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多國團隊在地精采 淡水處處有藝術
二○一一年的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以「百年好河.藝想淡水夢」為主軸,除延續歷年藝術踩街、《西仔反傳說》環境劇演出斐然的成果,國內外表演團隊更將深入社區、學校與居民、師生進行互動和教學,期待藉由國內外專業表演團隊的展演,以淡水的自然景致、人文風貌為背景,將表演融入淡水各個街頭角落,營造出淡水處處有藝術、處處有驚喜的城市意象。
-
企畫特輯 Special
跨越國界與時空 東西明君舞台相會
與故宮相關特展同步推出的歌劇《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將於十月中在故宮戶外廣場舉行世界首演。這齣歌劇以東西方兩位知名的君主為主角,動員四十五位演員、四十五位樂師和前後台超過上百位演職員的工作團隊,由吳興國執導、許舒亞作曲,吳興國與法國巴洛克聲樂家Jean Franois Novelli分飾康熙大帝與路易十四。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灣之光 桃園獻藝
獲得文建會「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補助的桃園縣展演中心,在仲夏的環境劇場工作坊、早秋的「百年爵唱秋天聽見鄧雨賢」後,邀請到將傳統鎔鑄出嶄新表演形式的「舞鈴劇場」和「當代傳奇劇場」,前者帶來《奇幻旅程》,後來連演《兄妹串戲》、《李爾在此》等最具代表性、享譽國際的戲碼,並以鼓勵青少年走進劇場的索票專場,以及一般大眾優惠場,持續催生桃園的藝文觀賞人口。 為傳統穿上新衣,驚豔國際代表作 以劇場元素為「扯鈴表演」拓展出多元表演面向的舞鈴劇場,至今已登上卅多國舞台,將這項民俗技藝結合聲光,製造出驚奇繽紛的觀賞經驗。此次,劇團將演出代表作《奇幻旅程》,透過多媒體投影與扯鈴的虛實互動,改變鏡框舞台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三度空間的劇場編排設計,引領觀眾進入超越想像的藝術世界。 而當代傳奇劇場的兩齣戲碼不約而同以演員分飾多角,展現傳統戲曲演員精湛的技巧。《兄妹串戲》以「劇情無厘頭」為主軸,運用年輕人的語彙詮釋京劇經典的橋段、用嘻哈節奏代替京劇數板、用迷你裙皮衣代替傳統戲服,兩位演員在一百分鐘內表演八齣戲、廿個角色,令人對京劇耳目一新。《李爾在此》為當代傳奇劇場復團之作,透過東方京劇身段解構、重組莎翁名劇《李爾王》,吳興國一人獨撐大局分飾十角,不但是當代傳奇劇場受邀出國演出次數最多的劇碼,也是吳興國最經典的代表作之一。 培植觀眾:青少年免費/大眾優惠專場 此外,為了鼓勵青少年與一般民眾走進劇場、認識劇場,桃園縣政府特別推出下午「青少年專場」及晚間「優惠票場」;「青少年專場」針對國中/高中學子,開放憑學生證每人限索兩張票券之入場方案,「優惠票場」則以超低票價(100、200、300元),鼓勵民眾購票欣賞優質演出,藉此吸引民眾觀賞演出,培養潛在藝文消費人口。
-
企畫特輯 Special 兩岸三地表演團隊齊聚高雄
2011正港小劇展 港都戲味濃
「正港小劇展」將讓港都再度散發濃濃戲味,長達一個月的馬拉松式聯演,除了國內優秀的劇團外,更跨國邀請香港、上海團隊共襄盛舉,兩岸三地劇場連線,觀眾不用出遠門,在地就能參與小型戲劇藝術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影╳劇場
最初的戀慕 不斷的情緣
