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吳園」周遭景觀,咖哩骨博士將帶著觀眾從這裡展開旅程。
專題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 府城

《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中西區 吳園

地方 「這我們不能破梗!」兩位策展人守口如瓶,唯一鬆口的梗是(早已經公布在售票網頁的集合地點)吳園。 位於中西區的「吳園」最開始被叫做「紫春園」,是清道光八年或九年(1828或1829)時由地方士紳兼鹽業超級富豪吳尚新所興建。最初,富商豪邸占地遼闊,圈起了現今公園路、民族路二段、中山路的三角地帶,曾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等並稱台灣四大名園。時移事往,吳家家道中落後,將土地變賣徵收,此處便在日治時期後成為市民重要的集會空間,目前的吳園藝文中心成為台南府城的古蹟地圖中的重要一點,結合了三個空間:前方的「公會堂」,後方的「吳園」與側邊的日式木造建築「柳屋」。 過去的吳園占地原本還涵括四春園旅館、臺南圖書館及臺南市水浴場,但這三座建築物於一九七四年被賣給遠東百貨公司,目前一眼即可望到盡頭的庭園內,除了以硓����石疊成的假山「仿飛來」之外,僅保留了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設施,還有對比園區內中式古蹟後方的現代化的百貨商場,此番錯亂拼貼的景色有著讓人精神錯亂的戲劇張力,別具觀賞趣味。 作品 「雖然每座城市的歷史面貌都不同,但觀光產業連結到歷史建築、文化觀光,產生一種共通的傾向我如何去跟人訴說城市的故事?這涉及個體的認同問題。」澳門劇場導演莫兆忠說。 莫兆忠是城市漫遊劇場的能手,他在二○○三年辭去優渥的教職工作,加入妻子盧頌寧與其友人創立的「足跡Step Out」劇團後,「環境劇場.在地創作」是重要的創作方向,他以田野調查為方法,創作《冇眼睇》一系列作品,企圖為澳門寫史,但這回莫兆忠將《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從澳門搬到台北,卻沒有地域差異的問題,他說:「我故意不把《咖哩骨遊記》寫成澳門歷史故事,『個體的認同』應該是可以跨地域討論的議題。」 走在實景中,卻聽見另一番故事 《咖哩骨遊記》的主角觀光博士「咖哩骨」在足跡Step Out的創作世界中出現得很早,自二○○四年現身以來,這是該團第九個有「咖喱骨博士」存在的作品,博士的原型是從童話《格列佛遊記》而來,他有時是主角,有時是傳說,但故事總是圍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專題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 府城

《層中隙》@中西區 傳統市場

地方 「這我們還是不能破梗!」兩位策展人面對府城的兩個製作皆防意如城,說「不說!」就是不說,但最終,兩人勉為其難地給了一個「意象式」的地點是傳統市場。 台南市中西區的傳統市場不少,水仙宮市場、永樂市場、鴨母寮市場、友愛市場、沙卡里巴都歷史悠久,對郭亮廷來說,此些傳統市集蓋著鐵皮屋頂,各式店家排排聚集,人們摩肩擦踵地在其中採買、駐留,「就像是台灣的『拱廊街』」。 巴黎的拱廊街是百貨公司的前身,出現在十八世紀末的浪漫之都,讓市民可以在雨天購物、聚會,後因都市規劃重整而蕭條,而郭亮廷口中的「台灣拱廊街」在台南市中西區依然生機勃勃,比如位於海安路,一六八三年創始的水仙宮市場,原名為「長樂市場」,以三級古蹟水仙宮廟為中心,曾歷經祝融之災,整建後市場內主要販售果菜、魚蝦,四周的店家至今依然繁盛如昔,三步一碗粿、兩步一米糕、轉角就是古早味蛋糕,沒兩把刷子的店家很難在此存活。 周伶芝形容傳統市場中擁擠的狀態,彷彿讓人走入「味覺的迷宮」,「你走進市場,各種氣味朝你撲鼻而來,市場方正的規劃,有很多小路、縫隙可以走出去,每個出口都連接到不同的大馬路,這種擁擠的狀態很貼近《層中隙》,因為這個作品就是談『時空中的縫隙』。」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專題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 山線

