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偉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疫情突顯結構性膨脹 「迫切結盟」劃開想像
面對前途未卜的後疫情時代,法國藝術家不會坐以待斃,反而更積極尋找出路、甚至是瘟疫帶給當代社會的警示。或是以劇場創意加入示威,為醫護也為表演藝術界發聲,或是藉此機會反省劇場演出供需失調的現況,重新考量製作與策展模式,也有藝術家選擇透過在地深耕和走入民間的方式展開創作,更接地氣無論是創作者或文化機構,法國藝文界企圖透過文化軟實力,帶領民眾走過傷痛與無奈,在不確定的氛圍之中點燃希望火花,化危機為轉機。
-
巴黎
在疫情中被「遺忘」? 法國藝文界抗議發聲
在政府下達禁足令後,解封遙遙無期讓文化機構承受重大經營壓力,被迫失業的藝文工作者也陷入生活困境。四月起藝文界人士紛紛公開陳情,批評政府文化紓困方案過於空泛籠統,不滿法國總理四月中針對各行業的解封措施說明中獨漏文化產業,忽略了被迫失業藝文工作者的生存權益。他們並在四月底連署一封公開信刊登於《世界報》,向馬克宏總統提出抗議與呼籲。
-
巴黎
疫波未平藝波又起 大型藝術節叫停面臨寒冬
繼愛丁堡藝穗節四月初宣布取消之後,歐陸夏日藝文盛會也面臨胎死腹中的命運。「演員春天」(Le printemps des Comdiens)率先撤退,歐美各大文化活動也陸續跟進,只有少數藝術節仍在硬撐,要求政府盡快決議是否能合法舉辦大型集會。在疫情肆虐下,夏日藝術節不再是揭曉下一季表演藝術趨勢的領頭羊,反而淪為文化產業的第一波受害者。這場瘟疫迫使每一位藝術節總監重新衡量公共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成為他們就任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日新月異下的懵懂人性
在史詩鉅作《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之後,法國劇作家╱導演波默拉陷入低潮,透過回溯劇場創作初衷,組織了一個全新的表演團隊,帶領他們深入「童年」,歷經六個月的工作坊,於去年底推出新作《童話與傳說》,以全女性演員扮演劇中的青少年與仿生機器人,透過寓言敘事,帶領觀眾深入虛擬卻又真實的未來家庭生活,突顯人際關係的衝突與矛盾。
-
巴黎
病毒來臨前已有危機 法國表演藝術界陷入存亡之秋
法國政府於三月八日宣布禁止千人以上集會,歌劇院、夏佑國家劇院、巴黎愛樂廳、夏帖列劇院等被迫限制觀眾人數或取消演出。隔天文化部長李斯特宣布確診,引起譁然。繼禁令升格至百人聚會後,政府乾脆於隔日宣布關閉餐廳、咖啡、電影院、博物館、劇院等,迫使中斷所有藝文活動。然在病毒肆虐前,某些劇院已出現營運危機,突顯出藝文產業受政府與市場牽制的雙重壓力。
-
巴黎
劇場大師克勞德.雷吉辭世 「無聲的震撼」永銘人心
法國導演克勞德.雷吉於二○一九年十二月廿六日凌晨辭世。高齡九十六歲的雷吉橫跨法國公、私立劇院超過半個世紀,累積了八十多部作品。他不但挖掘許多蘊含著豐富文學價值的當代文本,也帶領無數知名演員超越自我、挑戰充滿詩意和感官性的劇場表演(註1)。
-
巴黎
法國「反勞退新法」風潮 延燒表演藝術圈
去年耶誕節前夕,巴黎歌劇院(Opra de Paris)的芭蕾伶娜與演奏家走出劇院,在戶外演出經典劇目。這可不是慶賀佳節的義演活動,而是針對馬克宏政府「改革勞退制度」的嚴重抗議。這項政策不僅牽動法國運輸業、教育界和醫療體系,造成癱瘓社會的大罷工,也影響了長期受到政府資助的文化事業。
-
巴黎
榮獲日本「京都賞」 莫虛金探本溯源的劇場旅程
十年前獲得國際易卜生戲劇獎的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今年再度榮獲「京都賞」的肯定。高齡八十歲的她於十一月十一日前往日本領獎並發表演說,回顧她在劇場創作中重拾認同的重要、探索生命的意義、以及捍衛公民價值的決心。陽光劇團預計二○二一年推出的新作也將從日本出發,以譬喻的手法探討當代世界的矛盾,體現普世的人性價值。
-
焦點專題 Focus
以劇場挑戰文學錯綜 揭露當代野蠻人性
年方卅二歲的法國導演朱利安.戈瑟蘭,廿六歲時就以改編法國爭議小說家韋勒貝克的《無愛繁殖》贏得劇壇與觀眾的肯定,廿九歲更以長達十二小時、改編自智利小說家波拉尼奧鉅作的《2666》,建立了國際表演藝術界的地位。熱愛文學的他,在自己成立劇團時就決定只呈現當代作品,「我心目中的劇場是當代的直接隱喻。」戈瑟蘭如是說,而選擇以導演作為職志,他只是想用劇場化的手段突顯文學的魅力,帶領觀眾深入文字的神秘世界。
-
焦點專題 Focus 《玩家、毛二世、名字》導演
朱利安.戈瑟蘭 在舞台上,我只想要呈現真實
將在四月帶著作品《玩家、毛二世、名字》首訪台灣的法國青年導演朱利安.戈瑟蘭,擅長改編當代小說,並透過感染力十足的表演突顯優美且浩瀚的文學性。此次的演出改編自美國小說家唐.德里羅三部同名作品,演出更長達九小時廿分,戈瑟蘭表示,唐.德里羅筆下的世界讓他想要沉浸其中,他透過音樂、影像、聲音為演出創造出層出不窮的感官效果,也調整演員敘說文本的方式,讓語言直搗觀眾的內心深處。
-
巴黎
巴黎秋季藝術節承先啟後 首邀台灣戲劇演出
向來著重於呈現文化多元性的「巴黎秋季藝術節」,今年從九月至十二月,邀請來自世界各地、多種不同形式的創作,讓劇場大師與新銳創作者匯聚一堂,展現當代表演的多樣繽紛。今年的「大師肖像」單元呈現已逝現代舞大師康寧漢與當代行為藝術先鋒拉.希波的經典,此外更首度邀請台灣劇場作品參演,王嘉明的《親愛的人生》跨越了文化和語言的隔閡,成功打入歐洲市場。
