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好片爆發 盤點影展佳片
國片在暑假尾聲大爆發,八月下旬有七部、九月有四部台灣電影上映,同時上半年各大影展參展獲獎,來不及在金馬奇幻或是臺北電影節露臉的影展佳片,也都集結在九月上映,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有哪些影展佳片。
國片在暑假尾聲大爆發,八月下旬有七部、九月有四部台灣電影上映,同時上半年各大影展參展獲獎,來不及在金馬奇幻或是臺北電影節露臉的影展佳片,也都集結在九月上映,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有哪些影展佳片。
跨樂種、跨文化,現代音樂人樂於跨過傳統框架,與不同淵源的音樂對話,也造就了令人驚豔的多元創作。近期有多張跨界音樂專輯面世,讓樂迷可以「藝」想出跨界音樂創作所淬煉出的化學變化,與珍貴的藝術性。
《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是作者鄧九雲的最新著作,也是其第三本小說。同時身為演員及作家的她,近年來除了勤於書寫之外,每逢出書必伴隨一次基於其文字創作的演出計畫。如此或耕或寫,或演或導,創作與生活已經不再能被分類。
當珠寶經典品牌遇上絕美動人的經典芭蕾,會交織出怎樣的美好緣分?從上世紀四○年代,法國珠寶品牌「梵克雅寶」即與芭蕾藝術結緣,不但特地以芭蕾舞者為範本設計出精緻的「芭蕾舞伶」珠寶系列,更引發編舞家如喬治.巴蘭欽、班傑明.米派德等人靈感,以珠寶為題入舞,化為舞者的精采演出。而近年「梵克雅寶」更積極贊助各國芭蕾演出,今年即與台灣「黑潮藝術」合作,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世界芭蕾舞星饗宴」,並同步展出六款世家「芭蕾舞伶」系列典藏胸針,台上舞星與珠寶舞伶共舞,輝映永恆
梵克雅寶近幾年積極從各大拍賣會蒐購世家的歷史珠寶,目前已典藏上千件作品,其中「芭蕾舞伶」系列胸針更是品牌著手蒐購的主力,可見受珍視的程度。這回來台展出的六款芭蕾舞伶典藏胸針,多數是一九四○年代最早期的作品,從胸針上芭蕾舞女伶的曼妙舞姿和珠寶工藝,不難窺見珠寶設計的演變。 值得一提是,梵克雅寶的芭蕾舞伶珠寶作品並不是憑空想像,而是依據真實人物的原型所打造的,十八世紀法國知名舞蹈家La Camargo和俄羅斯首席芭蕾伶娜Anna Pavlova即是梵克雅寶現實版的芭蕾舞伶,珠寶設計師參考她們跳舞時的神情和姿態發想創作,才會讓珠寶作品如此靈動鮮活、栩栩如生。
梵克雅寶近幾年積極從各大拍賣會蒐購世家的歷史珠寶,目前已典藏上千件作品,其中「芭蕾舞伶」系列胸針更是品牌著手蒐購的主力,可見受珍視的程度。這回來台展出的六款芭蕾舞伶典藏胸針,多數是一九四○年代最早期的作品,從胸針上芭蕾舞女伶的曼妙舞姿和珠寶工藝,不難窺見珠寶設計的演變。 值得一提是,梵克雅寶的芭蕾舞伶珠寶作品並不是憑空想像,而是依據真實人物的原型所打造的,十八世紀法國知名舞蹈家La Camargo和俄羅斯首席芭蕾伶娜Anna Pavlova即是梵克雅寶現實版的芭蕾舞伶,珠寶設計師參考她們跳舞時的神情和姿態發想創作,才會讓珠寶作品如此靈動鮮活、栩栩如生。
將在八月底在台中登場的「世界芭蕾舞星饗宴」,邀請十一位頂尖舞星,演繹十多個經典節目,包含巴蘭欽以梵克雅寶珠寶為靈感創作的舞劇《珠寶》中的兩段:〈綠寶石〉與〈鑽石〉,還有多段經典大雙人舞、獨舞,以歡快、抒情、唯美等各種風格展現。
裸體的描繪向來是藝術家的養成訓練,也藉以傳達理想化的人體,但在逐漸脫離傳統與理想化形象的局限之後,人體也成為形式實驗的主題,裸體也更直接表達情愛欲望和普世人類的境況。這次由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倫敦泰德美術館合作策畫的「裸」展,即透過泰德典藏之油畫、雕塑、攝影和紙上作品逾一百廿件,梳理十八世紀至今的藝術創作當中,裸體如何被實踐、挑戰和演繹。
