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掌聲擊鼓 海潮音動馬其頓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掌聲擊鼓 海潮音動馬其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凝澱淡漠時代的感受
當世紀末人際關係疏離時,本土音樂創作者如何攫住焦灼慌亂的心靈?陳樹熙將內在的「有所不滿」化爲「客觀的存在」、金希文以宗敎情懷譜寫生命之愛、曾興魁化專業西樂訓練爲本土關懷,然而,他們一致遭逢自身藝術人格與大環境之間的扞格,面對聽衆的流失,他們卻仍堅持相信,唯有貼近藝術源頭,活水才能源源而出!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演奏必須嚴謹對待 凡事同樣待以眞情,才得善美。
-
台前幕後
視覺與聽覺的探險之旅
三個貌不驚人的中年男子,在舞台上,透過音樂表現,近距離碰觸觀衆的心靈深處,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奇幻魅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歡樂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間
華山藝文特區、雙連藝術特區、中正二分局小劇場的建立,都値得樂觀的期待。但是由歐洲的經驗看來,人文藝術的日常生活空間之所以能夠活潑且被支持,乃是這些空間的眞正主人是市民。這些空間能妥善規劃設計、文化藝術工作者能與市民良好互動,歡樂的生活才能產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史與文化圖騰的驛站
中華舞蹈社不拆了,如今已更名爲「蔡瑞月舞蹈館」,這幢近六十年歷史的老建物走出了風雨搖擺的命運,從去年開始活力旺盛地成爲台北文化歷史的地標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斷壁殘垣的藝文夢
爲爭取「華山特區」爲藝文空間,藝術界成立了促進會,以各項活動向各界爭取認同。然而,去年年底金枝演社在此演出和土地所有者引發衝突,凸顯了「特區」懸宕未決的問題。
-
回想與回響 Echo
肢體表現與時間敍述
《蝕》與《白》觸到了舞蹈這門藝術的定位問題。這問題看來是舞蹈課的基本通識,但就像哲學對自己基本命題的解析般,其實複雜得很。
-
回想與回響 Echo
徽班印象
就劇團的生存發展而言,各種不同程度的「移植、修訂、改編、創新」原是必然的。對大部分觀衆而言(學者除外),「劇場的樂趣」遠超過「學術的探求」。
-
舞蹈
繁簡相呈
從實驗劇場走上國家劇院,從熱鬧的歌舞劇跳到純肢體的舞蹈小品,唯一不變的是這群資深劇場工作者對跨界實驗的自我挑戰。《白》與《蝕》皆將重點歸還舞蹈。《蝕》雖爲《白》的兩倍長,但後者卻獲得不少佳評。
-
舞蹈
晦澀、曖昧的自我
六位年輕編舞者的作品反映了某種世代根源的同質性,呈現現代主義曖昧、晦澀的藝術風格。和蔡瑞月女士一起在四十年歷史的中華舞蹈社觀賞這樣一場演出,令人有時空倒置的錯愕。
-
即將上場
六種不對號入座的自由
第一屆耕莘藝術季,由主辦單位邀請含括北、中、南三區各具特點的十個表演團體參與演出,耕莘除了免費提供一切設備,票房收入亦歸表演團體所有,這樣的作法對許多團體有很大的鼓舞。此次第二屆藝術季首先登場的是河左岸劇團的《迷走地圖番外篇》,導演爲陳品秀,內容主要描述一個時空迷離的空間(暗喩今日的台北),居住在那裡的人民爲了要了解神的意旨,而展開一連串的心靈旅途。其間有神與神之間的爭執、人與人之間的懷疑、試探、迷惘、傷害、以及痛苦。最後,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撫慰,聖地子民們終於獲得了某種救贖,只不過這救贖竟是透過死亡的方式顯現。 牛古劇團《等待三部曲》則由鍾雲鵬編導,以三部短劇成一齣「等待」的劇情,段落中都是以兩個角色爲主,明確的對話卻只是戲劇情節的導引作用,重點在於對話之外所無法承載的空間感以及象徵性,將著重演員的肢體語言以及演員與舞臺空間的互動關係。文薪劇團則推出《新孟麗君》,企圖捨棄傳統布幕,強化肢體的語言,希望在保留歌仔戲精髓的創作上,帶給觀衆另類的感動。耕莘實驗劇團將帶來《獅王史赩魔》,以表面具熱鬧的表演型式爲主調,但卻於內層深處凸顯人物的內在張力。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伊的學生與新生代舞者、市長、仰慕者,還有少不了的傳媒簇擁著,急切地問著:回來定居嗎?發表舞作嗎? 歡迎活動中,汗溼舞衣的驅體會吿訴我們何種答案?
-
絶活亮相
沈穩渾厚鄧沐瑋
素來「宏鐘大響」的花臉要如何「剛柔並濟」?鄧沐瑋挪取老生與靑衣的部分唱腔技巧,豐富了角色厚度。
-
絶活亮相
跌宕婉轉聽張萍
張派的唱腔流暢華麗,具有時代感和節奏感。從角色出發,必須要「以情帶聲」、抑揚頓挫都有。
-
絶活亮相
唱功淋漓楊乃彭
楊派許多唱腔全憑功力表現,像舉重一樣,如果沒有能力,就怎麼樣都舉不起來。
-
回想與回響 Echo
海燕往南方飛去
這部紀錄片在歷史與政治的檢討上或有不足,然而對台灣早期舞蹈史感到陌生的人來說,卻可以親睹前輩舞蹈家對早年舞蹈敎育的辛苦耕耘。
-
回想與回響 Echo
注射一劑幸福的病毒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在去年底推出的新作《伊波拉》,是一齣用思維構成的戲,其中結合了劇本創作者的辯證、燈光和聲音的區隔與重組、導演的幸福觀,以及演員停駐與變動的肢體語言和情境即興。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鋼琴師」David Helfgott在台北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