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北中南場館增加、各地藝術節蓬勃展開,許多團隊在創作之初就會考量日後重演或巡演行程,以往巡演多是大團專利,現在許多中小型製作也多了許多全台走透透的機會。巡演重演雖然有可分攤製作成本、增加作品曝光度的好處,但巡演人事費成本往往被邀請單位低估,讓團隊看見大餅卻吃不到,而且走出舒適圈,也需面對票房行銷壓力,這些都是團隊必須評估的因素。
也許是台灣青壯世代進入政府部門改革,或是藝文推廣長期耕耘推廣有成,過去一年,全台各地藝文活動不斷電,在加上島內從南到北藝文場館競相開幕,各種在地人折扣票、老人學生折扣票、雙人成行或四人開桌折扣票……感覺得到大家都想大展身手、開疆闢土,期許創造萬人空巷的開幕季,普天同慶的嘉年華。高雄要為南高屏地區藝文觀眾謀福利,台中要提供大安溪以南、濁水溪以北廣大藝文人口更好的選擇,桃園作為移民人口前幾名的台灣國際入口城市,必然要有一座大型場館辦理藝文活動,雲嘉南則串連舉辦各種藝術節。全台各地積極找特色也展現了社區營造(這幾年叫地方創生)廿年來的成果,濕地多的辦環境藝術節、靠海的就辦音樂節……
場館與藝術節激增 演出壽命就能延長?
的確,新開幕的場館為台灣高鐵帶來好幾波藝文購票潮,也耳聞許多國內藝文團隊巡演邀約滿至明後年,無論官辦民營或官民合力,各類型節慶遍地開花之際,也讓「巡演規劃」成了國內藝文團隊製作節目時的必要考慮。就商品特質來說,藝文演出票券跟大部分的消費性商品,比如:電腦、手機相當不同,買一張演出票券的當下並未真正獲得商品,而是獲得一段可能美好愉悅時光的許諾,而這一段等待期間的不確定性,也是多數民眾卻步的原由——戲票不像悠遊卡隨買隨用,雖然購買的時間特性類似機票,但機票終究只是通往目的地的工具;戲票不像健身房票或電影票可以試用、等口碑,而且使用時間彈性低,藝文演出是完全不符時間、人力成本的純粹手工藝品,光靠個位數場次的演出,要讓全體工作人員獲得合理薪資,實在是緣木求魚。於是巡演或加演重製成了劇團必要的考量,尤其對創作較彈性、較能因應需求製作節目的中小型演藝團隊,製作初期便能將巡演之軟硬體預算納入考量,或設計輕便易攜的舞台布景,或創作平易近人的故事劇情,以長銷為目標,讓團隊營運更健全,也能以舊作養新作。對團隊來說,巡演的好處在於團隊有可能藉此打平收支、擴大受眾與增加知名度,並且,可能的話,甚至賺錢,這是單憑個位數演出做不到的事。
以往,主打明星牌的大團才有資格談巡演,但近年各縣市文化主題式節慶多,公部門也開始有了邀專業製作人、策展人協力的觀念,讓部分原先只在首都打拼的中小型團隊多了許多全台走透透的機會。許多藝文製作人或策展人自己有公司,他們不只為單一劇團或作品服務,更會計畫性的構想未來方向與藍圖,幫團隊或作品找演出機會。他們會串聯藝術家打群仗,若單一邀演方給的預算不足,他們就主動向其他縣市場館談合作、拉長戰線變成多地巡演,用多方資助來給付單趟的巡演預算。製作人也必須積極結識藝術節承辦人等各方人士,用心經營對口關係,努力交換名片、勇於自介簡報,絕不放棄每個接觸窗口的機會。製作人必須精打細算,在了解對方預算與活動主題後,主動推薦手上的節目和團隊,或視情況請團隊製作為各地主題量身打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