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藝@書
藝術行政也要勇於「藝想天開」
在台灣尚未有「藝術行政」觀念的1980年代,平珩就因為「皇冠舞蹈工作室/小劇場」的成立,啟動了「藝術行政」人生,「在誤打誤撞的不得已中,開始摸索這塊從沒人教過的領域」,累積40年的經驗,化為這一本《藝想天開:平珩的創意工作學》,讓大家看見藝術行政的各種工作眉角,如何也透過創意支持著藝術的發生
-
生活 藝@展覽
在音樂之河中讀取人文瞬間
配合場館的正式開幕,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同步推出了兩項展覽:一是為期5年的常態展「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透過台灣流行音樂歷史中的經典歌曲與相關物件,讓觀者藉由沉浸式的體驗,回探台灣流行音樂的前世今生;一是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與藝術家高谷史郎合作的「設置音樂 2-IS YOUR TIME」特展,呈現了日本311海嘯中受災的鋼琴、地震的影像及收集地震的數據,猶如凝結了海嘯來襲的瞬間。兩項展覽,都讓我們跟著音樂,一探人類文化的軌跡。
-
演出 戲劇 探索人的精神狀態 《大世界娛樂場Ⅲ 白日白晝》
「賭」讓人跟命運如此靠近
跟隨同系列前作,編導高俊耀的《大世界娛樂場Ⅲ 白日白晝》持續挖掘「賭」與現代社會更深層的內在連結,從賭的外在世界,進入到「人在這裡面的一種精神狀態」高俊耀認為,賭為人們開啟了一個巨大的想像,提供了一個跟命運接觸的機會。而依循著窮劇場對聲音與肢體的探索,這部直面現實社會的作品,「我們不傾向直接搬演,而是在整合消化之後,放入創造的角色和情境裡訴說。」
-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1薩爾茲堡藝術節現場直擊
歌劇非歌劇
觀薩爾茲堡藝術節2021歌劇今年的薩爾茲堡藝術節推出了8部歌劇,其中費德曼的《皆非》、白遼士的《浮士德的天譴》與韓德爾的《時間與內省的勝利》其實都不是「歌劇」。其他5部中,除了《女人皆如此》與《艾蕾克特拉》是去年的製作,還有2018年的《托斯卡》,今年的新製則有《唐喬望尼》與《不容忍1960》,後者出自諾諾之手,是今年的主要亮點。
-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1薩爾茲堡藝術節現場直擊
明星與朋友們
2021薩爾茲堡藝術節音樂會曲目在去年的縮小版百年慶之後,薩爾茲堡藝術節今年的活動依然以百年之名,在嚴密的防疫措施開展。音樂會節目中,除了傳統的獨奏家及演出團體系列外,邀請著名演出者規劃音樂會,成為藝術節特殊的景觀。今年邀請到小提琴家卡普頌、小提琴家柯帕欽絲卡雅和男中音葛哈合擔綱「明星與朋友們」系列三場的企畫,其中柯帕欽絲卡雅與葛哈合的兩場都提供了數首少被演出的曲目,明星吸引聽眾前來,順便讓聽眾開拓曲目視野,是二者共同的訴求。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跟著電影,走進Gaga舞蹈的世界
納哈林今年70歲,2018年卸任當了28年的舞團總監,他發展出來的Gaga技巧是一套訓練方式,透過充滿豐富的意象來激發想像力,培養靈活性、耐力、敏捷性與協調性等能力。在《跟著Mr. Gaga來跳舞》中看不到太多對Gaga的描述,反而在劇情電影《跨越大西洋的戀人》中的大量舞蹈,讓我們看見了什麼是Gaga
-
演出 戲劇 在移情與認同的邊界
《恐怖谷》開啟另類的科技展演
自從AI人工智慧讓人造人變為可能之後,探討相關議題的動漫影視創作也前仆後繼地出現,將在兩廳院秋天藝術節展演的《恐怖谷》是少見以劇場觸及此主題的創作,甚至直接「造人」,直接讓擬真的人形機器直接在觀眾面前展演,虛實交錯地探索觀眾的心理認知狀態。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國際交流和數位媒介的觀察記錄,寫在疫情之下
《表演藝術年鑑2020》焦點對談2020年1月,臺灣出現首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個案,兩個月以後疫情來到高峰,各行各業受限於因應指引只能暫時休息。對表演藝術而言,疫情除了直接衝擊生計外,也間接影響到產業的未來發展,例如無法出國的國際交流,該如何轉變形式以維持連結,或者無法進場的實體演出,能否藉由數位媒介再重返劇場?都是藝文從業者不斷在思考和試驗的議題。為了記錄前述現象的變化,年鑑邀請國內四位專於國際交流、數位媒介的實務工作者,一同坐下來好好對談,分享彼此的觀察和經驗。
-
演出 藝術節
《少女練習》 以聽覺實踐少女的身體
購買一張《少女練習》的票券,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等待,像等待一陣風那樣,將視覺收起,雙手打開隨後,你將收到一份包裹,內有音檔,跟隨藝術家蘇品文的指示,與他重返一趟展演《少女須知》時的身體覺察之路。
沉浸體驗 讓觀眾驚喜、讓產業歡喜?
