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聽蘿瑞.安德森說故事
《妄想》 傷逝之情轉化的詩意哀歌
「讓我來告訴你一個故事中的故事,那是一個在我的人生中,有關於激勵、肯定我前進的方法。那是一種誘導的系統讓我做這兒做那兒,然後我從這或那兒得到獎勵。基本上那是所謂紅蘿蔔與驢子的系統。」 「你在驢子前面懸著個蘿蔔,然後開始出發,只要讓胡蘿蔔一直在前面,無論如何,驢子就會從這兒跋涉到那兒。在我的生命中,這一向都進行得非常好。沒有人看到這機制作用或注意到它其實是如何進行的。」 「然後有一天,毫無原因地,我的驢子死了。我站在那兒盯著牠。牠看來是吃太飽了。牠臉上帶著一絲愚昧笑容。我用腳輕推牠。沒動。那獎賞,那承諾,那所有的系統停止運行。我張望著。站在那兒握著這個舊的紅蘿蔔。那塵土不斷飄落在路上。我可以看見遠處有些蒼蠅飛走。」
-
音樂新訊 德國型男鋼琴家
與巴赫緣深 史岱費爾德的新詮展創見
出生於一九八○年的德國鋼琴家史岱費爾德,似乎生來就與巴赫有緣。他出生的那年,正是以演奏巴赫聞名的怪傑顧爾德拍攝、重新錄製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的同一年。巧合不只如此,二○○二年他打破了懸缺了十四年的首獎,奪下巴赫鋼琴大賽冠軍,隔年首度挑戰灌錄《郭德堡變奏曲》的年齡是廿三歲,正好跟顧爾德第一次錄製這部作品的年紀相同。也因為如此,專輯一發行,史岱費爾德就被媒體拿來與顧爾德相互比較、大作新聞。 同樣是擅長演奏巴赫的型男,兩人在演奏上也有相通之處,在這點上,史岱費爾德不諱言曾受顧爾德演奏的啟發。但難能可貴的是,對當初寫給大鍵琴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移植到現代鋼琴的表現上,他大膽地展露了他的創見,將許多聲部做了八度的調動來達到對比與區別。然而即使他的巴赫受人歡迎,德國《時代》週報卻也曾指出,巴赫是「他思考與演奏音樂的基本核心,但絕不會只在這個範疇中。」此次來台,他將從巴赫開始,接著彈李斯特、華格納到拉赫瑪尼諾夫,讓觀眾一次聽見不同時期的多種詮釋。
-
音樂新訊 廣藝愛樂創團首演
當電音三太子碰上貝多芬 台味十足送新音
打著「創團首演,就沒打算照規矩來」的口號,廣藝愛樂管絃樂團即將以不按牌理出牌的節目內容吸引觀眾耳目。為了這第一次的公演,樂團請來作曲家兼豎琴演奏家李哲藝創作了《電音三太子》與《貝多芬的前世今生》,並邀請NSO首席李宜錦跨刀演出。 成立於二○一○年的廣藝愛樂,一年多來已擔綱多場作曲家新作及音樂劇首演。今年創團首演的兩首曲目上下半場各有不同風格,首先登場的《電音三太子》取材自台灣廟會慶典中常見的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等元素,加上台客電音舞曲創作成現代管絃樂曲。其中將安排古典及電子雙小提琴來搭配樂團。而樂聖貝多芬即使誕生於距今兩百多年,但到了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車、廣告歌曲、甚至是布袋戲的配樂,都還借用著他作品。因此在這首樂曲中將巧妙地結合台灣民謠與貝多芬的樂曲,讓觀眾在兩類不同的曲風發現相同的連結。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何必怕現代音樂? 讓范德騰說給你聽
NSO的兩場「畫黑豆豆的人」音樂會,請來過去兩年在表演工作坊《彈琴說愛》挑大樑的鋼琴家范德騰擔任說書人,用獨有的幽默風趣和「外國人說相聲」的口條來為樂曲解說。上下兩場曲目,以不同的方式為青少年,打開音樂之門,治療你的現代音樂恐懼症。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絃舞 彼得洛希卡」
三首樂曲 聆賞異國風情