小時候,蔡明亮的家裡開麵館,父母忙不過來,把他交給外公外婆照顧,兄弟姊妹一起玩耍,他則是一個人把童年大部分時間消耗在電影院。 廿歲那年,蔡明亮因為對話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馬來西亞來到台北求學,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他以異鄉人的姿態,一個人咀嚼著疏離與冷漠的都會溫度。 大學畢業後,蔡明亮與班上同學合組「小塢劇場」,發表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房間裡的衣櫃》,描述一個失意的男人在房間與自己獨處,因為寂寞而與衣櫃狂想對話。舞台上,只有一個人。 後來,他離開劇場,陸陸續續拍了很多得獎的電影,不過,他的作品卻再也沒有離開那個房間,電影裡的角色,總是毫無交集的孤絕個體,孤獨,成為穿透他的創作與生命的永恆主題。 相隔廿七年,蔡明亮再回到劇場,獨角戲似乎成為唯一能完整表達生命的形式。於是,他帶我們掠過銀幕光影,重新走進那個房間,看著李康生、陸弈靜、楊貴媚三個演員的日常生活切片,一台播放著點歌節目的收音機,播送著李香蘭的老歌〈只有你〉 只有你 你永遠在我心底 只有你 你把我放在心裡 你知道 我受不了痛苦的分離 你知道 我也禁不起相思兩地 只有你只有你 我想你不會把我忘記
-
焦點專題 Focus
2011-2012國際新樂季.古典樂壇趨勢觀察
開季,宣示著樂團一整年的企圖與團隊的向心力!在各大樂團音樂會一場場地舉行之後,眼尖的樂迷們必定發現,許多曲目的安排與國外知名樂團的走向不謀而合,例如經典的貝多芬作品、通俗的音樂挑戰藝術、東西方的交流、新音樂的推出等等。而您可知道,在求新求變的時代中,虛擬科技、野餐音樂會、教堂系列演出、東方市場崛起,都是國外樂團們想出的新花招? 哪些樂團面臨破產?哪些指揮走馬換將?接續著上一期的國內焦點介紹後,讓我們一起綜覽國際樂壇各大樂團新樂季新動向!
-
藝視窗 News 【台灣】
2011亞太傳統藝術節 十月登場
【台灣】 2011亞太傳統藝術節 十月登場 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辦的「2011亞太傳統藝術節」至今已邁向第10屆。今年藝術節從10月1日起至10月10日止,以「微笑亞太.歡慶 十載」為主題,邀請10個來自亞太各地區與臺灣本地的藝術團隊及工藝家,包括日本「德島阿波人形淨琉璃劇團」、馬來西亞「沙巴樂舞團」、巴基斯坦「瓜瓦里 樂團」、泰國「曼谷古典樂舞團」、敘利亞「傳統樂舞團」,以及臺灣的「屏東平和部落歌團」、「馬蘭阿美山海原音文化藝術團」、「臺北木偶劇團」、「美濃客 家八音團」,內容包括古謠吟唱、傳統舞蹈、操偶藝術及樂器演奏等。 除舞台表演外,還特地以華麗的「印度傳統婚禮體驗」拉開藝術節序幕。在傳藝中心戲劇館一樓設置的「印度傳統婚禮體驗」,不僅能欣賞印度傳統又花俏的婚禮,更有多款印度傳統服飾免費試穿,感受喜慶氛圍。(李秋玫) 「第六屆蔡瑞月舞蹈節」11月初上演 第 六屆蔡瑞月舞蹈節將在11月4日到7日,於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玫瑰古蹟),登場。今年的舞蹈節以「回到大自然的家系列二──像山一樣思考」為主題,邀集日 本現代舞大師折田克子,美國人權舞蹈家埃立歐.波瑪爾舞團、澳洲現代舞先驅伊莉莎白.陶曼等進行跨國演出交流,透過舞蹈藝術的表演,表達對賴以維生的土地 及家園最深刻的省思。其中日本舞大師折田克子,經歷日本311大地震及隨之而來的核災,創作出《生存的居所》;日本大震也啟發了澳洲現代舞創作家陶曼創作 《沙漠新娘II》。透過跨國界的演出交流,帶領觀眾透過舞蹈表演,共同深思人與土地之間唇齒相依的關係。(鄒欣寧) 台灣印度文化節 全台展開 台北印度愛樂中心舉辦的「台灣印度文化節」從九月底展開,為期一個月,從新北市起跑、台北市、台中市再延伸到
-
企畫特輯 Special
戲說百年 百花齊放
