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康
-
戲劇新訊
河床劇團廿年 帶你來入夢
「你可以說,我是個做夢的人,其實做夢的,實非我一人(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藍儂在〈magine〉一曲中這麼唱著;一九九八年,在敦南誠品地下室的小劇場裡,河床劇團開啟了他們一連串的造夢旅程。時至今日,我們其實已經習慣了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相互結合,沉浸式、遊走式演出所在多有,而成立已廿年的河床劇團,對於台灣表演藝術現況所注入的全新視野、連年創造的各種奇異夢境,使他們的作品,成了令觀眾與創作者們每每印象深刻的獨特團隊。 將於七月在誠品信義店五樓畫廊開啟的一連串展演活動,是劇團迎接廿年生日,所送給觀眾的禮物不只是展覽,也不只是演出的造夢過程。你可以選擇免費觀看這廿年來曾與河床劇團合作過的各領域當代藝術家,包括蘇匯宇、何采柔、許尹齡等人為展覽創作的全新作品;也能參與創作觀摩或付費加入創作體驗,實作參與「夢」的構成。劇團亦在月底安排了八場於畫廊另一空間裡的固定時間售票演出,於是,觀眾可以自由選擇,用不同距離接近這個持續實驗、繼續顛覆想像的河床劇團,由他引領著你,以不同方式入夢。
-
戲劇
貼近時代的翻譯 再現台灣文學經典
繼《馬克白》之後,阮劇團再次與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合作,搬演台灣作家王禎和的小說《嫁妝一牛車》,這部台灣文學經典曾被改編成電影與電視劇,卻是首度搬上舞台。作品年代距今有五、六十年,如何找到能與現代呼應的共鳴點,是編劇林孟寰與台語翻譯盧志杰的挑戰,透過細節堆疊的語境、深入呈現女主角阿好的心境阮劇團打造了屬於他們的當代譯本。
-
藝術節
鄉村與城市的文化滋味 新馬戲暗藏深意
由幾位具有傳統馬戲背景、也積極探求新馬戲表現方式的越南創作者們聯手創作的《城鄉河粉》,試圖將北部村莊和南部都市的兩種生活方式相互結合、並陳、碰撞、呈現,以新馬戲的表演形式,呈現越南城鄉之間、新舊文化之間的種種對比和象徵,有著時代變遷之後、經濟發展之後的暗暗省思與回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球第三大音樂劇市場 熱辣豐富類型多元
除了流行音樂與影視產業蓬勃發展外,韓國的音樂劇產業也不遑多讓,進劇院看音樂劇,可說是韓國民眾日常娛樂的重要一環。從六○年代起發展的韓國音樂劇,可分為授權與原創兩類,前者引進國外經典、原版重製韓語版或將情節在地化,後者最早從韓國傳統歌舞為底、改編文學與傳統劇開始,後來發展出豐富多元的面貌,近期更流行將影視作品改編搬上舞台。票房、作品質量、從業人才皆臻成熟,韓國音樂劇的熱力四射令人驚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授權、原創互助成長 「亞洲百老匯」蓬勃成熟
引進國外製作版權後,對韓國音樂劇的發展及質量的提升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同時刺激了韓國音樂劇的「產業化」、「製作人體系」也因此而誕生,製作公司紛紛成立,推動相關產業的蓬勃。而原創音樂劇的活力也不遑多讓,尤其是在中小型音樂劇作品上,不少作品連演不輟,甚至能夠出口授權,輸出他國。在穩固的產業結構下,人才源源不絕,製作預算也節節高升,質量俱揚下,韓國可說已成為「亞洲的百老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重鎮之一
首爾大學路 劇場聚集區 與表演輕鬆相遇
大學路街區原是因首爾大學而發展出的文化商業區,至今已成為中小型劇場空間、私人表演舞蹈學校、新型藝文中心的集散地,因學生或演出觀眾、表演團體,而相形產生的相關飲食料理店、文青咖啡店、百貨美妝店等,也密密麻麻地將整個大學路地區的每條小巷填補起來,成為蘊藏著青春活力的首爾藝文重鎮。這裡表演空間密集,想品味韓國音樂劇的魅力,這裡是必要造訪之地。讓我們看著地圖,認識大學路上重要的劇場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敲開各式表演的門 跨越國界「吳」德薇格
