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道源於生活,中國人的道總不離生活。圖為紫藤廬。(許斌 攝)
專題

茶之為道 無非生活

九月兩廳院文化沙龍以茶香茗情為一連串生活美學講座揭開帷幕,延請人澹如菊茶書院負責人李曙韻介紹台灣茶文化,分技、藝、道三層面解說,逐步探索茗香之外的茶事精神。

九月兩廳院文化沙龍以茶香茗情為一連串生活美學講座揭開帷幕,延請人澹如菊茶書院負責人李曙韻介紹台灣茶文化,分技、藝、道三層面解說,逐步探索茗香之外的茶事精神。

技—老師傅製茶手法造就台灣茶獨特性

「技」,指茶的基本技術與知識層面,分為植茶、製茶、焙茶、藏茶與評茶五類來談。李曙韻說,印象中,提到植茶總令人聯想到悠悠的山歌與美麗的採茶姑娘,但實際上台灣的茶產業與其他農產業無異,都已成為高齡產業。李曙韻指著幻燈片中笑得燦爛的採茶老人,想起當她前往拍攝照片時,老茶農總推說「我好醜」而不甚情願,但這一雙雙採茶老手上佈滿的歲月痕跡,卻是紮紮實實支持台灣茶產業一路走來不可或缺的支柱。

製茶師傅的手法差異造就各式口感不同的茶種,而台灣傳統製茶技法的特殊性使得台灣茶在世界上有著難以動搖的地位,李曙韻強調,這是台灣茶產業唯一不可被複製的部分,但卻面臨失傳的困境。好茶之所以昂貴正是因為那皆是師傅全心全意投入的成果,李曙韻想起北埔老製茶師就曾說過:「我的茶好喝是因為我每天都唱情歌給它聽。」每位師傅對手中茶葉的愛情,彌足珍貴。

而究竟什麼味的茶才是好茶?李曙韻引武夷耆老姚月明之語:「淡非薄,濃非厚」來談,淡薄不是一件事情。很多人誤以為淡茶就是沒有滋味的茶,這是錯誤的想法。淡並非沒有味道,淡有許多層次,如墨山水畫,濃淡虛實各有風味,喝茶不是非得喝厚茶才是好。李曙韻道,年輕人都靠感官喝茶,說茶苦說茶澀就不是好茶,但卻不懂茶的苦味、澀味與香味是並存的,而老人則是用身體在喝茶,用自己豐富的生命經歷、用心體悟茶中滋味。

台灣茶特有的優勢,就是喉韻極佳,有回甘冷香使人捧杯留戀。李曙韻曾代表台灣至四川參與國際茶道邀請賽,大陸各省都拿出看家本領,邊舞邊樂邊沏茶,但台灣卻只有泡茶。飲畢,下個參賽者持續載歌載舞,評審卻始終捧著台灣的茶不肯放下。賽終,他們說:「全中國都在表演,只有台灣在泡茶。」

藝—從生活品味轉為表演藝術形式

論「藝」,台灣茶到八○年代才有內銷,開始講究茶農個人風格。此時泡茶比賽初現,為茶藝萌芽期,重視茶湯、茶味。直到八○年代中期後,茶界賽事才逐步加入視覺設計、知識等面向。但台灣茶文化早期是被貶抑的,「茶室」等同於特殊場所,李曙韻還記得當時長輩對自己從事茶事工作的目光,經歷二、三十年的變化,茶才開始擺脫負面印象,開始從生活品味轉變為一種表演藝術形式。

許多人都以為台灣茶無甚特別,實際上,繼唐人煮茶、宋人點茶、明人煎茶,台灣烏龍茶技法正是第四波高潮。台灣茶藝屬傳統潮州功夫茶系統,講究沏茶過程,有許多獨創技法,如雙杯品茗法、雙杯翻扣法與茶盅分茶法等。李曙韻說,從前泡茶是用小桌、一壺對三杯,到後來桌子愈變愈大、人愈來愈多,杯子不夠用了,台灣人就想出以兩套杯子交替的方式喝茶,為了利於分辨,雙杯便用一高一低,沒想到就這樣發展出了台灣茶文化獨有的「聞香」品茗。

近年茶會也會融入各類視覺或表演藝術,最普遍的是茶與花的結合。李曙韻還記得茶人潘彥久喜愛插花、泡茶,但不論到哪用的卻總是同一株假花。「為什麼每次都要折騰花呢?」潘彥久如是說,他認為插花只須心意到就好,李曙韻也因而開始思考不傷花卻能將自然帶入茶會的方法。茶與樂結合的形式,林谷芳教授有名的劇場茶會《茶與樂的對話》即是一例,這個與國樂合作的茶會,原是用以回贈韓國龍雲法師曾熱忱接待而辦,龍雲法師驚豔於茶樂相合之美,留下「在日本看到茶道,在韓國看到茶禮,在台灣看見茶藝」之語。而茶與其他藝術的結合亦非少見,李曙韻近年舉辦的茶會中,也常與舞蹈、影像等藝術型態結合,展現茶藝多元風貌。

