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舞台 面對真實自然的我
專訪兩廳院樂齡計畫《該我上場!》演員(三)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人們並非因為變老而失去歡笑,而是因為沒有歡笑而變老。 兩廳院於二○一八年末主辦的《該我上場!》演出,宣傳照一發布便造成社群轟動,票房一掃而光,宣傳照中妙語如珠的長輩也就是舞台上真實的演員。這十三位樂齡演員,有的是一路跟著兩廳院樂齡課程的夥伴,有的是因徵選而入團的新血。他╱她們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職業和嗜好,共同的是對藝術的愛好及挑戰未知的勇敢精神。本文為今年一月兩廳院《老派聚場》座談會後,採訪其中十位曾參與《該我上場!》一作的樂齡參與者,請他們分享參與演出的心得。
擅長透過精細且繁複的雕工與上色,展現物件經擁有者長時間使用後痕跡的木雕藝術家楊北辰,在毓繡美術館推出的個展「沉靜蒼茫:從記憶走向歷史」中,即展出一九九七年開始創作的「記憶物件」系列,至近期完成的新作「歷史系列」等共十五件寫實木雕作品。無論是名人提包還是古籍,楊北辰從對物件細節的要求,雕鑿出物件蒼茫而迷人的微光。
每年春節期間,都是奧斯卡強片聚集之時,趁著金球獎剛公布,奧斯卡入圍名單剛出爐之際,來看看二月什麼好看的電影,順便預測二月下旬的奧斯卡得主。
美麗的建築,不等於美麗的聲響,唯有「建築聲學家」能使它們劃上等號。這罕見的職業,不但得擁有建築背景,更要求有雙精銳的耳朵。在全球不到兩百位的聲學專家中,徐亞英無非是亞裔人士的佼佼者。在他與音樂家廖倩慧合撰的《築音賦聲》書中,集結了他六十年來在世界各國經手的案例,讓讀者看到知名音樂廳、法院、博物館、文化中心背後,趣味而溫暖的聲音故事。
不管是新曆年還是舊曆年, 是圍爐聚餐,或尾牙春酒, 準備好一享口福、飯飽酒足了嗎? 食物,遇上了表演藝術, 那些看來嚴肅拘謹、不苟言笑的音樂大師們, 私下都愛吃些什麼呢? 又有哪些食物能夠使他們打開心房, 甚至如有神助地完成演出? 而劇場前後、舞台上下, 作為一個工作與創作的場域, 食物,當然也是藝術家們的必備燃料, 是填飽肚子、好好演出的基本需求, 是招待飲宴、慶功享樂的片刻悠閒。 嘴裡吃遍四方、腦中胡思亂想的創作者們, 更嘗試把食物搬上台:結合料理的表演、 創造歡鬧的辦桌,或以食材做偶、用食器做戲, 就讓我們在演出裡,以食而「聚」。
西貝流士能作曲能指揮,非凡成就與香檳脫不了關係?埃里克.薩提作品古靈精怪,因為他都吃「白色食物」?巴爾托克沉默寡言,但自家製作的手工果醬、酪梨,或他沒吃過的魚,就能打開他的心房?對音樂的品味與理解,若往生活裡尋,會更有滋味,作曲大師也是人,只有從人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音樂,才能有更深刻的領受,與作品產生獨一無二的親密關係。
巴爾托克的酪梨沙拉 當年巴爾托克在洛杉磯吃到人生第一顆酪梨後,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嘗了一種「大小和顏色像小黃瓜,質地像奶油,而且可以抹在麵包上的水果。」還說:「風味類似杏仁,但沒有甜味。做沙拉很適合,能配綠葉蔬菜、蘋果、芹菜、鳳梨、番茄還有美奶滋。」讓我們就照巴爾托克的想像,為他量身打造一道酪梨沙拉吧! 材料(1人份) 酪梨1/2個、小黃瓜1條、紅洋蔥1/4個、小番茄10顆、羅勒葉少許、檸檬汁半顆量、海鹽適量、黑胡椒適量、冷壓初榨橄欖油3大匙、蒜泥少許 作法 先調沙拉醬汁:均勻混合檸檬汁、橄欖油、海鹽、黑胡椒、蒜泥。 將酪梨去皮去核、小黃瓜洗淨後切成適合入口的小塊,紅洋蔥切絲,小番茄對切。 混合步驟2食材後,拌入羅勒葉,最後再加醬汁調味即可。
對接待人員來說,受邀來台演出的音樂家,不管是個人演奏家及音樂團隊,要讓他們在短短的來台期間,不但要有台上的精采表現,也希望給他們賓至如歸的體驗,費心打點他們的「胃」,正是其中關鍵。但國情不同文化有異,大餐未必合胃口,所以指揮大師可能也愛喝永和豆漿,演奏家可能更愛烤香腸攤,而台灣之光的水果香蕉,也會是交響樂團團員人人爭嚐的美食!