訪「驚喜製造」陳心龍與「進港浪製作」洪唯堯打造品牌力 讓表演藝術產業化
故事工廠搭建橋梁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啟動長銷式演出持續沉浸 探看新的可能
白開水劇團「玩戲空間」與LORE Taipei《Snow X Seven Deadly Sins》-
專欄 思想不短路
評論已死,評論萬歲
這類原本出身漫威小粉絲的網紅,並無傳統新聞媒體專業訓練及素養,只因經過一段時間的熱情投入,在IG、FB、Youtube等平台上累積了數萬至數十萬的點閱率,一旦受邀參加首映活動,備感榮寵,事後在網上盡說產品好話,已遠遠超越傳統媒體業配文的尺度。對一般觀眾或產品使用者而言,傳統新聞媒體的公正性尚且不時為人詬病,當毫無新聞操守概念的網紅搖身成為品牌的外場公關時,網路虛擬世界的意境已達到另一種層次。
-
演出 藝術節 耿一偉與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在地方醞釀好專輯,才不做一片歌手!
用製作音樂專輯的思維來策展,規劃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到第4年的耿一偉說:「你不能一次打完所有地方團,還要能每次都不一樣。」逐步收歌、醞釀風格,拉長線耐心鋪陳,絕不當一片歌手!藉著作品突顯在地的人文特色,也挖掘空間的各種可能,今年丟出「我們來幹大事」的主題宣言,作為一種態度,也帶有某種「塑形」的展演性。
-
演出 音樂 翁佳芬與台北室內合唱團「純粹.複音」
復刻純淨人聲 引領重返文藝復興的巔峰
台北室內合唱團的「文藝復興」系列,將在指揮家翁佳芬帶領下,於11月推出「純粹.複音」音樂會,以「文藝復興經典再現」、「複音音樂當代復刻」兩大主軸為題向歷史學習,引領觀眾以「聆聽」來感受由現代人聲所構築的立體音響。音樂會也規劃了現場與同步線上直播,不管進不進音樂廳,都可聆賞到悠揚的文藝復興之聲。
-
演出 音樂 朱團35周年壓軸音樂會「此時。此刻」
展現前鋒與後盾的團隊能量
吳思珊、何鴻棋、吳珮菁、黃堃儼4位資深團員與朱宗慶打擊樂團一起走過35年,「此時。此刻」音樂會透過樂曲表達最真實的自己。未來,不管碰到多少挫折與困難,他們還要一起走下去。
-
專欄 挑戰邊界
「各就各位,預備——GO!」 為你成名的那兩秒做好準備
如果無時無刻都有一面大螢幕飄浮在我們頭上,我們會做些什麼?如果我們在等捷運,或是排隊買珍珠奶茶時,被鏡頭捕捉到了,又會做些什麼?我們會就地起舞?親吻旁邊的人?乾了手中的珍珠奶茶?或只是像我們一天裡大多數時候一樣,淡漠地回望攝影機
-
專欄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儀式感性
在居家儼然成為多數事件/展演的新現場的現下,所有的現場與空間,所有原屬於不同事件的場所,像是內用火鍋的餐後冰淇淋每種口味都裝一點總是在吃完之前就都,融化在一起了,百香果的黃或芒果的黃,抹茶的綠或薄荷巧克力的綠,咖啡的棕或巧克力薄荷的棕,香草的白或牛奶的白儀式感也像被滲透浸溼的紙杯碗邊緣或因而稍微變色的小木匙,是還能用/吃啦但比較想就放著。
-
演出 戲劇 透過手機《洗頭》
張剛華繼續探索人與人的親密接觸
從2018年展開的《洗頭》,是藝術家張剛華一路發展的創作計畫,從工作坊、田野調查、社區劇場展演,其核心是透過「洗頭」時人與人之間的短暫親密接觸,與人互動,藝術家也藉此過程回身思考自己的身分認同。但在疫情限制下,「接觸交流」的模式轉換到線上,這次臺北藝術節的演出,張剛華以手機為媒介,透過「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形式,試圖讓兩個部分能夠彼此對話,成為一個完整的論述。
-
演出 戲劇 藝Fun線上 戲劇篇
穿梭時空 現場「抵」家