道—台灣的茶道仍是「ing

最後要論及「道」。提及茶道,不免會聯想到跪坐在榻榻米上,肅穆嚴謹的日本茶道,但茶道並非日本原創,中國早在唐代就已有「茶道」一詞,當今不論日、韓茶道其實都受中國茶文化深刻影響。韓國茶道崇尚宋代以白為貴的觀念,至今茶服、茶巾等都還是以白為宗,呈現莊重質感。韓國茶會的特色就是茶器多樣,多在戶外隨興舉行茶會,李曙韻曾與韓國辦過交流茶會,發現韓國茶禮的可愛之處就是無論來了多少人,永遠都有喝不完的茶、吃不完的茶食,不怕口渴不憂肚餓。

在日本,茶道則以佛法為其內涵。著名日本茶人村田珠光曾撰〈心之文〉提到:「成為心之師,莫以心為師」,點出修習茶道旨在勿讓自己成為心的奴隸,而要超越物質束縛,放下一切。還有歷史茶人井伊直弼名言「一期一會」,即指縱使主客幾度相會,今日之會亦不再來,實乃一生一度之會也。流傳至今仍發人深省,由茶道中體悟出的生命意涵極為精湛。

回到台灣,李曙韻說台灣的茶道仍是「ing」,現在進行式。雖然劇場茶會是推廣茶的助力,但茶畢竟不是表演藝術。不停往前進的台灣茶人應該要慢下腳步想一想,如何以更抽象的方式來闡述這難以言喻的茶事精神,以及什麼才是台灣茶事、茶道該走的路。「茶是應該純粹為了茶,與安頓茶人的靈魂而服務。」她說。茶道源於生活,中國人的道總不離生活,不論要從哪個角度切入、從哪道門走進去,記得、一定要親手親執那一壺茶,才能真正入道。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李曙韻帶路  踏入美學生活

  • 藝文休憩空間

紫藤廬

紫藤廬為全台灣第一處市定古蹟,也是台北市第一處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色而指定的活古蹟。它是一間茶館,又不僅是間茶館,昔時為民主運動、反對運動及自由學者的聚會場所,文化氣息濃厚。紫藤廬包容各個文化層面,藝術、人文、哲學人士的心靈在此發生文化撞擊。「如果台北養不起紫藤廬,是文化界的悲哀。」李曙韻說。「可以每天去紫藤廬,慢下來,好好喝一杯茶。」在紫藤廬可點餐,品茗,而氣氛開放、藝文薈萃的茶館格調,才是最引人的。

 

  • 文化展演活動

傅聰鋼琴獨奏會  台北國家音樂廳  10/9

關於傅聰,李曙韻高中時最喜歡讀傅聰父親寫給兒子的書信集《傅雷家書》,身為藝評家的傅雷在書信中展露其文化學養,熱誠與理性交揉的雋永文筆令人印象深刻。從小學鋼琴的李曙韻推薦難得的傅聰鋼琴獨奏會,傅聰全場將演奏海頓作品。鋼琴詩人如何詮釋海頓的幽默感,值得聆賞。

 

中華茶藝獎第九屆泡茶比賽暨亞太茶藝觀摩賽

11/21 泡茶總決賽

11/22 亞太觀摩茶展
台北華山創意園區中6館

由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主辦的此項盛事,亞太觀摩茶展將匯集中日韓星馬等各家好手。李曙韻說,要認識茶道,可從這場盛會開始。本著推廣美意,學茶資歷或深或淺者皆在場上一展身手,也可看到不同的茶人如何沏泡、包裝茶品。無論對茶藝初入門或有興趣者,或已喝茶多年,都可去現場欣賞台灣及亞洲各國對於茶藝茶道的見解滋味。

 

  • 設計品牌推薦

嶢陽茶行

這是個百年茶行。西元一八四二年,福建安溪人王擇臣渡海來台,於彰化鹿港首建百年老店,從事茶葉買賣。一九二一年由王擇臣孫王淑景,於廈門創立嶢陽茶行。嶢陽茶行以其對茶的鑑賞力,由挑茶、選茶、焙茶、評茶,乃至包裝銷售及定價,每一步驟都傳達對茶葉品質的堅持。厚儒,嶢陽茶行專做鐵觀音茶,其獨家的「三焙三退火」烘焙技術,使烘焙過的茶葉達到最佳品質。「看台灣傳統茶行如何走向精緻包裝的品牌。」李曙韻說。嶢陽茶行是絕佳範例。

 

BOX

兩廳院文化沙龍講座.十月份預告

10/7

潘黛麗

中華民國織品服飾設計師協會理事長

服裝藝術與形象風格

10/14

蘇國垚

高雄餐旅學院旅館系助理教授

優雅-談新EQ人際禮儀

10/21

姚政仲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

形塑居家空間美學

10/28

胡因夢

心靈工坊董事兼顧問

現代人身心靈沉潛與昇華

 

時間:每週三13:30~16: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四樓交誼廳

洽詢專線:02-33939888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