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於二○○七年過世後,陸續有零星影片回顧,今年適逢柏格曼百歲冥誕,金馬影展舉辦了「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大規模邀請卅八部影片,讓影迷可以完整一睹大師創作歷程。同步也有紀念特輯《柏格曼:大師狂想》的上映,讓影迷透過電影與記錄片,一探大師的創作人生。
老家花圃的花開花落,至親的相伴與消逝,讓小提琴家蘇顯達深刻體認到生命的無常,而能留下的,就是伴隨自己一生的音樂。《花之夢》是蘇顯達首張心靈音樂專輯,他以奇美博物館的珍貴古董名琴拉奏,呈現〈花之夢〉、〈美麗四季夏〉、〈水、花、人〉等原創樂曲,透過優美琴音,傳達生命體悟。
今年五月底,驫舞劇場陳武康與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歷時三年的跨文化「共同謀逆」之作《半身相》在雲門劇場演出,謀逆事實包含:演出中穿插演後座談、真正的演出結尾交由隨機觀眾Call Cue、明明是習舞多年之人卻疑似「沒跳什麼舞」等等,評論兩極比南北極還遠! 這次劇場約會媒合了專業創作者與Pro級觀眾:《半身相》看了五場、擔心「對談資訊不對等」的驫舞劇場團長(a.k.a陳武康忠實粉絲)蘇威嘉,與近五年開始觀賞台灣劇場的科技業工作者李知懃,藉著《半身相》展開一場不知會「針鋒相對」或「頗具共識」的談話雖說兩人不約而同穿著藍色上衣出現,大展默契,但,當話題來到李知懃進劇場前還是「搞不清楚這演出要幹嘛」,以及蘇威嘉曾暗暗質疑陳武康「難道整個人生放棄了嗎?」時,我們彷彿獲得了關於這部爭議之作的其他拼圖
自開館以來持續推動的「青年攝影家典藏計畫」的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為日本四大攝影藝術專門美術館之一,這次應邀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起始.永遠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展出包含三木淳、東松照明、細江英公、桑原史成、篠山紀信、橫須賀功光等日本攝影大師的初期作品,讓觀者得以一窺大師的創作啟始。
作品風格奇幻多變的日本電影導演鈴木清順,是許多東西後進電影創作者的偶像,一生精采,起伏驚人,以風格瑰麗的「大正浪漫三部曲」享譽國際影壇。高雄電影圖書館舉辦的「電影歌舞伎:鈴木清順の鏡像迷宮」影展,特別挑選了五部影片回顧,呈現他前衛的影像實驗,及超越時代的美術色彩運用與劇場表現形式。
頂著一頭龐克怒髮、以一手精湛琴藝讓世人驚歎的英國小提琴家甘乃迪,在古典的軀殼下燃燒著熊熊的爵士魂,各種音樂的界線對他而言從不是問題。而同樣縱橫古典與爵士的美國前輩作曲家蓋希文,跟甘乃迪一樣有著框不住的靈魂,在《當甘乃迪遇上蓋希文》這張專輯裡,兩人跨時空交會相遇,在甘乃迪的重新編曲中,蓋希文的音樂重新活現,而且更熱情迸放!
《詩意的身體》,是一個人的旅程,也是一間學校、一個戲劇教育方法的旅程。這不是表演技巧練習的展示,而是賈克.樂寇用他精煉且真切的語言,跟我們分享他的好奇,他的發現,他的教育哲學,以及他對教學的熱愛。
今年兩廳院的新點子劇展,推出為青少年觀眾而設計的「心之秘密」主題,但真正的青少年看了有什麼感想?本刊特邀本次新點子劇展策展人耿一偉,與參加「青少年劇場工作坊」的高二生張孟鈺一起看戲,看戲後一起喝咖啡聊感想,分享不同世代的「心之秘密」
澳洲藝術家山姆.詹克斯曾從事影視產業美術人員工作,餘暇時開展創作事業,他利用電影中發現的材質和技巧,如樹脂、矽膠等素材製作超寫實雕塑,其個展「流變之身」正在南投毓繡美術館展出。詹克斯的創作並非重現現實,而是重新詮釋現實,他追求的不是完美的呈現,是過程中被忽略的陌生感,這份陌生感卻是最能觸動觀者感知再現的傳導媒介。
每年的臺北電影節,好像是金馬獎的暖身賽,讓大家預先看到當年度台灣電影的優秀作品。今年的電影節將從六月底起跑,其中導演陳以文可說是隱形焦點,但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表演,總共在三部長片與一部短片演出;另也可看到導演莊景燊的首部電影長片《引爆點》、藝術家徐冰的首部電影《蜻蜓之眼》,而日本大導是枝裕和甫奪下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的新片《小偷家族》也共襄盛舉,令人期待!
