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藝文團隊「馬悠蹈嶼舞蹈團」透過舞蹈的美打開馬祖戰地歷史的時光據點及坑道。(台北愛樂基金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4表演藝術十大現象盤點! 2024年度現象:10.馬祖藝文中心落成

當離島新蓋了一座大劇場,梅石演藝廳的展望與挑戰

漁村、戰地與觀光島嶼,是馬祖百年來的三階段人生。漁村時期的馬祖,沒有太多現代劇場、表演藝術的需求;到了戰地時期,大批軍人進駐,島上出現電影院結合的演講廳,服務軍隊文康活動需求。後續則隨著戰地任務解除,轉型並結合居民活動中心、體育場館、展演場所等多功能於一身。其中位於南竿的「梅石中正堂」,以5.3億元經費、歷經3年5個月,改建為可容納609席之展演空間,並與軍管時期周遭之軍官特約茶室、士兵茶室、鵲橋、教練場、營站、工兵教室、梅石街區等設施,共同納入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南竿大梅石計畫(註1,於2024年5月11日盛大開幕。

在這座距台北飛行航程約1小時、海路約8到10小時的離島,多了一座劇場,讓在地或外地團隊不需再將就軍管時期用途各異的文康場地、體育館或地方活動中心,究竟將對當地藝文生態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又或者,馬祖既有的藝文生態樣貌,如何承接一座融合島嶼地景、保留梅石舊有歷史元素,「結合軍事體驗並塑造戰地特色,未來將成為成兼具多元展演空間與歷史意義」(註2之藝文中心暨觀光景點?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飲・馬祖七杯酒》文化體驗劇場《西尾鯨落》。(台北愛樂基金會 提供)
2024年度人物-王宇光廣告圖片

在地藝文團體的發展與梅石演藝廳的合作

梅石演藝廳開幕節目找來在地藝文團體如馬祖戲劇團、北角星戲劇團、馬祖雅韻合唱團、雲台樂府、馬悠蹈嶼舞蹈團,另有愛樂劇工廠、台北愛樂少年樂團、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Dancecology共同演出,多少呈現了馬祖這些年來的藝文發展面貌。與馬祖淵源已有15年之久、並促成台北愛樂與馬祖當地團隊合作的指揮杜明遠,回憶自己先是因舊識接觸馬祖演奏鼓板閩樂的業餘團體「雲台樂府」,後陸續藉由「2009媽祖在馬祖昇天祭」、建國百年「藍海的故鄉—馬祖音樂會」與在地團體有更多交流;並透過文化部媒合演藝團隊計畫進駐馬祖,也開始擔任馬祖雅韻合唱團指導老師,接著更成立少年及兒童合唱團。

透過人際關係牽線、媒合的藝文交流,正是馬祖當地的藝文團隊主要發展途徑。由馬祖出生的專業藝文工作者,返鄉成立並帶領愛好者組成業餘團隊,性質涵蓋傳統絲竹、戲劇、舞蹈與不同年齡層的合唱團,並持續引入外部資源成立或扶植新舊團隊。這些團隊自2013年起,在愛樂劇工廠的帶領下,開啟以「馬祖人說馬祖故事」文化傳承為企圖的「馬祖心情記事」系列音樂劇作品,不只結合在地故事、運用閩東語創作,並廣徵在地居民共同演出。至於之所以選用音樂劇形式,則如愛樂劇工廠特約導演謝淑靖(小島旦總指揮)所言,「是要讓各類型的民間團隊都能參與」。

2024表演藝術十大現象盤點!廣告圖片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飲・馬祖七杯酒》文化體驗劇場《婚俗》喜娘的引導,擾動整個牛角社區。(台北愛樂基金會 提供)

梅石演藝廳作為文化部「藝文場館營運升級計畫」重點項目之一,擔任該項目輔導考評計畫主持人的陳錦誠(同時也為現任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受訪時提到:「對常住人口不到萬人的馬祖來說,要不要設劇場、要設什麼樣的劇場,的確都是很大的挑戰。」此外,台灣各地劇場發展多是先有硬體、後有軟體,不是「先有祭典儀式才出現場地的文化自然發展」,雖說梅石演藝廳背負眾人期待,更兼具文化平權重要任務,但如何為劇場預設目標,期待劇場帶領藝文生態前進,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此現況下,不只專業人才、業餘劇團需要「外來人力」支持,市場亦然。也因此,這座劇場的目標觀眾究竟為誰——是平常少有購票習慣,但會被雲門、金枝演社、紙風車等品牌團隊吸引的在地居民?或是來到馬祖觀光、想更認識當地獨特文化的外來客?也成為各方好奇探問的焦點。

梅石演藝廳的多功能性與觀眾拓展策略

甫開幕的梅石演藝廳,處於「不排除所有可能,盡力發揮最大效能」的階段。如文化處處長吳曉雲受訪時提及:「我們也知道『多功能場館』有其限制,但我們只有『多功能』,才能盡可能接觸各種表演形式。」其中也包括年底即將在梅石演藝廳舉辦的跨年演唱會。又或如觀光旺季推動文化觀光劇場吸引外來客(「馬祖島上較為封閉型旅遊」,吳處長補充),淡季時則以在地居民為主,透過地方以觀光為導向的客群律動,雙軌滿足外來和在地藝文人口的需求都是文化處考慮的方向。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飲・馬祖七杯酒》文化體驗劇場《漁業》。與東引國中小合作,演繹「第二屆海洋科普繪本創作徵選」國小組特優的故事《黃金島傳奇》,由師生共同完成的繪本作品。( 台北愛樂基金會 提供)

然而600人座位數的中大型劇場規模,勢必會大幅增加劇團外島巡演的旅運、人力等製作成本;此外,統計馬祖今年度各月份觀光人數,最高值為24,711人(另超過2萬人計有4個月),平均一日約823人,似乎也難單靠觀光客填滿觀眾席。幾位受訪者雖皆不約而同提起馬祖「地方小、資源集中,又有多方面的補助政策支持」,然如何匯聚資源,就創作、製作與市場面媒合在地生態與外部能量,讓資源能發揮最大效用,想必是各方都在迫切思考的問題。

撇開宏大的定目劇市場目標不談,梅石演藝廳現階段更積極藉由景觀咖啡等空間活化,吸引人流,也鼓勵藝術家申請駐村,與馬祖發展更長期的關係。謝淑靖導演表示:「梅石演藝廳發展定目劇的確有其困境,但拉大尺度看,結合了閩東文化、海洋生態、戰地遺址跟生態地質等特色的馬祖,還是有許多發展跟實驗的場域」。至於陳錦誠執行長則期待梅石演藝廳的出現,藉由不同空間的開發,能更進一步串聯地方場館與外來團隊(無論合製或共製),留住在地人才,也打開雙方的不同視野。

馬祖心情記事IV《寶姨》閩東語文學劇場。改編自「第5屆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首獎」,馬祖旅台鄉親劉宏文散文作品。 (台北愛樂基金會 提供)

作為一座島嶼邊陲的島嶼,本身又有好幾個島嶼,馬祖複雜的歷史與地理環境,造就兼容並蓄的人文面貌。期待這座劇場,也能成為島嶼各方匯聚交流之地。

註:

  1. 潘欣彤,〈馬祖軍管時代電影院改建 梅石藝文中心明啟用〉,《中央社》,2024年5月10日。
  2. 同上。
馬祖心情記事IV《寶姨》閩東語文學劇場。改編自「第5屆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首獎」,馬祖旅台鄉親劉宏文散文作品。 (台北愛樂基金會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1/27 ~ 2025/04/27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