雲門舞集一年到台在海外巡演,兩三個月走過數個國家、十幾個城市是常態,在這樣旅途倥傯的行程中,如何讓舞者順利用餐,好好上台,可說是藝術行政的重要工作。雲門國際事務組長莊婷琪表示,訂便當看似小事,也是大事,出國前就得上網做功課找好店家,到了當地還要盡量實地走訪、溝通餐點內容等需求,也需掌握便當送抵時程,以免耽擱大家的工作。
如果在這個宇宙中,有一個星球,上面的一景一物,都是各種食材的組合這就是以色列小偶劇院打造的《雞蛋星球》,創作者Zvi Sahar因為一次家人聚餐而激發的奇想,開始尋找食物、宇宙、機械零件與音樂連結的可能路徑,加上他們擅長的即時投影與現場擬聲音效,呈現一則發生在太空深處的友情故事,蘇聯機器太空人與外星青蔥人的相遇,冷硬機械與自然食材的交流,鋪陳雖然差異,也能和諧的對話
在新作《餐桌上的神話學》裡,導演Baboo邀請了台灣、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等五種不同國家、六位創作者在桌前聚首,共同進行一場關於「神話」的餐敘交流,而他們面前的料理,便是神話。桌上的食材成了他們的素材、手邊的食器餐具是各種講述故事的道具,他們一起解構再建構、詮釋又轉譯,拆解符碼,導入文化背景、個人觀點,彼此問答、辯證,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
受水墨畫家余承堯啟迪甚深的李賢文與林銓居,在「原鄉溯寫」聯展中,呈現兩人循著余承堯憶繪故里的彩墨《永春洋上鄉形勢圖》,先後前往福建永春縣洋上村造訪的見聞寫生與創作。三位分屬不同世代、生長背景的水墨創作者,透過筆墨交流、也傳遞對前賢的孺慕之情。
揭開新的一年,這個月就有好幾部與表演藝術相關的電影作品。有翻拍恐怖片經典、以舞蹈學校為背景的《窒息》,有韓戰戰俘收容所裡的踢踏舞《搖擺男孩》,有小說家陳玉慧首度執導、以劇團為背景的《愛上卡夫卡》,還有好幾部與音樂家或搖滾樂相關的電影,讓你進電影院也能離表演藝術很近很近!
電影導演侯孝賢曾說,不要從電影裡學電影,要從生活裡學電影。多年前說的這話,在Youtube視頻短片作為知識和娛樂主流管道的今天,大概愈來愈難被理解。可是,再如何VR直播NETFLIX,視覺終究會疲倦,屆時,一個母親從市場菜攤拾起一把蔬菜嗅聞土香,一位蒐藏者從揚塵書堆裡淘出一串檀香木手珠,醉心氣味的愛香人燃起一把迷幻沉香屑那些稜角立體的生活切片隱藏的事物,終於提醒我們:「讓人在專業走得長遠的,正是建立在這些瑣碎的、生活中的心理準備與身體積累。」(註) 這一切瑣碎和積累,我們叫它「玩意兒」。 註:引自2015年窮劇場與澳門足跡合製《大世界娛樂場II》場刊內鄭尹真訪談答覆。 企畫|鄒欣寧
深坑山上的家,是姚立群的藏寶室,從高中迄今買下的書,黑膠唱片、卡帶、光碟堆砌出的音樂收藏,還有旅遊時帶回的異國樂器、木石刻章與串珠戀物的他,樂於花大把時間購買感興趣的物,所戀也是鎖鏈,戀物項目太雜很難樣樣精通,有需要的時候才能講究,但該把握的時候他絕不錯過,姚立群笑說自家就是垃圾掩埋場,但不知他腦海幻想中被掩埋的是書、被書蓋住的其他物品還是書裡的知識。
知道懷孕那天,王世緯不停地哭,深知一切再也回不去了,但「母親」這個角色,她也就此無悔接下,進而體會到生命中最強大的美好,「我真心覺得這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成功的事情,我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無論講什麼都會繞回女兒,生活中最滋養就是一家三口的日昇日落,自嘲除了演戲不擅其他的王世緯,身為演員就把戲演好,不管是犧牲,還是享受,她甘願昂首挺胸,花一輩子演好它。
