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仍…息在零地》香港演出劇照。
音樂 在香港疫情下對「零」的思考

梁基爵《仍…息在零地》 人與機械手臂的數位撞擊

曾與導演蔡明亮合作媒體與裝置音樂作品《一零》的梁基爵,是近年遊走於流行與多媒體舞台藝術創作的香港中生代藝術家,也曾為香港流行歌手陳奕迅、黃耀明、王菲、郭富城、梅豔芳與鄭秀文等作曲與編曲,為香港著名音樂製作公司「人山人海」主要成員。近年也以創新媒體藝術作品,受邀奧地利林茲國際電子藝術節、法國EXIT數位電子藝術節等世界重要電子藝術節演出。 梁基爵的創作核心從聲音藝術出發,集結電子音樂、多媒體與傳統作曲, 加上土生土長的香港基因,因此創作出獨樹一幟、表達當下香港情境的當代藝術作品。他說:「音樂就是時間的藝術,音樂一定要有時間的存在,才會有聲音,這是音樂最特別之處,也是創作的重要素材,我常常從時間尋找創作的靈感。」 疫情之下對「零」的重新思考 一直對科技有高度興趣的梁基爵,繼《鳥語》等作品後、在香港演藝學院發表的《息在零地》,是他對經過核爆之處、斷壁殘垣景象的表達,這就是其所謂的「零地」。2021年疫情爆發後,多年忙碌的他,因為封城、百業幾乎停擺下,忙碌的腳步得已暫歇,於是他添購了工業用的機械手臂,思考如何將其結合創作。梁基開始研究如何運用機器手臂來表達疫情期間的人生百態,因而延伸出《仍息在零地》這齣作品,亦是疫情期間他對「零」的思考。 「讀書、生活我的所有生活日常主要都在香港,作品靈感理所當然也是來自我的生活,雖然有些是來自新的知識與研究,但很多時候都是關於這個地方。」梁基爵說。他在疫情期間,看到香港災情嚴重,因為封城造成人與人之間因恐慌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城市也幾乎停擺,似乎是回到「零」的狀態,但他認為從零開始,是個人如何看待「零」這件事,它可以是什麼都沒有,也可以是一點點的曙光,於是他從不同的角度創作了這齣《仍息在零地》。

文字|賴家鑫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5/13
音樂 帶來三首經典小提琴奏鳴曲

樫本大進與巴克斯 揮灑樂音撫慰人心

「正因為人們處在艱困之時,更是音樂家要登台的時候。」柏林愛樂首席樫本大進曾在2002年日本《朝日新聞》的採訪中如是說,當時正逢以巴兩國的武力衝突之際。20多年後的現在,面臨COVID-19疫情、烏俄戰爭等天災人禍,各位如何看待舞台上的音樂家呢? 世情艱困的當下,更需要音樂家的存在 創立於歐洲、世界首屈一指的柏林愛樂樂團,其首席竟非歐洲人,而是日本人他就是樫本大進,以7歲稚齡成為茱莉亞音樂學院預備學校最年輕的入學生,小提琴教母迪蕾(Dorothy Delay)、柏林愛樂前首席庫斯摩爾(Rainer Kussmaul)的愛徒,也是多項國際音樂大賽的首獎得主。身為樂團首席的樫本,亦以獨奏家、室內樂演奏家身分活躍於古典樂壇,「如果只能從事一項的話,太寂寞了!」他每個身分都喜歡,無法捨棄任何一個。 兩年多來無法在觀眾面前演出,讓樫本忍不住想「我們還需要彼此嗎?」畢竟一場音樂會的成立在於有演出空間的氛圍,以及演奏者與觀眾的存在,「也才能讓人獲得inspiration,不是嗎?」而在2020年,柏林愛樂領先全球舉辦線上音樂會,會後樫本收到許多親朋好友的回饋:「好感動」、「真是感謝」、「得到了勇氣」、「我又有力量繼續努力了」等,讓他發現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義,「音樂家是被需要的!」也因此同觀眾們一起被音樂拯救了。 名曲、名琴與好友,交織出優質演出 在這略帶暑氣的5月,樫本與義大利籍的史坦威鋼琴專屬演奏家巴克斯(Alessio Bax),為台灣觀眾帶來3位作曲家風格迥異、年代跨度超過百年的小提琴奏鳴曲:古典樂派的莫札特、浪漫樂派的布拉姆斯與新古典主義的浦羅柯菲夫。 樫本說明這次選曲的想法:「莫札特的音樂很純粹,直擊人心的美,我們兩人都很喜歡。」所以想呈現給台灣。莫札特的小提琴奏鳴曲數量較少,且鋼琴與小提琴的地位平起平坐,正適合樫本與巴克斯一起大顯身手。而過去樫本隨柏林愛樂來台時,曾演奏過布拉姆斯的作品,深受台灣觀眾喜愛,所以這回也特別選了布拉姆斯的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此曲1888年首演時,是由匈牙利名家胡拜(Hubay Jenő)演奏小提琴,布拉姆斯本人親自彈奏鋼琴,就像這次音樂會也是強強聯

