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推回到2024年11月24日晚間,東京巨蛋球場,世界12強棒球錦標賽冠軍戰現場,9局下一出局,來自台灣的中華隊(Chinese Taipei)對戰在國際賽中奪得27連勝的日本隊,投手丘上台灣進攻,一個一壘上的再見雙殺,擊敗了各界看好的日本國家隊。睽違32年後,球場上再度響起了中華奧會會歌(即國旗歌),這次是冠軍。
代表台灣出賽的中華隊在國際賽事首次奪冠,不僅徹底翻轉了國際間對於當前台灣的棒球發展超越日、韓、美等職業聯盟的認知,更振奮了所有海內外台灣國人的士氣。台灣隊長陳傑憲在擊出決定性的三分全壘打跑回本壘之際,在胸前球衣應列出國家名稱的空白處頻頻比劃「Taiwan」。
這支球隊所展現的韌性可能是台灣整體的縮影,而他在球衣胸前空白處的比劃,也是長久以來台灣隱身在各種國際場合、不能說出名字的切身之痛。
台灣的可見與不可見,文化體驗的萬花筒
隨著全球疫情結束,屆滿兩年的光景,多個歐陸及亞太地區國際藝術節及劇院,不約而同馬拉松式地推出以「臺灣」為名的藝術節和節目專題,他們看見台灣的什麼?在台灣文化部及駐外館處等政府資源的挹注加持下,這些策劃聚焦台灣當前表演藝術動能,呈現島嶼多元文化風景的活動,又成就了什麼?
2024年10月,法國夏佑國家劇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haillot)與國家兩廳院合作「夏佑體驗:臺灣焦點」(Chaillot Expérience #2: Taïwan)系列活動,劇院總監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受訪時表示,現場氣氛「剛剛好」可以全然感受來自台灣的藝術與文化。而巴文中心主任胡晴舫則認為,近幾年台灣跟歐洲可說是重新認識,「過去歐洲對台灣的印象可能停留在30年前,現在透過藝術文化作為溝通橋梁,會發現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一致的。」
同年8月,德國威瑪藝術節(KunstFest Weimar)推出「臺灣焦點(Taiwan Fokus)」系列舞展。藝術節總監漢姆克(Rolf C. Hemke)訪台期間接觸超過30個舞團和藝術家,被台灣的藝術創意和文化多樣性深深吸引,策展主題「我們為何而奮鬥」(Wofür wir kämpfen)更與當前德國政治氣氛密切相關,「當前德國社會排外的極右翼勢力對社會構成嚴重威脅,我們正在為德國的憲法、自由民主、多元文化及社會包容性而奮鬥;加上歐洲極右翼通常向中國和俄羅斯等非民主國家靠攏,為了與之對抗,藝術節盼透過展示台灣這座島嶼與其文化身分,來反駁極右翼的主張。」他強調台灣本身就富含文化力量、擁有自己獨特的身分,更與中國完全不同。
以國家為主題,法國聚焦台灣風情
7月,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首推國家主題國,第一屆就聚焦台灣,是該藝術節史上第一次向台灣致敬。同時間於巴黎舉辦的奧運盛會(Paris 2024 Olympic Games),運動之外的會外賽——國家文化館(Nations’Park at the 2024 Paris Cultural Olympiad)成為各國展現文化實力的舞台。主辦城市特別突顯「文化奧運」(Olympiade Culturelle)面向,台灣獲邀設置「國家館」,與法國、捷克、巴西、加拿大等10餘國同場較勁。
一連三週的「文化奧運臺灣館:WinTogether Glory Night」(Taiwan Pavillion)在巴黎拉維特園區(Parc de la Villette)登場,邀集音樂、戲曲新編、舞蹈、DJ等近60場展演,並數位輪播近300位藝術家作品影錄像,呈現多元的台灣文化地景與新創藝術能量,向世界推播台灣對自由、平等、性別、族群、母語、混種等價值認同的轉化及實踐。
以藝術之名行升旗之實
