舞者的線,新作在編創時,也是由她在旁協助,對舞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黃立捷,二○一四年自北藝大舞蹈系畢業後便加入雲門,是雲門備受矚目的新生代舞者。立捷曾習巴西卡波耶拉武術,也取得劍道二段的資格,在林懷民去年的新作《關於島嶼》中,擔綱震撼人心的博鬥場面,堪稱舞作的亮點之一。此次雲門四十五周年的舞作精選中,他也演出許多片段,包括《竹夢》的〈秋徑〉雙人舞,《稻禾》的〈花粉雙人舞〉,《風.影》中的〈黑天使〉雙人舞,以及《水月》、《白水》、《如果沒有你》的〈巧合〉,和《松煙》的〈終結篇〉。 兩個世代的舞者,團齡相隔卅餘年,他們口中的雲門舞集、東方身體、跳舞、台灣與「林老師」,相互折射出不同卻又連帶的切面,映照著來時路,也望向藝術總監更迭之後,那未知的雲門
-
企畫特輯 Special
卅年的靈光 舞蹈書寫的香港記憶
作為香港重量級的資深編舞家,黎海寧創作迄今累積了許多經典作品,即將由「多空間」主辦、帶來台灣的《90後的黎海寧》,即是將編舞家九○年代後的作品精采片段集結而成。黎海寧擅長用舞蹈回應文學文本與社會氛圍,以多變的舞台畫面,呈現她眼中的世界,而《90後的黎海寧》無疑是部資深編舞家的小型創作史,是片段的記憶重組,也是香港昨日今生的殘影,香港評論人黃寶儀曾這樣評論:「作品的亮點並非技巧,而是舞者、觀眾在個人的歷史中來回,得以重新審視當下的生活與記憶的關係。」
-
舞蹈 以身體為觸媒 意義各自解讀
古名伸《夷希微的凝視》 重探舞蹈本質
「其實夷希微這個題目,就是沒有題目的意思!」古名伸笑著說。台灣接觸即興與即興舞蹈的資深能手古舞團,今年成立廿五周年,即將在十一月推出新製作《夷希微的凝視》:上半場《夷希微的凝視》是藝術總監古名伸的新作,下半場是由全體團員與現場樂手即興的《亂碼2018》,由編創與即興兩個切面,映照出古舞團長期以來對舞蹈的思考與累積。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明暗盈缺之間 舞動身體的光
將於十一月造訪高雄衛武營的澳洲雪梨舞團,將帶來該團藝術總監拉婓爾.納切拉的《光與暗》,與台灣編舞家鄭宗龍應邀為該團創作的《大明》。前者讓舞者在冷色調的光區中,時而狂暴時而徐緩,力量張弛如光一般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後者透過圓圓相扣的動作,為習於芭蕾、現代舞訓練的舞者們,原本外放、俐落、長線條的身體質地中,更添內斂與綿延。兩舞並置演出,盪出了兩條文化的軸線,在微光閃動之時,將身體作為光,也讓身體因光相遇
-
焦點專題 Focus
陳武康 東南亞之旅 傳統與身體的撞激
再怎麼「乾淨」,也避不掉文化的痕跡。或許是東南亞古典舞種種的文化內涵讓他看到更廣的世界,也或許是從他者身上照望到自身,到東南亞走一遭後,陳武康覺得自己「打更開了」,也漸漸地不再掙扎與執著:「我現在覺得,如果把傳統理解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種身體經驗的歷史,那即便我周遭的文化,跟我喜歡的東西,可能不是同一件事,但當興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那些養分也會留在我的身體裡面,就也成為了我的一部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一顆強壯的心 為作品創造合適的世界
趁著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帶著《康乃馨》再度訪台,舞台設計大師彼得.帕布斯也應邀與台灣的觀眾面對面,與本地藝術家吳季璁與舞台設計廖音喬分享交流創作經驗。長期與德國名導彼得.查德克及碧娜.鮑許合作,面對這兩位喜愛在排練場上探尋未知的創作者,帕布斯笑說,「你需要有顆強壯的心,也要對自己非常有耐心,得有定力繼續等、繼續找。」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表演藝術碰上幾何、數學與建築
以身體理解空間 探索未知的可能
數學、幾何、建築與舞蹈,都是關於人如何理解空間、如何模塑空間、如何敘述空間,只不過,舞蹈同時也追問著,人如何經驗空間?又如何從空間中建構自己的存在?從這裡開始,舞蹈用身體將固定的數理公式拆解,重新探問已被定理化的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表演藝術碰上機器人
遇見賽伯格 回探「人所以為人」
那些早先存在於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的賽伯格(cyborg),現在已經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已經不是幻影,但「它」能被視為「人」嗎?能夠被愛與愛人嗎?在表演藝術舞台上,我們已經看到會跳舞的工業機器人庫卡,還有能演戲的人形機器人,它們在舞台上的意義,更多是讓人回探「人之所以為人」這件事,關於我們如何活著,也關於我們如何去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8:觀演關係再翻新,拍照上傳正夯?
社群軟體延伸表演 觸及更廣但「不在當下」
今年,將社群軟體與直播納入展演的作品處處可見,如北美館展演混製的《社交場》、開放觀眾進入舞台攝影的《捕夢》、引起打卡熱的《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連夜直播的《嗨歌三百首》但當觀眾頻頻拿出手機拍攝、即時上傳分享,此行為對創作端來說,究竟是在作品的詮釋上構成另一層意義?或反倒徒增干擾、稀釋了訊息的傳遞?
-
演出評論 Review
虛實無常間 夢要如何捕?
這些轉換瞬間且無痕,就像幻燈片般俐落切換,舞蹈身體的表演性與日常身體的物質性,便如此交替著在《捕夢》中出現。當夢境夾雜著生活,虛實就總在交錯,在虛實無常的變換裡,「捕」便成了一種虛妄,是人類徒勞的妄想。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文字山河間 舞動島民群像
放下已成雲門標誌的書法字,新作《關於島嶼》選用印刷體,投影出多位台灣作家筆下詩句,字在偌大背幕上變化多端,如星辰、如山川、如落石舞者舞在字塊之間,不同以往以氣引體、以身揮灑,他們牽手踏出類似原住民舞蹈的舞步,以回彈的動力甩盪臂膀,如獸般扭打,如常人地行走就此滲出了「人」味,更準確的說,是集體的「人」所構成的島民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