文字|李宜萍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5/11
戲劇 當義大利即興喜劇遇上客家外台戲

東西合璧 《漂浪英雄走關西》端出澎派喜劇

開天闢地第一回,義大利即興喜劇面具與東方傳統戲曲臉譜即將同台競演?!沙丁龐客劇團繼2020年成功推出小丑結合京戲的喜劇劇目「《白蛇?!》:小丑們的終局之戰」後,今年應臺灣戲曲藝術節委託,以「超時空英雄」為主題開展全新創作《漂浪英雄走關西》。 劇團以客家外台戲為基礎,透過戲中戲結構與義大利即興喜劇巧妙融合,在客家戲演員馮文星與現代劇場演員徐堰鈴、小丑演員張峻瀚,以及本劇雙導演之一的谷樂熙(Luc Ducros)多樣戲劇背景的火花相互切磋下,開啟東西方文化喜劇共舞新路,直探人性發笑與同理共性,同時給予「英雄」形象另外一種現代化的新定義。 戲曲裡帥氣英挺的小生,一旦遇上了義大利即興喜劇裡的小丑僕人,兩人在台上搬演一場講述忠孝節義、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與忠僕趙福的客家戲段子,會是什麼情況?《漂浪英雄走關西》講述一位摳門節儉卻執念傳承客家文化的團長,帶領想闖遍世界舞台的兒子暨當家小生,與在團裡受盡委屈的打雜團員,外加來台學藝的法國籍實習生,在彼此留在劇團的目標各異、凝聚力分崩離析的狀況下,面對演出可能開天窗的突發事件,各種荒謬瘋狂的應變辦法傾巢而出,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爆笑演出。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5/03
舞蹈 從人體的206塊骨骼出發

鄭伊雯《206 Lab》 探索身體的秘境與想像

將實驗室、手術室的場景搬進小劇場,舞蹈空間舞團推出勥4《206 Lab》,讓舞者們身穿手術衣,化身為實驗者/被實驗者、人類/仿生人,從體液、關節、骨骼等重新認識「身體」,也回應近期ChatGPT掀起的「AI是否會取代__」的熱烈討論。 編舞家鄭伊雯從去(2022)年11月帶著舞者開讀書會、上課,以亞歷山大技巧為軸心,從生理學、解剖學、哲學、身心學等觀點研究身體。「最開始,我們從達文西的畫作,討論人體黃金比例,接著,從外在回到內在,我們做了很多實驗,是因為對人類很好奇。」她表示,作品的發想是源於身體的疾病與失去,「過了40歲,真的覺得身體不一樣了,很多都失去了。」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4/27
舞蹈 從一場行為展演開始

周寬柔《TOMATO》 性與慾望的探索旅程

「情慾」要如何在舞台上安全、赤裸地訴說、感受?新生代編舞家周寬柔以《TOMATO》談論性,以詼諧笑鬧的黑色幽默挑逗感官,是從畫外音「要如何挑選番茄?」的教學開始說起。 《TOMATO》歷經3年,首演在2020年的台北咖啡館,從一場個人行為展演開始,接著為「嘉義新舞風」(2021)的北中南巡演編創為雙人舞,並在2022年入選「台灣季」至愛丁堡藝穗節巡演,發展為30分鐘的3人舞。英國媒體《FEST》評為:「每一刻都揉合了性在當代的自由與複雜。」今年5月,本作則將於台北牯嶺街小劇場重演。 從「番茄」開始,探索慾望的各種樣態 1995年次的周寬柔,畢業於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從事劇場表演、創作、動作設計與舞蹈教育相關工作,作品取材自日常中的異常身體,善於以舞蹈視角捕捉行為與生活狀態。近年作品多由女性身體經驗出發。除《TOMATO》入選台灣季至愛丁堡藝穗節巡演外,2019年應法國國家舞蹈中心之邀至巴黎參與「CAMPING」活動;2021與藝術家陳詣芩共作「女殊運動」計畫受邀參與泰國Loei、日本東京等地方藝術節。 《TOMATO》的靈感來自中國女詩人余秀華的《西紅柿》與2020年韓國駭人聽聞的「N號房」事件,番茄成為具體的象徵,「隱喻情慾,尤其是女性情慾、女性身體,就是她怎麼被選擇、怎麼樣被切開,怎麼樣被煮這件事情。」周寬柔以女性視角梳理慾望的險惡與剝削,但並未止步於此,3年的發展,讓周寬柔持續探索自我慾望的各種樣態,更進一步地從不同的性別身體出發,探索情慾的殊異樣貌。 「性是一個核心,情慾是在周圍圍繞、往返、遠離。簡單來說,就是把身體放在性的處境,不管是被別人放,還是被自己放,從認知、覺察、感受性化身體,展開回應、行動。」性也不只有一種樣貌,有千百種人就該有千百種情慾的狀態,「我希望搭建很多橋梁,讓不熟悉的人,有辦法有感受、理解性。」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4/26
戲劇 心中有愛,就可以撐起一個家

