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康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淘洗歲月的秘密 面對當下的自己
今天的他們是老師、是導演,抑或是誰的主管,是各據一方的翹楚,是有家、有子,有所成就、在社會上得以立足、擁有一定地位和名聲的成年人。然而,在這些故事裡、舞台上,在他們自己的回憶中,卻沒了這一層層的武裝,必須被迫去面對並重現自己生命中最不堪、最不解、最迷惘,或最「爆炸」的時刻。在《演員實驗教室》裡,他們是壓抑的妻子、鬱悶的男孩、後悔的女人、逃跑的孩子、熱血的青年、羞愧的學生
-
戲劇新訊
《演吧!!流山兒☆十二夜》 熱力引爆的樂齡歌舞伎
與平均年齡六十二歲的日本樂齡劇團「樂塾」一同走過了廿個年頭,流山兒祥和劇場界眾公嬤們,決定在二○一八年再出發,改名「樂劇團」(シアターRAKU),以全新姿態、重新排練樂塾經典作品、源自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很久很久以前,雙胞胎兄妹雪之丞和雪姬,因船難漂流而離散,分別抵達了陌生的國度,妹妹女扮男裝,成為左大臣身旁的侍從「亂丸」,哥哥則被海盜相救;從此開始,各種一見鍾情、單戀暗戀、苦戀痴戀的場景漸漸浮現、終至狂喜,正因這對兄妹的到來,而吹皺了一池春水。 自○六年起,已有多種版本、亦曾遠赴加拿大藝穗節演出的樂塾《十二夜》,此次在春天藝術節的題名為《演吧!!流山兒☆十二夜》。前年在《女人的和平》裡,台北觀眾深刻感受了樂塾演員的超熟熱力和可愛魅力,以及流山兒祥緊湊豐富、流暢華麗且游刃有餘的編導安排。今年,樂劇團也將點燃高雄市立圖書館小劇場,以他們的演出宗旨「唱吧!跳吧!愛吧!」留下滿場的驚嘆號!
-
戲曲 臺灣戲曲藝術節第二屆創意競演
有功法更有想法 讓創意落實在舞台發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創意競演」今年來到第二屆,決選隊伍的創作將在四月的「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演出,有小表演廳的《孟.夢之間的時光》與《女人孟》,大表演廳的《琵琶行》與《What's 黑盆》,均在戲劇顧問一年來的陪伴下呈現;另去年首屆的優勝製作《孟婆.湯》則將打頭陣搬演,劇本剖析王寶釧、潘金蓮、白素貞和「孟婆」等傳統女性角色,並結合布袋戲與現代偶戲,令人期待。
-
戲劇 聲光劇團《馬戲暗影》
黑暗裡的劇場魔法 喚醒年少嚮往的奇幻世界
由貝爾蒙與麥耶兩位藝術家組成的「聲光劇團」,將於三月底帶來他們的作品《馬戲暗影》,演出融會砂畫、偶戲、動畫影像等呈現方式,並邀請法國知名童書作者暨繪本畫家沛浮撰寫演出腳本,故事以馬戲團為背景,乍看之下似乎是描述雜技藝人與動物的無奈,整體氣氛既詼諧又帶點懸疑與黑色幽默,最終在熱鬧嘉年華裡讓觀眾看到世界的溫馨與美好。
-
焦點專題 Focus
舞台上、地底下 一個理查、各自解讀
為什麼導演都愛他?或許因為(至少在《理查三世》劇中)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反派,也是左右全局的主角,壞得夠複雜,於是更迷人;也因為他從來沒有真正被歷史定位,又或是說,舞台上的他是個不需要跟現實吻合、好似平行宇宙裡的人物,改編空間和幅度依舊寬廣;最後,就算一切已水落石出的今天,創作者與觀眾,還是可以繼續以他們的想像,接近莎士比亞筆下的那個理查。放眼全世界,他是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卻也同時擁有著很多不同樣貌。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紙風車劇團編導暨副團長
林于竣 「不」堅持 一切都為了演出
從求學時期的留級生,到在劇場裡找到自己揮灑的所在,被稱為「小開導演」的林于竣從大學就加入綠光劇團,後參與紙風車劇團,擔任過多樣職務,編導演皆勝任。他強調自己都在做中學,一再強調舞台呈現的成就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的修改、意見都是以演出為依歸,這樣的態度,與其說是他在劇場裡廿餘年的「堅持」,或許應該說是「不」堅持。
