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榭.皮柯里熱愛劇場演出,圖為他2003年於巴黎北方劇院演出彼得.布魯克執導的Ta main dans la mienne。(AFP 提供)
巴黎

米榭.皮柯里告別舞台人生 表演身影永留人心

法國國寶級演員米榭.皮柯里(Michel Piccoli)五月十二日辭世,享年九十四歲。大部分的台灣觀眾可能都是透過歐陸電影認識這位傳奇男星,卻不知道他視劇場表演為畢生職志,曾與許多知名導演合作,演繹過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在耄耋之年,他仍登台演出,試圖以千錘百鍊的生命歷練,激盪出稍縱即逝的藝術火花。

法國國寶級演員米榭.皮柯里(Michel Piccoli)五月十二日辭世,享年九十四歲。大部分的台灣觀眾可能都是透過歐陸電影認識這位傳奇男星,卻不知道他視劇場表演為畢生職志,曾與許多知名導演合作,演繹過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在耄耋之年,他仍登台演出,試圖以千錘百鍊的生命歷練,激盪出稍縱即逝的藝術火花。

皮柯里出身音樂世家,父親是小提琴手,母親則教授鋼琴。儘管家庭環境優渥,他的童年卻充滿陰影。在他出生前,兄長的夭折讓母親陷入憂鬱,讓他覺得自己只是早逝哥哥的「替身」。邁入青春期的他內向封閉、沉默寡言,有時甚至會露出一股玉石俱焚的暴力衝動。憂心忡忡的父母擔心自己無法管教,決定把他送往寄宿學校就讀。這段獨自成長的時光卻讓他找到了解放自我、宣洩情緒的出口。在戲劇課中他首度登台,演繹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突然之間,我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受。終於有人聚精會神、默默無聲地聽我說話、講故事。」(註1)

追求介入社會的藝術力量

二戰後皮柯里的演員生涯才正式起步。五○年代他不但在荒謬戲劇發源地巴比倫劇院(Théâtre de Babylone)(註2)長期演出,也與法國現代戲劇先鋒者如巴侯(Jean-Louis Barrault)、維拉(Jean Vilar)和雷吉(Claude Régy)合作。六○年代皮柯里的銀幕表現漸受矚目,無論是高達經典《輕蔑》Le Mépris(1963)、或改編莫里哀劇作的電視電影《唐璜》Dom Juan ou le Festin de Pierre(1965),皮柯里塑造了一種風流倜儻、玩世不恭的男性形象,成為耀眼的新星。然而演藝事業的成功並未讓他故步自封,反促使他大膽嘗試。他積極投入「作者電影」的拍攝和製作,與強調實驗性的影像工作者一同探索藝術介入社會的力量(註3)。對他來說,電影讓我們了解真實社會的混亂與瘋狂。要不然,他覺得這行根本索然無味(註4)

「我無法好幾年不登台演出。劇場引領我入門,讓我認識何謂表演。(註5)」八○年代皮柯里重回劇場,參與多部名留青史的佳作,開創法國當代劇場的風景: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的《櫻桃園》、薛侯(Patrice Chéreau)成功讓戈爾德茲(Bernard-Marie Koltès)嶄露鋒芒的《黑人與狗的鬥爭》Combat de nègre et de chiens(1983)和《重回沙漠》Le Retour au desert(1988)、呂克.邦迪(Luc Bondy)在法國舞台崛起的《異土》Terre étrangère(1984)和《冬天的故事》(1988)等。到了九○年代,眾多知名劇場創作者紛紛指名要與他合作,包括了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德國傳奇導演古柏(Klaus Michael Grüber)等。

對皮柯里而言,劇場讓演員感到新鮮與滿足,因為他們可以更加自由運用自己的身體和情緒,也掌握了更多自主權,完全不同於需要配合技術的影像演出。直到老年,舞台的臨場感與魅力仍教他難以忘懷。二○○六年皮柯里以八三歲高齡詮釋《李爾王》,三年後又演繹奧地利劇作家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獻給垂老伶人的輓歌《米內地》Minetti。即便體力與記憶力已經無法負荷長時間的舞台演出,但皮柯里仍以細膩演技和超然自得的情懷,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表演是一種剖析人性的遊戲

皮柯里認為詮釋角色不一定得忠於自我,但要揭露人性虛偽和脆弱。他透過身體姿態、細微動作和聲音表情,勾勒出人物的多重面向,讓觀者著迷於他的魅力,同時又保持著批判的距離。在他眼中表演不僅是集體創作,更像一場遊戲。無論是劇作家、導演、演員或觀眾,每位參與者必須保持開放、放下自我、聆聽夥伴,才能發揮出奇不易的驚喜效果。皮柯里之所以被譽為偉大的表演者,不只在於他精湛的演技,而是因為他始終用一種童心未泯的態度面對人生,如他晚年在電影《落跑教宗》Habemus papam樹立的老頑童形象。

註:

  1. Anne Diatkine, « Michel Piccoli : Au théâtre, un boulimique multicartes » in Libération, 18 mai 2020.
  2. 位於巴黎左岸的巴比倫劇院是法國現代劇場發展的重要推手。在1952-1954年期間,劇院呈現許多歐陸當代劇作家的作品,包括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尤涅斯柯(Eugène Ionesco)等。貝克特《等待果陀》也在此首演。
  3. 與皮柯里長期合作的導演包括超現實主義導演布紐爾(Luis Buñuel)、透過挑釁敘事手法批判布爾喬亞階級的費雷里(Marco Ferreri)、以社會寫實風格聞名的梭特(Claude Sautet)等。
  4. Sandrine Marques, « Michel Piccoli, légendaire acteur de cinéma et de théâtre, est mort » in Le Monde, 18 mai 2020.
  5. Brigitte Hernandez, « Michel Piccoli, le théâtre lui allait si bien » in Le Point, 18 mai 2020.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