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瑛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私回憶/1992.魏瑛娟
台大話劇社期末公演,編導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在下冰雹》The Name of the Rose,演員是阮文萍、Fa、王嘉明、曾寶儀、黃克明。英文劇名The Name of the Rose來自莎劇,整個演出想談人生意義生命本質之類。 還記得講的是一個自閉少年無聊漫長暑假遇到的奇人怪事。阮文萍、Fa扮演一對愛侶,關係甜蜜又緊張,不時看見幻影,一隻粉紅色恐龍橫越舞台。王嘉明演恐龍,穿著全套恐龍裝,肚皮上還有顆大大的紫色肚臍,每次出現都讓觀眾好開心。曾寶儀還是大一學生,家教嚴,有一場戲要穿泳裝,得先問過家人。 台大校園臥虎藏龍,啥人都有,有一場戲,文萍、Fa只裹一條白床單掩住重點追逐爭吵,談判高潮處,Fa對文萍張開床單展現「誠意」,背對觀眾的Fa如展翼俊美白鳥,背景音樂〈Love Me Tender〉響起,觀眾狂笑。突然,一女性觀眾奔上台衝至Fa前面看「誠意」,演員愣傻但鎮定,很有誠意地演完,台下觀眾還以為是故意安排的,在那個凡事都說「後現代」的年代,這種亂入,頗有時代精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策展狂想之二: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
名稱: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 形式:表演藝術、臉書專頁、線上聊天室三大類。涵蓋表演、音樂、舞蹈、裝置藝術、研討會、工作坊、展覽、論壇等等。以受邀團隊擅長之議題與形式自由決定。 主旨:語言有味,面目可愛。以臉書書寫的百怪千奇現狀為主題進行各式創作。 內容:鑒於臉書人口激增人人重度倚賴不可一日無臉,露臉哈啦塗鴉牆門面作為人際關係拓展加朋友第一印象日趨重要,且已發展成熟迫切需要美容醫學相關技術支援,或做臉換膚或微型美容或切開整型等等皆環繞一重要主題,即是到底要讓人看啥樣的臉呢(臉是臉我是我知人知面不一定知心)是關心國家大事憂頭結面天下大事你們都不對我面子最大我說了算,或疼愛自己朱顏粉面頻換造型各角度自拍報告三餐隨時打卡要人追蹤不時抒發己懷面有菜色說生活充滿疲憊或紅光滿面元氣充滿凡事以哈哈喔耶作結外加符號笑臉,或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轉貼各式文章圖片影帶夾議夾敘顯露品味喜好內涵思考勤於回答民調參加各式活動勤作表面文章硬撐門面滿臉風霜,或犧牲小我笑容滿面分送愛心推薦遊戲為人回應留言有讚就按善緣廣結看人臉色慈眉善目總之,不管朋友人數多寡大有面子或小臉美麗,勤奮做臉四面八方體體面面是首要正所謂輸人不輸面啦。 合作的藝術家:臉書上知名的個人或團體。例:一直社(舞台有夠大劇場美學改革小組)、少女手術中(野性妹妹藝術治療基金會)、你老師(教師表演評論語言促改會)、憂鬱少年(青少年搖頭矯情打氣同學會)、開喃商工夜補校一年級槍枝改造學校(校園霸凌宣導重點學校)、庸俗青年(青年文創創業輔導會社)、沼氣公園(快樂擁核核德核能環保單位)、摸溼溼薑(基因改造全面塑化烹飪作家)、面面(日日變臉會贏專業美容諮商師)等等。(請相信我這些臉書團體真的存在不信你去查) 場域:不拘。以其主題擇一適合的大小展演論述空間。叮嚀:空間大小觀眾人數多寡不是問題,論述方法意識形態美學高度創作操守才是重點。 觀眾:所有關懷臉書美容做臉議題之書友。
-
藝術家的OFF學
拆房子折房子疊房子
不同於其他建築師,對於空間維度的變異思索與折疊空間結構的設計實踐貫穿Calatrava所有作品,遊賞他的建築如歷經一場拆解(或組合)空間的視覺益智遊戲,觀者可任意由一組弧線、曲面、稜柱或尖角入手,試著找出反覆的元素,開始拆房子折房子疊房子甚至聞見樓宇結構線條因反覆串接衍生而出的節奏,如歌般。
-
