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詩鉅作《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之後,法國劇作家╱導演波默拉陷入低潮,透過回溯劇場創作初衷,組織了一個全新的表演團隊,帶領他們深入「童年」,歷經六個月的工作坊,於去年底推出新作《童話與傳說》,以全女性演員扮演劇中的青少年與仿生機器人,透過寓言敘事,帶領觀眾深入虛擬卻又真實的未來家庭生活,突顯人際關係的衝突與矛盾。
青少年議題和科技藝術是當代劇場界火紅的兩股趨勢。前者企圖融合教育與文化,關懷下一代的成長;後者則結合數位技術和實驗創作,開啟觀眾的想像。無論是平田織佐或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許多藝術家都嘗試過這兩種形式,探究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註1)。然而,鮮少有作品串聯這兩個主題,從現代社會的問題出發,描繪新世代的內心隱憂,甚至大膽觸碰他們成長的迷惘與性別認同的歧異。波默拉(Joël Pommerat)去年(2019)底推出的新作《童話與傳說》Contes et Légendes透過寓言敘事,帶領觀眾深入虛擬卻又真實的未來家庭生活,突顯人際關係的衝突與矛盾,宛如令人拍案叫絕的劇場版《黑鏡》。
重振旗鼓之作
二○一五年完成史詩鉅作《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Ça ira (1)- Fin de Louis之後,波默拉陷入低潮,幾乎想放棄戲劇創作。四年間,他曾在監獄執導受刑人,也跨足音樂界,嘗試歌劇製作(註2)。法國觀眾等不到引領期盼的法國大革命二部曲,也不見「作者╱導演」(auteur-metteur en scène)的全新創作。在這段休養生息的時間,波默拉其實思索著自己從事劇場的原因、夥伴與受眾。他希望能回歸初衷,與一群天真的孩子找到在劇場分享故事的樂趣,如他所言:「若重新書寫成人角色,我勢必會變得更封閉,複製我之前用過的手法。但我有一種確信的感受:要是能活生生地描繪孩子們相處的場景,我將發展出全新的格局。(註3)」為了重拾做劇場的熱情,波默拉組織了一個全新的表演團隊,帶領他們深入「童年」:這個少男少女尚未被世故渲染、充滿各種曖昧認同的青春歲月。
這不是波默拉首次探索孩童世界。在童話三部曲中,他描繪小朋友如何透過與成人的交流,逐步邁向社會化的過程(註4)。然而,《童話與傳說》卻以青春男女作為主體,勾勒出他們身處的現實環境和複雜的內心狀態。不同於重探經典童話,這齣創作最大的挑戰並不是要塑造讓兒童認同的角色,而是要建構出使當代觀眾深感興趣的未成年社群。劇中的青年男女不再是未諳世故的純真稚子,而是試圖透過激進手段,彰顯自我意識的初生之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