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曄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伯樂遇見伯樂 跨國開動藝術陪伴之路
劉怡汝 ╳ 杜勒葉
二○一七年,兩廳院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Le phnixscne nationale Valenciennes)簽訂長達四年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從二○一八年開始實施至二○二二年。位於法國北部近比利時的鳳凰劇院,屬法國國立劇院Scne nationale網絡,同時也是法國文化部四個「歐洲創作基地」(Ple Europen de Cration)之一,與里昂舞蹈之家、亞眠文化中心及雷恩布列塔尼國立劇院並列,所主辦之節目強調當代創作,為歐洲極其活躍的國立劇院。兩個場館進行的節目交換、共同製作以及駐館藝術家的駐村創作、發表、交流,可說是近年來台灣國際連結的一大創舉。 在藝術家們透過交流平台之際,兩位總監亦藉著訪談暢談理念。年輕的鳳凰劇院總監杜勒葉(Romaric Daurier)經營鳳凰劇院已有十年,而兩廳院總監劉怡汝亦擁有豐富的藝術家育成經驗。在肩負起總監要職之時,他們侃侃而談;在互訪閒談時,他們相互討教。「雖然這麼說有點微妙」,但劉總監所形容的「亦師亦友」,正是為場館與藝術家們共同激盪的無限可能性,下了最佳的註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東彥 探索彼此的相遇和關係
創作很跨界的周東彥,這回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期間,將延伸發展自己在紀錄片《你找什麼?》的探尋,與澳洲阿得雷德ActNow劇場藝術總監之一的愛德溫.坎普.阿垂爾斯,合作關於虛擬社交與人際間情感互動的創作。對時常與各國不同創作者共事的周東彥來說,每一次合作關係也好似展開一段感情關係,在短期間相互理解、工作然後分開,直到有緣再聚也隱隱和此次的創作主題遙相呼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明倫 深入黑暗走向希望
入選兩廳院為期兩年的駐館藝術家,身為阮劇團註團編劇的吳明倫,提出的創作計畫也將與阮劇團合作,從民間信仰取材編創奇幻的劇作《十殿》。故事以一棟因九二一震災而半廢棄許久的住商混合大樓為背景,描繪無法離開的住戶的故事,吳明倫說:「我想寫的,就是這些仍住在樓裡、平常不太往來但當外侮入侵,卻又團結抵禦的社區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樊宗錡 讓一切從「不熟悉」開始
戲劇科班畢業、也以執導西方當代劇作出發的導演樊宗錡,因緣際會踏上另一種工作方向,在製作過程裡邊學、邊想,對手邊素材做出即時判斷和修正,「從一個不熟悉的主題開始」,一如前年巡演多地的《菲林的映画光年》。今年他的兩廳院駐館計畫也將以全新製作再次「出走」,暫定以《十二碗菜歌》為名,規劃在所選定的場地,舉辦一場結合料理、廚藝、故事、回憶的「辦桌」節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安琪 沒有什麼不可能
身為一位在舞台上出現頻率甚高的演員,王安琪過去幾年都在盡力當好「別人的演員」,但,只能這樣嗎?這回,她想試試當一次「自己的演員」,成為兩廳院首次以「場館/演員」模式合作的駐館藝術家,她計畫以表演交換為題邀影像與劇場工作者共同工作,以影像和劇場呈現同一文本,讓雙方編導演專業人士得以交流甚或讓舞者進場共創,找出劇場與鏡頭表演的轉換模式,進而發掘劇場演員得以和其他表演藝術領域從業者交換的、「演戲」之外的資源。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柏豪 聲音科技 帶來深層感知
創作涵蓋了流行音樂、影視配樂、電聲作品,展演場域不在音樂殿堂,卻選擇國內外的展覽、藝術節與研討會演出,紀柏豪多樣而豐富的聲音創作,讓他被《數位時代》雜誌評選為台灣「七個無法定義的跨領域藝術新星」之一。這次他將在駐館兩廳院期間嘗試多聲道創作,並結合手機進行互動,「創造更即時的、個人的、現場的互動與聆聽體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壯遊 邁出大步(一)