《道隱》@台南水道

地方 在台南市山上的「山上區」台南水道為國定古蹟,離市區車程超過一小時,位於西拉雅國家公園旁,此區最早的聚落是西拉雅族。 一八九七年,台南水道由時任臺灣總督府的衛生顧問技師巴爾登(W. K. Burton)與濱野彌四郎進行台南水源、水質調查後,並於一九一二年開始建設,歷時十年完成,是當時東亞最大的山上淨水廠。台南水道的水源取自曾文溪,經引水、沉澱、過濾、儲水等過程,供應整個台南市居民的民生用水,直到一九八二年退役為止。 要走進淨水廠,得先走上兩百層階梯,樓梯兩側有著齊整如神道的植栽,位於樓梯上方的歐式外觀建築淨水廠標誌著日本當時將殖民地台灣視為現代化實驗場的意志。不只台南水道,還有台北下水道工程、高雄港規劃、桃園大圳工程、日月潭水力發電水庫勘查、大甲溪德基水庫勘查等,此些日治時期台灣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都被視為日本功業,但周伶芝指出,當時為了蓋水庫,日本人會聘雇原住民當山地嚮導,「我們認為台灣的水利工程都是日本人蓋出來的,但他們不提的是,在這過程中的台灣的原住民我們看見水利工程,但在這可見的工程之下,有一條存在在自然很久的水道,這是原住民早就知道如何跟山相處的生活之道。」 作品 周伶芝說,他們找瓦旦.督喜進入台南水道的原因很單純,「我只是想:哪個藝術家會對『水』『山林』『自然』感興趣呢?我馬上想到瓦旦。」 太魯閣族編舞家瓦旦長期採集原住民族的創生神話、遷徙傳說與民俗祭儀等,發展出獨特的身體語彙「腳譜」,他在《水路》(2016)中已透露「找水」危險且要命的漫長征途,在新作中《道隱》中「找水」依然是創作的核心,但找的並非字面意義的「找水源」,「水」在此擴大為文化根源的指涉。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過去,瓦旦的創作方法是長期蹲點部落,跟部落一起生活、感受,他在花蓮市郊成立TAI身體劇場以來,長時間將創作關懷投注於舞團成員的部落:排灣族Ising Suaiyung(朱以新)的屏東來義、阿美族Malang Dapic(潘正宏)的台東新香蘭,以及他自己的古村部落,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鄭重解釋自己從未要「做」哪個部落,他處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專題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 海線

《聽海日記》@龍山國小

地方 台南七股龍山是個位於市中心一小時車程外的小漁村,港口三面環繞了虱目魚、蛤、蝦的養殖漁塭,相比於不遠處的打卡聖地七股鹽山,近幾年才因潟湖生態而吸引了不少觀光客前來,在此之前,時光靜靜流過這片土地,日常僅迴盪海潮、燕鷗聲。傍晚時分踏入這個小聚落,貨真價實的海味撲鼻而來,驚人巨大的溫暖橘紅落日彷彿觸手可及,龍山國小的邱義相老師拿出google map,比劃著:「如果你從地圖上看龍山,會像一隻魚。」 許妙蒨老師在此地出生,外地求學,回龍山國小母校教學已超過十年,她回憶:「小時候,我不覺得這裡哪裡美,直到我十九歲那年,我爸載我去觀海樓,我看著夕陽,第一次覺得我生長的地方好美!」台61濱海快速道路,上了高架,七股的潟湖和魚塭一覽無遺,那景色讓妙蒨飆淚。美的不只風景,還有人。同樣生於龍山的王秀玲老師笑說龍山的「第二美」是村裡的老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時代簡樸純真仍銘刻在他們的身體裡,那是我輩人已遺失的美德。 但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個高齡化嚴重、資源稀缺的小村落,龍山國小全校僅卅位學生,他們熟知彼此,放學在校門口道了再見,幾分鐘後又會在廟口聚集,即便年齡相異,卻總是玩在一塊。今年一月以來,這群孩子聚集的地方不只是廟口,還有活動中心,因為《聽海日記》,他們開啟了漫長的排練計畫,要用身體學會一個「新的語言」去嘗試訴說與重新發現,發現自己,也發現「龍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

文字|張慧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藝@展覽

在池田亮司的數據宇宙漫遊

池田亮司是極簡電子音樂先聲,藉由數學原理建構一套宇宙時空圖譜。一九九○年代起,他便透過電腦、控制器等世人眼中的高科技設備,賦予聲音與影像不同的美感。這次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在亞洲睽違十年的大型個展,選件涵蓋大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等作品,以及數件為本展量身打造的平面新作,兼具微觀與宏觀的視野,遊歷展場一周,猶如和宇宙對話。

