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克利葛斯特姆
藝號人物 People 瑞典合唱指揮家

克利葛斯特姆 從理髮廳到音樂廳的動人美聲

什麼是「理髮廳合唱」?原來這是一種源自美國的合唱形式,融合了非洲音樂與白人傳統歌謠元素,以無伴奏、緊密和聲的四部重唱開展,始於早年理髮師為不使客人在理髮漫長的等待過程中感到無趣,所自娛娛人發展出的表演。將與台灣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合作演出的瑞典指揮家克利葛斯特姆,是歐洲「理髮廳合唱」的重要推手,出身古典傳統的他,如何投入這種活潑的演出形式?且聽他娓娓道來

文字|劉馬利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旅歐編舞家

林美虹 帶著對家的疼惜 召喚人權自由的關懷

曾帶著《天鵝之歌》、《小美人魚》返台演出的旅歐編舞家林美虹,將在七月帶回她第一齣以台灣歷史題材創作的舞劇《新娘妝》。這齣舞劇以李昂小說為靈感,提喻台灣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傷痛經驗,林美虹表示,她將台灣的事件放大至整個人類的普世關懷價值,從關懷面,母親對待兒子的方式,試圖召喚出大眾正視自由、人權、渴望認同的訴求。也因此,她決定邀請各階層社會大眾加入作品,象徵了社會參與的重要性。

文字|石志如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

平珩 為了藝術 創造「空間」

今年適逢「舞蹈空間舞團」卅周年,作為繼雲門舞集之後、台灣第二個專業現代舞團,舞團的特色在於不突顯單一創作者的標誌,而是如其名「舞蹈空間」為舞蹈人準備好的一個創作空間、合作網絡,讓合作的編舞家、設計者展現多元創意,而維持這一切的,正是該團團長兼藝術總監平珩。回顧來時路,平珩談及舞團的核心精神,她最在意的,就是舞蹈性,「每一次都希望開發新的肢體語彙。」

文字|魏君穎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跨界作曲家

李欣芸 華麗的冒險 為了台北我的家

從小學習古典音樂、主修大提琴,作曲家李欣芸卻不願只停留在原來的世界,她選擇浸潤在跨界音樂中,享受創意爆發、自由自在的氣氛,衝撞、激盪、交流她追求的,其實是所有感官的刺激。愛拍照、愛美食、愛香味,都跟愛音樂有關,用各種感官體會的,最終都融合成她的音樂養分。而最讓她感受深刻的,還是孕育她的家鄉土地,長於台北的她,也透過創作來寫出對台北的深刻情感,把曾經感動她的景點,化為音符

文字|李秋玫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中國戲曲新銳編導

李卓群 讓「小劇場京劇」成為年輕人的時尚

以《惜.姣》、《碾玉觀音》、《春日宴》、《好漢武松》、《人面桃花》等「小劇場京劇」帶起年輕人看戲「時尚」的李卓群,認為,小劇場京劇的特性可以用「小、深、精、廣」來概括:「小是小在規模,小在切入的視角;深是深在演員表演的層次,精則是強調所有的服裝、化妝、道具,要達到精緻、精細、精到的標準;而廣則是要流傳廣、宣傳廣。」

文字|游富凱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美爵士鋼琴家

陳若玗 野蠻與美麗,都是我

從小在台灣長大、接受科班古典音樂教育、遠赴重洋在紐約就讀音樂名校這樣的人生,卻在碰上爵士樂後,轉了神奇的大彎陳若玗,這位在第一個在爵士樂國度發光發熱的台灣音樂家,在沉潛五年後發行了第四張專輯《野蠻的美麗》,自信大方地展現對爵士樂創作的想法,「我為什麼不能是一名在紐約演奏爵士樂的華人音樂家?我就是這樣的我,我可以狂野,也可以優雅。」

文字|李欣恬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倫敦愛樂管絃樂團首席客座指揮

尤洛夫斯基 充滿對比、又力求平衡的指揮家

出身音樂世家,自二○○三年接下倫敦愛樂管絃樂團首席客座指揮一職迄今的尤洛夫斯基,演奏風格濃烈卻不失節制、精細中帶有力道,除了莫斯科音樂院的基礎訓練,還有來自指揮父親與其他音樂學派的影響。此次與倫敦愛樂訪台,他安排了布拉姆斯第二與布魯克納第二號交響曲,一方面藉助於兩位作曲家在十九世紀末美學論爭中的重要性,形成音樂史上有趣的對照,另一方面也可說回顧了指揮與樂團的合作點滴。