還看不到人,排練室走廊盡頭就已傳來Gap Year夥伴們笑鬧的聲音。還不到多久的時間,他們已經彼此熟識。這天約好拍照,一個一個站在棚燈下擺姿勢,面對眾人,看得出來害羞緊張。但是不管誰上場,其他人不是給建議、播音樂,就是與主角互動、說笑減輕負擔。人生有多少個歲月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分享理想、分擔徬徨?即使從不同地方來,未來也將各奔東西,但是從學校脫離到社會這年的Gap,他們攜手一起跳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壯遊 邁出大步(二)
還看不到人,排練室走廊盡頭就已傳來Gap Year夥伴們笑鬧的聲音。還不到多久的時間,他們已經彼此熟識。這天約好拍照,一個一個站在棚燈下擺姿勢,面對眾人,看得出來害羞緊張。但是不管誰上場,其他人不是給建議、播音樂,就是與主角互動、說笑減輕負擔。人生有多少個歲月能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分享理想、分擔徬徨?即使從不同地方來,未來也將各奔東西,但是從學校脫離到社會這年Gap,他們攜手一起跳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一)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二)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日螺絲釘 未來生力軍(三)
學習,一定在課堂上?實習,就得等暑假嗎?這些既有印象與做法,如今全然有了新面貌。從今年開始,兩廳院開始實施「藝術行政實習計畫」,以較為長期且具深度的模式與校園接軌。依據學期制度與相關院校合作,每年有兩次申請機會。在節目企劃部、公共溝通部、顧客體驗部、演出技術部、業務發展等部門,已經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結合校園所學理論,親炙實務操作現場,誰知這些稚嫩的螺絲釘,未來不是劇場的生力軍?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中國戲曲新銳編導
李卓群 讓「小劇場京劇」成為年輕人的時尚
以《惜.姣》、《碾玉觀音》、《春日宴》、《好漢武松》、《人面桃花》等「小劇場京劇」帶起年輕人看戲「時尚」的李卓群,認為,小劇場京劇的特性可以用「小、深、精、廣」來概括:「小是小在規模,小在切入的視角;深是深在演員表演的層次,精則是強調所有的服裝、化妝、道具,要達到精緻、精細、精到的標準;而廣則是要流傳廣、宣傳廣。」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人類世」
什麼是「人類世」?這是個地質學名詞嗎?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 在地球暖化、生態災難叢生的廿一世紀,「人類世」的概念成為當前各領域關注的顯學,也促使世人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係,立基於此來思索這個世界中的萬物、包括人類的未來。雖然其定義仍眾說紛紜,但「人類世」概念已在藝術領域引發反思,刺激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中生有 發揮「樞紐」無限可能
雖然場館的落成一再延宕,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藝術活力,已經藉由各種計畫的推展擴散開來,北藝中心從「樞紐」概念出發,自許成為「亞洲共製中心」,期望連結國家與地方各場館、藝術與社會關係,在創作培育與製作鏈結上共製共享,發展更靈活的思路和運動策略。從「亞洲當代表演網路集會」(簡稱「亞當計畫」)、「創意節目前期展演計畫」到「擴散計畫」,不只在製作、創作端提供支援,也在觀眾端打破限制,開發可能性。
-
戲劇
資本主義時代的荒涼競逐
戈爾德斯在一九八五年法國對資本主義心理疆域展開的探勘,在二○一八年的台灣未見偏差與過時。不斷汰換器物以求續存的經濟結構,離奇將自己拋進了心理時空相對停滯,且使全球地理邁向均質化的空間。另一方面,沉浸式劇場不等於非傳統觀演關係。當心理上雙方並未形成互動,作品內部又缺乏可依循的脈絡性解釋時,在這場對資本主義而言位於非中心空間所展開的幽微抗衡裡,觀眾更進一步被推往作品的外緣。