藝術家的OFF學
巴格達咖啡館
走過許多國家看過各式咖啡館,這座距離最近城鎮至少約三小時車程幾近孤絕忘世的沙漠咖啡館最叫人動心;我遙望遠處偶爾才有人車經過的筆直公路,四望無際,往北可通土耳其伊斯坦堡,往西是地中海,往南直下約旦,往東是伊拉克,也是進入巴格達重要門戶這裡大概是我最接近巴格達的地方
-
藝術家的OFF學
大馬士革彎月
正午陽光曬地空氣乾燥且高熱,住民幾乎都躲進屋內或陰涼處,我仍興味盎然地味追逐著簷間、牆角、窗櫺、蔓生的綠藤、晾曬的織花地氈或一張傾倒的椅子的光影變幻頻按快門,像要記下什麼或說求證什麼,我試著彌合張看與想像中的大馬士革,如果有所謂鄉愁,大約就是這種裂隙間的來回凝視與映照吧。
-
藝術家的OFF學
以神之名(下)
以神之名的朝聖旅行與其說是與神交通,更似內在自我的顯現。而這最常成為文學創作或歷史評議主題的赤裸顯露卻多是人性短淺難堪掩過神聖初衷,最聲名狼藉的應屬中世紀的十字軍武裝朝聖吧。德國著名文化學者Norbert Ohler以旅行概念重新反省這段東侵阿拉伯世界過往,並毫不遮掩其醜陋,十字軍戰役展現了「歐洲人令人厭惡的一面」,並深深烙印在其他不同宗教文化民族的集體記憶裡。
-
藝術家的OFF學
以神之名(中)
觀光客人潮洶湧處都可發現這樣刻意並置展示的海報,販賣紀念商品的小販說這是九一一事件後最熱銷的商品之一。沒了世貿雙塔的曼哈頓天際線今昔對照,自由女神像看來更如嘲諷。這就是紐約啊,所有事件或災難或恐懼都可轉化成商品,進入資本主義運作系統生出產值,盡情利用盡興消費,而這卻是反西方資本及帝國主義攻擊者所欲打擊消滅的,剝削不停自由不興
-
藝術家的OFF學
以神之名(上)
相較於擁有核武的歐美與以色列,貧弱的伊斯蘭國家只能以恐怖攻擊回應,那是貧民僅剩唯一武器,關於恐怖主義的全球蔓延與激化,反西方觀察家如此分析。有無消解仇恨共生共存的方法或途徑?車窗外巴勒斯坦難民營荒草蔓生枝葉纏繞,鐵絲網圍籬間清真寺喚拜樓尖塔隱約可見,這是個遺棄諸神也為諸神遺棄的時代,朋友黯然地說。
-
藝術家的OFF學
牆(上)
矮窄的巷弄間不斷出現鐵柵欄門,門的兩邊各是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的商店,一入夜便緊閉鎖上各自提防,街道交通寸斷我的夜間散步成了不斷轉向遠路繞行的迷失與碰壁神說要愛你的兄弟、鄰居.我費力地找尋出口。
-
藝術家的OFF學
異教徒天堂
Kafir人的住屋傍山而建,幾乎是門窗開敞,夜不閉戶,我們很容易底在屋宇間穿梭過一戶又一戶,也許是這樣的建築格局與生活風格,他們好客開朗。我四處晃蕩,不時停下加入正在裁縫的女子或編織籐籃的婦人或與一群懷抱小孩的媽媽們一起眺望遠山。
-
藝術家的OFF學
純潔的土地(下)
嚮導的聲音有些緊張,提醒我們不要將頭伸出車外張望,他隔著車窗為我們介紹沿途「風光」:頹圮髒亂的阿富汗難民營、被炸彈攻擊燒毀的美軍卡車殘骸、當地最大毒梟的豪宅離開後,我們獲贈一只證書,書寫著日期及我們赴此一遊彷若恭賀我們全身而退毫髮無傷。
-
藝術家的OFF學
純潔的土地(上)
車輛彩繪裝置幾乎是巴基斯坦最知名的特色與工藝,據說是來自舊時駱駝商隊裝飾駱駝的傳統,不僅大小汽車,連田裡工作的牽引機、賣冰飲的三輪小車、築路挖土機等都多少可見彩繪美容他們投注著巨大熱情,且所費不貲,我不禁揣想往昔絲路送迎繁華榮光。
-
藝術家的OFF學
沙漠玫瑰
我們翻過修道院,站在山頂高處俯瞰整個古城,午后陽光斑斕,橙紅色砂岩更顯亮麗殷紅。十九世紀英國詩人John William Burgon曾以十四行詩讚譽佩特拉豔紅如玫瑰,綻放永恆,他的詩文迷離夢幻,召喚著探險者、旅行家、文學作家等爭相探訪著述歌詠,這座沙漠中的玫瑰紅城成了東方神祕浪漫的象徵與傳奇。
-
藝術家的OFF學
日出婆羅浮屠
赤道正午太陽曬得人焦躁昏亂,佛塔上毫無遮蔽蔭涼處,遊客頂著烈日的攀爬速度顯得延宕遲緩。他突然從階梯竄出,穿著包裹緊密的西方小丑彩衣,大汗淋漓。原來他是熱門觀光景點尋常可見的著裝演員,靠著戲劇造型與人合影營生。
-
藝術家的OFF學
大衛之舞
