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選擇衝撞世界的方式
百無聊賴的世界,他們如何突破與衝撞?台灣新世代設計人聶永真的作品,被詹偉雄讚為「有一種穿透時代的透明感」,作品集《Re:沒有代表作》設計素樸,用最柔性挑釁的方式,讓讀者進入他從七年來累積的設計精髓與要意。而日本街拍大師森山大道,以強烈黑白照片風格,表現都市人孤獨冷漠但又契求與人建立聯繫的心情,《犬的記憶》是他代表性自傳書籍之一,以影像與文字表現他的強沛生命力。
百無聊賴的世界,他們如何突破與衝撞?台灣新世代設計人聶永真的作品,被詹偉雄讚為「有一種穿透時代的透明感」,作品集《Re:沒有代表作》設計素樸,用最柔性挑釁的方式,讓讀者進入他從七年來累積的設計精髓與要意。而日本街拍大師森山大道,以強烈黑白照片風格,表現都市人孤獨冷漠但又契求與人建立聯繫的心情,《犬的記憶》是他代表性自傳書籍之一,以影像與文字表現他的強沛生命力。
不管在日本或台灣,都有廣大書迷的村上春樹,近期出版了暌違已久的長篇小說《1Q84》,再度掀起「村上熱潮」。而他書中提到的樂曲,竟也因此翻紅大賣,可見村上的影響力。但也有唱片公司貼心把村上書中羅列的各式古典曲目蒐集出版,並標註出該曲在村上作品中的出處,讓書迷可以一邊聆賞音樂,一邊踏入村上的小說世界。
第十六屆的女性影展將在十月中旬展開,今年除了有導演專題「黑珍珠─焦點影人:茱莉.黛許」介紹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黑人女導演的六部片外,閉幕片是薛常慧導演的《藝霞年代》,則是述說有「台灣寶塚」美稱的藝霞歌舞團故事,珍貴的影像與訪談,重現了這一段被遺忘的舞台歷史。
「夏可喜當代藝術中心」自八月底開始策劃一檔「邂逅:非洲當代藝術展」,引介六位當今在國際藝壇受到矚目的非洲當代藝術家作品,展品包括攝影、裝置、複合媒材等類型,是國內難得一見的非洲當代藝術展。
文化沙龍電影系列愈來愈精采!描述英國鄉下中年婦女蛻變為色情產業職場高手的《洞裡春光》,由領軍女性思潮、大膽犀利細膩的作家李昂開講!《洞裡春光》觸及中年女性及性的問題,李昂認為五十歲之後的女人仍然可以有許多選擇,中年女性的未來正是新時代女性思潮的關注重點之一。
攝影藝術家大衛.麥可雷克的大型攝影裝置藝術「慢舞」,從紐約來到台北「起舞」,這個作品邀請了世界上五十位來自各國的知名舞者,請他們各跳五秒鐘的舞步,延展成十分鐘的影片。透過慢動作,讓人看到非常不一樣的肢體動感,瞬間之美化為永恆。本刊特邀影舞集藝術總監陳瑤越洋專訪,請麥可雷克暢談他創作「慢舞」的想法與過程。
《台灣身體論》裡的諸多文章,呈現了當年的文化氛圍與話語特色。那也是一個相信只要掌握知識與批判力量,就可以改變社會的年代。不論是用後殖民來批判台灣漢人對原住民的建構,或是用左派觀點來解剖社區總體營造所掩蓋的社會衝突王墨林為我們揭露表象底下的真實,其犀利程度,超越當年許多人的觀察視野,現在讀來依舊讓人頻頻點頭。
福特萬格勒雖選擇與極權合作、但顧全大局的方式,以更柔軟的身段照顧周遭需要幫助的人,在私下默默地做他認為的該行之善,在當時或許不被世人知曉,但隨著時間的歷證,福特萬格勒的大師風範,不僅僅在錄音中以音樂顯現,也在許多音樂家的話語中永遠流傳。
在這個國際間交流頻繁的時代,跨國合作不僅僅只是製片層面擁有更大的市場,創造更多影迷,跨國合作還有著創作上的文化刺激。這個月上映的電影《臉》、上下兩集的《切Che》與《懼乳:傷心的奶水》都是跨國合作的混血電影,讓我們看見多元文化激盪下的創意。
小說家王朔,一九五八年出生,歷經動盪的中國,也曾經經商,經商讓他培養出市場的眼光,知道什麼好賣,八○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九○年代創作力下降,名氣卻扶搖直上,這篇文章要提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發表於一九八六年,兩年後夏鋼拍成電影,沒想到新世紀之後又有三部電影重新改編,一部是中港合資,一部是美國片,一部是韓國片。
