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首古典音樂 陪你渡過生活的關鍵時刻
英國樂評人費歐娜.梅鐸的《你的心情,古典音樂大師懂!》透過十一個主題,挑選出一系列約百首值得一聽再聽的古典音樂作品清單,在開放性文字的帶領下,讀者可依循著作者給予的線索,無限探究作品的更深層意義,並找尋出作曲家在樂曲中所布下的符碼。
英國樂評人費歐娜.梅鐸的《你的心情,古典音樂大師懂!》透過十一個主題,挑選出一系列約百首值得一聽再聽的古典音樂作品清單,在開放性文字的帶領下,讀者可依循著作者給予的線索,無限探究作品的更深層意義,並找尋出作曲家在樂曲中所布下的符碼。
從製作人、翻譯、國際巡演經理孫平為各階段的自己規劃不同工作角色和內容,盡可能觸及劇場製作的不同面向,理性有條理地建構自己的製作人視野;但她同時是個擁有四歲女兒的媽媽,陪伴家人也是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緊密工作十一年後,她決定暫緩腳步,讓自己有時間充電,也從孩子身上放眼望去,這新的一代人未來將成為怎樣的劇場觀眾?他們對劇場會有哪些我們不曾想像過的期待和需求?
台日混血、劇場人暱稱「鬼子」的陳汗青,大學跳了四年街舞,喜愛表演但也想在表藝界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工作,養活自己也盡可能地靠近熱愛的舞台,於是踏上了製作人的道路,迄今已經十年,如今的他,已是獨當一面的製作人,業務範疇廣泛得令人吃驚。但在熱愛的背後,他也說:「我給自己隨時離開的選項,才能發現自己有多麼真心喜愛正在做的事。」
人稱「阿草」的王詩琪,是自由接案的劇場製作人,但也是表演藝術圈中標準的「斜槓青年」。大學唸的是新聞,縱身跳進熱愛的劇場,輾轉在大大小小劇團擔任各類職位磨練技藝,研究所專攻劇本寫作,多年來累積不少個人創作,更多時候她以製作職在業界闖蕩。經過瘋忙到「腦缺氧」、「無法閱讀文字」的二○一七年,她放下劇場,找一份穩定給薪的工作,但她也說:「我試著一部分仍踏在劇場,但也積極跨足其他圈子,不想把任一塊從人生中切割出去。」
現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不只是歷史事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聚焦在一九八○年代至九○年代、錄像藝術不約而同於港台萌生時期,展名「不只是歷史文件」是對去年中國發表「『中英聯合聲明』只是歷史文件,不具任何政治約束力」的回應,展出陳界仁、袁廣鳴、王俊傑等台灣錄像藝術家作品外,難得系統性地俱現香港錄像藝術先驅之作。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五月初登場,今年的影片包含許多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與日韓中等國的紀錄片也有罕見的亞美尼亞、烏茲別克、黎巴嫩、孟加拉的作品,為觀眾構築一個更宏觀、多樣的亞洲印象。另有「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專題,帶影迷回顧那個壓抑年代的影像實驗創作,從紀錄片體驗「時間」的縱度。
創立迄今邁入卅年的風潮音樂,可說是一個守在我們身旁的老朋友,無論在書店、飯店、茶藝館、生機飲食等等的店家裡,都可以聽到源自他們輕柔舒暢的樂聲。慶祝三十而立的3CD專輯,由品牌核心的三劍客楊錦聰、吳金黛與于蘇英聯手精選,除了暢談多位隨風潮成長的音樂人,還附上音檔與故事手冊,讓樂曲背後的情感,也一併傳遞。
由資深表演藝術行政與資深音樂記者所撰寫的《華麗舞台的深夜告白──賣座演出製作秘笈》,透過採訪把一場音樂會的製作歷程,從頭到尾,從搖籃到墳墓都敘述一遍,雖能讓讀者對演出製作得到基本概念,但這樣一本由行內人寫內行事的書,應該有許多趣聞秘辛,追索更深。這不是為了發人隱私,也不是純粹滿足讀者的窺探欲,而是彰顯作者獨特的視角與視點,更好地來闡述這本書的題旨。