為慶祝建國一百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特別以「戲說百年 百花齊放」為主軸,策畫了系列經典好戲的演出,讓歌仔戲、布袋戲等陪伴我們成長的臺灣在地劇種,以及展現臺灣當代豐沛創意能量的現代劇場,輪番帶來具有臺灣精神與內涵的作品。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灣歌謠之父 在桃園與世界相遇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為了這場「秋天聽見鄧雨賢」的爵士音樂會,特別邀請「蚱蜢王子」李恕權擔任音樂會藝術總監,以結合地域文化官靈芝、蕭煌奇等台灣歌手與德國明星爵士樂團Triosence合作詮釋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作品的方式,為爵士樂這項西方產物增添濃濃的台灣味。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
文創劇場起跑 四強吸睛NON-STOP
將於十月一日登場的第二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其中實驗創新補助機制的「文創劇場」系列,精選了四檔作品:台南人劇團連演六小時的終極混亂喜劇《K24》第一季全六集;創作社劇團向扭曲狂亂的社會價值挑釁的《嬉戲:Who-Ga-Sha-Ga》,原舞者歌詠高一生先生一生行誼的《迴夢Lalaksu》,及一當代舞團以都市矩陣與虛擬網絡作為視覺主概念創作的《W.A.V.E.城市微幅》。讓表演藝術愛好者,盡情體驗台灣表演藝術創作者的生猛活力。
-
企畫特輯 Special
奧地利的頂級美鑽——維也納少年合唱團
歷經社會與時代的變化,為何維也納少年合唱團能歷久不衰?反而在每年世界巡演舉辦音樂會高達三百場,讓全世界樂迷著魔似地陷入無限的輪迴,甘之如飴地一再花錢欣賞演出?原因不單單是其清透無瑕又優越的美聲童音,而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的演出內容,隨著時代趨勢突破表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Hola! Discover Iberia
航向命運交織的半島 西葡大發現
同樣位居歐洲西南端的伊比利半島,西班牙和葡萄牙,不僅在地圖上緊緊相鄰,在歷史上,亦是命運共同體。 這裡,曾經是列強勢力擴張的競技場,開啟現代殖民主義的掠奪狂潮。這裡,曾經見證海洋文明的輝煌年代,也歷經了帝國崛起的興衰起落。 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因為對東方的嚮往,沿著大西洋向西航,意外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二○一一年,身處島國的我們向西眺望,打開這扇世界之窗,面向昔日的海上強國,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和啟示? 現在,且讓我們以文字為槳,化書頁為帆,進行一趟紙上航行,帶你探索西葡印象。 西葡大事記整理 本刊編輯部西元前15000 阿爾塔米拉(Altamira)洞穴壁畫。10000-5000 中石器文化。半島東部出現洞穴壁畫文化。5000-2500 新石器文化。出現巨石建築。1100 腓尼基人在現今的加地斯建立商業據點。900-650 塞爾特人滲入伊比利半島。800-775 腓尼基人在現今的馬拉加(Mlaga)和格拉那達(Granada)沿海地帶建立據點。800-760 伊比利半島出現大量的銀礦。700-600 腓尼基殖民極盛期。580
-
特別企畫 Feature
西葡關鍵詞130—歷史、旅遊、生活節慶、美食