電影看什麼?如何看電影?兩廳院文化沙龍講座進入了電影系列,影評人聞天祥以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榮獲去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作品《三隻猴子》Three Monkeys為引,講述導演以何種手法與風格來呈現其敘事和觀點。片名出自日本著名的「三不猿」,指三隻分別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意喻不看、不聽與不說。
這幾年面對金融風暴的衝擊,很多台灣人都覺得自己不快樂、不幸福,痛苦指數偏高。怎麼樣才能得到幸福?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疑問。「藍月」、「綠光」、「紙風車」,這三個美麗的名字都有著追尋幸福的本質,在台灣的影劇歷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而這三個名字來自一個宣稱自己「很幸福」的人遊走在影視、廣告、舞台之間,人稱「柯導」的柯一正。
從二○○七年迄今,「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已經連辦三屆了,台上演出的是台灣觀眾難得有機會看見的各國首席芭蕾舞者,以精湛舞技展演芭蕾經典舞碼,令人對芭蕾藝術的認識更上層樓。而這幕後的重要推手,卻是一位熱愛舞蹈、亟欲與大家分享芭蕾美好的舞蹈工作者王澤馨。
正當評論家讚譽《海神家族》為陳玉慧創作以來高峰代表作之時,陳玉慧又默默地轉向,投往更吸引她的領域瓷器與愛情。費時五年,近期出版的小說《China》探討工藝、政治、秘密、愛情、真偽,陳玉慧突破她以往慣用的女性視角,以西方男子Wilhelm第一人稱的日記體寫作。
如果每當聽到爵士樂,你總會想到泛黃的照片?黑白的電影?或是一杯陳年的白蘭地?其實爵士樂可不是老人玩的音樂,像藍調之音當年組成的Out of The Blue,成員可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卻有著高超的樂器技巧與流暢的即興演奏,現今也都成為當紅的大師級人物。
八月是屬於父親的月份,父子之間的種種故事,也藉著影像在此展開述說。《爸你好嗎?》、《不能沒有你》以父子親情為主軸,鋪展社會觀察;《陽陽》與《米芽米咕人》都因父親的缺席,啟動主角的生命歷程。父親的在與不在,顯然都是人生的重要關鍵。
最新一任的○○七丹尼爾.克雷格,以自己的獨特風格展現了一個與之前的○○七截然不同的詹姆士.龐德,更具人性也更深沈。其實這對演技出色的克雷格來說,是讓自己被「重新發現」的轉捩點,回首他當○○七之前拍的電影,也有不少表現優異之作,他卻未成為觀賞的焦點。
今天的聖彼得堡愛樂大廳原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時的聖彼得堡貴胄議事堂,於一八三九年竣工,是兩位當紅的義大利裔建築師的心血結晶:建築物主體由賈克負責,漂亮的立面裝飾則由羅西負責。二○○七年,由於中央政府與聖彼得堡三百週年紀念的經費挹注,聖彼得堡愛樂廳終獲大規模修繕的機會。樂界都希望這次自法國禮聘的建築師和設計師能妙手回春,恢復聖彼得堡愛樂廳原有的音響效果。
什麼是綠色建築?在社會媒體與建商花花綠綠的廣告與說詞中,一般人實在難以體會綠色建築的真義。而從「什麼不是綠色建築」與「綠色建築的迷思」中,我們可以更貼近這個當代至關重要的環境生態議題。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林憲德,在兩廳院文化沙龍「綠色建築的現在與未來」中笑稱,他的講題其實是「我愛綠色建築」:從綠色建築的各種迷思、地球生態環保的重要性,到綠色建築的九大指標、綠色建築的實例展現,生動而具體地說明了「綠色」的概念及建築與生態環境的相生相息關係。