-
戲劇
在語言中展開的戰爭
我們必須在時間的進程中,透過耳機解消我們與語言(而非表演者)之間的距離。換句話說:語言不只屬於表演者,也屬於觀眾。觀眾與表演者一道,同樣在語言之海中體驗友誼或個體的生成及撤回,所以並非表演者的角色決定了語法結構與語言的因果性(歸因)位置,而是相反地,作為觀眾的我們以視覺化的空間與距離,填充、包圍、讓出或重新覆蓋了這兩個表演者的位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參與式展演蓬勃發展,體驗方式多元
後數位時代 「參與體驗」成為最真實的現實
回看今年的表演形式呈現,最令人有感的莫過於「參與式藝術」,不管是戴上耳機、五感齊發的行走體驗,在過程中參與投票、議題討論,或是以素人身分加入演出,多樣的參與體驗表演可說是蓬勃發展,蔚為風潮。表演藝術獨有的現場性與共時性,讓參與成為個人獨特的經驗,是這類型藝術深具魅力的特色之一。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當我們同在雲門 兩代舞者的尋覓
李靜君,十七歲加入雲門,曾被稱作「林懷民的橋」、「雲門的二廚」,自一九八三年入團起,便參與雲門幾乎所有作品,不僅是雲門最資深的舞者,她曾在雲門經典之作中獨舞的身影,如《九歌》妖媚瘋狂的女巫、《家族合唱》無聲控訴的單手單腿,皆令觀眾難以忘懷。自二○○三年起擔任助理藝術總監後,李靜君便主責雲門所有的舊作重演,讓舞作在給林懷民拋光打磨之前,先拉齊所有舞者的線,新作在編創時,也是由她在旁協助,對舞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黃立捷,二○一四年自北藝大舞蹈系畢業後便加入雲門,是雲門備受矚目的新生代舞者。立捷曾習巴西卡波耶拉武術,也取得劍道二段的資格,在林懷民去年的新作《關於島嶼》中,擔綱震撼人心的博鬥場面,堪稱舞作的亮點之一。此次雲門四十五周年的舞作精選中,他也演出許多片段,包括《竹夢》的〈秋徑〉雙人舞,《稻禾》的〈花粉雙人舞〉,《風.影》中的〈黑天使〉雙人舞,以及《水月》、《白水》、《如果沒有你》的〈巧合〉,和《松煙》的〈終結篇〉。 兩個世代的舞者,團齡相隔卅餘年,他們口中的雲門舞集、東方身體、跳舞、台灣與「林老師」,相互折射出不同卻又連帶的切面,映照著來時路,也望向藝術總監更迭之後,那未知的雲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逗陣來
十月,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 隨著這棟以榕樹為概念設計,但被高雄當地鄉親視為飛碟憑空降落都會公園的未來感建築落成,也標誌著北中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全到位,台灣的大劇場時代也正式揭幕。 一流場館的建置當然非平地起高樓,從二○○七年籌備處運作至今,優秀作品、人才輩出,作為培育藝術的場所,衛武營的秘密是什麼?本刊搶先開箱這個有著全球最大屋頂面積的劇院內裝,並專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從硬體到軟體,從過去到未來,一次帶您深入這個南台灣藝術重鎮!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推開「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大門(一)
窺見榕樹下的舞台 揮灑夢想的所在
標題寫「開門」,其實沒有「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雖然是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的劇院,但在屋頂之下,是歡迎大家往來遊逛的公共空間,廿四小時自由穿梭在建築師法蘭韾.侯班精心設計的「榕樹廣場」中。這是生活的空間,是工作的空間,更是藝術的空間,且讓本刊為你打開這幢劇院真正的門,深入榕樹內層,探看藝術家與工作人員的呼吸、循環、揮灑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