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對世俗外界的追求,滿足了主體意志和自我中心,我們的學習則來自於拓寬自我,平衡地覺察自我的真實面和外界的真相是什麼。
藝妙人物事 兩廳院文化沙龍

不認同、不攀緣 方能體嚐自在之味

胡因夢談「現代人身心靈沈潛與昇華」

人與念頭、慾望、意識形態的緊緊認同,往往使人喪失自由解脫,若能看透這些,不認同,不攀緣心靈不與人事物緊緊掛勾,不藉助與不依賴外在人事物,方能體嚐自由自在之味。從這個角度來講,「失去」是一件好事情,在災難中,人的頑強慣性模式才會動搖、打破。即使在台灣近年來的低迷環境中,「天災人禍無法影響慧命與覺性。」

文字|周倩漪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一本藝術經

張經緯 從音樂人生到電影人生

以《K. J.音樂人生》一舉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與「最佳音效」三項的香港紀錄片導演張經緯,在六年期間陸續觀察記錄了香港小鋼琴家黃家正的成長,用鏡頭說出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張經緯也曾有自己的「音樂人生」,學了廿六年的大提琴,也曾擔任香港小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但他終於還是在電影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文字|李秋玫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藝@CD 台灣管絃樂的多重樣貌

關於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錄音

編按:兩廳院啟動的「樂典國人創作、演出、錄音發行計畫」,是以「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為出發,將以三至五年間,推出近20張由國人作曲、國家交響樂團(NSO)錄製的「樂典珍藏當代台灣的聲音」系列CD。第一波將推出馬水龍、潘皇龍與賴德和三位的錄音,接下來將於明年第一季再推出盧炎與蕭泰然。為讓讀者瞭解這幾位作曲家的創作特色與樂曲,本刊特地轉載由音樂學學者陳漢金為本系列錄音所撰的介紹專文。

文字|陳漢金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全球劇場巡禮

與大自然融合的表演殿堂—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

Santa Barbara Bowl 位於美國加州西岸的「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座落 於風景宜人的市郊山丘下方,並以俯瞰之勢眺望不遠處的聖塔芭芭拉市區,所在位置幸運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本身不僅有專業的劇場可做演出,更有美麗的山 林風光可供休憩。一九三○年代因應美國就業發展管理計畫(WPA),聖塔芭芭拉郡與市政府為提供大眾多功能的戶外音樂表演場地,於是合力興建了這一座戶外 劇場,這是美國首座以手工藝風格建造的建築景觀,也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文字|李惠美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藝遊在他方 兩廳院文化沙龍

深入文化精髓,珍飲生命滋味

位於美國加州西岸的「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座落於風景宜人的市郊山丘下方,並以俯瞰之勢眺望不遠處的聖塔芭芭拉市區,所在位置幸運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本身不僅有專業的劇場可做演出,更有美麗的山林風光可供休憩。一九三○年代因應美國就業發展管理計畫(WPA),聖塔芭芭拉郡與市政府為提供大眾多功能的戶外音樂表演場地,於是合力興建了這一座戶外劇場,這是美國首座以手工藝風格建造的建築景觀,也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文字|李惠美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藝@展覽

和蔡國強一起「泡美術館」

一如本人的幽默、經常語帶雙關的機智和不停運轉的腦子,蔡國強的藝術有著詼諧、遊戲般的性格,表面上以壯觀場景奪人目光,但背後探討的卻是文化爭議、乃至於人類生存等嚴肅議題。這次在北美館的個展,卅五件新舊作當中,除了台灣民眾最為熟知的火藥爆破圖,大型裝置作品如《撞牆》、《不合時宜:舞台一》等從未在台灣展出的代表作,都將首度來台。

文字|吳垠慧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一本藝術經

胡焱榮 玉石痴愛 播散大美

深受佛教薰陶的胡焱榮,整個人散發著恬靜悠揚的文人氣息,閃著慈悲的眼神,他說:「我整天的腦子都想著翡翠。」胡焱榮關心的,是翡翠創作能為人們帶來何種影響,「天與地的萬般力量,都幻化在玉石中,我也從中不斷修行。」胡焱榮說道,對於玉,他充滿了虔敬與平和,念玆在玆的,就是將滿心的凝想,費盡心力透過筆筆雕藝展現出來。

文字|林千琪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書

他們選擇衝撞世界的方式

百無聊賴的世界,他們如何突破與衝撞?台灣新世代設計人聶永真的作品,被詹偉雄讚為「有一種穿透時代的透明感」,作品集《Re:沒有代表作》設計素樸,用最柔性挑釁的方式,讓讀者進入他從七年來累積的設計精髓與要意。而日本街拍大師森山大道,以強烈黑白照片風格,表現都市人孤獨冷漠但又契求與人建立聯繫的心情,《犬的記憶》是他代表性自傳書籍之一,以影像與文字表現他的強沛生命力。