班尼.安德森的《琴韻一生》像是一本精緻的相本,有著歷史的故事性;而特里斯塔諾《鋼琴的迴圈之歌》則像是融合望遠功能的萬花筒,用簡單的旋律素材的重複性、循環性,搭配上A-B-A的精巧形式,搭配化出千變萬化的簡約風格。而班尼.安德森琴音展現的夢幻柔軟,是人生歷練的淘洗;反觀特里斯塔諾鋼琴展現的夢幻柔軟,則是演奏與錄音的絕佳配合,彷彿耳邊的情人絮語。
英國樂評人費歐娜.梅鐸的《你的心情,古典音樂大師懂!》透過十一個主題,挑選出一系列約百首值得一聽再聽的古典音樂作品清單,在開放性文字的帶領下,讀者可依循著作者給予的線索,無限探究作品的更深層意義,並找尋出作曲家在樂曲中所布下的符碼。
隨著新興表演場館成立,各項補助和資源投入,過去兩年的表演節目數量大幅增加,也意味著更多人力需求儘管這個事實並不能和劇場從業人口的薪資成長畫上等號。無庸置疑的是,劇場藝術行政這個過去隱身於幕後的角色,亦隨著演出製作量升高而逐漸獲得重視,藝術家們知道,若想成功將創作推向觀眾甚至國際巡演市場,必須有擅長溝通協調的行政居中斡旋操盤。然而,從被動消極服務藝術團隊到擁有主動籌策、催生創作的權力,許多藝術行政還來不及享受創意發揮的成就感,就因激增的工作量過勞損耗。 這一期和我們分享工作與生活調節的藝術行政,不約而同提出「和工作保持距離」、「休假」、「暫時退出劇場製作工作」的職涯抉擇,但休息從不會只是休息,他們仍迫不及待地進修、學習、飛翔。或許暫時離開,才能看見自己對於劇場,到底有多愛。
從製作人、翻譯、國際巡演經理孫平為各階段的自己規劃不同工作角色和內容,盡可能觸及劇場製作的不同面向,理性有條理地建構自己的製作人視野;但她同時是個擁有四歲女兒的媽媽,陪伴家人也是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緊密工作十一年後,她決定暫緩腳步,讓自己有時間充電,也從孩子身上放眼望去,這新的一代人未來將成為怎樣的劇場觀眾?他們對劇場會有哪些我們不曾想像過的期待和需求?
台日混血、劇場人暱稱「鬼子」的陳汗青,大學跳了四年街舞,喜愛表演但也想在表藝界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工作,養活自己也盡可能地靠近熱愛的舞台,於是踏上了製作人的道路,迄今已經十年,如今的他,已是獨當一面的製作人,業務範疇廣泛得令人吃驚。但在熱愛的背後,他也說:「我給自己隨時離開的選項,才能發現自己有多麼真心喜愛正在做的事。」
人稱「阿草」的王詩琪,是自由接案的劇場製作人,但也是表演藝術圈中標準的「斜槓青年」。大學唸的是新聞,縱身跳進熱愛的劇場,輾轉在大大小小劇團擔任各類職位磨練技藝,研究所專攻劇本寫作,多年來累積不少個人創作,更多時候她以製作職在業界闖蕩。經過瘋忙到「腦缺氧」、「無法閱讀文字」的二○一七年,她放下劇場,找一份穩定給薪的工作,但她也說:「我試著一部分仍踏在劇場,但也積極跨足其他圈子,不想把任一塊從人生中切割出去。」
現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不只是歷史事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聚焦在一九八○年代至九○年代、錄像藝術不約而同於港台萌生時期,展名「不只是歷史文件」是對去年中國發表「『中英聯合聲明』只是歷史文件,不具任何政治約束力」的回應,展出陳界仁、袁廣鳴、王俊傑等台灣錄像藝術家作品外,難得系統性地俱現香港錄像藝術先驅之作。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