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韶安
-
戲曲
發夢、創造與實踐 讓戲曲不只是戲曲
來到第二屆的「戲曲夢工場」以「銜接當代創意、探索未來趨勢」為目標,以「四加二」的方式展現策展企圖,除了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的《奪嫡》及李季紋與正在動映有限公司的《丑王子》,另有徵集節目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夫人夜未眠》和興傳奇青年劇場《少年三岔口》,並邀請EX-亞洲劇團與臺北海鷗劇場分別以《假戲真作2.0》與《女子安麗》,呈現植基於傳統戲曲美學的創發實驗。
-
藝號人物 People 京劇名伶
朱安麗 老靈魂青春骨 劇場中重探認同
民國六十年代,朱安麗離開部落,進入台北陸光劇校就讀,有一段時間全然不敢張口說話,害怕被人發現她濃濃的部落口音,當時她得拋下母語習慣才終於站上舞台,如今是否得再度割捨什麼才能追本尋根?最新作品《女子安麗》,以一齣自傳式獨角戲,自問這回能否不用放棄任何認同,讓她回顧身為京劇演員的來時路,尋向所志,再一次成為南投「親愛部落」裡的泰雅族女子。
-
焦點專題 Focus 總鋪師林明燦 劇場導演樊宗錡
做夥鬧熱來辦桌 搬演古早味與人情味
「辦桌」曾是許多人難忘的童年回憶,在沒有什麼機會吃好料的年代,婚喪喜慶、廟會活動的辦桌宴席,是大人小孩最期盼的打牙祭時機,但時至今日,生活型態改變,辦桌也漸漸式微,那些記憶中的好味道,那些濃濃的人情味,那些總鋪師用心現煮、費心調理的佳餚,要如何讓新世代品味知悉?且讓國寶級的總鋪師阿燦師林明燦與《十二碗菜歌》導演樊宗錡,分享他們的辦桌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人間國寶」楊秀卿
唸歌 與時俱進的變與不變
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說唱藝術,大家對「唸歌」的印象,多是一至兩位彈著月琴與大廣弦的演出者,且彈且唱且說且演,娓娓道來各種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在國寶級大師楊秀卿的用心傳承下,唸歌藝術也與各種當代媒介嫁接,翻轉出令人驚喜的面貌。且聽楊秀卿彈起月琴,說一說她如何讓「唸歌」繼續走下去
-
焦點專題 Focus 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
從戲曲到工藝 曾經的炫麗與燦爛
時代的變遷,社會型態的改變,讓不少早年盛行的活動愈趨少見,而與之相隨的傳統技藝也隨之式微,如傳統戲曲中的九甲戲,宗教祭儀中的傀儡戲,祭典喪儀裡的紙紮,舞獅表演的紙獅頭,內台戲的手繪布景,還有手繪的電影看板等。它們都曾有過興盛燦爛的風華,而今,卻成為人們懷舊的視覺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肉體與精神之間 是情色力量也是革命武器
舞蹈在部族與社群文化中占有著一定的功能性意義,其中一種是關於繁殖與生產的儀式,舞蹈像是疊合在繁殖行為上的另一層律動,它曖昧,不等於性行為,卻搖擺在肉體與精神之間。在脫離儀式功能後,舞蹈此一接近情色的力量如何安置或擺盪,也隱隱刻畫每個時代身體與慾望、國族與個體之間的拉扯。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舞踏家
大野慶人 與死亡拉鋸著的生之欲
與舞踏家父親大野一雄、日本舞踏開端者土方巽一同浸潤於舞踏世界的大野慶人,在暌違廿五年後,再度受邀造訪台灣,以八十一歲高齡帶領舞踏工作坊。從懵懂少年到耄耋老人,大野慶人對父親從戰爭與死亡為起點所開展的藝術形式,從生活中,轉化出自己的體悟,他說:「沒有『真實』、沒有『日常』的舞台,非常無聊。人啊,必須要去珍惜生活呢。如果只是為了舞踏而學習舞踏,你是無法成就舞踏的。」
-
戲劇
點唱機與懷舊片的新製
形式上如點唱機般的《綠島小夜曲》像是部「新製」的「懷舊片」,取其氛圍與情節。但,懷舊片之所以懷舊,也在於拍攝、放映與再次播放的時間差所提煉的情感因素;若失去這些,會否只是一種「取其形」的複製?最後,這個時間點下的製作與播放,究竟是為誰而唱?為誰而播?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導演
陳煜典 第二現場中的溫柔責任
從實驗南管戲、移動聲音劇場到魔術實驗劇場,陳煜典參與的作品相當多樣,在不同創作組合裡扮演的角色,陳煜典認為自己是「被選擇的」也希望是「被需要的」,被動性與主導性間的拉扯,讓「他」在這個位置上被體現;也於某個當下能夠與自己在意的東西呼應,然後嘗試找到出口。他說:「作為一名劇場導演,是先成為通道,透過它,讓感受來到面前。接下來就是讓這個通道簡單、純淨,回應必要的渴求。」
-
專題
戲曲新生代.青春也執著
躁動青春裡的執著 新秀演員的日常小物 樂藝高強,各顯本領! 青年樂師的隱藏版技能 也許有人說練功的孩子身體裏住著老靈魂?但您可知鑼鼓聲中的歷史留轉、世故老成,只是為了成就一台台好戲上場,在抹去水粉、卸下行頭之後,他們年少的輕狂依舊。 且讓我們趁著「2019承功新秀舞台」、「傳統戲曲人才駐團演訓計畫育成聯合展演」演出前夕,深入台前幕後,邀請京劇、歌仔戲、客家戲、豫劇和布袋戲等十位極具潛力的戲曲新秀演員、樂師;看看他們各自喜愛的幸運小物,也分享日常生活裡,不為人知的隱藏版技能!一窺他們在各自領域裡綻放光芒的同時,私底下屬於年輕世代的青春與執著。
-
專題
躁動青春裡的執著
八○末九○後的戲曲新星們,各具迷人姿態,耀眼舞台。在他們身上,嗅不到一絲傳承的沉重感,而是純然地喜歡戲。這回請他們秀出自己的隨身小物,讓人看到的不是台上的表演功底,而是青春洋溢的他們,台下的熱情與執著
-
專題
樂藝高強,各顯本領!