《叫我林彩香!》向台灣母親致敬

2020年中,趣味家庭生活劇《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開播,由鍾欣凌擔綱女主角,飾演婆婆林彩香,帶給觀眾許多笑中帶淚的觀影時刻,不僅拿下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獎與最佳男配角獎,後續也宣布第二季開拍,以及在2023年初推出電影《我的婆婆怎麼把〇〇搞丟了》。 在影視作品上,大家看到的已經是為了家庭、子女奉獻一生的婆婆,而春河劇團的新作品《叫我林彩香!》,則作為前傳,將場景拉回婆婆的年輕時代,看看林彩香是如何從女兒、妻子、媽媽等多重角色的學習中,成為懂得疼惜自己的婆婆。 重回婆婆的少女時期 舞台劇《叫我林彩香!》的出現,擔任編劇的柯志遠是靈魂人物。「喜劇很難,但《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用近乎荒謬的戲劇風格來談論嚴肅的家庭主題,而且演員們的表現行雲流水,拿捏得很精準。」早在電視劇上映時,柯志遠就對這部作品十分有感,也不禁好奇這位婆婆究竟有過什麼樣的遭遇,才讓她能用幽默、自我解嘲的方式去面對許多人生殘忍時刻。 於是,柯志遠決定透過創作來回答這個疑問,這是《叫我林彩香!》的開始,劇本從林彩香的少女時期寫起,根據電視劇劇情推算,此時是1970年代,恰好是柯志遠親身經歷的歲月,許多素材信手捻來,比方林青霞、楚留香等當時風靡20、30歲年輕人的人物,都成了劇本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1974年林青霞出道後,許多女生在她身上學到的是:『原來我可以有自己的樣子,我不是屬於某個家庭裡的誰誰誰。』」在柯志遠筆下,林青霞所傳遞出的女性形象,同樣對少女林彩香的成長帶來重要的刺激與鼓舞。而鼻子聞不到的楚留香,則成為劇中彩香母親林莊阿綢的特性。柯志遠還透露,沒有太多雜音、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70年代社會氛圍,也是《叫我林彩香!》的一大看點。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4/21
舞蹈 果戈里經典諷刺劇的當代舞蹈轉譯

克莉絲朵.派特《欽差大臣》 探問人性與制度

今年4月的奧利維耶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揭曉,加拿大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以作品《Light of Passage》再度入圍最佳舞蹈作品獎。《Light of Passage》是一支關於戰爭、關於難民、關於人類生存矛盾與人性的舞蹈作品,由2018年的短作品《Flight Pattern》衍生而來。然而,《Flight Pattern》已經擊敗其他佳作而獲得過當年的最佳舞蹈作品獎了,它的衍生作品還可以再得一次獎嗎?這個問題讓許多專家各執己見,但《Light of Passage》不僅肢體設計優秀、議題也切中當世,讓它入圍卻是毫無異議的。 值得一提的是,克莉絲朵.派特近10年內獲得3座最佳舞蹈作品獎及一座舞蹈特殊貢獻獎,是奧利維耶獎的舞蹈主體項目當中獲獎最多的藝術家。 派特所獲得的3座最佳舞蹈作品獎,分別是2017年的《愛與痛的練習曲》(Betroffenheit)、2018年的《Flight Pattern》及即將來台演出的《欽差大臣》(Revisor)。這3支作品當中,派特有兩支作品是和強納森.楊(Jonathon Young)合作,身兼劇作家、演員、導演的強納森.楊與派特都以加拿大溫哥華為創作據點,2013年,楊找上派特希望做一支關於創傷後情緒剝離的作品,他們做出了《愛與痛的練習曲》,將悲痛、創傷、成癮揉捻在一起,將文字和肢體打碎再重組,得出一支不再只是楊的個人經驗、而能在觀眾心底深處共振的佳作。

文字|林農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4/20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舞蹈 《群眾》創作團隊新作