西班牙 歷史 1. 伊斯班尼亞 西班牙國名的由來。羅馬帝國時代,西班牙原為該帝國之伊斯班尼亞省(Hispania),自古即為各民族紛爭之地,先後為腓尼基人、希臘人、羅馬人、日耳曼人、摩爾人等所佔據。1479年北部卡斯蒂亞國女王伊莎貝拉(Isabel)與阿拉貢國王費南度(Fernando)聯姻,始奠定西班牙的統一基業,並於1492年將統治西班牙達八百年之久的摩爾人擊敗驅離。 2. 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 航海家。因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對富庶的中國和印度無限嚮往。他先是向葡萄牙國王提出尋找到達東方新航線的探險計劃,直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和國王費南度才同意派出艦隊遠征。他沿著大西洋西航,前後航行四次,雖沒有找到真正的中國和印度,卻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3. 伊莎貝拉(Isabel I la Catlica,1451-1504) 伊莎貝拉一世也被稱為「白衣女王」,她成就了西班牙的統一,資助哥倫布航行,確立了世界霸權。她及其丈夫費南度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為日後他們的外孫卡洛斯五世統一西班牙奠定了基礎。 4. 宗教法庭 為了達到天主教的統一,1478年費南度及伊莎貝爾從教宗西克斯杜斯四世(Sixtus IV)手中獲得敕書,設立一個神聖的宗教法庭。那是一個審判假意改信天主教人的法庭,數以千計的人被判入獄或死刑,其他人則是逃離這個國家。 5. 哈布斯堡王朝 1516年費迪南病逝,傳位給胡安娜與菲利浦的兒子卡洛斯(Carlos),是為卡洛斯一世。其後於155
-
特別企畫 Feature
西葡關鍵詞130—文學、建築、美術、電影
西班牙 文學 36. 賽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 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裡最偉大的作家。其小說《唐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 37. 維加(Flix Lope de Vega y Carpio,1562-1635) 劇作家、詩人,西班牙黃金時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創立了西班牙巴洛克古典戲劇的準則,同時也是一位西班牙語界的偉大的抒情詩人,他對於西班牙文化的影響一直持續著。一生創作了三千多首十四行詩、3部小說、4篇短篇小說、9首敘事詩、3首教學詩及大量的劇本,嘗試了除流浪漢小說外的所有文學創作類型。 38. 羅卡(Federico Garca Lorca,1898-1936) 詩人、劇作家、畫家、劇團導演。西班牙「二七年代」的名作家,只活了短短的38年,卻留下頗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以詩歌和戲劇作品更受矚目。成名作是《吉普賽謠曲》,該書和另外一本《深歌集》中詩篇均使用吉普賽風格寫成。他後來在美國紐約市旅行時寫下《在紐約》,批評美國對弱小者的欺壓和資本家的貪婪。 39. 馬查多(Antonio Machado、1875-1939) 「九八年代」詩人,詩作的主題多圍繞著土地、國家,以優美的筆調描繪西班牙自然風光,關懷社會政治生活。晚期的作品大多顯示出存在主義觀點和詩人的孤獨。 40. 希梅聶茲(Juan Ramn Jimnez,1881-1958) 安達魯西亞詩人,195
-
特別企畫 Feature
西葡關鍵詞130—音樂、舞蹈、文化生態、劇場