4月,英國倫敦王冠劇院(The Coronet Theatre)首次策劃「臺灣藝術節」(Taiwan Festival),期間正逢花蓮強震,劇院表達關心之餘,更在頂樓升起台灣國旗。駐英國代表姚金祥於開幕時提到,「文化交流是戰略溝通的一部分,台灣不只有強大的半導體和電子產業,更有不容小覷的軟實力。」他相信,文化交流有助英國各界增進並深化對台灣的認識,激發對話,並見證文化藝術在促進跨國關係中,足以扮演重要角色。
與此同時,國家兩廳院與多個歐陸劇院、巴黎秋天藝術節合製的作品《這不是個大使館》(This is Not an Embassy (Made in Taiwan))則是以藝術之名的升旗行動,透過3位素人演員代表各自講述台灣在國際社會和壓力下生存的故事,讓演員與國家、身分認同直球對決,在劇場舞台上升起台灣國旗,模擬台灣大使館風光的開幕典禮。
「這當然不是真的大使館,卻執行著外交任務,代表一個國家——至少在劇場觀眾的心目中。」瑞士導演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在專訪時表示,藝術創作的自由允許劇場做現實上做不到的事,「而我們比過去的紀錄劇場更進一步,為一座台灣大使館舉行開幕典禮。」
2月,西班牙巴賽隆納花市劇院(Mercat del Flores)推出「臺灣全景」(Panorama TAIWAN),聚焦臺灣舞蹈界的豐富性和活力。與此同時,地球的另一端澳洲阿德雷德藝穗節更出現首檔來自台灣的馬戲節目:創造焦點和0471特技肢體劇場,前者更將於2025年2月以Taiwan Wave Brand再於該節登台。
國際現實打壓,不得不輸出代號「台灣」的藝術行動
本文截稿日期,恰巧是距今46年前美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的日子。
回到開題的棒球,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曾在訪談中提到,棒球從2000年開始在台灣被稱為「國球」,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涵,包含台灣內部國家認同的建立,以及國族認同的新象徵。彼時中華民國面臨退出聯合國及斷交美國的窘境,國民黨政府將棒球視為爭取國際地位的軟手段,代表著爭取國家命脈與民族大業的英雄使命。
如今在兩岸政治局勢升溫之際,台灣民眾對棒球比賽的熱情隱含著渴望國際看見台灣、展現台灣軟實力的期待。「長期流行文化的壓迫下,台灣常常不被看見,我們渴望贏韓國、日本,甚至連美國都贏了。歸因於這些地方的流行文化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總是接受的那一方,很少可以把文化輸出到這些地區。」
綜觀這2024年來全球遍地開花的「臺灣焦點」,「文化黑潮」就像是文化部為台灣建立的一道護國暖流,讓文化藝術作為台灣向世界遞出的一張最響亮的名片。而筆者更期待不久的將來,Team Taiwan能放下不得不時時刻刻證明自己存在的枷鎖,拋下追求外界認可的焦慮,自由自在、不卑不亢地帶著豐厚的文化自信,褪下這一年特製的「臺灣焦點」糖衣,繼續在國際舞台上閃閃發光。
參考資料:
- 報導者〈世界棒球12強:台灣冠軍賽逆勢完封日本,首稱霸一級國際賽的勝利關鍵分析」
- BBC中文網〈台灣棒球:30年來從打假球醜聞到世界冠軍,如何承載殖民歷史與國族認同?」〉
- CNA中央社〈夏佑劇院台灣體驗 布拉瑞揚舞團帶動唱觀眾瘋狂〉
- 國家兩廳院〈國家兩廳院、法國國家夏佑劇院與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聯手 臺灣藝術秋季於巴黎盛大登場〉
- CNA中央社〈倫敦首次推出臺灣藝術節 王冠劇院4月連演〉
- CNA中央社「德國威瑪藝術節 台灣舞作展多元抗強勢極右翼崛起」
- 文化部〈臺灣團隊繽紛外亞維儂藝術節 首屆主題國活動鮮明臺灣意象〉
- 文化奧運臺灣館〈巴黎文化奧運臺灣館 展現民主自由孕育的島嶼新藝展〉
- 報導者〈探討台灣共同體的基礎和想望──專訪《這不是個大使館》瑞士編導凱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