《爭》 質問人如何「生而自由」

曾以舞蹈、煙霧、燈光與聲響撼動觀眾感知,奪下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的《群眾》(2019)創作班底導演王世偉、編舞/舞者田孝慈、聲音設計李慈湄、燈光設計Helmi Fita,睽違3年,推出續作《爭》,同樣從近年動盪不安的國際情勢、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出發,探討人如何理解、爭取自由,又該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等子題。 王世偉說,《群眾》受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影響與啟發,「充滿了遙望、憐憫、同情,但《爭》想進入群眾運動最矛盾、核心的部分,混亂、暗黑、卑屈受辱,這讓我們質問人生如何自由?」 「天賦人權」誰說了算? 本作發想於發生幾件撼動全球的重要大事的2021年:英國正式脫歐、美國國會騷亂/拜登就任、緬甸軍事政變與民眾抗議等;隔年2月,俄羅斯坦克進入烏克蘭境內,發動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軍事襲擊,引發全球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等問題,戰火至今尚未停歇;6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否決女性墮胎權;9月,伊朗22歲女子阿米尼(Mahsa Amini)疑因違反頭巾規定,被警察羈押期間死亡,觸發大規模示威浪潮;而在2022年的最後幾週,中國的「清零」政策同樣引發罕見的大規模白紙抗議。 「這麼多事情,讓我們質問人如何生來自由?法律可以給予,也可以剝奪我們的權利。」國際上傳來的這些新聞,對身處蕞爾小島的王世偉來說是切身之重。他舉例,去年他在法國為了申請居留證,除了準備大疊的身分證明文件,還耗盡了漫長的時間與心神,「我的自由是不被允許的。當我們每個人的身分被編碼,一定要有護照、身分證,那所謂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中國是最明顯的例子,人都進到系統,我們只是數字,只是單位。」 從Goblin Mode發展,處理「被動」身體 1980年次的王世偉,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導演,畢業後,前往法國鑽研劇場美學。旅法期間,以研究者、報導者身分解讀、分析、研究表演藝術,於巴黎新索邦第三大學完成劇場藝術博士、碩士學業後,目前定期往返台法兩國,現從事劇場創作、翻譯、報導等工作。 《爭》從王世偉移居他國的身分歸屬,與創作團隊面對世界動盪、體制的規訓與懲罰的具體感受出發,更進一步地聚焦在劇場空間中的權力關係,「透過演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4/19
藝術節 2023高雄春天藝術節的口碑雙品牌

春藝小劇場X春藝歌仔戲 為不同客群綻放創作能量

已邁入第14年的高雄春天藝術節(Kaohsiung Spring Arts Festival,簡稱KSAF),除最受民眾喜愛的「草地音樂會」外,在劇場方面亦長期經營「春藝小劇場」與「春藝歌仔戲」雙品牌,透過「正港小劇場」與「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兩個不同規模的場館,以實驗劇場、舞蹈與大型歌仔戲等相異的劇場形式,持續開發更多觀眾。今(2023)年的「春藝小劇場」與「春藝歌仔戲」分別帶來4檔與3檔演出,其中共有5檔為全新創作,展現創作能量。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4/18
藝術節 屏東最新藝文品牌

2023南國表藝節 打破劇場空間擾動藝文生態

位處南方的屏東,近年在藝文節慶、地方創生等方面都有蓬勃發展,逐漸讓外地旅客不再只認識「墾丁」,而是願意走向其他鄉鎮、城區,像是2019年的台灣燈會在屏東,從「不被看好」到「史上最美」,吸引超過1000萬觀賞人次。其他像半島歌謠祭、南國音樂節、南國漫讀節等都逐漸成為屏東獨一無二的藝文品牌,而以「南國」為名者又添「南國表藝節」,即將於今(2023)年4月登場。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4/18
音樂 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屆滿30年