文字|蔡永凱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小提琴家

茱莉亞.費雪 在音樂裡,請做唯一的自己

小提琴家茱莉亞.費雪是柏林愛樂、紐約愛樂等一線樂團經年邀演的獨奏家,「面對音樂,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觀點。」這是她在訪談中不斷提起的一句話,也是她自小到大的準則。「永遠關注音樂,而不是事業」可說是她的事業座右銘,不沉醉既得掌聲與成果,她不斷努力開拓曲目,絕不自我設限。強調個人觀點,卻不致標新立異、睥睨他人,這或許是導因於費雪永遠記得曼紐因說過的一句話:「當我們把巴赫的夏康舞曲演到非常非常好的時候,也就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和平。」

文字|吳毓庭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萊茵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馬汀.薛雷夫 工藝精神 淬煉芭蕾

出身瑞士的農家,馬汀.薛雷夫之所以走上舞蹈之路,可說是個意外,但一路從舞團舞者、獨舞者、編舞家到舞團藝術總監,卻是令人豔羨的順遂,「若這是個看來很成功的人生,大概只是因為我一直在這條路上直線前進著。」薛雷夫說。而談到身體與舞蹈創作的自由,薛雷夫如此註解:「自由整合了更多的特性,人性的、獨立的,但卻不失去應有的技巧標準、工藝與藝術性上的要求。」可見其一貫信任的,還是那在淬煉之下,累積出來的身體能量與古老技巧。

文字|陳成婷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歌劇人生中的寫實與不寫實 林懷民 ╳ 呂紹嘉

故事發生在某一天的傍晚,突如其來的事件迫使所有人在不同的抉擇下,走入再也無法回頭的命運。《托斯卡》是作曲家浦契尼中最寫實的歌劇,但在不寒而慄的劇情下,幾段的時空凝結又唱出撕心裂肺的情感誰知道,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自己的生命就要終結;誰又知道,期待情人的重逢卻迎來冰冷的屍體。 是八點檔肥皂劇,但是戲與人生不也是一個等號?一位是編舞家,一位是指揮家,林懷民與呂紹嘉卻對藝術有著相似的心境。在人人都希望將夢想飛高高的時刻,他們卻頻頻找回自己,碰觸心靈的最深處。為了NSO《托斯卡》的演出,呂紹嘉邀請林懷民再度為歌劇執導,在兩人創意持續發酵之際,一起聆聽兩人人生中的寫實與不寫實。

文字|黎家齊、李秋玫、羅又莛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次女高音

狄杜娜朵 美聲呼籲和平 內外兼具的千面女皇

從音樂劇歌手,轉為歌劇美聲歌手,近卅歲才嶄露頭角,卻在四十歲接受唱片約後,迅速征服歐美樂迷次女高音喬伊斯・狄杜娜朵豐富的人生歷練,讓她在表演上繽紛多元,從巴洛克作品到廿世紀歌劇、神劇,不同風格、甚至男女角色都能精采詮釋。她不僅是藝術的倡導者,更致力為社會付出關懷;二○一五年有感於巴黎恐攻,她與團隊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並精選歌曲,企求喚醒世人消弭戰爭、追求和平。一月中,她也將這份關懷帶來,與台灣樂迷共享。

文字|李秋玫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那些女人的故事,就在基隆港邊

澎恰恰 ╳ 詹傑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飾演一個女人,陳麗卿。」當金鐘主持人澎恰恰在躍演劇團音樂劇《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排練場說出這句話時,我以為我聽錯了。怎麼可能!澎恰恰在綜藝節目《連環泡》梳阿婆頭演「阿澎嫂」、穿花圍裙演「焦妻」、在《鐵獅玉玲瓏》戴各式各樣假髮演「珠寶姐姐」,不但扮相別具特色,而且廣受觀眾歡迎,令人難忘。 當我正在納悶,想要細問時,坐在旁邊的金鐘編劇詹傑冷不防丟出一句話:「麗晶卡拉OK倒了。」我是不是又聽錯了?怎麼可能!為了寫《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劇本,詹傑去年才親訪座落在基隆文化中心對面的麗晶卡拉OK店老闆娘陳麗卿,怎麼才沒幾個月,店就倒了?難怪他要被陳麗卿Q:「劇名有『最後一夜』,你是不是在詛咒我?」詹傑苦笑之餘,只能力邀她明年一月三日到華山烏梅劇院看首演。 屆時,麗卿看麗卿~有意思!

