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韶安
-
戲劇 娩娩工作室《上身不由己》
以跨越說盡孤獨 以黑洞映照自身
由新加坡劇作家鄒文森創作的《上身不由己》,主角「強」擁有多重身分,看似在任何情境都能自在轉換,卻也呈現許多內在矛盾與衝突,透過他與其他角色的互動,也照見現代人內心最深處的孤獨無解。導演林唐聿保留原劇的時空設定,呈現星國的「多聲道」文化,希望藉由新加坡的現況,刺激觀眾看完戲後的反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奼紫嫣紅開遍」
沒有官方資源,崑曲卻能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開出奇花異卉,可說是因緣巧合,加上藝術家的熱愛與努力。近年來,除了指標性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與《玉簪記》,還有致力崑劇跨界創作的二分之一Q劇場,因崑劇小生溫宇航加入而帶出崑劇創作路線的國光劇團,多元的演出,讓台灣觀眾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看到滿園「奼紫嫣紅開遍」,崑劇在台灣,已然從荒蕪中雕塑出屬於台灣的崑劇美學。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編導演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
梁允睿 紅著臉作戲 在創作中找出口
梁允睿一直都喜歡紅色,以「紅潮」作為團名,取的是漲紅了臉的意象。「一輩子,都要為自己愛的事情臉紅一次。」創作總源於「一觸即發」,媽媽寄來的麻油雞飯蒸熱時的滿室香氣演變出《美味型男》、瘖啞人士的手語日常對話延伸出《啞狗男人》,這回碰上了瑪莉也是如此,點著了線頭便一路往下竄,他一邊研究、寫本,一邊抱著吉他哼唱、歌曲一首首地生,織就了《瑪莉皇后的禮服》。
-
戲劇
「人間音樂劇」的起點
《再會吧北投》一如綠光劇團以往作品,以淺顯易懂的劇情、寫實復古的舞台、草根親民的語言,讓觀眾得以快速地進入故事情境,更巧妙地運用歌曲,讓表面上的演唱注入了不少敘事層面的試驗,讓歌不只是歌,讓此作不只是掛上「陳明章」這塊招牌而已,而是富饒底蘊地將其音樂的精神轉化、延伸,與戲的內容相互接續、呼應,甚可作為國內「點唱機音樂劇」的參考範例,以及「人間音樂劇」的起點。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老靈魂的養成日記 新秀演員答客問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承功─新秀舞台」,是讓台灣各類傳統戲曲劇種的新生代展露才華的平台,這些當代的年輕人,有著熱愛戲曲的老靈魂,為了舞台上精采的亮相,日日苦練。他們如何自我養成?對戲曲的傳統與創新,又有什麼看法?本刊特邀這次參與新秀舞台的其中三位男演員王璽傑、李家德、胡宸宇,一起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想法。
-
焦點專題 Focus
我們好像孩子 一起認真地玩
在《父親》中存在感十足的劉怡君,是科班出身的舞蹈工作者,「在學校的時候,別人都叫我大牛,對事情有好奇心,會我行我素地衝過去。」劉怡君形容自己是「想得很多,走得很慢」的那種「牛」,秉持著這種特質,她遊歷歐洲、參與舞團,從觀察中體驗、學習,直至二○一三年加入偷窺者舞團。在這個難以定義的創作團體中,自由又富挑戰性的工作方式,讓她開心地說:「可以吃這行飯是多麼幸運的事!」
-
音樂
城市本無物 你我惹塵埃
神用自己的形象造人,人用自己的形象建城。城市本一物,你我惹塵埃。城市不事生產,祂只管複製與貼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巴赫、布魯克納、Isaac Hayes以及《代》劇的郭貝爾,與列車進站、列車廣播及鐵捲門的噪音平起平坐你帶什麼進城,城市就有什麼樣的聲音。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劇場導演
柴幸男 創作如料理 與不同演員打造新的況味
繼與台南的高中生聯手創作的《我的星球》後,日本導演柴幸男再度來台,與台灣的演員排練了《我並不悲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原劇去年底在東京首演,這回柴幸男在台北駐地兩個月進行創作,與不同的演員合作對他而言是令人興奮的挑戰,他說:「就算使用同樣的食譜,只要食材不同,我就想做出新的料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眾不只是觀眾,是每一個人
不管是來賓與觀眾混在一起的《張吉米的喜酒》,一次只有一位觀眾、可以帶你到天涯海角的《CYH-279 摩托計程車》,張吉米創作獨特的劇場形式,讓「觀眾」對演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張吉米說,他創作總是先決定觀眾的位置,「位置決定了,你就會知道舞台在哪裡。可能是物理上的空間,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位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跳我跑 一起奔向藝術的歡樂慶典
已走過澳洲、芬蘭、南韓幾大城市的《放跑馬拉松》,除了演出者五小時不間斷的馬拉松挑戰外,另一大特色在於集結當地城市具代表性的團體共舞同樂,對主演者崔斯坦而言,與在地團隊的合作「不代表我們要以藝術家身分走進排練場,改變他們在做的事,而更像是藉著他們在做的事讓我們有了合作的可能。」
-
戲劇 結合那卡西與野台戲
《歡喜就好》 重現莎翁的庶民精神