在TIPC看見世界 讓世界看見台灣

由朱宗慶打擊樂團舉辦的臺灣國際打擊樂節(Taiwan International Percussion Convention,簡稱TIPC)今年邁入第11屆,舉辦至今也屆滿30年了。暌違4年,今年集合了來自10個國家、12組團體等共上百位擊樂家,將在5月中旬連續9天正式展開。 本屆的主題為「多變.如常」,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這兩個看起來衝突的詞,是對於世界現況的回應:「近年來全球局勢動盪不安,身為藝術工作者能做的,則是維持著如常的初心,以純粹的藝術表現,給予觀眾及社會力量。」 震撼舞台:大型樂團編制帶來極致體驗 此次邀請的節目規劃中,團員扮演了多元的角色,除了演奏外,更以自身接觸的角度推薦各種不同編制與類型的演出。首先,朱團資深團員吳珮菁所介紹的主題是以龐大樂團組合為主的「震撼舞台」,由朱團擔綱的開場節目,有經典曲目,也有新作展現6根棒子打出來的豐富和聲、和聲、旋律與音色的變化,展現新的思維。 事實上,除觀眾們喜愛、世界上第一支打擊樂團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再度來台,帶來整場先鋒派作曲家澤納基斯(Iannis Xenakis)為樂團創作的作品外,其餘所有團隊都是打擊樂節首度邀請。備受喜愛的日本鬼太鼓座,將呈現對生命力的啟發。當然,還有令人期待已久、集合國內所有頂尖打擊樂家齊聚一堂的「百人木琴」,邀請江靖波指揮,加上有「台灣鼓王」美譽的黃瑞豐,飽滿的音色及幕後推動的精神,吳珮菁形容是「世界上的奇蹟」。 風華獨奏:巧思與變化不斷的才華展現 第二類型是團員戴含芝所介紹的「風華獨奏」,亦即分別由5位獨奏各自發揮的節目。首先提到的是以天才少女之姿一路走來的日本打擊樂手佐藤奏,及相當年輕、在網路上擁有高度點閱率的川口千里。同樣擁有廣大支持者、才剛跟粉絲一起慶祝20歲生日的佐藤奏,喜歡演奏時在頭上戴著小皇冠,因此擁有「爵士鼓公主」的稱號。兩位日本女鼓手高顏質與高技術含量可說是樂迷近距離追星的目標。 以馬林巴琴為主的有米爾科夫(Theodor Milkov)與來自波蘭的瑪塔.克里瑪薩拉(Marta Klimasara),是朱團2020年到丹麥演出時所發現的優秀演奏家。前者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4/17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若說國家級的劇院是「經典製作的舞台」,那麼艋舺國際舞蹈節,也許能夠被視為「通往經典的階梯」。 為期3天的國際舞蹈節,以艋舺的萬座曉劇場為核心,世界各國的舞作將如種子一般,散落在日常的街景之中無論天橋、公園、市場、老舊建築隨處可見。一場落在10至50分鐘區間的Showcase,也如同將種子謹慎埋進土壤裡所花費的時間,使作品有機會在一個尋常人眼裡,長成一顆經典的大樹。 在這3天中,我們可能是碰巧路過的行人,無意間被表演者的身體動能給驚呆;也可能是拿著「舞蹈節護照」,按圖索驥尋找下個演出地點的觀眾。舞者在城市中游移,觀眾也在市景裡探索。最後彼此有機會於萬座曉劇場相遇,感受人的身體站在劇場之內、空間之外的多樣性。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25
戲劇 重新想像馬戲身體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向來以「意象劇場」作為創作美學的河床劇團,於成立25周年的今年,聯手近年來多方嘗試與不同導演工作、在當代馬戲領域企圖另闢蹊徑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後簡稱FOCA),將在TIFA首度合作推出《夢與陰影》。 河床劇團歷來的作品,均以遊走於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的界線著稱,更不斷藉由不同演出形式及觀演關係,以強烈的視覺意象,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衝擊。在2021秋天藝術節,河床劇團首次登上國家戲劇院的大舞台,且少見地以歷史上真實事件出發的《被遺忘的》。團隊使用舞台空間的手法及大型裝置,並未因為鏡框式舞台形式而造成感受上的疏離,反而令人驚喜於河床劇團即便在傳統形式的大舞台演出,仍帶給觀眾強大的渲染力。 FOCA近年來也進行了許多不同形式的跨界實驗,推出的「跨界三部曲」均頗受好評,2022年更與導演王嘉明與拉縴人男聲合唱團聯手,打造出意想不到的馬戲、合唱與戲劇的跨界作品《達文西的notebook》。本次與河床劇團合作,FOCA藝術總監、也是《夢與陰影》的副導演李宗軒說,接到這個合作的邀請,簡直像是玩寶可夢(Pokmon GO)又抓到一隻稀有怪物一般,雀躍不已。

文字|詹哈利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24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音樂 時隔33年再度來台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已經隔33年沒來過台灣了!」合唱指揮暨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理事長梁秀玲表示:「第一次來是1988年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第二次則是1990年在兩廳院。」時隔多年,樂團終於在亞洲巡迴中將台灣列為其中一站,並特邀小提琴家陳銳回台,演出他即將「封曲」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班貝格交響樂團在德國,是與柏林愛樂、慕尼黑愛樂並列為國家級的3個樂團。」提起樂團的重要性,梁秀玲表示:「班貝格交響樂團是特別的存在!有別於在大城市的樂團有資金、有觀眾,它卻是出自德國的一個小鎮。」她補充,班貝格在文藝復興時期是羅馬天主教教皇、國王所居之地,因此雖是小鎮,卻有著宮廷的貴氣。而它的歷史源於二戰之後,住在捷克的德裔音樂家被迫返回德國,但因為大城市被戰爭摧毀而無路可去,所幸班貝格市長識得人才,於是籌資將他們留下,組成這個優秀的團隊。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21
戲劇 窺視英雄與戲曲的另一種角度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談及英雄,往往脫離不了其所建立的豐功偉業或是某種高尚情操,於是「英雄敘事」成為某種窠臼根生於眾身/聲當中。當我們從現今的眼光回頭觀看,又如何觀照更多不同面向的英雄形象?2023年臺灣戲曲藝術節便以「英雄.超時空」為策展主題,明日和合製作所(洪千涵、張剛華、黃鼎云)則藉「歌仔戲」、「酷兒」、「沉浸式劇場」等元素,既重新探究「英雄」之餘,也顛覆了我們對戲曲演出可能的想像。

文字|戴宇恆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20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

講到「文化」,總是讓人想到「任重道遠」。但有沒有可能,「文化」從來就不是人身上的包袱,而只是一種日常生活,日常是笑點的差異、是人彼此相待的態度、是各自面對悲傷的方式?若是明白這些,走進《泰雅文創精神劇場》後,我們也許就敢扯開嘴、放聲大笑了。 本戲是編劇游以德入圍臺灣文學獎的原創劇本,由徐堰鈴擔當導演。全劇有許多可能讓人笑到內傷的台詞。游以德說:「對我來說,這層新鮮感的『笑果』大概源自於許多人不熟悉這樣的說話方式,但這就是一直存在於台灣的、原住民裡的日常生活。」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18
音樂 旅外青年音樂家的室內樂饗宴