-
戲劇新訊
《太空救援:果頭計畫》 屬於這個世代的漫長等待
由黃健豪與蕭東意兩位演員聯手、至今已成軍七年的嚎哮排演,將在本次臺南藝術節再一次玩轉經典,他們選擇了可謂「覬覦」已久的《等待果陀》,並將其重寫成《太空救援:果頭計畫》。「嚎哮」一貫的演出風格,是以原著為底,透過演員不斷對話排練來發展故事(以及其他那些有的沒的:永無止境的雙關語,廢到令觀眾發笑、也令演員笑場的情境等),以此完成屬於他們的獨特改編,輕鬆愉悅、荒謬誇張又確能排解壓力的整晚演出。 場景設定在異星球,兩個與世隔絕、等待救援的太空人,正百無聊賴地沒事找事、打發時間。再度與團隊合作的《凶宅》系列劇作家王健任,將擔任看顧劇情走向的關鍵人物,當演員一面工作、一面以語言丟接和即興時,身為編劇的他時時刻刻在記錄、整理,希望在插科打諢之餘,還能為此劇「添加一層厚度」。 他們也計畫在改編時,加入屬於同世代年輕人長久以來「等待著未知的結果」和「未知地等待著什麼」的奇妙困境。「假如我們把目的拿掉、只是等待,只專注於『等待的過程』」蕭東意問,「這樣的價值觀,會不會其實更好呢?」或許也正如原劇那樣,果陀(或救援),是不會來的,過程終於成了我們僅有的一切。
-
戲劇
抬頭望月低頭觀戲 看一隅不同於日常的風景
每次演出都像一場實驗的河床劇團,這次新作《當我踏上月球》也不例外,在阿波羅十一號完成登月壯舉的故事提示中,邀請觀眾站上三公尺高的觀眾席,低頭看著遙遠舞台區的演員與繁複多變的投影,彷彿去到許多夢境中的他方「我相信所有參與這趟旅途的人,都有著希望離開地表、飛出地球的願望。」導演郭文泰如是說。
-
戲曲 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
熟面孔新發想 玩轉經典青春無敵
年年邀請戲曲新創演出的「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今年來到第五屆,也出現多位「熟面孔」在此繼續發送顛覆老故事的新創意,有結合最夯的AI機器人話題如新聲劇坊翻轉《三笑姻緣》的《Dr.唐的戀愛學分》,也有讓演員一人飾多角、戲中有戲的《1399 趙氏孤兒》從客家戲、歌仔戲到京劇,多種新鮮戲曲口味,一次滿足!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給親愛的孟若,那些說與不說的故事
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王嘉明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的作品篇名《親愛的人生》作為演出名稱,他計畫改編孟若,將幾個不同的短篇故事,串接、混揉成一個晚上的演出,那將會是什麼景象呢?於是,我們邀請將孟若稱為「最鍾愛作家」的李維菁,與王嘉明一同聊聊,在深究孟若、改編重寫的路程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給孟若迷的小叮嚀,以及如何在字間行外,讀出那些她選擇不說的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誰是本尊、誰是分身? 反轉經典的混亂喜劇
一如三谷幸喜的創作慣例,將於三月造訪台灣的《變身怪醫》也絕對不是大眾印象中善惡交戰的人性暗黑故事,「傑奇博士喝了變身藥水,而成為海德先生」的初始設定,這回成了變不了身的怪醫博士,找來演員扮演「變身後的那位海德先生」在歌舞伎巨星片岡愛之助、搞笑藝人藤井隆、人氣女星優香與「三谷組」精采綠葉迫田孝也的同台飆戲中,《變身怪醫》將變出什麼樣三谷式的混亂?令人期待。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飯桌上的「世間情」 極致扭曲的這群人