唱南管的鄭尹真古典味濃,也毫不違和地有著古典的品味愛好。品香,她賞香也賞煙,香煙裊裊,似有若無,如舞者脊骨左搖右盪,不時從旁竄出枝節繚繞,專注凝視,簡直讓人神遊物外。品茶,她有良師帶路,然壺或茶的入門知識無論積聚多寡,她更以為身體最值得信任,「要相信自己生物的本能,如果在外面茶席喝到身體不適應的茶,就算跟你說這茶幾萬都沒有關係,就是跟你不合。」
日本舞踏家大野一雄與土方巽並列為日本舞踏(Butoh)的創始人,對現代和後現代舞蹈有著巨大的影響。由國家兩廳院出版的《大野一雄:魂之糧練習時的言語》一書,集結了兩本著作:第一部《魂之糧》是大野慶人對父親大野一雄及其舞蹈的解說,以多張照片呈現了他的舞蹈和哲學;第二部《練習時的言語》是一九七七至九六年間大野一雄在排練場對學生發表的談話,以格言形式整理而成。本刊特地轉載此書之譯者序,讓讀者藉此認識大野一雄與大野慶人的舞踏藝術淵源與脈絡。
原本的空軍總部,今年八月轉身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在這個新的文化場域,藝術家王俊傑策展的「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以宣示的姿態,讓參展者將自身創作連結空總的歷史脈絡,提問藝術及思想作為建構當代文明與身分的本質之外,作品也如穿針引線的角色,引領觀者居間漫遊行走,領略建築的特殊氛圍。
金馬影展中的佳片總是在影展結束後的一個月陸續上映,但今年特別的是,這個月除了金馬佳片,也有多部影壇大師如高達、拉斯.馮.提爾等人的新作上映,讓影迷延續奔赴電影盛宴的熱情
今年適逢法國音樂大師德布西逝世百周年,趁著歲末之時,讓我們透過兩大套唱片,來「究極」這位印象派大師。透過這兩大套唱片,可以補足你所沒有的德布西「有聲紀錄」,並且深化幾個你不可不知的德布西關聯。
「如今,打擊樂已成為廣受喜愛的熱門樂種,而打擊樂團的行跡更已遍及全球卅三個國家,並登上維也納音樂廳、倫敦巴比肯中心、紐約林肯中心等藝術殿堂的舞台,獲得極高讚譽。」當譽揚典禮新聞稿中發出這段文字時,相信擊樂團隊必定感觸良深。因為在一九八六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時,「打擊樂」仍處邊陲,但是經過卅多年的推廣,帶動了國內藝文風氣,更讓台灣成為世界打擊樂重鎮。而朱宗慶本人自二○○九年獲得國際打擊藝術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PAS)頒授「終身教育成就獎」後,又在二○一六年獲選PAS名人堂,此獎不僅是擊樂最高榮譽,也是華人世界首位受獎者。為此,台北市譽揚藝文組織在去年將此榮譽授予朱團,並在今年十月頒授譽揚獎座。記者會上同步亮相樂團為譽揚案打造戶外的移動式音樂互動裝置作品Beats of Hearts!,打開這扇玻璃門,朱團的故事,就從這一卡樂器箱說起
超現實派畫家馬格利特擅長將日常物件拼組出超現實、富含深厚寓意的畫面,而他傳世的生活影像,則提供另一道探究其創作的思考渠道。現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陳列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六七年間拍攝的一百卅張照片和七段影片,當中的馬格利特,彷如演員似地展現多變的個人形象,但精心設計的構圖,也如其畫作一樣是對生命的詩意探詢。
每年一度的電影盛事即將登場,這回金馬國際觀摩影展的內容很特別,導演專題的兩位導演阿根廷導演加斯帕.諾埃與日本導演塚本晉也,都是風格特異的電影創作者,加上拍片過程曲折萬端,被視為「受到詛咒」的英國奇幻導演泰瑞.吉蘭作品《誰殺了唐吉訶德》,雖不是「金馬奇幻影展」,也夠讓影迷感受奇幻了。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