在創作社演出的外場,常常可以看到李慧娜忙裡忙外的身影,但無論多忙,她也鮮少露出焦慮神色,總是露出親切的微笑。很難想像,她不時在為製作的資金缺口傷腦筋,就這麼扛著劇團、走著鋼索,一路過來廿一年,「做我們這行,都捨不得錯過好玩的事,即使過程中很煩躁、很繁瑣,但每次大家彼此激盪創意,真的很有樂趣。但,好玩之外怎麼存活?問題總是這樣來來去去。」李慧娜依然笑著說
帶著百人樂團在歐陸一日一站地移動巡演、打理細節繁複的歌劇製作、規劃執行卅小時不停電的樂團跨年活動這都是個頭嬌小的杜莎拉參與過的難忘經驗,「我的工作就是讓藝術家能順遂地站上舞台,舞台燈三閃三亮,我的工作就暫時結束了。如果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沒有任何問題產生,那就是最安心最開心也最享受的時候。」杜莎拉就像演奏家,樂團遇到的難題是她的樂譜,愈難的題目愈冷靜細心演奏,把「人」與「事」串成樂章。
從小團隊的製作到官辦的藝術節,各式各樣展演都可見吳季娟幕後操盤,蓬鬆長髮和溫暖笑容讓人遠遠就能認出。「我希望自己像水,無論怎樣的創作類型和要求都能配合,也希望能讓身邊這群年輕製作在合作過程中逐漸獨當一面,成為他們所期待的角色,像我一樣去陪伴更多的創作者。」吳季娟就像留守地球的領航員,陪伴著藝術工作者,為他們的宇宙飛行指引方向。
冷戰,在世界的歷史中是標誌鮮明的一段,大國的對峙,對身在島國的人民,有著怎樣的影響與回憶?藝術家張乾琦透過訪談走過這個年代的母親,生存的奮戰與世界的冷戰形成強烈對比;自冷戰時沿襲至今「萬安演習」,袁廣鳴則透過空拍,反映國家機器對人民身體自由的箝制權力
四月中旬上陣的金馬奇幻影展,特地挑選知名編舞大師鮑伯.佛西的五部經典,讓影迷重溫他縱橫百老匯與好萊塢的舞蹈才華,品味那個華麗的歌舞年代;而由導演湯姆.沃爾夫花費三年打造的《卡拉絲:為愛而聲》,則能讓歌劇迷一睹不曾見過的歌劇女皇私下面貌。
第九十屆奧斯卡獎於三月初舉行,從多部得獎電影中,樂評人歐頭特地挑出三張給樂迷們,這三張原聲帶有幾個共同點:一、電影本身都相當好看;二、配樂大師都當紅且拿過奧斯卡配樂獎;三、原聲帶都有列名經典的潛力。是哪幾部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由擁有作曲碩士學位的物理學家約翰.包威爾所寫的《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是趣味易解的音樂科普書,以令人愉快的科學和心理學,描述在音樂表面之下的各種秘密;而續集《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則整合了音樂相關的心理學與社會學領域數十年的相關研究,藉由了解音樂的內涵,進一步深入剖析:為何你我那麼愛好音樂!《好音樂的科學II》將在本月份出版,本刊特地轉載精采書摘,以饗讀者。
當他著一襲參差對照的紫色衣物,配上他招牌的白眉與茂密白髮踏入當天在博物館演出的會場時,引起場內眾人的騷動,許多人上前向他握手致意,而他亦主動向相熟的朋友碰肩或擁抱,現場氣氛相當熱絡且充滿人聲,直至一切在他的低沉遒勁的嗓音中靜默。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胡德夫現場的彈唱,隨著歌聲,近年他出版的兩本隨筆內容,彷彿歷歷在目。書中從人或從歌出發,交代自己的生命往事,自幼時出生的海邊,寫到他歌詞中不斷牽掛的Ka-aruwan部落和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也細細陳述與李雙澤交會的經過,以及自己因參與原住民權利運動,遭特務監視及禁唱的憂愁歲月。 有時不免懷疑,故事會不會總有說完的一天?但當胡德夫的琴音與歌聲響起,我知道倚靠著山與海創作的男子,嘴裡的故事將源源不絕,就像他所提及,原住民族歌謠中那千錘百鍊、可即興可反覆,「沒有文字,反而傳得更精準的」的虛詞,外界看來或許總是在「Hi Ya Ho Hai Yan」,其間卻蘊藏無窮變化。一天的相處下來,總是被人大寫的胡德夫讓我看見他同時也是歌者/創作者/流浪者/老菸槍/酒友/慈父/有血氣且不受控之人 這條斜槓應可無止盡地排列下去,恰似綿延無盡的泥土與海洋,和歌謠中反覆不絕的虛詞