西班牙 音樂 72. 法雅(Manuel de Falla,1876-1946) 作曲家。音樂結合了西班牙民俗文化和在巴黎學習到的印象樂派技法,創造出獨特的音樂魅力,法雅的成就在於把西班牙傳統音樂成功地匯入世界。著名的作品有:1905年發表的歌劇《短暫的一生》、1915年的《愛之魔術師》,1919年的《三角帽》以及鋼琴協奏曲《西班牙花園之夜》。 73. 阿爾班尼斯(Isaac Albeniz,1860-1909) 作曲家及鋼琴演奏家。年輕時遊歷歐洲各國,博採眾家風格,但取材絕大部分來自西班牙,因此成為廿世紀初現代西班牙樂風的代表。著名的作品有:《西班牙組曲》,樂曲中使用了大量的西班牙元素,包含了舞曲、歌曲、幻想曲等樂種。還有最著名的《伊貝利亞組曲》,這是阿爾班尼斯晚期的代表作,樂曲中不但充分運用西班牙民族特殊的節奏與和聲,也融入了法國印象樂派及浪漫樂派的內涵。 74. 葛拉納多斯(Enrique Granados,1867-1916) 十六歲時獲得「巴塞隆納音樂院」的鋼琴比賽首獎,之後前往法國巴黎學習作曲。回國後,以鋼琴家身分公開演出,他的作品有歌劇、管弦樂,但以鋼琴曲最出色,鋼琴小品《十二首西班牙舞曲集》,深情的西班牙民歌旋律,和強烈的民族舞曲節奏,獲得了眾人的喜愛。葛拉納多斯著名的代表作品《哥雅畫景》,靈感來自於西班牙畫家哥雅的作品,之後更改編為舞台劇。 75. 羅德利哥(Joaquin Rodrigo,1901-1999) 三歲時因白喉病而失明,1927年前往巴黎,向著名作曲家杜卡學習作曲。羅德利哥根據西班牙濃郁的民間色彩音樂為素材,採用廿世紀作曲手法,創作出大量的音樂作品,有《在小麥田》、《方當果舞曲》、《遙遠的薩拉邦德舞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阿蘭輝茲》吉他協奏曲。
-
藝視窗 News
來不及謝幕 配樂家史擷詠辭世
【台灣】 來不及謝幕 配樂家史擷詠辭世 得過三座金馬獎、兩座金曲獎,為《唐山過台灣》、《滾滾紅塵》、《阿爸的情人》、《魔法阿嬤》、《波麗士大人》等作品配樂的作曲家史擷詠,於8月22日中午因心肌梗塞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台大醫院,得年53歲。 父親是民族音樂學及作曲家史惟亮,但史擷詠卻與父親走不一樣的路。從電視、電影配樂到廣告歌曲配樂,從舞台劇、音樂劇配樂到遊戲配樂,麥當勞第一代到第十五代的廣告,還有《天下無雙》、《鐵血三國誌》等電玩近五千部的作品,幾乎每個台灣人都聽過。近年來更投身於電玩交響音樂會、組織台灣電影交響樂團,並且創下電玩音樂入圍金曲獎的紀錄。 有心血管病史的他,8月19日晚間在中山堂指揮台灣電影交響樂團演出創團音樂會「電影幻聲交響SHOW」時,身體不適但仍強撐指揮至結束,回到後台旋即倒下,經過兩天與死神拔河仍挽不回性命。來不及謝幕、走得匆促,讓痛失英才的藝文界不勝欷噓。(李秋玫) 「周先生」舞團於北美館星光夜演出 台北市立美術館週六星光夜,每週六延長開放至夜間八點半,期間所有展覽免費參觀,同時規畫主題式創意表演與演講活動,提供觀眾難得的美術館參觀經驗。其中,「TFAM畫像劇」系列節目自去年推出後深受好評,今年特別邀請編舞家周書毅和「周先生」團隊創作全新舞碼《重演》,結合空間與裝置,與國家文藝獎得主林璟如的服裝視覺,為美術空間創造多樣性的藝術交會。演出於9月10日和10月6日兩天舉行,詳情可參北美館網站:www.tfam.museum(鄒欣寧) 「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報名將截止 由文建會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2011年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報名將於9月8日截止。今年邁入第十二屆的「舞躍大地」,多位舞蹈創作者如譚惠貞、魏光慶、蔡彗貞、鄭宗龍、林文中、陳武康、黃翊、蘇威嘉等,皆曾參與此創作大賽而嶄露頭角。今年的比賽不分舞蹈類別,參賽者不分國籍年齡,參賽隊伍在三人以上、廿人以下,報名
-
特別企畫 Feature
Jazz,就是愛跨界