-
巴黎
波默拉首部原創歌劇 漫溢的情感《洪水》
波默拉(Jol Pommerat)導演與編寫的《洪水》LInondation九月底於喜歌劇院(Opra Comique)首演。儘管他並非首次跨足音樂界,但這齣製作卻是他第一部原創歌劇(註1)。在歌劇院總監蒙岱(Olivier Mantei)的努力推動之下,這位叱咤法國劇壇的說故事大師與義大利當代音樂作曲家費利岱(Francesco Filidei)率領十多名歌者與樂手,共同完成這部深邃又迷人的現代家庭寓言。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乘載肉身曖昧 探索存在奧秘
《器》是戴米恩.雅勒首次以日本為靈感,並與當地藝術家和舞者共同發展的作品。對他而言,日本具有一種深刻的矛盾,無論其觸及強調個人價值的消費主義和集體共融的民族精神、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對未來新科技的渴望等。在這齣舞作中,他試圖以身體探詢這種曖昧性,像是介於固態和液體的肉身、動靜之間的緩慢變化、誕生與死亡的一線之隔。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流動的舞蹈能量 突破人類至上的僵局
黯黑的舞台空間中,詭譎生物在粼粼水面上逐漸褪去滿是皺褶的皮囊,它們如昆蟲破蛹般緩緩移動,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各種型態這是即將造訪台北演出的舞作《器》,由在歐陸備受矚目的比利時編舞家戴米恩.雅勒與日本雕塑家名和晃平共同創作。戲劇科班出身,後成為舞者與編舞家的雅勒勇於嘗試跨界創作,作品橫跨視覺藝術、流行音樂、劇場及時尚等各種領域,作品風貌多元,透過專訪,讓我們一探他的創作理念與《器》的創作過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物質感官的身體政治
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物質感官劇場」。她不但透過自然材質的變化,喚醒觀眾對生命的細微感知,也用身體介入現實議題,突顯表演藝術的詩意效果與政治效力。二○一六年她應德國卡賽爾文件展之邀,依「以雅典為鑒」和「身體議會」兩個題目開展了「非道德童話」三部曲,《母親家屋》為第一部,斐雅.美娜在其中運用物質與身體間的角力,創造出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並製造出豐富且開放的舞台意象。
-
亞維儂
第73屆亞維儂藝術節落幕 高朋滿座卻名不符實?
今年的亞維儂藝術節於七月廿三日畫下句點,總監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以「振奮人心」形容今年藝術節的成就。四十三齣創作在廿天中累計了二百八十二場演出,吸引約十三萬八千多名觀眾進場,售票率高達95.5%!但漂亮的成績單卻無法平息批評浪潮。為何標榜「讚揚歐洲精神、歌頌自由主義、關懷難民同胞」的藝術節失去推陳出新的力量和反映現世的功用,成為劇場人士的眾矢之的?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尋找貫穿古今的悲劇性
二○一九上半年,《奧瑞斯提亞》Orestie席捲歐陸劇場,凡.霍夫(Ivo van Hove)、米洛.勞(Milo Rau)、拉弗東(Georges Lavaudant)紛紛重探這部史詩鉅作。為何這些導演都選擇在此時重探家族骨肉相殘的神話?他們是否從兩千五百年前腥風血雨的復仇故事之中,察覺嘈雜現世的隱喻?
-
巴黎
表演藝術界人事大洗牌 突顯世代交接的展望與難題
歐陸文化機構於今年夏天陸續更換總監。這場大規模的人事波動不但顯現法國表演藝術界新生代的崛起,也突顯文化部、市政府和藝術家三足鼎立的衝突危機。掌管劇院體系的創作者是否意味著擁有足夠資源,能開創全新的藝術風景,還是被迫淪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
-
蒙彼里埃
夏日戲劇盛會「演員春天」 扎根地方放眼國際
在法國眾多夏日藝術節當中,「演員春天」近年來特別獲得國際劇場界的關注,因為它不僅融合跨領域的表演形式,也邀請到許多知名藝術家的最新創作。有別於逐漸市場化的亞維儂藝術節,「演員春天」強調與民同樂的節慶氛圍,如法國劇評尚-皮耶.漢(Jean-Pierre Han)所言:「『演員春天』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擁有一種法國、甚至歐洲其他地區都無法比擬的人情味。」
-
巴黎
法國名導席瓦迪耶 將《人民公敵》化為當代警世寓言
法國鬼才導演席瓦迪耶近期將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搬上舞台,原作透過兄弟之爭描繪了科學真理與政治運作的衝突與矛盾,席瓦迪耶透過層次分明的舞台裝置和節奏明快的場面調度,試圖將這場兄弟鬥爭,發展成事實真相與現實利益的衝突。他運用混雜的元素,拼湊出一個超越時代的奇幻空間,更在演出中融合了即興橋段,讓台上台下直接交流,度過一段激發想像和思考的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