文字|吳垠慧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藝@書

寫一封「華文戲劇」的邀請函

無論在劇場實踐或研究理論上,「華文戲劇」仍處於建構的進行式。研究「華文戲劇」須具備龐雜多元的知識系統,對多國地域社會與文化史的基本涉略;且即便熟讀萬卷書,若無法長時間持續觀察與田調,實難深入其境。「華文戲劇」在台灣的研究者並不多,《當代華文戲劇漫談》成為一封邀請函,從作者的觀察與體會出發,藉此廣邀更多有志者進入多元的華文戲劇歷史與視野。

文字|陳志豪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專題 藝術家母親的「媽媽經」

表演的渴,恐怕會是會遺傳的 藝術家母親的「媽媽經」

在二○一六年出版的一套熱銷非虛構文本《背離親緣》裡,提出了兩種認知模式:一是傳承自父母的垂直身分,二是僅能在同儕之間獲得共鳴的水平身分,前者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後者則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 而作為藝術家,似乎多數在很早以前就脫離了垂直認同,僅在窄小的水平身分裡持續尋找同溫層。但也許有一種可能,他們能在垂直與水平身分之間共同找到認同感,朝父母與同儕雙方畫出一個圓,讓做藝術的人無論走得多遠,只要稍一轉身,就能做回不忘初心的孩子。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專題 藝術家母親的「媽媽經」

只要他們更完整,無論做什麼都好 洪千涵與洪唯堯的母親——劉慕琪

洪千涵與洪唯堯是台灣劇場圈少見的導演姊弟檔,而兩人創意之古靈精怪,也常讓觀眾出乎意料。到底是怎樣的家庭,會培養出這樣的藝術家姊弟?他們的母親劉慕琪透露了奇妙的巧合,原來她當年也曾希望走上戲劇之路,但從未用同樣的想法期待自己的小孩,沒想到姊弟倆一前一後,走上她的「第一志願」

文字|郝妮爾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專題 藝術家母親的「媽媽經」

學舞蹈的人,需要經歷自己的人生 長弓舞蹈劇場四兄弟的母親——宋秀君

由張堅豪、張堅志、張堅貴與張鶴千四個兄弟組成的「長弓舞蹈劇場」,創立迄今已邁入第九年,表演足跡跨足海內外,成績有目共睹。成就兄弟四人舞蹈之路的,正是他們的母親宋秀君。她自己就是個愛舞之人,從事幼教工作之餘,還投入舞蹈教學,也帶著自己的兒子們學舞跳舞,她說:「學舞蹈的人,需要經歷自己的人生,才能萃取出不同的歷練。」她比任何人都明白,必須要讓孩子繼續闖蕩碰撞,才能在困境中激發出獨一無二的舞步。

文字|郝妮爾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藝@展覽

眾聲喧嘩的妖氣都市

接續去年國立臺灣文學館策劃的「魔幻鯤島.妖鬼奇譚」特展,正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辦的「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從台灣文學出發,集結當代藝術家與建築團隊、插畫家、聲音及劇場藝術家、VR╱AR電影動畫遊戲團隊共卅四組創作者一同展開尋妖之旅,將現階段台灣妖怪創作檔案做一階段性彙整,同時也和數位科技結合打造妖怪世界。

文字|吳垠慧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藝@電影

不屈服的玫瑰少年 陳俊志為公義發聲

去年底離世的紀錄片導演陳俊志,是台灣同志、性別議題相關影像創作的先驅者,從《不只是喜宴》開始,創作了包含「同志三部曲」等描繪台灣同志族群身影的影像作品,也關注愛滋患者、性騷受害者的權益。今年的酷兒影展中,將放映陳俊志的五部作品,讓觀眾重新回看他爭取公義的歷歷過往

文字|田國平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藝@書

《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精選書摘

筆觸輕靈、風格幽默又優雅的法國畫家桑貝(Jean-Jacques Semp),以超過四十部的圖文作品享譽全球,但事實上,他是個夢想成為鋼琴家的幽默畫家。在新作《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中,透過與記者馬克.勒卡彭提耶(Marc Lecarpentier)的訪談,桑貝透露了自己對爵士樂的熱情,對德布西的喜愛,以及對雷.旺圖拉(Ray Ventura)樂隊的崇拜,這些人「拯救了他的生命」。 本刊特地轉載《擁有搖擺樂風的畫家:桑貝》一書中的精選文圖(2019年6月由新經典文化出版),邀讀者一同欣賞桑貝對他心愛音樂家的妙思與看法。