文字|陳淑英、李佳曄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導演暨音樂家

羅蘭.奧澤 在對話中 探尋無所不在的慾望

自從二○一六年與印度舞蹈家阿露西.穆耿訪台演出《印X法交鋒》後,羅蘭.奧澤(Roland Auzet)似乎就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接著就與編舞家瓦旦.督喜合作了《尋,山裡的祖居所》,今年則將他在多個城市執導過的《在棉花田的孤寂》帶來,以戶外沉浸式劇場形式演出。奧澤表示,戈爾德思這齣作品最撼動他的主題就是「慾望」,這回他邀請徐堰鈴與王安琪兩位女演員擔綱,希望通過兩個女性角色,從一種「普世性的眼光」來看待慾望的問題。

文字|羅仕龍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當我們同在雲門 兩代舞者的尋覓

李靜君 ╳ 黃立捷

李靜君,十七歲加入雲門,曾被稱作「林懷民的橋」、「雲門的二廚」,自一九八三年入團起,便參與雲門幾乎所有作品,不僅是雲門最資深的舞者,她曾在雲門經典之作中獨舞的身影,如《九歌》妖媚瘋狂的女巫、《家族合唱》無聲控訴的單手單腿,皆令觀眾難以忘懷。自二○○三年起擔任助理藝術總監後,李靜君便主責雲門所有的舊作重演,讓舞作在給林懷民拋光打磨之前,先拉齊所有舞者的線,新作在編創時,也是由她在旁協助,對舞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黃立捷,二○一四年自北藝大舞蹈系畢業後便加入雲門,是雲門備受矚目的新生代舞者。立捷曾習巴西卡波耶拉武術,也取得劍道二段的資格,在林懷民去年的新作《關於島嶼》中,擔綱震撼人心的博鬥場面,堪稱舞作的亮點之一。此次雲門四十五周年的舞作精選中,他也演出許多片段,包括《竹夢》的〈秋徑〉雙人舞,《稻禾》的〈花粉雙人舞〉,《風.影》中的〈黑天使〉雙人舞,以及《水月》、《白水》、《如果沒有你》的〈巧合〉,和《松煙》的〈終結篇〉。 兩個世代的舞者,團齡相隔卅餘年,他們口中的雲門舞集、東方身體、跳舞、台灣與「林老師」,相互折射出不同卻又連帶的切面,映照著來時路,也望向藝術總監更迭之後,那未知的雲門

文字|吳孟軒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編導演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

梁允睿 紅著臉作戲 在創作中找出口

梁允睿一直都喜歡紅色,以「紅潮」作為團名,取的是漲紅了臉的意象。「一輩子,都要為自己愛的事情臉紅一次。」創作總源於「一觸即發」,媽媽寄來的麻油雞飯蒸熱時的滿室香氣演變出《美味型男》、瘖啞人士的手語日常對話延伸出《啞狗男人》,這回碰上了瑪莉也是如此,點著了線頭便一路往下竄,他一邊研究、寫本,一邊抱著吉他哼唱、歌曲一首首地生,織就了《瑪莉皇后的禮服》。

文字|洪瑞薇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小提琴家

林品任 愛曲相伴 登上比賽顛峰

備受矚目的小提琴家林品任,參與過多個國際大賽,終於在九月的美國「印第安納波里斯國際小提琴大賽」獲得金牌大獎。因為去年車禍受傷,又加上將屆參與國際比賽的年齡上限,林品任將此次參賽視為最後機會、奮力一搏,將最喜歡、擅長的樂曲全部放在這次比賽中,不隨波逐流的抉擇,讓他終獲大獎,成為其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文字|賴家鑫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不可思議的福分 一以貫之的敬業 郎祖筠憶國寶級相聲大師吳兆南

郎祖筠憶國寶級相聲大師吳兆南

國寶級相聲大師吳兆南,於美國洛杉磯時間十月十四日凌晨一時卅分在家中安詳辭世,享壽九十三歲。除了留下深銘人心的表演與相聲經典段子,他也在晚年收了江南、侯冠群、郎祖筠、劉增鎧、劉爾金和樊光耀等徒弟,弟子們並以師父之名,成立了「吳兆南相聲劇藝社」,演出大師傳授的絕活。本刊特邀吳兆南唯一的女弟子郎祖筠,口述回憶她與吳大師的師生情誼。

文字|郎祖筠、陳茂康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退休戲劇教授

馬汀尼 挽著莎翁 回望人生滿天彩霞

完成了契訶夫五部經典的翻譯,今年馬汀尼重新走進劇場。五月參加蘭陵四十《演員實驗教室》演出,十一月為三缺一劇團執導新戲《退休戲劇教授和戲班子2018邀莎翁遊台灣》。兩齣戲都在回望人生,以戲劇寫回憶錄。馬汀尼不諱言,年紀大了,開始想要回溯成長歷程,明年即將邁入六十歲,年底這齣戲,算是送給自己的暖壽禮物。