由簡文彬指揮NSO演出的「絃舞 彼得洛希卡」音樂會,將演出三首帶著異國風情的樂曲,分別是梅湘《異邦之鳥》、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與斯特拉溫斯基芭蕾音樂之一《彼得洛希卡》,前二者分別邀請鋼琴家羅玫雅與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擔綱,將帶著樂迷展開一場奇幻旅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10個面向,認識蘿瑞.安德森
要如何定義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這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交代清楚的。在幾十年的演奏生涯當中,她一直是在音樂與行為藝術之間遊走著。簡單的演奏家、作曲家、視覺藝術家、歌手等稱謂,已不能夠全面涵蓋她所扮演的角色。因為她集各方才能為一身的最終目標,就是不想要只將聲音傳到觀眾耳中而已。 蘿瑞學的是藝術史,她是跨界的先鋒、她的男性打扮有女性的魅力、她的作品脫離不了感動的故事這位永遠走在尖端的前衛藝術家,改變了欣賞的角度,讓視聽感官加上思考都在一場演出中給予意外驚喜。當我們試了最大努力要定義她時,她已經露出小酒窩擠出調皮的表情,又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蘿瑞.安德森多次合作的台灣藝術家
黃心健:自始至終,她只是簡單地說一個故事給你聽
黃心健是台灣少數與蘿瑞.安德森有過多次合作經驗的藝術家,他與她合作了蘿瑞的第一張互動光碟,操作者可以透過不同的面向探尋她、聆聽她,也可以和她互動。在黃心健眼中,蘿瑞的演出「自始至終只是簡單地說一個故事給你聽,而且,全心全意地。」
-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旅美琵琶演奏家
吳蠻 懷抱琵琶不遮面 彈撥之間尋知交
知名琵琶演奏家吳蠻,是少數能以東方樂器征服國際樂壇的音樂家,在她手中,琵琶早已走出古典傳統,成為現代音樂家眼中筆下揮灑豐富的樂器。帶著琵琶,吳蠻也以「吳蠻與朋友們」為名,進入鄉野山林中挖掘珍貴又不為人知的音樂,讓這些素人音樂家們成為音樂會主角。今年,吳蠻找到台灣的原住民朋友,讓山林之聲與錚鏦之音,愉快唱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十:原住民樂舞製作風潮
山林之音「原」味呈現 文化傳承「活」出未來
去年,台灣出現了好幾個精采的原住民樂舞表演製作,超越單純的觀光樂舞秀或儀式再現表演,而是透過族群傳說的重新編創,讓原住民的生活文化在劇場中具體呈現。這樣的製作,一方面讓觀眾能夠真正認識原住民的文化傳統,也讓傳統文化與時俱進,藉由文化的分享、創造更高的價值。
-
藝@CD
大師經典重編 飛馳鋼琴想像
古典名曲的創新改編,是許多音樂家喜愛的演奏形式。兩位鋼琴家的新專輯謝世嫻的《狂舞巴哈》與張凱雅的《敲敲幸福的門》,一位用佛朗明哥、夜曲、電音、探戈、鋼琴、極簡主義等譜曲來重新思考巴赫的意義,一位用爵士來重新詮釋貝多芬、李斯特、蕭邦、德布西創意盡在其中。
-
焦點專題 Focus 趨勢觀察
英雄少年接棒 老樂團轉變拼生機
近年,國際樂壇在樂團當家指揮或音樂總監的人選上,呈現了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尤其是許多知名老團,紛紛由廿、三十歲的年輕指揮當家,也造就了一番活潑氣象。在這個財政赤字當頭、樂團瀕臨破產邊緣的年代,新血的替換讓樂團冒著風險,卻也是改頭換面的一個契機。費心延攬這些年輕指揮,要的莫不是他們的大膽、潛力與創意,期許能藉著擦出的火花衝破低迷的景氣。
-
焦點專題 Focus 認識候選人
十雄出列 誰是明日大師?
十位指揮來自何方?他們是什麼來歷、哪位大師的愛徒?曾擔任過什麼職位?長什麼樣子?最重要的,現在又在哪些交響樂團指揮?在以下簡單的介紹中,將列出這些年輕人的年齡、出生地及經歷,並且在「特色」項目中引用《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對他們的評價,讓您在短時間內就對他們的背景有全面的認識。
-
焦點專題 Focus 結果分析
笑傲江湖,就是他們仨!