「風起不止」音樂會 首演陳可嘉《雙路之際》

TIFA藝術節的室內音樂會「風起不止」,是由台灣享譽國際的5位音樂家組成的室內樂組合,包括曾獲日本仙台國際鋼琴比賽銀牌的鋼琴家汪奕聞、比利時伊麗莎白國際音樂大賽桂冠得主小提琴家魏靖儀、聞名歐洲的小提琴家陳瑾瑒、荷蘭海牙Ciconia Consort絃樂團中提琴家蔡士賢及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大提琴家助理首席柯容軒。這個新組合在2022年初試啼聲、一鳴驚人,今年這5位長期旅居國內外工作與求學的音樂家再次攜手合作,將演出俄國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的絃樂四重奏、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C小調絃樂四重奏、美國女作曲家畢琦(Amy Beach,1867-1944)升F小調鋼琴五重奏,及鋼琴五重奏的經典之作比利時作曲家法朗克F小調鋼琴五重奏等室內樂作品。這次節目中最特別的,除了台灣罕見演出的畢琦作品外,還有委託目前活躍於美國的作曲家陳可嘉創作的鋼琴五重奏,不僅是世界首演,更是這場音樂會的亮點。 活躍於世紀交替的鋼琴家、作曲家畢琦是後浪漫樂派音樂家,但她也將美國民歌寫入音樂中。藉由這場音樂會,畢琦的作品與比法學派作曲大師法朗克的作品,剛好可以呈現音樂家因不同國籍與地域,而表現出迥異的音樂風格與美學觀點。 陳可嘉的鋼琴五重奏作品則呈現了當代音樂的音樂哲理。目前任教於寇蒂斯音樂院的她,在美已獲得多項大獎,現在亦是美國大學音樂協會東北分會作曲委員會主席,其由費城交響樂團演出的中提琴協奏曲《The Desires》之後,費城詢問報評論陳可嘉的作品「強烈的音樂表達帶出了無所畏懼的宣告」。今年為這場音樂會創作的鋼琴五重奏《雙路之際Between Two Roads》,是從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集《未行知路》獲得靈感所完成的作品,詩中談論選擇人生道路時的處境和心境,剎那間似乎體悟到了某種人生哲理。陳可嘉說:「寫這首作品時,原本我是在鋼琴上彈奏尋找靈感,那時剛好也在閱讀一本詩集,其中一首談論到選擇人生道路的處境和心境,詩意是黃色樹林裡有兩條分岔路,只可惜我無法同時踏上,於是佇足許久而後我走上另一條同樣的好道路此時突然領悟到,我和這次演出的5位音樂家們,不也同樣在音樂和人生的旅程中,經歷了許多故事,在多變的人生旅途中經歷很

文字|賴家鑫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17
音樂 TSO大師系列

殷巴爾重磅回歸 以經典樂曲回應國際局勢

從2019年起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的重量級指揮殷巴爾 (Eliahu Inbal),在2023年起擔任桂冠指揮,帶領TSO邁向新的里程碑。從3月起至4月將於台北、新竹、高雄帶來4套共6場的「大師系列」音樂會,並邀請國際知名演奏家共襄盛舉,在疫情之後的春天,以經典與優美的音樂與樂迷共享。 再度到台灣指揮TSO,殷巴爾大師表示很高興回來,因為他認為「台灣及TSO觀眾都是最棒的!」也同時向在記者會現場的文化局長蔡詩萍喊話,希望能夠盡快擁有樂團自己的音樂廳。 大師系列的首場演出節目為「殷巴爾與蕭斯塔科維契第13號」音樂會。蕭斯塔科維契第13號交響曲有個別稱為《巴比雅》,而巴比雅正是位於烏克蘭的城市,樂曲講述的就是二戰時期納粹在蘇聯屠殺猶太人的歷史事件。殘酷悲戚的故事,在蕭斯塔科維契手中,化為包含了控訴、幽默、譏諷等色彩的樂曲。本場音樂會將由俄國男低音格里高利.施卡魯帕(Grigory Shkarupa)、合唱指揮彭孟賢帶領的木樓合唱團及TSO近120位音樂家震撼演出,豐富的配器及人聲將營造浩大震撼的聲響。 為什麼挑選這首曲子?殷巴爾表示:「這首曲子就是對現在普丁侵略烏克蘭一個最佳的回應!」因為蕭氏在世時,就是一位在當權者面前勇於直言的藝術家,也是最佳的批判者,「這個作品裡不只有批判,也有對人類的希望的回應。」他強調:「身為音樂家也要向歷史學習!人類過往避免不了戰爭,在二戰之後直到最近,好不容易維持了一個緊繃但相對穩定的局勢,但現在看起來有點像在崩解中。這首樂曲,就是我對現在這個局勢想要回應與表達的。希望人類,尤其是台灣,在面對這個國際局勢上,都能用這個作品來表達想法。」 同場還有布洛赫寫給大提琴與管絃樂團的《所羅門》為大提琴及大型樂團所作的希伯來狂想曲,將由國內大提琴好手高炳坤擔綱。上述兩首樂曲不但是台灣難得演出的經典作品,也都與殷巴爾的猶太血統息息相關,由他所詮釋細節中的榮耀與苦難,是對和平與人性再深刻不過的呼喚。 本樂季的亮點,還有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及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偉大》等浪漫樂派經典。將來台演出的名家還有維尼奧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得主阿倫娜.芭耶娃(Alena Baeva),被譽為「帕爾曼之後最令人興奮的小提琴家」、「小提琴女神穆特接班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15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戲劇 《阮是廖添丁》為年輕世代重述在地傳奇