文字|李玉玲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小提琴家

杭諾.卡普松 開放心胸 累積無限實力

是早慧音樂天才,也是當代最活躍的中生代小提琴家之一,杭諾.卡普松不僅常以獨奏、協奏身分現身舞台,更長年積極投入室內樂演出,合作對象遍及樂壇老中青三代,之所以和誰都能合作得很好,正因為他有一顆開放、謙遜、包容的心,他說:「無論和誰共事、對誰演出,年幼、年老、音樂圈內圈外的人都好,只要開始演奏,對方就會有不同的反應,這些經驗都可以讓自己更好。」

文字|吳毓庭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在日韓籍劇場導演

鄭義信 穿梭多重身分與文化 述說貼近庶民的故事

身為在日韓國人第三代、從小住在貧民聚落的鄭義信,以自身經驗描繪了社會底層的各色非主流人物,也透過生活化的台詞,述說移民世代的辛酸與悲哀。身兼劇作家與導演的他,得過多個日本戲劇界大獎的肯定,十月與十一月將分別帶來《杏仁豆腐的心裏話》與《海的孩子們》兩齣作品,讓台灣觀眾領略其平實中動人的劇場力量。

文字|沈亮慧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美籍愛沙尼亞裔指揮家

帕佛.賈維 我的每一次演奏都會改變,也會繼續改變

出身音樂世家,在其父親、指揮大師尼姆.賈維的薰陶下,帕佛.賈維自然而然地走上指揮的道路,也在世界樂壇受到相當的矚目。十月底他將與蘇黎世管弦樂團首度造訪台灣,曾與許多頂尖樂團合作過的他,在訪談中談到他與各樂團合作的方式:「我常常遇到是,在我給出一些畫面後,不同的樂團會被激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特別是在面對頂尖的樂團時,我試圖不說太多技術性的語彙,因為他們自己有能力去製造出一種獨一無二的聲音。」

文字|蔡永凱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家交響樂團駐團音樂家

魏德曼 連結古今 優游樂壇

是單簧管演奏家,也是創作豐富的作曲家在新樂季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駐團音樂家的約格.魏德曼,以獨樹一格的後設手法,透過創作讓古典音樂與現代人產生連結,「我每天都在演奏莫札特、舒曼,時時刻刻受到他們的樂曲刺激、啟發,於是我作曲的初衷就是想和大家分享這些心得。」至今魏德曼完成了超過百首作品,充分展現他亟欲為世人引介經典的心思,「我仍然相信古典音樂的力量,它絕對不是一種將衰亡的事物。」

文字|吳毓庭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劇場導演

柴幸男 創作如料理 與不同演員打造新的況味

繼與台南的高中生聯手創作的《我的星球》後,日本導演柴幸男再度來台,與台灣的演員排練了《我並不悲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原劇去年底在東京首演,這回柴幸男在台北駐地兩個月進行創作,與不同的演員合作對他而言是令人興奮的挑戰,他說:「就算使用同樣的食譜,只要食材不同,我就想做出新的料理。」

文字|沈亮慧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劉怡汝 演出不是謝完幕 就什麼都結束了

聰明、理性,說起話來有條不紊,是兩廳院新任藝術總監劉怡汝給人的第一印象。數度進出兩廳院的她,與兩廳院結緣甚深,更協助過兩廳院法人化的過程。當她正式接任後,就親自準備好簡報向所有員工暢談理念。劉怡汝表示,「人人」、「數位」、「有機」與「界限流動」是她經營兩廳院的四大理念,期許兩廳院與藝術家的關係,就如同家與家人,成為藝術安心成長茁壯的家。她認為,兩廳院已經走過「求生」、「維持」的階段,現在要做的,是打造未來的「必然性」。

文字|李秋玫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

邱瑗 歡迎大家走進來 也要走到世界交朋友

卸下歷時十二年的「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頭銜,邱瑗在今年六月一日正式接任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一職,從管理一個樂團到管理一座歌劇院,她將帶來什麼新思維?將帶給歌劇院怎樣的新面貌?上任一個多月,邱瑗以其豐富的行政經驗,從提升效益入手,她表示,期待未來歌劇院的演出都與「音樂元素」相關,計畫要建構音樂劇製作平台;而她也想著力讓更多人進入歌劇院,並帶著歌劇院走出去跟世界做朋友!

文字|李秋玫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