文字|廖俊逞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藝@CD

傾聽,漫遊村上春樹的古典異境

不管在日本或台灣,都有廣大書迷的村上春樹,近期出版了暌違已久的長篇小說《1Q84》,再度掀起「村上熱潮」。而他書中提到的樂曲,竟也因此翻紅大賣,可見村上的影響力。但也有唱片公司貼心把村上書中羅列的各式古典曲目蒐集出版,並標註出該曲在村上作品中的出處,讓書迷可以一邊聆賞音樂,一邊踏入村上的小說世界。

文字|李秋玫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藝妙人物事 兩廳院文化沙龍 李昂談電影「洞裡春光」

中年女子的春天,更見繽紛

文化沙龍電影系列愈來愈精采!描述英國鄉下中年婦女蛻變為色情產業職場高手的《洞裡春光》,由領軍女性思潮、大膽犀利細膩的作家李昂開講!《洞裡春光》觸及中年女性及性的問題,李昂認為五十歲之後的女人仍然可以有許多選擇,中年女性的未來正是新時代女性思潮的關注重點之一。

文字|周倩漪
第201期 / 2009年09月號
藝妙人物事

麥可雷克 「慢舞」中剖解肢體奧秘

攝影藝術家大衛.麥可雷克的大型攝影裝置藝術「慢舞」,從紐約來到台北「起舞」,這個作品邀請了世界上五十位來自各國的知名舞者,請他們各跳五秒鐘的舞步,延展成十分鐘的影片。透過慢動作,讓人看到非常不一樣的肢體動感,瞬間之美化為永恆。本刊特邀影舞集藝術總監陳瑤越洋專訪,請麥可雷克暢談他創作「慢舞」的想法與過程。

文字|陳瑤
第201期 / 2009年09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藝@書

身體與政治 犀利超越的觀點

王墨林的<台灣身體論>

《台灣身體論》裡的諸多文章,呈現了當年的文化氛圍與話語特色。那也是一個相信只要掌握知識與批判力量,就可以改變社會的年代。不論是用後殖民來批判台灣漢人對原住民的建構,或是用左派觀點來解剖社區總體營造所掩蓋的社會衝突王墨林為我們揭露表象底下的真實,其犀利程度,超越當年許多人的觀察視野,現在讀來依舊讓人頻頻點頭。

文字|耿一偉
第201期 / 2009年09月號
藝@CD

所以,他們稱您為「大師」

《1947-1954年福特萬格勒與柏林愛樂錄音大全集》

福特萬格勒雖選擇與極權合作、但顧全大局的方式,以更柔軟的身段照顧周遭需要幫助的人,在私下默默地做他認為的該行之善,在當時或許不被世人知曉,但隨著時間的歷證,福特萬格勒的大師風範,不僅僅在錄音中以音樂顯現,也在許多音樂家的話語中永遠流傳。

文字|林仁斌
第201期 / 2009年09月號
藝@電影 藝@DVD

王朔小說 跨越國界鋪展另類愛情

小說家王朔,一九五八年出生,歷經動盪的中國,也曾經經商,經商讓他培養出市場的眼光,知道什麼好賣,八○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九○年代創作力下降,名氣卻扶搖直上,這篇文章要提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發表於一九八六年,兩年後夏鋼拍成電影,沒想到新世紀之後又有三部電影重新改編,一部是中港合資,一部是美國片,一部是韓國片。

文字|田國平
第201期 / 2009年09月號
專欄 Viewfinder

陰鬱場景 繪就家庭悲劇

聞天祥談電影《三隻猴子》

電影看什麼?如何看電影?兩廳院文化沙龍講座進入了電影系列,影評人聞天祥以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榮獲去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作品《三隻猴子》Three Monkeys為引,講述導演以何種手法與風格來呈現其敘事和觀點。片名出自日本著名的「三不猿」,指三隻分別捂住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意喻不看、不聽與不說。

文字|周倩漪、黃芮琪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專題

柯一正 回歸「簡單」的幸福哲學

這幾年面對金融風暴的衝擊,很多台灣人都覺得自己不快樂、不幸福,痛苦指數偏高。怎麼樣才能得到幸福?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疑問。「藍月」、「綠光」、「紙風車」,這三個美麗的名字都有著追尋幸福的本質,在台灣的影劇歷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而這三個名字來自一個宣稱自己「很幸福」的人遊走在影視、廣告、舞台之間,人稱「柯導」的柯一正。

文字|林侖靜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