「流浪」、「壯遊」是近幾年崛起的新話題,由此衍生出的概念是:人生可以不必是單一筆直的線,脫離「正軌」的流浪,有時反倒成為更正面的生命力量。雲門流浪者計畫參與者的訪談錄《趁著年輕去流浪》與劉軒的《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都讓我們看到真實的範例,提供對於「流浪」更深沈的思考。
音樂是非常奇妙的藝術,經過時間的滌洗,依然能在嶄新的思維創意下,變化出令人驚喜、魅力十足的面貌。如王家衛重新剪輯十五年前的電影《東邪西毒》,原聲帶在原來旋律在馬友友與絲路樂團的重新演繹下,更見深刻;「台灣鼓王」黃瑞豐為紀念音樂生涯四十週年而作的《黃瑞豐都會爵士Happy Dog》,也讓爵士老歌煥發出美好況味。
有些好片子,不會在第一時間被本地片商引進,但在影迷的痴心等候下,仍有機會登上台灣的大銀幕。這次介紹的幾部「舊」片,就是這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佳作。
以《吹動大麥的風》、《再見祖國》等作品聞名國際的英國導演肯.洛區,向來以鮮明的紀實手法與社會批判風格創作,人道主義者與公義追求者的形象深入人心。近期台灣發行了他的早期作品如《母牛》、《家庭生活》,可以看出他早年即以敏銳的社會觀察與生活細節觀照,打造影像真實動人的力量。
到聖彼得堡遊玩,時間永遠不夠,你的胃永遠裝不了各家跨國連鎖飯店在新俄國砸下重金料理的大餐,眼睛也來不及看完所有的宮殿、宅邸、莊園、教堂、運河筆者建議,不識俄文的遊客,如果是為了聽音樂會來到聖彼得堡,可透過當地的旅行社購票,乃是省事一途。若問聖彼得堡愛樂廳附近的景點,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沿著涅夫斯基大道一遊。 涅夫斯基大道沿線,風光無限 我們姑且將涅夫斯基大道當作台北的忠孝東路。由聖彼得堡的地圖(見圖)便可一目瞭然,從地圖上方延伸,就是「隱士盧」博物館和冬宮,在圖下方自上向下(參考指北針就是由東南向西北)沿著涅夫斯基大道(Nevesky Prospect),首先看到的是圖上的的右方第一條水平延伸的Bolshaya Konyshennaya,這條路與下一條Malaya Konyshennaya都有相當寬闊的林蔭大道與行人徒步區,徒步區兩旁只有車行單行道,沿路遍布許多小店、咖啡館和餐廳。 當我們走到Malaya Konyshennaya時,各位一定不會遺漏右手邊那幢巨大無比的喀山教堂(Kazan Cathedral/Kazansky Sobor)。這幢半環形的建築物,由沙皇保羅一世委託弗隆尼辛(A. Voronikhin)建造。建築師忠實地將沙皇造訪羅馬時非常欽羨的聖彼得大教堂複製過來。大教堂於一八一一年竣工,半環形的柱廊由四排每根十三公尺高的科林斯柱排列而成。中央的大教堂高七十一公尺,以十六世紀出土、有著許多神跡的「喀山聖母聖像」來取名。 在喀山大教堂斜對面的運河邊,您會看到一幢非常有特色的建築物,這就是聖彼得堡市書屋。俄國每個城市都有一間最主要最巨大的書屋Dom Knigi,但這種規模已經不只是家書店,筆者寧稱其為「書屋」。 書屋旁的這座橋就稱為喀山橋,底下是Griboedova運河。這是條有相當多遊河小船營運的運河,原因是聖彼得堡的另一大地標就在附近(在地圖的右方延伸),有一片與小小的運河不成比例的巨大多彩建築群,這就是鼎鼎有名的「寶血教堂」。寶血教堂貼切的翻譯應該是「濺血教堂」(Savior on the Spilt Blood),是為了紀念一八八一年在此遇刺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所建。亞歷山大二世事實上是沙皇王朝中少見
黃金廳的傳聲效果近乎完美,任何細微的聲響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傳達各個角落。直到今天,這個近一百三十歲的音樂廳還是不需要隱藏麥克風輔助。雖然當初建造此廳的構想只以音樂表演為用途,人們並沒有將音響作為主要的考量。因此黃金廳音響效果之好不僅是個謎,也是巧合和幸運。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