「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在耶和華面前,用松木製造的各樣樂器和琴、瑟、鼓、鈸、鑼作樂舞踊大衛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我不禁想起《舊約》裡關於大衛王在耶路撒冷迎接約櫃的狂舞描述。據考證,衣索匹亞的主顯節儀式仍保留著舊約時代古以色列人的吟唱方法和步態,他們搖晃著比金字塔歷史還古老的銅製Sistra鈴,叮叮呤呤迷魅夢幻,彷若招喚著久遠而神秘的過往。
-
藝術家的OFF學
被太陽曬黑的子民(下)
她突然拿下唇上的陶製唇盤,揣到我懷裡,比出十支指頭希冀可以賣我十Birr,我看著她下唇組織間巨大晃動的圓洞,頓時愣傻。據人類學者考證,Mursi族少女約二十歲時,就開始在下唇切割洞口放入自己燒製彩繪的陶盤,隨著切口的不斷拉扯延展,不斷變換唇盤尺寸,最大可達直徑十五公分,唇盤愈大女子嫁娶聘金愈高,最高可換五十頭牛。
-
藝術家的OFF學
被太陽曬黑的子民(中)
我想像著她的戀人如何以刀斧鉤鐮尖石等利器在她身上劃下愛的印記,鮮血淋漓時再刻意塗抹沙污塵土,誘發嚴重的發炎、潰爛、結出巨大如圖騰般的疤記傷痕受難的過程是愛情的試煉,驚怖的傷口是盟誓的言宣何其暴烈的愛意表達方法與美學啊,我駭然於如此難以理解的異俗奇風,無法停止顫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與作家/文學劇場漫遊者.答客問
魏瑛娟:在廢墟之上搭建城市,在城市之下,挖掘廢墟
1.從改編文學為劇場文本的經驗中,你認為劇場何以提供讀者/觀者不同的樂趣? 如果文學文本是「實體」,那麼劇場搬演就是「鏡像」。就引用卡爾維諾的概念吧,這「彷若兩個城市,一個聳立在湖上,另一個映照在水裡,上下顛倒。」其樂趣在於,這是一座雙子城,但不對等,「每張臉和每個姿勢,都在鏡中擁有顛倒的臉和姿勢」,讀者/觀者在一點一點的對應過程中,忽然瞥見自己鏡中的倒影,更勝自身實體的真實。 2.處理文學文本和劇場文本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繼續沿用前述的概念吧,「有時候,鏡面增加了事物的價值,有時候又否定了價值。在鏡子外看似有價值的每件事物,映照在鏡中時,不見得能夠維持原有的力量」。其妙趣是,相同之處,上下顛倒;不同之處,可能對應緊密。在創作的想像上或說創作的樂趣在於,「在廢墟之上搭建城市,在城市之下,挖掘廢墟。」 3.任何一部作品都具備劇場搬演的可能性嗎?談談卡爾維諾作品的劇場性? 從《自己的房間》(1997)、《蒙馬特遺書》(2000)、《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2001)、《艾蜜莉.狄金生》(2003)到《333神曲》,我持續在劇場裡搬演文學作品,這些文本各異,包含了小說、詩歌、傳記到文學評論等文類,對我而言,沒有不可搬演的文字作品。相較於文字想像,劇場當然有其局限,但在局限裡玩耍文字意象卻也拓開了文字文本的更多趨近可能。三番兩次與卡爾維諾在劇場裡交手,我沉迷於其慧黠的哲學思辨,它們提供我所有視、聽覺符號流動的經緯。若要問文學作品的劇場性,卡爾維諾是我心中的首選。 4.你如何閱讀、理解、呈現《看不見的城市》這部小說? 這不是我第一次與《看不見的城市》交手,其實我在《Ki Ki漫遊世界》(1997)裡就企圖對應《看不見的城市》小說文本,當時我的導演筆記上寫著,「飛行和時差混淆時間,想像和旅行錯置空間。變換一個城市便失去一次記憶,被書寫過的城市立即被遺忘。親愛的卡爾維諾,我
-
藝術家的OFF學
被太陽曬黑的子民(上)
她們找我攀談,央求當我的模特兒,希冀可以換些零錢、糖果。嘴裡嚼咬著小樹枝(那是她們的零嘴),剛發育的胸部美麗小巧,三人搭肩拉著斑爛的方巾一起行走、轉身、說話與戲耍,瀾漫天真。
-
藝術家的OFF學
《樓蘭風流》(下)
我看著倒插在胡楊枝幹間的寶特瓶垃圾,結舌瞠目這裡曾有人行經,距離遺址門口應該不遠我為自己找到回去路慶幸,但又看著周邊迤邐的破碎陶片,怒意難掩那些極可能是魏晉時代留下的庶民生活遺蹟啊,我無法置信眼前的殘酷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