吳萬石是韓語首演版海德薇格,出身劇場更橫跨電視劇、電影、綜藝等各領域的全能演員,他曾在米契爾於○七及○八年抵韓舉辦慶祝《搖滾芭比》十周年的紀念演唱會上,與原作者米契爾分唱海德薇格的韓、英兩語曲目,並被稱作「吳」德薇格。吳萬石表示在排練過程中,相關歌詞的詮釋和演出內容,都是由參與其中的所有創作人員與演員們一同討論、發想和決定的,而為了飾演海德薇格,他也曾造訪梨泰院的變性酒吧,在那裡聊天、觀察認識變性者的生活和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求回報的付出 重回純粹熾熱的文學年代
《光的來信》是韓國近年當紅的劇場作品之一,背景設定在一九三○年代、日治朝鮮期間,在愛好文學藝術、詩詞創作的青年之間,彼此相知相惜、互相鼓勵、一同成長與突破,創造屬於近代韓國文學的奇豔花朵。編劇韓在恩表示,劇情描繪敬愛與戀愛的心境轉換,就是想傳達愛情剛剛開始萌芽的那種感覺;導演金泰亨也表示,劇中人寫粉絲信給心儀的作家,是不求回報的,而這主種熱情、尊敬和關心的「純粹」,正是這齣戲的出發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光的來信》編劇 韓在恩
《光的來信》編劇與作詞者韓在恩(한재은)即是因為參與了這個計畫,才一步步完成了演出劇本,成為編劇新人培育項目的成功案例。然而,她其實並非科班出生,「我本來在大學是修『英語教育』的,當時因為在學校上了戲劇課,才第一次接觸到戲劇演出,」韓在恩說,畢業之後她進了一般公司就職,成為上班族,那段期間她仍保留了進劇場的習慣,最後終於因為太喜歡戲劇了,便「放下工作,進入研究所學習戲劇;我本來也是抱著讓自己暫時休息一下的心情,或許學一學就會再回去職場也了吧!結果就一直走下去了。」 三○年代「日治朝鮮」文人圈的再檢視 會成為編劇,其實也因為韓在恩心中有很想看見的故事題材,但無奈「一直都沒有人寫」,於是她只好自己動筆,寫她喜歡的東西。二○一○年,她開始工作一部名為《I-Chae》이채 的作品(關於一九四○年代,韓國獨立運動團體找來一位無名演員企圖扮演朝鮮李氏王儲的故事),並在隔年受 CJ文化基金會青睞,有了演出製作的機會,從此開啟了她的編劇生涯。後來她「在寫作、修課和參與編劇工作坊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同行;也是在他們的轉告與鼓勵下,才報名了Glocal創作計畫。」 這麼看來,《光的來信》其實與她所說的此前創作相同,有著一樣的日治朝鮮背景,而那正是韓在恩想寫、也想在劇場看到的題材:「我尤其鍾情於一九二○至四○年代的時代氛圍,所以我大多選擇以那個時期為設定。」她也試著說明,「首先,這個主題真的沒有太多人在關注和研究,所以會覺得很有新鮮感;」再者,「那其實是個充滿傷痛的年月,在素材的挑選和處理上,也必須特別謹慎以《光的來信》這個劇本為例,是對於三○年代文人圈的再檢視,」於是她也從中發現,在「日治朝鮮」這個主題之下,「還有非常多值得挖掘的歷史內容。」 廿世紀朝鮮的日治時代,於一九一○起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二戰結束為止,在這期間,曾有一段政治上相對和平的日子,「文學界也在此時有較為蓬勃的發展,有許多文人聚會活動在此時舉辦、許多文藝期刊在此時出版發表,因此我特別關注這個時期。對我而言,那是段很具歷史魅力的歲月。」韓在恩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光的來信》導演 金泰亨
與編劇韓在恩相仿,《光的來信》導演金泰亨(김태형)起先讀的是離戲劇更遠的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學的是電子工程,因為「在學期間參加了戲劇社團,老實說還蠻樂在其中的。後來,讀到大概三年級的時候吧,覺得電子工程其實沒有很適合自己,在班上也並沒有比旁人出眾,於是決定要去做些有趣的事情,最後就轉學到了韓國藝術綜合大學。」他口中說來輕鬆的轉學,想像起來卻並不那麼容易。細觀金泰亨過去在其他訪談中,或在此次現場的表情與對話裡,都不難發現他散發出的那種屬於藝術家的「反骨」態度一種樂於接受挑戰的創作慾望,有時表現在作品的形式上,有時則在題材的選擇裡。 透過藝術形式 傳達社會議題 例如以前他曾在接受訪問時提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呈現更多不同的聲音,甚至是對於目前的資本主義社會而言,具有爭議的題目。對此他趁著此次談話也加以說明:「在藝術學校就學期間、在思考未來該進入劇場的工作職場,或該繼續進修的時候,對於社會現況有許多的觀察,可以說是看到了不少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許多不平等的存在。」