夏天一來,爵士的靈魂就會開始騷動。 百年來的發展,爵士樂從不甘心安於現狀。 它的音符在民族音樂中尋得元素, 在電影裡找得到密碼, 還可以將古典音樂去蕪存菁,裝上爵士的信條, 再用大鳴大放的即興重新詮釋。 點一杯啤酒配上熱情的團隊, 跨界的爵士Bar裡,要什麼?總是應有盡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孤舟到旗艦
跨越四分之一世紀的感動
從萌芽到茁壯, 歷經舵手的引航和交棒。 NSO的樂章中有樂團的歡笑和付出, 也有觀眾的批評和掌聲。 廿五週年特別的日子,在回顧與展望中, 看見 四分之一世紀的驕傲,以及 四分之一世紀的感動
-
藝視窗 News
「2011跨藝計畫」 匯聚亞洲編舞新勢力
【台灣】 「2011跨藝計畫」 匯聚亞洲編舞新勢力 2009 年首度由英國Middlesex大學ResCen研究中心與北京舞蹈學院共同主辦的「跨藝計畫」,旨在將亞洲當代舞蹈的發展成果有計畫地推介至英國。今年 推動擴大交流範圍,活動並以臺北藝術大學為基地,由十位編舞者(分別為台北/姚淑芬、賴翠霜、布拉瑞揚、余彥芳;倫敦/Avatra Ayuso、Alexander Whitley、Khamlane Halsackda;北京/張建民、張曉梅、李珊珊)分別創作,並邀請各地學者及策展人先觀察了解創作過程,續以論壇綜合觀摩心得,更透過現場演出與大眾 分享此一跨界合作的成果。整體計畫將延續三年,2012年在北京,2013年則將以倫敦為中心,讓各地代表發表作品有學術分析及專業呈現的機會。(鄒欣寧) 華山藝術生活節蓄勢待發 表演藝術影像講座9月先起跑 由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承辦的「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將於10月1日起在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隆重登場。主辦單位配合「華 山藝術生活節藝類放映室」全球表演藝術影像展,先在9月份推出推廣講座,邀請影評人貧窮男主講,在9月的每個週二晚間8點到9點,於誠品書店台大店3樓 藝文閣樓開講。 其他的生活節活動亦是琳瑯滿目。「表演藝術市集」除邀請國內的潛力買家,更安排10位國際策展人參與,透過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參與Showcase演出、攤位展示及交流講座等活動,期打造台灣為亞洲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產業交易所。 此 外,實驗創新補助機制的「文創劇場」,將由入選團隊台南人劇團、創作社、一當代舞團、原舞者於三連棟及烏梅酒廠演出。另有「創意小劇場」共有七檔售票節 目,以及免費的「示範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映像中起舞
七月底,國際編舞大師威廉.佛塞的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 「與佛塞同步」即將來台於臺北藝術節展出 這位讓舞蹈從「感受的」與「概念的」變成「理解的」與「物件的」編舞家 其獨特處不只是為動作與編舞技巧開拓全新的向度 更在於他勇於透過影像等媒材 針對「舞蹈是什麼?」的大哉問尋求新解答 從佛塞出發,我們亦看見舞蹈影像作品於近年迅速、多元、大量創製的趨勢 這門不算新興的創作類型 與傳統在舞台上呈現的舞蹈截然不同 透過鏡頭觀點的介入 舞蹈與空間、觀看者的關係有了更多詮釋可能 而舞蹈影像的高度發展 又將為傳統定義下的舞蹈帶來哪些影響與變革? 在「映像中起舞」特別企畫中 除了專文概述舞蹈影像的發展源流與類型、編舞者如何面對影像觀點的介入 更越洋採訪與佛塞合作的團隊成員 同時,也邀請台灣的年輕編舞家黃翊與廣告導演羅品喆 從編舞與廣告拍攝的角度 暢談如何「舞在影像中」 舞蹈影像,這股全球正「潮」的現象 已化為快速奔騰的洋流 直奔台灣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