冠軍/亞尼克.聶切-瑟昆 亞軍/瓦西里.佩特連科 季軍/安德列斯.尼爾森斯
-
即將上場 Preview 曾道雄執導巴爾托克唯一歌劇
《藍鬍子公爵的城堡》 慾望的無解之鎖
「歌劇教父」曾道雄以製作冷門但珍貴的歌劇聞名,這次演出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的唯一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就是一個他覺得珍貴而值得推介給台灣觀眾的作品。《藍》劇以七道門隱喻人的慾望需求與難解枷鎖,精采的音樂中更暗藏劇情密碼。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 跨/新年音樂會
以馬勒《復活》 迎向一年「太初之光」
過往總總譬如昨日死,在新的一年來臨的時刻,以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復活》呈現那期待新生的心情,再也適合不過!NSO的跨/新年音樂會「太初之光」,將由音樂總監呂紹嘉親自指揮,與全體團員及音樂廳的樂迷,一起倒數計時,迎向未來!
-
即將上場 Preview 陳毓襄、胡乃元、楊文信三傑齊聚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 三倍精采動人心魄
NSO「華人三傑」音樂會齊聚了三位重量級人物:鋼琴家陳毓襄、小提琴家胡乃元及大提琴家楊文信,在同場音樂會中演奏一同演出貝多芬《三重協奏曲》,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組合,「三合一」的樂曲將呈現三倍程度的精采!
-
即將上場 Preview 打出馬林巴琴的極致
吳珮菁 六棒飛舞音樂奇境
以六根棒子演奏木琴聞名的吳珮菁,這次要讓樂迷享受這奇技揮舞的極致!在獨奏會Wonderland中,她排出全場的六棒曲目,風格多樣不說,也將挑戰必須一新好幾用的高難度曲目,令人驚歎她那嬌小身軀中所能揮發出的強大能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亮出國樂「台灣印象」 交流中展現自我特色
臺灣國家國樂團(NCO)今年十月中旬至中國巡演,參與「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首度於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出。音樂會以「印象台灣」為主題,在指揮蘇文慶的帶領下,一首首的樂曲以各種不同的姿態打動了觀眾的心。
-
藝術節新訊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演出貝多芬《命運》 扎根在地音樂情
一個信念,究竟能夠成就多少事業?本著對音樂和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在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的號召下,創立於二○○四年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簡稱TC),至今已邁入第八年。歷年來,這些有志一同的樂手們踏遍台灣十餘個縣市,從個人、團體到結合海外的力量,在各地演藝廳演出外,更舉辦講座並且作大師班的教學嘉惠學子。多年經營下來,TC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優質的品牌,也已是台灣音樂家們凝聚的力量和依歸。 去年,TC以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讓觀眾留下極高的評價,這些平日在各個交響樂團服務的菁英們一到TC之後的表現簡直脫胎換骨。連指揮呂紹嘉都大為驚豔,並且邀請TC與NSO合作,預計在樂季中所設計的「貝多芬系列」中演出。 今年的TC延續貝多芬的熱潮,推出氣勢磅礡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並且挑戰荀貝格早期浪漫派傾向的《昇華之夜》及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序曲。而除了胡乃元及固定班底薛志璋和李捷琦等人外,室內樂獨奏家更邀請了大提琴家楊文信,還有高炳坤(Victor Coo)及鋼琴家麥可.安德斯(Michael Endres)等。在各個爭奇鬥豔的百年慶典中,TC不以絢爛的火花吸引注意力,而是深耕文化、與在地情感連結,這一步一腳印的努力值得給予掌聲。
-
音樂新訊 台灣絃樂團+小提琴家浦利葉
「聲與影」音樂會 向電影配樂大師德勒瑞致敬
好的電影配樂,能夠為影片渲染氣氛、提示劇情、並且醞釀情緒。配樂的工作並非隨意而為,而是一門專業,早在十九世紀,從事電影配樂創作的,就已經是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作曲家,如法國的薩替(Erik Satie)、俄國的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都是以古典手法譜寫電影配樂的先行者。 一九五○年代末期,法國掀起電影運動,當時湧現的大批年輕導演和作品就像巨浪一樣改變電影風貌,而「新浪潮」的巨浪更將電影發展推向高峰。改寫法國電影歷史的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和楚浮(Franois Truffaut)不但影響深遠,配樂大師喬治.德勒瑞(George Delerue)更是幕後大功臣。曾為電視、電影譜寫高達三百五十多部作品的他,作品結合感性與嚴謹,膾炙人口的音樂讓他奪得奧斯卡和多項國際大獎殊榮。而這些蕩氣迴腸的作品,即將搬上音樂廳,由台灣絃樂團偕同多次以主題音樂會方式合作的小提琴家浦利葉演出,以全場的德勒瑞作品向大師致敬。由法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詮釋法國新浪潮的創作,將呈現最精準的風味,喚醒觀眾失落已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