但金泰亨也表示,那是自己年輕時的想法了,現在的他,當然不會像過去那樣把資本主義當做敵人來看待,「不是需要打破的系統,或必須抵抗的東西」,反而是因為年齡的增長、社會的歷練,看見了「許多在這個大框架底下,社會中的我們需要面對、正視的東西,譬如,人與人之間的歧視和莫名的嫌惡、性別與權力的問題、少數族群和身心障礙社群的聲音等等。我想要透過藝術,把這些議題具體呈現給觀眾,並將傳達這種不平等,作為一個目標。」金泰亨說。 從去年底,他所執導的舞台劇《頭盔》더 헬멧 The Helmet,在大學路Art One劇場連演了三個月,整個作品由四個不同的演出組成,有兩種場地設定(演出稱之為兩個「房間」):首爾與阿勒坡(Aleppo,位於敘利亞北部的城市);而兩個房間裡,又會上演不一樣的內容:首爾房裡分為學生與鎮暴部隊、阿勒坡房裡則分成孩童與成人。而連結這四個故事的關鍵字是「白頭盔」,那是分別在二○一六與一七年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候選團體的敘利亞民間防衛團(Syria Civil Defense)在當地居民口中的暱稱自敘利亞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舞台劇到音樂劇 從推理查案到描繪人生
《王世子失蹤事件》最早是由劇作家韓 A-Reum與導演徐在亨合作的舞台劇,後來兩人再聯袂改編為音樂劇,讓作品生命繼續延展。劇名雖然叫做《王世子失蹤事件》,但因王世子失蹤而開始的情節,過程中卻不知怎麼地調轉了方向,披露的更多是宮中小人物的生活與感情、過去現在與未來。今年下半年,《王》劇也可能應邀訪台演出,屆時台灣觀眾就可親臨現場、一睹這個頗具特色的作品。
-
戲劇 結合影像、圖畫與表演
《吶喊吧!!窒愛》 一段畸形的「愛的故事」
曾於十年前以《黑暗裡有光》訪台演出的智利「電影戲劇團」,將在五月下旬在高雄春天藝術節帶來近年已巡迴北美多城、改編自法國作家瑞吉.久佛烈的作品《吶喊吧!!窒愛》,以其擅長的結合影像、圖畫與現場表演的形式,搬演一個逾越道德與法律的畸戀故事,探索當代社會中人的孤立與疏離、日漸消逝的人性本質
-
戲曲 高雄春天藝術節歌仔戲
大團齊聚顯身手 歌仔戲天王的大舞台
每逢高雄春天藝術節,就是歌仔戲迷呼朋引伴、爭睹各團天王風采的好時節。今年除了有明華園天字戲劇團陳昭香的《偷天還春》,秀琴歌劇團張秀琴的《喚魔香》、春美歌劇團郭春美的《聶采霞的心》,還有甫接下國寶苦旦廖瓊枝棒子的張孟逸與薪傳歌仔戲團演出的《夢斷黑水溝》,打磨經年的劇本、歌仔戲精的精湛表演,今年的春藝大舞台,將如何熱鬧精采?且待看官親臨體驗。
-
戲曲 一心戲劇團《千年》
衝撞世俗禮教 一段淒美虐心的愛情
一心戲劇團將在五月演出的新作《千年》,改編自趙雪君的碩士論文劇本《祭塔》,可說是用前所未見的觀點來詮釋的「白蛇傳」,將白素貞、小青與白蛇之子許夢蛟三人的情感關係重新構築,透過一心的當家雙生孫詩珮與孫詩詠,還有京劇旦角黃宇琳的演繹,重置出一段超越世俗禮教的虐心之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放膽遨遊 揮灑青春的舞台
已經舉辦了十八屆的「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一直以來都是屬於青少年的戲劇饗宴,主辦的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不但提供舞台、邀請評審,更有完整的配套培訓課程講座、直屬陪伴創作、網路直播與巡迴演出機會。過程中,許多參與者受到啟蒙,培育了台灣劇場的未來人才與觀眾。而曾是「花樣」參賽者、如今是青藝盟成員的一群人,也仍有勃發的創作慾望,於是今年有了「韶光夢土」的經典重製計畫,讓昔年的「花樣」製作重現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歸徬徨少年時 考一考你的「心之秘密」
說起那青澀的青春年代,人人應該都各有一本秘密的日記,寫著那段徬徨、苦惱、不知何以自處的記憶兩廳院新點子劇展今年以「心之秘密」為主題,聚焦青少年,除了有本刊上期介紹過的《転校生》,還有改編自赫塞名著《徬徨少年時》的《來自德米安的你》,與明日和合製作所的參與式流動演出計畫《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邀正是(或曾經)年少的你,品嚐(或回味)屬於青春的酸澀滋味
-
戲劇新訊