文字|桑貝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藝@電影

跟著史科西斯 認識義大利電影

獲獎無數的美國電影大師馬丁.史科西斯,是義大利移民的第二代,在他的創作中,受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影響甚鉅,甚至他還拍了紀錄片《義大利電影課》,透過電影來帶領大家認識義大利電影大師的歷史脈絡與影像美學風格。今年的金馬經典影展即以此為題,呈現了羅塞里尼、維斯康提、狄西嘉、安東尼奧尼與費里尼等的經典之作。

文字|田國平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藝@CD

看似一體,又一體多面

鋼琴家伉儷魏樂富與葉綠娜是台灣雙鋼琴演奏的先驅,兩人加乘的智慧更在專欄、教學、廣播、策展等方面表露無遺。幾年前魏樂富感於台灣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歷史,令他思及故鄉德國二戰時納粹造成的創傷,於是寫下相關故事,衍伸出音樂演出製作,後再發展出《鋼琴上的詩人》專輯與《暗夜的螃蟹》繪本,多面向的呈現,讓閱聽者立體感受藝術家對歷史的反思。

文字|李秋玫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與藝術再近一點廣告圖片
專題 廟埕前、戲棚腳,美好的外台戲時光 民俗達人林茂賢開講

廟口就是咱的文化中心 讓你第一次看外台戲就上手

長期投入台灣民俗文化與傳統戲曲研究的民俗學者林茂賢,經常帶學生到各地參與民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台灣傳統文化與精神。剛結束九天八夜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他,趁著北上開會空檔,應本刊之邀受訪,來和大家聊一聊,傳統戲曲在早期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外台戲究竟在演什麼?是演給誰看?隨著現代生活型態的轉變,傳統戲曲的發展和外台戲文化,又受到了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

文字|游富凱、楊禮榕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專題 廟埕前、戲棚腳,美好的外台戲時光

與神同樂 現代都會的戲曲嘉年華

保安宮的「家姓戲」匯演

位於台北大龍峒的保安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和生活中心,除了建築已被列為國定古蹟,廟方每年舉辦的盛事保生文化祭,更是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其中為期一個月的家姓戲匯演,全台知名劇團匯聚於此,堪稱傳統戲曲演出的年度盛事,更是戲迷蜂擁追隨的戲曲嘉年華。

文字|游富凱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專題 廟埕前、戲棚腳,美好的外台戲時光

狂熱眼神為摯愛 追戲經年終不悔

戲棚下的戲迷身影

其實她們就是最早的「追星族」,追著心目中的外台戲巨星跑,記錄下心愛劇團的點點滴滴,幫忙劇團公演的大小事,付出青春、時光與金錢,無怨無悔、滿心歡喜她們成就了台灣唯一「原生」劇種的票房與市場,更能隨時機動調配自己在劇團營運與演出時的角色,形成每個戲班與廟口戲路、劇場公演時縝密的行銷脈絡。

文字|傅裕惠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專題 廟埕前、戲棚腳,美好的外台戲時光

就信神明賞的飯 走進外台戲班的江湖

明珠女子歌劇團、一心戲劇團與春美歌劇團

對外台戲班而言,在劇場裡的演出只是一時榮光,真正長久的經營、生存的基石,還是民戲戲路的拓展與維持,公演的場次表現就像是行銷宣傳,唯有神明給的飯碗,才真的算是「一餐」。當我們走進明珠女子歌劇團、一心戲劇團與春美歌劇團的後台人生,看著他們如何為戲路奔波、克服種種困難,方知這台上的精采,是多少汗水、用心,得以換來

文字|傅裕惠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藝@展覽

從大熊貓說起 窺見國際外交小史

許家維的創作習於從微觀角度闡述歷史,如《鐵甲元帥》、《回莫村》、《廢墟情報局》等,結合歷史田調、紀錄片、偶戲、舞蹈、文學等元素,試圖打破單一歷史書寫的慣例。正在北師美術館展出的「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許家維個展」,則透過《黑與白熊貓》、《黑與白馬來貘》、《武士與鹿》等作,回溯亞洲的殖民與近代史。

文字|吳垠慧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