以女團融合魔術、影像、武打與歌舞,重返俠盜年代

廖添丁,一個對在30歲以上的世代再熟稔不過的名字,在新一代的記憶裡,卻面貌不清。誰是廖添丁?又做了什麼足以輩輩流傳?行俠仗義在今日還能喚得起共鳴嗎?2023年兩廳院TIFA節目《阮是廖添丁》由楊景翔演劇團創發,邀請跨界戲曲編劇施如芳,一併黃金製作陣容,結合唸歌、魔術、武打、布袋戲與影像,透過國台日語交錯的話音,重現日治大正時代末期的台灣常民生活風景。 從「廖添丁」開始尋找自己的根 「勇敢、義氣、感性」是導演楊景翔給出的主角關鍵字。想做廖添丁,來自自身成長經驗,「我家庭裡的女性:阿嬤、媽媽一直給我這樣的印象,所以要講廖添丁,就想要講『自己決定做什麼』這件事。」 《阮是廖添丁》故事始於民間英雄廖添丁離世多年後,3位年輕女子自組團體,以廖添丁為名,魯莽直率地介入與攪亂日治時期下的社會秩序,透過女性溫柔堅毅的視角,歌頌個體與社會體制之間的拉扯的對抗張力。這樣的設定,很對編劇施如芳的胃口,她說:「這可能是一個機會讓我可以寫血氣之勇,她們要闖盪都市、做出像廖添丁那樣的事,那就是一個天馬行空,一定要用不可思議去創造它,所以她們一定要夠年輕,好刺激喔!」 《阮是廖添丁》的創發原點來自楊景翔2019年與兩廳院副總監施馨媛隨口聊起的未來計畫,「廖添丁」3個字背後連結的,是楊景翔自小在廟口跟著長輩聽一把二胡唱唸歌,一搭台就能看野台戲歷歷在目的回憶。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至今,做過了多檔售票演出,楊景翔卻尚未在劇場裡碰觸過建立起人生價值觀的那些生命力充沛的童年民間故事。「我們學西方戲劇出身,每次說要演經典劇目,大家都會說『莎士比亞』,但我覺得不對啊,如果要演『經典故事』,那至少要做廖添丁、《三國演義》、《紅樓夢》、《竇娥冤》吧!」楊景翔充滿感性,認為:「現在就像是,在這個時期差不多準備到一個階段,應該要去尋我的根。」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09
音樂

「小島大歌LIVE」 乘載著南島故事的移動村莊

「小島大歌」是什麼?它是一個演出團隊?還是一個計畫?又或者它是一個移動的村莊,由來自南島各族群的音樂家組成,行旅世界只為了分享自己的故事。 一切都由Songline開始 「那時在廣播聽到IPCC氣候變遷報告,想到了南島之間的文化連結,就想著這樣的Songline是不是也在海洋上存在著」小島大歌計畫共同創始人陳玟臻聊起她與先生提姆.柯爾(Tim Cole)自2014年開啟的跳島錄音計畫時,提到海上Songline這想法的來由。 Songline的譯名為「歌之版圖」,也稱做「歌行路線」與「傳命路線」,指的是澳洲原住民以頌唱方式記錄自己族群的領域、其中的地貌、路徑通道,並透過口傳心授一代代流傳下來,可說是一種以歌成史的地圖書寫。2014年陳玟臻與提姆在澳洲內陸錄著一首Songline作為原住民土地所有權的證明時,聽聞了氣候變遷讓太平洋與印度洋島國陷入危境,他倆一邊回憶起萬那杜長老說的那句「我們的祖先來自台灣」,一邊想著該如何為這些美麗的文化做點什麼,就在這時,借用Songline概念以歌謠描繪出南島諸國樣貌的想法躍入了腦海,兩人毅然決然開啟「小島大歌」計畫。 夫妻倆帶著簡單的錄影音器材,開始以媲美小獵犬號探索新世界的氣勢穿梭在兩大洋諸島國間,他們會先在一島錄下某位當地音樂家的演出,再帶到下一個島讓另一位音樂家聆聽,並以自己的傳統樂器或歌謠節奏為之伴奏,如此反覆疊加串起屬於今日南島的歌,並在2018年完成第一張專輯《Made in太平洋X印度洋》,有趣的是這群透過虛擬合奏認識彼此的南島音樂家們,即將在不久後成為陳玟臻口中的「移動村莊」,踏上世界巡演之路。