失蹤之謎與心中之迷,抽屜裡除了大象還有……
透過每年舉辦的「當代經典讀劇節」,同黨劇團持續以他們的方式,尋覓適合台灣表演者與觀眾的各國舞台作品。將在六月於文山劇場上演的《抽屜裡的大象》即是去年第五屆讀劇節裡呈現的劇本之一,改編自加拿大劇作家畢勇(Nicolas Billon)的《大象之歌》Elephant Song,此作品亦是扎維耶.多藍(Xavier Dolan)主演的電影《憂傷大象之歌》原版。 劇情如迷宮般曲折百轉、層層包裹堆疊,又如劇中的精神病院那樣,走得進,卻逃不出。一位精神病院主管,為了調查失蹤的院內醫生下落,必須從最後接受治療的那位精神病患口中「撬」出真相。然而,一切卻落入複雜的窘境:這位病患時非「常人」,看在平日與他保有微妙連結的護理師眼中,這一天的他也「不太一樣」。主管、病患、護理師(甚至失蹤醫生),人物之間的關係,乃至於精神病院裡平時壓抑的各種事件和風暴,也將隨著這場又似偵訊問案、兼及治療安撫的詰問過程,變得地雷滿布、一觸即發。 同黨劇團延請連續兩年入圍台新藝術獎的劇作家胡錦筵擔任文本改編,企圖將這個作品轉譯、改換為更加貼合台灣醫病關係與醫療體系的現場樣貌;由邱安忱擔綱院內主管一角、楊迦恩飾演那位對大象莫名著迷的天才型病患、蔡佾玲則飾演對此兩人都知之甚詳的護理師,他們將帶著觀眾一步步抽絲剝繭,正視如密室般的場景裡,那令人無法直視的象。
-
親子新訊
齊聚各地創作者 為寶寶想像更美好的明天
由左涵潔與吳維緯在二○一四年成立的「両両製造聚團」,經過近兩年寶寶劇場系列作品如《我們需要一朵花》的各種演出實踐及其所參與的課程交流與執行經驗,本月底,他們邀請了來自國內與國外的劇場創作者、舞蹈家、媽媽們,要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B1小劇場裡,舉辦一系列以「寶寶劇場」為題的工作坊、講座、Jam派對與演出。 來自瑞典的編舞家德蘭得(Dalija Aćin Thelander)在他知名的寶寶劇場編舞作品《寶寶異想空間》Baby Space 幕後訪談中曾說:「今天的寶寶、今天的孩子,就是明日的社會。如果我們能夠花點時間,讓他們用接觸藝術、擁有如此特殊且美好的體驗」「或許明天,我們就能擁有更美好的社會。」此次寶寶劇場國際交流整體計畫,以德蘭得所指導的專業工作坊作為第一個活動;次週也邀請了深耕蘇格蘭當地十餘年,投入社區親子互動遊戲劇場「摘星」(Starcatchers)計畫有成的藝術總監瑪斯森(Rhona Matheson)和結合當代偶戲與幼兒教育的許嘉芬與會,更廣邀對寶寶關心、也對劇場藝術教育有所用心的大人們,一同加入廿九日的國際交流講座。 此外,連續兩個週末両両也將推出兩種表演:先有包括左涵潔、舞蹈生態系藝術總監彭筱茵,及人尹合作社鄭伊雯、WeArt表演藝術平台董桂汝等長期投入舞蹈創作的國內藝術家媽媽們與他們的孩子,與參加其中的媽媽、寶寶們一起來個舞動身體的「Jam派對」;而後則是《我們需要一朵花雨天版》再製演出,重現這個誕生於高雄、去年也在衛武營呈現2.0版的作品另一種可能。
-
戲劇
不合理的生命常態 多重合奏的青春思維
今年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由盜火劇團打頭陣,演出日本編導平田織佐劇本《転校生》。劇情從一位突然轉學到某校的高中生出發,他與原來的學生彼此觀察,討論著關於活著與死去,關於生存的原因、面對死亡的態度導演謝東寧表示,平田曾說過他喜歡用像是顯微鏡的狀態,去細觀生活裡的一個點,「轉校生與這個班級的學生所度過的這一天,這個奇特的一天,會讓你感覺其實正像是人類生活的某一天。」
-
企畫特輯 Special 法文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經典再現 初代羅密歐魅力襲台
達米安.薩格 升格人父 唱出無悔真愛
繼二○○七年、二○一六年兩度來台巡演後,今年五月,重新打造、全新製作的經典法文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將再次於國父紀念館登場,這次最令劇迷驚喜的,當屬初代羅密歐達米安.薩格的強勢回歸。相較於首版演出時的青春無敵,現在已卅六歲的達米安.薩格已經升格人父,「現在的我,終於知道什麼是『真愛』了。」他說,「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在這麼多年之後,我可以驕傲地表示,我切身了解《羅密歐與茱麗葉》所說的真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