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建築,不等於美麗的聲響,唯有「建築聲學家」能使它們劃上等號。這罕見的職業,不但得擁有建築背景,更要求有雙精銳的耳朵。在全球不到兩百位的聲學專家中,徐亞英無非是亞裔人士的佼佼者。在他與音樂家廖倩慧合撰的《築音賦聲》書中,集結了他六十年來在世界各國經手的案例,讓讀者看到知名音樂廳、法院、博物館、文化中心背後,趣味而溫暖的聲音故事。
去年十月,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盛大開幕,空間兼具藝術與親民氣息,不但吸引國人前往朝聖,更獲得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評選進入「2019度假勝地熱門榜」之一。然而坐在這全台唯一的葡萄園式音樂廳裡,帶著驕傲享受精湛演出時,是否想過這悅耳的音響,在這空間裡經過千錘百鍊調製而成?
為空間聲響聽音診斷
美麗的建築,不等於美麗的聲響!唯有「建築聲學家」能使它們劃上等號。這罕見的職業,不但得擁有建築背景,更要求有雙精銳的耳朵。在全球不到兩百位的聲學專家中,徐亞英無非是亞裔人士的佼佼者。現年八十四歲的他,出生於中國天津英租界,在建築師舅公華南圭的帶領下進入建築領域,就讀北京清華大學時,師承於梁思成與聲學大師馬大猷門下。在柏林愛樂、波士頓交響樂團首次訪中時因緣際會與卡拉揚、小澤征爾成為好友,現移居巴黎。
多年來,他常走訪台灣各地做聲學診斷,為台北小巨蛋、大巨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歌劇《阿依達》、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東海大學路思義禮拜堂的聲響貢獻心力。在國際上,合作的對象有建築大師貝聿銘、普立茲克得主法國建築巨匠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知名荷蘭建築事務所麥肯諾(Mecanoo)、美國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d Gehry)等人,合作案包括巴黎音樂城、盧森堡愛樂音樂廳、上海音樂學院歌劇廳、蘇州大劇院等重要殿堂。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貝聿銘接掌巴黎羅浮宮的擴建工程,金字塔引來軒然大波之餘,徐亞英也預見玻璃與花崗石地面的相對空間,必定導致嚴重聲學瑕疵。即使後來試圖以平台、巨大支柱及旋轉樓梯等解決回音問題,但竣工兩年後,極大的反射噪音致使一天八小時受回音轟頂的售票員揚言罷工。在他親自到場測試,提議在售票處加蓋天花板、讓售票員以麥克風對外溝通後,才化解了這場危機。此外,還有他戲稱的「抓鬼記」——那是多年前國家音樂廳長期飽受異音之苦,裡裡外外多次檢查未果,直到徐亞英親臨,才發現是空調引起的溫度變化,讓木頭變形發出聲響。在他建議調整之後:「鬼就嚇走了」!
建築與人類心靈溝通的寶典
個性幽默風趣的他說得輕鬆,然而建築聲學卻是一門複雜的學門,不僅涉及物理學、心理聲學、音樂聲學……需要考慮實體的鋼材、混凝土、木材等組合,在點、線、面的空間之外,也必須以美學、心理學為出發點。為的就是將音樂家想像的聲學化為數據,再落實在建築實體上。
花了四年的時間,徐亞英與音樂家廖倩慧撰寫了《築音賦聲》一書,將他六十年來在世界各國經手的案例集結成書。因此在書中,不但能夠看到知名音樂廳、法院、博物館、文化中心從老派到前衛的設計故事,更能從聲音與日常中瞭解中國餐館、美式速食店的嘈雜,或是都會公寓住家被鄰居鋼琴聲干擾的來源。深入淺出的文字及書中富有溫度的人物照、手稿、計算式、舞台示意圖……在翻閱書頁時,如同碰觸一頁頁智慧的結晶。
沒有聲響,建築就沒有生命。如何讓噪音阻隔於外,使醇美的聲音在空間內迴盪?這看不見的努力背後,匯集的是數不清的學問。但「我的興趣,是用科學技術為藝術服務」,徐亞英如此簡單的註解,使得一本書,成為建築與人類心靈溝通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