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把椅子劇團《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今年重製演出,也頗受觀眾青睞。(林韶安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8表演藝術回顧/現象觀察.趨勢探索 現象7:重演、巡演節目大增,延續製作壽命?

增加場次分攤成本 打響口碑也面對票房難題

因應北中南場館增加、各地藝術節蓬勃展開,許多團隊在創作之初就會考量日後重演或巡演行程,以往巡演多是大團專利,現在許多中小型製作也多了許多全台走透透的機會。巡演重演雖然有可分攤製作成本、增加作品曝光度的好處,但巡演人事費成本往往被邀請單位低估,讓團隊看見大餅卻吃不到,而且走出舒適圈,也需面對票房行銷壓力,這些都是團隊必須評估的因素。

因應北中南場館增加、各地藝術節蓬勃展開,許多團隊在創作之初就會考量日後重演巡演行程,以往巡演多是大團專利,現在許多中小型製作也多了許多全台走透透的機會。巡演重演雖然有可分攤製作成本、增加作品曝光度的好處,但巡演人事費成本往往被邀請單位低估,讓團隊看見大餅卻吃不到,而且走出舒適圈,也需面對票房行銷壓力,這些都是團隊必須評估的因素。

也許是台灣青壯世代進入政府部門改革,或是藝文推廣長期耕耘推廣有成,過去一年,全台各地藝文活動不斷電,在加上島內從南到北藝文場館競相開幕,各種在地人折扣票、老人學生折扣票、雙人成行或四人開桌折扣票……感覺得到大家都想大展身手、開疆闢土,期許創造萬人空巷的開幕季,普天同慶的嘉年華。高雄要為南高屏地區藝文觀眾謀福利,台中要提供大安溪以南、濁水溪以北廣大藝文人口更好的選擇,桃園作為移民人口前幾名的台灣國際入口城市,必然要有一座大型場館辦理藝文活動,雲嘉南則串連舉辦各種藝術節。全台各地積極找特色也展現了社區營造(這幾年叫地方創生)廿年來的成果,濕地多的辦環境藝術節、靠海的就辦音樂節……

場館與藝術節激增  演出壽命就能延長

的確,新開幕的場館為台灣高鐵帶來好幾波藝文購票潮,也耳聞許多國內藝文團隊巡演邀約滿至明後年,無論官辦民營或官民合力,各類型節慶遍地開花之際,也讓「巡演規劃」成了國內藝文團隊製作節目時的必要考慮。就商品特質來說,藝文演出票券跟大部分的消費性商品,比如:電腦、手機相當不同,買一張演出票券的當下並未真正獲得商品,而是獲得一段可能美好愉悅時光的許諾,而這一段等待期間的不確定性,也是多數民眾卻步的原由——戲票不像悠遊卡隨買隨用,雖然購買的時間特性類似機票,但機票終究只是通往目的地的工具;戲票不像健身房票或電影票可以試用、等口碑,而且使用時間彈性低,藝文演出是完全不符時間、人力成本的純粹手工藝品,光靠個位數場次的演出,要讓全體工作人員獲得合理薪資,實在是緣木求魚。於是巡演或加演重製成了劇團必要的考量,尤其對創作較彈性、較能因應需求製作節目的中小型演藝團隊,製作初期便能將巡演之軟硬體預算納入考量,或設計輕便易攜的舞台布景,或創作平易近人的故事劇情,以長銷為目標,讓團隊營運更健全,也能以舊作養新作。對團隊來說,巡演的好處在於團隊有可能藉此打平收支、擴大受眾與增加知名度,並且,可能的話,甚至賺錢,這是單憑個位數演出做不到的事。