繼將契訶夫經典《三姊妹》重寫為《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後,編劇簡莉穎與導演許哲彬這次則瞄準易卜生的《群鬼》,將之續寫並擴增為《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以另一個小鎮裡的另一個家庭為本,在劇情歷時兩天、共七場戲裡,讓觀眾看到這一群在儒家禮教、長幼觀念框架下極致扭曲的人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一)
提供學習管道 幫助獨立與創業
以「人才培育」為核心任務之一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稱北藝中心)於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舉辦「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邀請英國、法國、荷蘭及新加坡等場館專家學者,分享青年藝術家培育計畫與實踐方案,其次由台灣十二名青年藝術家提出對於培力計畫的需求與期待,再以「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式為例,解析青年藝術世代如何翻轉創意,創造國際賽事好評。 論壇由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擔任引言人,他表示有幸在台灣劇場起步階段,能與白先勇老師、林懷民老師合作,現在他亦很榮幸,有機會幫助青年藝術家。然而與青年藝術家互動過程中,他發現一般場館多被動等待藝術家來租借場地使用,少數大型場館自製節目或自國外購買節目演出,並未對台灣青年藝術家產生實質助益。因此他認為,「如何有效地幫助青年藝術家,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展現藝術創作能量,是一件很重要、值得關注的事情。」 此次邀請來台參與論壇的貴賓有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推廣教育主任Joce Giles、法國國家舞蹈中心秘書長Christophe Susset、荷蘭DAS編舞課程藝術總監Jeroen Fabius及新加坡42新劇中心創辦人倫尚人、中心經理馬燕玲。王孟超期望,「透過了解他們的制度,借鏡他們的經驗,幫助台灣青年藝術家。」 以下為四國專家學者於論壇演講重點。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二)
提供舞台 容忍失敗
當場館邀請青年藝術家一起前行,試圖為他們搭橋鋪路時,是否真的知道他們的需要?參與北藝中心「劇場管理未來式III與青年藝術家攜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論壇的台灣年輕藝術工作者,也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期待,例如提供駐村創作機會,提供排練與演出空間,提供與其他藝術家交流激盪的場域與機會,提供容許創作醞釀與失敗的可能
-
專題
時間過去了,才會說自己成長了
兩人都忙,沒能處在同一個空間裡、用同一種方式對話,某種程度上跟《聊齋》的內容竟莫名地相像。盡力抽出時間,或用不習慣的語言表達,在觸不到的聲音和得以感受到溫度的文字裡,即使沒有面對面,講述著、關注的卻是相同的事。黃詠詩與張艾嘉,是演員,也同是說故事的人,他們聊著回憶、說著現況,持續將關於生活的點滴感受,轉化為一場又一場的戲、一段又一段獨特的生命。
-
專題
冥冥中有註定,她和她的未完待續
相交、相識多年,於公於私皆知心知己的友誼延續,黃小貓與梅若穎正準備將她們籌備已久的新作《未完待續》搬上舞台。劇本從塵封抽屜到片段讀劇、演出亦從今年年末的牯嶺街小劇場,演到明年年初的兩廳院實驗劇場,一快一慢、一動一靜的兩人,性格互補,也互為支撐、齊心合作,當她們的生活已雙雙開啟全新一章的這段日子,有了彼此的陪伴,戲裡戲外都離不開。
-
戲劇新訊
《吉卜拉》 向聖地出發的末路姐妹花
