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革命色彩的近代藝術 從印象主義到藍騎士
五月份《表演藝術》和誠品書店合辦的講座在戶外進行,臨時下起大雨,觀衆撐起了雨傘聆聽,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整場演講也因此別具一番風情。
五月份《表演藝術》和誠品書店合辦的講座在戶外進行,臨時下起大雨,觀衆撐起了雨傘聆聽,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整場演講也因此別具一番風情。
瑪莎.葛蘭姆跳了一輩子的舞,她的名字幾乎成了現代舞的代稱。五月十日是她的生日,十歲前她住在陰暗的東部城市,少女時光則在有陽光、花香的加州渡過。她是個偉大的舞蹈敎育家,由她所建立的現代舞技巧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流傳。和當代藝術大師們的合作,爲她的傳奇添加了不少眩目的美麗篇章。
在她的舞作中,有一種激情和浪漫,通過流暢的肢體動作向四方擴散。
淸風吹拂的三月天裡有舞蹈家楊麗萍帶來的孔雀舞,西班牙舞蹈團的酒館之歌,藝術學院舞蹈系的畢業舞展,和吳素君的舞蹈日記。
舞蹈家曾明生曾在一九八九年的暑假到柏林參加由第三代舞踏家古川杏子(Anzu Fuzukawa)所主持的舞踏硏習營及《賃體舞踏──舞廳的最後一夜》Rent-a-body──the last Night of Ballhaus的演出:演出在Ballhaus的畫廊、酒吧、舞廳樓梯間同時進行,有男人和女人的爭戰,觀衆和表演者的互動,以及充滿暴力卻又幽默的舞蹈景象。
舞蹈一定得優雅或充滿喜悅、歡樂嗎?舞蹈家陶馥蘭的新作將以粗樸的肢體語言,汲取其多年觀察民間祭儀的心得,呈現世紀末亂象的驚動和心悸。
一九一三年,史特拉汶斯基作曲,尼金斯基編舞的《春之祭禮》,常被形容成現代主義出世的第一道哭聲;而首演當天台下觀衆和台上舞者演出的全武行,彷彿爲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揭開序幕。首演之後,尼金斯基遠走天涯,《春之祭禮》失傳,成爲舞蹈史上最有名的傳奇。《春之祭禮》狂暴的音樂震撼了無數後來的編舞家再以之編舞;一九八七年,傑佛瑞芭蕾舞團演出根據史料重建的尼金斯基《春之祭禮》,林肯中心特別舉行一場名爲The Rite of Spring at Seventy-five的學術會議,重新肯定這齣舞作的重要性。這個月,雲門舞集即將演出香港編舞家黎海寧編作的《春之祭禮》,我們也造訪了在八里排練場工作的林懷民,講述他自己在一九八四年編作的《春之祭禮》和當代編舞大家們的諸多版本。
關渡平原上藝術學院的舞蹈系師生合力推出了五個舞碼,「身體氣象館」策劃了一系列「後舞踏」的表演,還有「雲門」、「光環」、「雪梨舞團」也一起同慶春回大地的喜悅。
冬季適合什麼舞蹈?就舞者而言,似乎無不合宜,在大幅度的肢體動作之後,熱烘烘的軀體已不關季節了;至於觀者,應可多少感染一些熱力吧!
今年九月,曹永坤先生應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邀請,陪同樂團到俄國的兩大古城莫斯科和彼得堡,參加紀念柴可夫斯基逝世一百周年的音樂盛會,帶回來了新版柴可夫斯基「傳奇」的第一手資料。
十一月的舞蹈節目不多,但都很新,卻也很舊,古老的題材中有嶄新的詮釋和表達。串聯其中的是舞者對舞蹈的執著和禮讚。
什麼是最具有澳洲特質的表演藝術呢?從原住民的舞樂,到大衛.威廉和路易斯.諾拉的劇作,搖滾音樂,現代舞蹈,都可讓人感受到一份澳大利亞的精神。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