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2024秋天藝術節專題(二)藝術家特輯╱林宜瑾

創作脈絡

當赤跤落地──林宜瑾與壞鞋子的田野工法

林宜瑾自2014年啟動壞鞋子舞蹈劇場「n身體回家創作計畫」,至今恰滿10年。10年晃悠之中,編舞家與舞者們褪去壞鞋、赤跤(tshiah-kha)落地,以「田野轉化」作為實踐/實驗工夫,逐步構築「n身體」的核心意念與實作方法。綜觀近來台灣舞壇,壞鞋子的n身體已然成為一方不容錯過、也難以忽視的身體地景,從中折射出台灣舞蹈與土地的當代關係辯證。關於n身體,源自林宜瑾受啟發於演員陳松勇一連串飆罵「姦(kn)」的道地氣口與生猛身態,起初近似「形態摹擬」的方法論,而後隨壞鞋子的田野經驗漸趨豐饒,逐漸萌發出「動能考掘」與「反身覺察」的身體工法,由此蔓生出身土關係的多維性與美學力。 法國駐村返台後的一場環島之旅,成為林宜瑾思考島嶼子民身體觀的契機。在那次田野初探之中,林宜瑾雖已開始留意台灣在地社群的文化身體性,但當回到排練場,其仍僅止於模仿或搬演某些「很台灣」的身形樣態比如,飆罵台語髒話、女性長輩佝僂而碎念的姿態。在爾後的個人手稿裡,林宜瑾便直指當時像被困在一種渴望「展示台灣」的鄉愁,故未能深究在田野之中、與田野之間,以及田野之後的「身體的思維」與「轉化的淬煉」。於是,n身體的「回家」註定難以用單一線性進程來劃定藍圖,而必須是透過每一次田野實踐,既回返土地,亦迴向自我,在反覆/復返的纏繞複沓裡動身。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焦點專題 Focus

2024秋天藝術節專題(二)藝術家特輯╱高俊耀

創作脈絡

語言的身體性與創作中複數結構的養成──高俊耀

「叮噹.叮噹噹咚,噹咚叮噹叮.噹咚。叮噹叮噹噹咚.叮咚,叮噹叮噹咚.叮噹咚叮噹叮咚」(註) 黑暗的牯嶺街小劇場裡,近乎空台,兩位演員重複如催眠般哼唱著神秘的音節,伴隨著儀式性的身體動作重複,揭開一樁馬來西亞搶屍案的故事。 這是2011年禾劇場製作、高俊耀與蔡承燊共同編劇的作品《死亡紀事》,也是我第一次接觸高俊耀的作品。多年過去,劇本之議題還能抓握,故事中細節記得少許,倒是那貫穿全劇的吟唱,和演員兩人分飾多角、快節奏的附身式表演,想忘也忘不掉。 這是高俊耀劇場編導演當中,「聲音寫作」策略和演員身體的複數結構一次趨近完熟的表現,也是其創作脈絡的核心。本篇文章將以作品觀察與訪談的視角,解析這些特徵在高俊耀的創作生活中,是如何從馬來西亞時期開始累積、又如何在往後的作品與修習中深化,逐漸形成一可見脈絡,並發展至如今更為精細複雜的創作方法。 於馬來西亞的劇場創作時期,深信生活中政治性無所不在的高俊耀就時常以時事入作,如1999年以安華與馬哈迪政治鬥爭為背景創作的《K》。他以從小對閱讀的喜愛所培養起來的文字敏銳度,導入劇場文本當中。不過不時在編導演3個角色之間游移的他很快意識到,劇場文本最終是透過身體與聲音的展現,於是在寫作過程必須已先蘊含一定的身體性。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焦點專題 Focus

2024秋天藝術節專題(二)藝術家特輯╱鍾適芳

創作脈絡

創作刻畫遷徙與移動,留下交流的痕跡──鍾適芳

2011年,趁著友人去印度訪友的機會,鍾適芳一同前往嚮往已久的印度,暫住在當地一位導演家。導演家常有友人聚會,其中一位看到華人臉孔,劈頭就問去過中國區了嗎?鍾適芳聽得好奇,隔天就叫了計程車,去到中國區,在裡頭的餐廳跟人聊天。一位當地人說:不要看這裡到處是又高又破爛的牆,牆的背後家家都不一樣,要去看牆的後面。這裡有很多故事,妳要回來,說我們的故事。 彼時,鍾適芳是「大大樹音樂圖像」的創辦人,曾為交工樂隊和林生祥發行數張專輯,每年舉行的「流浪之歌音樂節」引介主流眼界以外的各國樂手,是藝文界熟知的跨國界民謠音樂推手。但中國區的這位陌生人並不知道這些,只是對另一位有著相似臉孔的陌生人這麼說。 「我這個人有一個毛病,別人說什麼我都會很認真。我聽了就想:是嗎?我是真的對這些故事有興趣。」鍾適芳說。而這偶然的一句話,成為她從音樂跨足影像的起點。 印度之行兩年後,鍾適芳以印度華人的身分和移動為主題,完成了首次執導的紀錄片《邊界移動兩百年》,新的合作邀約接連而來。導演、策展、製作,鍾適芳名字後綴的身分愈來愈多,更在今年走進兩廳院實驗劇場,擔任《我們在此相遇:還在水裡》的藝術總監。乍看走上一條跨界的路,但在鍾適芳腦中所感受到的、想要創造的型態,其實一直是同樣的。 「影像跟音樂,對我來說是不可切割的,這兩個對我來說不是兩個。文字、聲音、音樂、影像,它們都是一體的,我現在只是更擅長結合不同媒材,讓它們交錯敘事。」 回顧鍾適芳的活動歷程,確實早有跡象。大大樹從2001年開始舉辦的流浪之歌音樂節,在第一屆就規劃了紀錄片影展單元。2015年接下當代敘事影展的策展人,活動辦在客家音樂戲劇中心,鍾適芳看場地比電影院多了前台空間,年年配合主題做跨界展演,音樂、舞蹈、DJ live,各種形式的展演都曾上台與影片共演。2019年,鍾適芳受邀製作了《我們在此相遇》的前期展演,更充分地利用劇場空間,配合音樂和影像,去說一個完整的故事。 當代敘事影展和劇場的邀請都來自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經過幾年策展,鍾適芳對客家相關議題已有累積,寫腳本時不想局限於緬懷歷史,希望讓客家論述與當代、全球性的議題互相對話。最後切入的方向,是鍾適芳一直透過不同媒介關注的主題:人的遷徙與移動。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影像記錄(2)

2022 年,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灣舞蹈平台

此時此刻,已經在這邊等你了,等你走過來──王宇光《人之島》 文字|廖昀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09
影像記錄(3)

2023年6月,印尼梭羅,設計團隊田調

此時此刻,已經在這邊等你了,等你走過來──王宇光《人之島》 文字|廖昀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09
影像記錄(4)

2023年10月,倫敦The Place當代舞蹈中心,駐村

此時此刻,已經在這邊等你了,等你走過來──王宇光《人之島》 文字|廖昀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09
影像記錄(5)

2023年12月,日本城崎國際藝術中心,駐村

此時此刻,已經在這邊等你了,等你走過來──王宇光《人之島》 文字|廖昀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09
影像記錄(6)

2024年8月,印尼梭羅,排練

此時此刻,已經在這邊等你了,等你走過來──王宇光《人之島》 文字|廖昀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