金枝演社即將推出的新作《歡喜就好》,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喜劇《皆大歡喜》,以金枝的「胡撇仔」表演美學,與原始莎劇演出的庶民風格遙相呼應,導演王榮裕結合台灣的「那卡西」元素,讓劇中的吟遊詩人說唱不拘,設計「莎士比亞搖擺區」,讓觀眾能有機會身處舞台前緣、恰似在環球劇場那般,近距離體會舞台上下彼此交融的觀演關係。
-
企畫特輯 Special
婉約歌聲相伴 說當年的新北女性故事
由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與作曲家李哲藝聯手打造的《何日君再來》音樂劇,從劇名就知道與一代歌后鄧麗君有關,但不是述說她的生平,而是透過她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述說在台灣經濟起飛前的七○年代,三位住在新北市的勞動女性的故事。在那個庶民普遍並不富裕的時代,文藝片給大家情愛歸屬的幻想投射,鄧麗君則讓大家有實踐夢想的勇氣與自信,楊忠衡表示,「這齣戲要獻給那個曾經有夢的金色年代。」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戀戀北投 今與昔
北投,從來不只是北投。 從軍人的療養勝地、商人的招待酒宴, 到觀光客的一日輕旅行; 北投及陽明山周邊地帶, 風景依舊、湧泉不絕, 卻有些東西,隨著時代一點一點地變了。 有些事情沒了,不一定是壞事; 而懷舊,有時也無法走得太遠。 硬體需要修繕重建, 軟體當然必須更新。 新,可以是舊, 一如陳明章手中的月琴; 新,也是未知, 正似吳念真捍衛的改變。 因著原創音樂劇《再會吧北投》再訪溫泉鄉, 循著他們的眼神重看故地, 再一次與北投相會,也再一次回憶過去, 然後思啊、想啊,那些聽不完的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迷濛氤氳的極樂地 風華轉換的文青區
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質溫泉,讓北投成為國內外旅客熱愛的療養與休閒勝地,亦衍生出相關的娛樂產業。那些繁華享樂的過往,雖然都已是昨日煙雲,那曾經有過的風流,卻也成為北投深刻的銘記。而今,溫泉仍汨汨流淌,一樣能療癒遊人身心,從杯觥交錯的極樂地,翻轉成為富含歷史風華的文青流連區,北投的改變,正在進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與夜,都這般美麗
攤開地圖 北投玩耍去……
丘陵與溫泉的地形,造就了北投獨特的人文景觀,日與夜,都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遊憩景點,且讓我們打開地圖,探訪這溫泉鄉的各種美麗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些年,北投酒後的心聲
陳明章所率領的福爾摩沙淡水走唱團裡,每一位樂師都有「那卡西」相關背景,而成員之一、也在交工樂隊與好客樂隊擔任打擊樂手的鍾成達,更是從少年時期就跟著父親在北投做場打鼓,見證了那一段風華歲月從國中教室到了那卡西酒席,在一冊冊的流行歌本和鶯鶯燕燕來來去去之間,他將所有樂器玩了個透徹,造就出一身本領。 而自陳在家鄉北投,只做「酒客」沒做那卡西的陳明章,則是一面遙想著過去光景、一邊述說著他近來因《再會吧北投》音樂劇的製作成形而愈發明晰的大夢,他努力思考著如何運用此地的文化底蘊和多年來苦心培育的「軟實力」十年來已滲入北投人心底的月琴民謠音樂再創溫泉鄉的繁華盛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念真&陳明章 新曲與經典共譜溫泉鄉的故事
早在陳明章創作其成名曲〈再會吧北投〉時,音樂劇《再會吧北投》的劇情,就已經在其腦中醞釀,因緣際會,在多年後才終於能真的搬上舞台。由吳念真改寫的劇情設定在過去那個以溫泉、酒食及粉味著稱的北投,以「別有天溫泉旅館」中眾人所面臨的「危機與轉機」為主軸,延伸出了世代之間的彼此衝撞、互相理解和交接信任;劇情串接了許多陳明章的老歌和新歌,讓觀眾不僅可以感受故事裡的動人情節,也透過這些熟悉的曲目,再次體會歌詞的意境、曲調的感情。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竺定誼 不「斜槓」且專情地 說自己的話
在竺定誼自己的描述裡,他其實沒有「應該要」、「一定要」做演員的想法,但相較於近年許多人的「斜槓」狀態,他其實是很「專情」的!在每個製作裡面,他都試著全心投入、專注在自己的表演工作裡,「我在每個地方好像都是很安分守己地在做我當下面對的事情。」但會讓他感到徬徨的,反而是成為職業演員後,關於演出的內容:「最近也會質疑說,到了這個年紀、有了這些經驗,我到底該做什麼。」
-
企畫特輯 Special
借力使力,為文化創造新亮點
卅五年的公僕生涯,讓嘉義市新任文化局長林青萍鍛鍊出一身功夫,曾歷任文化中心館長、市政府秘書、社會處副處長、企劃處副處長、文化局副局長、交通觀光處副處長、觀光新聞處副處長的她,以熱情與堅持投入工作,上任文化局長後,即發揮企畫、新聞、觀光專長,整合各方資源,希望用文化行銷嘉義,她說:「我的文化整合概念有三個步驟,先借力使力,然後建立整合平台,進而創造新亮點。」
-
舞蹈 2018新點子舞展—微舞作
陰間、垃圾、酷刑 新世代解讀《春之祭》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舞展以《春之祭》為主題,在「微舞作」專場中邀來三位新生代台灣編舞家鋪陳他們對《春之祭》的解讀:林素蓮《小姐免驚》探討紅衣女孩犧牲後踏入陰間的歷程;劉彥成《垃圾》提問物件的用與被用「之間」的曖昧過程;劉冠詳從《春之祭》的祭祀聯想到酷刑,而舞蹈與酷刑的本質是相似的,《酷刑姿勢練習》就是透過酷刑來探索姿勢(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