以往,主打明星牌的大團才有資格談巡演,但近年各縣市文化主題式節慶多,公部門也開始有了邀專業製作人、策展人協力的觀念,讓部分原先只在首都打拼的中小型團隊多了許多全台走透透的機會。許多藝文製作人或策展人自己有公司,他們不只為單一劇團或作品服務,更會計畫性的構想未來方向與藍圖,幫團隊或作品找演出機會。他們會串聯藝術家打群仗,若單一邀演方給的預算不足,他們就主動向其他縣市場館談合作、拉長戰線變成多地巡演,用多方資助來給付單趟的巡演預算。製作人也必須積極結識藝術節承辦人等各方人士,用心經營對口關係,努力交換名片、勇於自介簡報,絕不放棄每個接觸窗口的機會。製作人必須精打細算,在了解對方預算與活動主題後,主動推薦手上的節目和團隊,或視情況請團隊製作為各地主題量身打造的作品。

故事工廠的《小兒子》參與彰化、台中等地的地方藝術節演出。(林韶安 攝)

應邀演出成本易被壓縮  巡演重演票房仍是難題

場館多、活動多,團隊只要能做好首演的口碑,不用擔心沒機會重製。加演除了可能得以彌補首演出現的財務漏洞,也等於是一份讓國內外買家更信任團隊的履歷表,擴增受眾也有機會打造全國性的團隊品牌。對團隊而言,在首演前即談妥重製的好處在於,能先把巡演需求納入,降低未來可能的更動成本,也藉由更多的演出機會讓作品與創作者得以熟成。尤其過往,中小型演出往往因場地座位數限制及票價的隱形天花板,總有著單週演出票房無法負荷支出的硬傷;先不論巡演票房好壞,增加演出場次加上各地邀演提供的預算,理論上應該可以增添收入。

但現況卻是,大部分的邀演,團隊巡演成本往往被場館或藝術節等主辦單位低估,大幅壓縮巡演人事費的結果是吃力不討好,看見大餅卻吃不到。另外,如果團隊主動辦理巡演或重演,是否具備走出北市藝文網路同溫層的企宣、行銷能力與預算?如何觸及各地方觀眾?若是重演,原地能觸及的觀眾是否已在首演被動員完畢?這些都是需要再三考量及評估的因素。另外,前幾年雖然各地積極舉辦藝術節,但大多數並沒有妥善的策展主題或論述,攤開節目冊仍是幾個大團掛帥,遑論未經深思熟慮的售票機制及營銷策略,票房不一定好看之餘,為了湊出陣容而將各式演出綁在一起,拼盤雜燴式的藝術節是否真有推動地方藝文風氣之效?對團隊或作品是否真有益處,或只是重複消耗既有的藝文觀眾?

碰巧看見一則關於台灣某縣市準備新建大型場館的新聞,有人質疑在地觀眾塞得滿嗎?部門回應,是為了服務桃竹苗廣大地區的藝文愛好者,「他們如果要看大型的音樂會、歌劇、音樂劇等演出都必須去台北,很不方便。」的確,民眾並不會在乎場館是否用來養育台灣在地中小團隊,台灣人不耐等,看路口搶紅燈便知民情,尤其「消費」當然要立即見效,又不是買保險,誰知十年後我們會怎樣?更別說等團隊做出好節目,眼前邀來的國外大團才是對症下藥。高中籃球聯賽紅遍全台、林書豪來了又走,但職籃喊了多年都難以職業化?各行各業都是這樣吧,台灣的現況不能等養成。我們已經落後,我們需要「大型」,需要被人看到。

台灣願意購票的藝文人口究竟有多少?正在看雜誌的您覺得呢?我們只能盡力邀請身邊親友購票入場支持吧,而這正是我們在「同溫層」三字特別敏感的二○一八年末的那個星期六來臨之前,努力在做的事,積極地邀請別人選擇一張戲票、一張選票。以網紅來區分,這是健身房教練與脫口秀表演者對決的年代,隨選隨看不用等,十萬點擊規模大,但別忘了最重要的是,網路看一下而已,不用錢。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2/10 ~ 2025/04/30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