當他著一襲參差對照的紫色衣物,配上他招牌的白眉與茂密白髮踏入當天在博物館演出的會場時,引起場內眾人的騷動,許多人上前向他握手致意,而他亦主動向相熟的朋友碰肩或擁抱,現場氣氛相當熱絡且充滿人聲,直至一切在他的低沉遒勁的嗓音中靜默。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胡德夫現場的彈唱,隨著歌聲,近年他出版的兩本隨筆內容,彷彿歷歷在目。書中從人或從歌出發,交代自己的生命往事,自幼時出生的海邊,寫到他歌詞中不斷牽掛的Ka-aruwan部落和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也細細陳述與李雙澤交會的經過,以及自己因參與原住民權利運動,遭特務監視及禁唱的憂愁歲月。 有時不免懷疑,故事會不會總有說完的一天?但當胡德夫的琴音與歌聲響起,我知道倚靠著山與海創作的男子,嘴裡的故事將源源不絕,就像他所提及,原住民族歌謠中那千錘百鍊、可即興可反覆,「沒有文字,反而傳得更精準的」的虛詞,外界看來或許總是在「Hi Ya Ho Hai Yan」,其間卻蘊藏無窮變化。一天的相處下來,總是被人大寫的胡德夫讓我看見他同時也是歌者/創作者/流浪者/老菸槍/酒友/慈父/有血氣且不受控之人 這條斜槓應可無止盡地排列下去,恰似綿延無盡的泥土與海洋,和歌謠中反覆不絕的虛詞
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對樂齡人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想像?近期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國際貨櫃藝術節」與「老而彌新」設計展,即從此出發探究高齡者的創意可能。前者以「銀閃閃樂園」為題,在廿多個「退役」的貨櫃裡,統合建築、設計、藝術、生活等面向,呈現對高齡生活的想像;後者則從老化、認同、居家、社群、工作、行動力這六項子題,分別呈現別具巧思的設計計畫。
今年的金穗獎來到第四十屆,有不少已經獲金馬肯定的導演也回鍋參賽,讓一般組作品顯得星光熠熠;但相較於一般組入圍作品的平淡,學生組的作品不但豐富多元且競爭激烈,不但有警匪類型的逼真,也有科幻預言的殘酷,新生代創意的生猛有力令人不容忽視。
絃音不輟,只是隨時空而變化。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歷經多少音樂家詮釋,來到低音提琴家傅永和手中,又翻轉出另種景致。而曾讓巴赫重新「出土」的孟德爾頌,自己也留下精采的四重奏樂章,在新一代四重奏團隊阿羅德四重奏手中,成為該團征戰各大比賽與錄製首張專輯的內容首選。絃樂的跨時空之美,透過兩張精采專輯,繼續流傳
七八歲起就跟父親開始學陶藝,瓷林董事長林光清與泥土就是有那麼一份濃得化不開的緣分,也因此讓他深入陶藝世界,追求精緻的泥土藝術。而對美的追求不限於此,他把對藝術與家鄉土地的愛化入泥土,製作出精美的工藝創作,也把這份愛帶回家鄉,積極參與苗栗家鄉「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除了裝置藝術也邀請表演團隊到場演出,給予家鄉一份永遠的祝福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