文字|李時安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08
戲劇 從青春地下室蔓延的時代情感結構

《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展現記憶與幻術

面對科技時代持續加速、愈趨破碎的時間感,當代劇場導演處理時間與節奏的方法,顯然分成兩派:要不刻意放慢,以更小的維度鋪排敘事與抒情的行進;要不賦予形式或內容更繁複的面貌,加強劇場元素的動態與流動感。而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顯然屬於後者。 出生於加拿大法語區魁北克的勒帕吉,集編、導、演於一身,藝術實踐橫跨電影與劇場,常在劇場作品中運用影像的語言。他對異文化的好奇與關注,也常顯現於創作中。今年受邀來台的作品《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以下簡稱《庫維爾》),在演出形式上呈現他向來強烈的個人風格:精心設計的舞台裝置,燈光與投影巧妙的搭配,創造一個個不斷流轉的空間,帶領我們進入今不復存的1970年代魁北克市郊小鎮庫維爾。《庫維爾》一方面延續他長年自導自演的獨角戲命題,另一方面也是他持續轉化個人成長經驗,讓故事幻化為特定時空之情感結構載具的嘗試。

文字|余岱融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03
戲劇 想演好戲,請先掏出你的內臟吧!

故事工廠《天后》 驚悚上演娛樂產業內幕

即將迎來成軍10周年的故事工廠,2023年開春第一檔新作,即端出由團內鬼才編導黃彥霖首次挑戰在大劇場框架裡經營的黑色懸疑新作《天后》,正面迎擊劇團老觀眾的看戲習慣。 過去故事工廠擅長溫馨親情與喜劇路線,而編導黃彥霖時常透過翻轉型短劇小品討論觸碰到社會倫理邊界的暗黑想望,團隊為了這次驚悚類型的大劇場嘗試,特別邀請重量級劇場與影視雙棲演員楊麗音擔綱劇中靈魂人物「夏琳」,並找來影視出身的黃河與袁子芸分飾男女主角,搭配劇場一眾亮眼實力派演員卡司,在這齣以台灣流行娛樂產業為背景的製作中,利用汲汲營營想成名的年輕一輩,與已然成名卻難以回頭的巨星,雙線主軸彼此在人生抉擇上的映照與鏡射,在命案、綁架與職場霸凌等殘酷且粗暴的行動裡,一步步揭開角色在暴力下包裹的脆弱,窺探徘徊於人性深處幽微的、亟欲被關照的被愛慾望。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01
舞蹈 莎倫.伊爾「愛的循環三部曲」最終章

《心碎蠻荒之旅》 情感群相的蒙太奇

以色列編舞家莎倫.伊爾(Sharon Eyal) 及舞團L-E-V曾在2017年將作品《強迫症之戀》帶來台灣,後續又繼而創作《愛,第二章》,這兩支作品互為表裡,藝評人詹育杰在《PAR表演藝術》第320期形容「《強迫症之戀》將瘋狂的激情與強迫症相互碰撞,《愛,第二章》則質疑現代孤獨,以及人與人之間缺乏連結的必然結果。」而今三部曲的最終章《心碎蠻荒之旅》將為這個系列畫下完結。《心碎蠻荒之旅》像是情感群相的蒙太奇,在踽踽前行的路上獨自回味。

文字|林農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2/22
音樂 2023 KSAF高雄春天藝術節

擁抱視覺、聽覺及味覺的三重享受

2023年,高雄春天藝術節(Kaohsiung Spring Arts Festival,簡稱KSAF)邁入第14年,並在疫情趨緩解封後,帶來全新氣象,共35檔、超過70場次的精采節目,除了台灣團隊,更久違地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表演工作者。節目內容也更加多元,有經典傳統,也有創新跨界,雅俗共賞。 「草地音樂會」一直是KSAF最具指標性的音樂類節目。2009年初、KSAF正式出發的一年前,高雄市交響樂團以《譚盾經典交響》開啟草地音樂會的序幕,上半場的《臥虎藏龍電影與二胡協奏曲》,以電影片段搭配現場樂團演出,頗受好評,開創台灣影音音樂會之歷史,可說是後續KSAF每年人氣高居不下、造成搶票風潮的代表性節目之前身。今年高雄市交響樂團將在3月初帶來兩檔4個場次的草地音樂會,有全版電影的《史瑞克2》及100部台灣電影精華的「影.響 台灣II」。更令人期待的是,在疫情過後,草地音樂會終於重新開放飲食!在星空下鋪上野餐墊和三五好友席地而坐、自在飲食,再加上音樂及影像的交織融合,絕對是視覺、聽覺及味覺的三重享受!

文字|張偉明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