傳統戲曲不可或缺的鑼鼓絃樂,也是戲曲人才傳承的重點,這些青年樂師接下老師、前輩的樂器,也接下為戲曲發聲的重責大任。在台上為戲鋪陳節奏、推波助瀾的他們,台下又有那些令人眼睛一亮的隱藏技能?且讓本刊藉此訪問,開箱一觀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科技 ✕ 藝術文化=AI的溫度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執行長杜奕瑾指出,如果沒有藝術文化的蘊含,其實科技產業無法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他近期開發的AI軟體「雅婷逐字稿」與「雅婷鋼琴師」,即是透過辨識學習,而能融入日常生活運用。而透過深度的學習,「雅婷」也將加入兩廳院,提供各種藝術推廣的無障礙服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設計+資訊+美感=易讀Easy-to-read
二○一三年發起「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的陳慕天,在臺北市文化局推動下,與台北市內幾處重要文化場館合作,製作各場館專屬的易讀本,將教育設計的理念帶進易讀領域。透過設計,將複雜資訊或艱澀文字,轉換為容易閱讀理解的內容,讓智能障礙者更能接收到訊息,是易讀本計畫的目的,陳慕天更期待透過娛樂性與故事性的內容,讓智青藉由易讀本與場館互動,讓他們覺得有趣,藉此將文化場館打造成文化遊樂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腦忘記的,讓音樂重新喚起
除了透過各種科技工具促進文化藝術的平權參與,讓藝術與大眾更為親近,藝術家又可如何藉由藝術,進行社會參與呢?由國家交響樂團於七月份辦理的「當我們同在一起Here, We Reconnect樂齡照護音樂工作坊」,即是讓參與者學習如何透過音樂,參與長者的照護,藉由英國曼徹斯室內樂團的經驗分享,將相關方法引入台灣。
-
戲曲 盛小雲「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
穿越古代經典 探問世間真情
暌違三年,蘇州評彈大師盛小雲與蘇州市評彈團終於再度造訪,帶來「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這次演出將呈現「四大名著」及「古代愛情」專場,選擇的都是觀眾熟悉的故事,以期減少語言的隔閡,讓台灣觀眾也能領略蘇州評彈的趣味和優美。更將首度遠征高雄,讓南台灣觀眾也能聆賞到蘇州評彈的細膩優美。
-
戲劇
一齣恰似開放的想像
一路鋪陳的滴血認親、遺物並陳等證據,讓想像被親密空間浸淫、因觀眾經驗滋長。劇場與家庭、真實與假造的界線逐漸模糊,創作者在兩者之間忽左忽右、突進突出的跳動,讓虛構故事與現實事件彼此共生也消解。此時的「我們」與其是相信,更是在擾動裡不再講究細節,安穩且妥貼地進入安排的故事、觸發預設的情感。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第卅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得主
葉垂青 保存台灣的聲音 讓世界聆聽
在他的「白金錄音室」裡,留下許多珍貴的「台灣之聲」,不管是流行樂界還是古典樂界,不管是八○年代集結六十多位歌手一起完成的〈明天會更好〉,或是許常惠教授費心蒐集的台灣民間音樂,葉垂青的錄音技術,讓台灣的聲音得以留存,見證了台灣錄音史,這也是他獲得今年傳藝金曲特別獎的主要原因。
-
戲劇 《新人類計劃:預告會》
魔術大開發 升級人類迎向未來世界
魔術創作者周瑞祥、劇場導演陳煜典已合作多個結合魔術的劇場作品,如果說,這些前作的嘗試多著重在魔術的演出詮釋,新作《新人類計劃:預告會》則將魔術的演繹,視為一門探索與開發的領域。這從今年起為期三年的計畫,首先以「人類補強」為方針,展開落實於生活的形式,透過追溯被遺忘的能力,及擷取時代的科技,成就超人類的屬性,以與未來的世界相連繫。
-
舞蹈
夜市身體 饒舌台灣
她╱他們口中或者都喃喃自語,但觀眾毋須回答或專注,「各自表述」是台灣社會目前的「共識」,《台灣製造》極嘲諷地打臉了自我提問。一、二段演示「我思故我在」,每個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身體,與其說《台灣製造》為觀眾拼貼了一幅混種的文化身體,毋寧說,我們終究難以找到一個社會身體,可以承載文化、社會、政治、歷史的台灣人大寫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