「藝Fun線上舞台計畫」運用同步直播與錄播兩種方式,讓不同類型的觀眾能在家就穿梭古今。其中春河劇團的《當我們同在一起》是進行現場直播演出,故事透過兩天的停電讓一家人重新省視彼此間的關係,剛好呼應疫情下家人可能緊繃、可能密切的家庭生活結構。而尚和歌仔戲劇團則用錄播方式,推出受疫情影響而無法順利演出的年度大戲《棲地木蓮.劫獄》,改為「讀劇音樂會」版本,期待未來能吸引觀眾進入劇場觀賞實體演出。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亞洲
且戰且走,滾動中持續發聲
面對變幻莫測的疫情,亞洲各樂團多半採取且戰且走策略,或是採保守操作,僅公布近期音樂會訊息,或雖大膽公布了整年樂季,也時不時隨情勢變動調整。因應國際音樂家到訪的高難度,則增加了本地音樂家的邀請演出,讓年輕一輩上台當主角。線上表演與互動當然也是樂團關注焦點。面對疫情下的「新日常」,如何洞燭先機,將成為樂團下一波的挑戰與機會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法國
解封後的重生 在音樂之中超越無限
在疫情海嘯的衝擊下,法國的音樂家受害慘重,在終於能夠解封表演之時,「活著」,可說是這次新樂季眾音樂人的心聲。雖然因為防疫措施使得觀眾進入音樂廳的挑戰甚多,但各音樂單位仍不放棄希望,在新樂季的規劃上依然用心開拓,「希望觀眾在音樂中再次找回生命」。也製作了多樣的數位服務,如互動式電子樂季網頁、線上音樂主題展覽等等,讓創意帶著樂迷「超越無限」。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德奧
慢慢起身,省思生命找回光明
在走走停停中,音樂界迎來了2021╱2022的新樂季,疫情的挑戰仍然持續,如何在病毒夾縫中求生存,是各個樂團嚴肅思索的課題。在緩慢的步伐中,樂季的主題探索著生存的意義,或回顧過往於戰爭中被遺忘的一代,或透過貝多芬的音樂尋覓自我的價值。晦暗中陸續接任的新音樂總監帶來了未來光明,斯特拉溫斯基、莫里哀、E.T.A.霍夫曼的紀念周年也沒有被遺忘
-
演出 音樂 藝Fun線上 音樂篇
藝Fun線上之兩場音樂會
極緻美聲直送到家 現場府上皆享受文化部近期推出「藝Fun線上舞台計畫」,讓觀眾在家也能親近表演,其中首場是對位室內樂團所推出的「對位尋『樂』趣!」,節目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環繞音場中錄製,將演出柴科夫斯基與韋伯的作品。另一場是次女高音范婷玉推出的「靠近.荀貝格」,在直播與線上同步的場次中,她選擇以作曲家荀貝格不同時期的作品,讓聽眾認識調性與非調性之間的運用及不同的美感轉換。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當代藝術印鈔機?
最近閱讀了《當代藝術市場瘋狂史》,回頭補看了新世紀關於當代藝術的種種回顧,發現了重金下的藝術市場如此蓬勃,各種投機各種算計,充滿了創意與獨特性,畫商間彼此以架空的高價來交換畫作,用房地產的炒作模式,抽不到稅又憑空抬高作品的實價登錄;或是畫商代理藝術家,就如同職業球隊之間可以交易球員一般
-
專欄 思想不短路
文明衰退的表徵:過多是非選項,缺乏申論
人們在臉書上的貼文,初期網友只能上去點讚,後來增加了愛心、加油、驚、怒、哀、樂等其他6種表情符號選項,但和YouTube的正、反標記相比,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將意見或情緒簡化為符號表達,彷彿非黑即白,在文明的發展上實屬一種導向弱智的行為,也可能反映出網路社群型態造成人類自我意識衰退的一項潛在危機!
-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解封,樂聲回暖—2021-2022國際樂季掃瞄 英美
回歸,或是新的旅程?
在英美樂團行之有年的樂季主題、推廣策劃,以及成熟的社會支持風氣與機制,那些不朽、卓越的美仍舊存在,但卻也加速人們對表現方式的思考,虛擬實境、線上串流與更多的科技考驗著文化單位對技術應用的想像,這恐怕並非單純的載體線上化即可填滿所有要求,在影音品質逐步跟上時,現場感受、社交,以及產製中如何有更新的開發等不足之處,才是真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