伊斯蘭教的五大基柱、穆斯林的五項功課為:唸證言、作禮拜、行齋戒、施天課(捐獻)和一生至少一次的麥加朝覲(Hajj)。麥加的中心是「黑石」天房卡巴(Kaaba),不管身在世界何方,指向黑石的方位即稱「吉卜拉」(Qibla)。一個明確的目標、因信仰而具體化的人生指引,當感到迷惘或失去方向的時候正如人們會問天或謝天就朝向麥加吧! 逃跑的推力與朝聖的拉力,組成了這個獨特的故事:印尼籍家庭看護娜蒂帶著帕金森氏症患者阿嬤步上旅程;娜蒂將她的生活所感與心願,寄託於印尼神話人物羅勒.基督爾(Nyai Rory Kidul)的流亡之途,編撰出屬於自己的印度洋女王故事,並在打扮中性的社運少女「V羅」協助下,前往那個不是麥加卻是某種聖地的建築、攀上「位於北方的高塔」。 在榮獲台灣文學獎戲劇金典獎的劇本《吉卜拉》中,劇作家陳婉婷隱隱勾勒出了社會現況,亦穿插著有如《天方夜譚》的魔幻寫實、刻畫一段相偎相依的忘年情誼和困難重重、妙趣橫生的亡命之旅。這是個跨越國籍、年齡與性別,有著離奇妄想的寓言故事,更是一段屬於外籍看護與台灣阿嬤的海島版「末路狂花」。
-
戲劇新訊
《阿依施拉》 描繪遠處難民群像 世界在你耳中交疊
穆罕默德的第二任妻子阿依施拉(Aisha)被稱作「穆民之母」,除了因為她在穆罕默德死後五十年間,致力傳授經書真理、發揚先知聖行,也由於她過人的學識與智慧,以及在駱駝戰爭中揭竿而起的領導能力,不僅是母親亦代表著伊斯蘭女性的聲音。在張代欣獲得台北文學獎評審獎的劇本《阿依斯拉》裡,喚作此名的女子講出了末尾的獨白,為種種關於那些地方、那些人的故事,畫下了句點。 文本中有難民自述、流亡現場,想望與託付、回憶與現實,同時也縫入了遠方的某個家庭對話、分隔兩地的母女交談。於是,在聯繫與移動之前,所切入的題旨其實是「距離」。對於導演陳煜典而言,距離衡量著具象的兩個端點,移動作為一種「表現生命存有方式的『動作意義』」,人也自然會在這過程裡「失能」或「具能」,他希望突顯的是這兩端的聚合,「讓兩個空間裡的生命,可在一處疊合。」 這一「處」可能就是觀眾的自身感知,他們嘗試以單耳耳機創造兩個世界,一邊是肉耳可聽見的舞台現場、一邊是透過機器傳來的平行聲道,文化差異、語境扞格、時空端點,說出的和未能說出的內心獨白,或許也能透過這樣的方式,重新平衡。
-
戲劇新訊
《LAB參號—不知為何物》 人物、動物、怪物的日常百物語
三缺一劇團的「Lab系列」從二○一一年啟動,經過六載後的今年年末,迎來了「參號」作品。然而這並非賣座電影的續集再續集或某某三部曲,觀眾得以撇開過去演出的那些動物靈魂與劇團的實驗進程,好好地聽他們說故事。正如魏雋展在開場時所陳述的「百物語」怪談會規則,姑且靜靜等待與期待,群妖會以什麼樣的型態,在日常中、於人心底浮現。 在副標題為「不知為何物」的此次製作裡,他們試著深掘那些潛藏於人間的「不知」,並將動物與獸性轉化為更深層的寓意、建立更幽微的聯繫:擅長以歌唱溝通的大翅鯨,出現在常須離家出海的船員眼中,他只能在夢中的運動會裡努力追上女兒的童年、僅靠信件傳遞每每延遲的叮嚀和心情;溝通是如此困難不管對象是人或貓,當對方幻化為《山海經》裡那有著三首六目的怪鳥,又該對著哪雙眼睛對話? 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獨白、片刻、字句,漸漸組成了更形完整的「物」語關於人物、動物,甚至怪物。「在我們想要向外馳遊之處,我們便會來到自己存在的中心;在我們想要獨處之處,我們便會與整個世界同在。」美國神話學家坎伯(Joseph Campbell)所指引的英雄之路,是生活中巨大的渺小,亦是反求諸己後,才浮現面前的、早已與之共生同處的獸。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在停車場裡 重新丈量與世界的距離
《重考時光》是導演Baboo「視覺藝術介入劇場」的系列作第三部曲,他與視覺藝術家周育正合作,在兩廳院地下停車場演出。這是個關於空間的命題作文:停車場是什麼、在停車場又能做些什麼?Baboo的回應是「非地方」,並以日本觀念藝術家河原溫的作品為靈感出發,將停車場這個「不屬於使用者」、具有過渡時空特性的場地概念,延伸到受世界重大事件交織滲透的個人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