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camping asia:《我是紅》
2023/11/21 19: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2023年Camping Asia即將於11月20日至12月1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展開,除了豐富的課程、工作坊之外,亦帶來11檔結合舞蹈與各種藝術形式的表演節目。開幕作品為肯亞藝術家萬吉魯.卡穆尤(Wanjiru Kamuyu)的《我是紅》(Portraits in red),將於11月21日演出。
生於肯亞內羅畢的萬吉魯.卡穆尤,16歲時隨母親移居美國,擁有費城天普大學MFA(表演、編舞、教育)學位,並在紐約展開藝術職業生涯。2007年起在法國國家舞蹈中心支持下,她長期在法國進行創作。如此特殊的雙重文化背景與跨越三大洲(非洲、北美、歐洲)的多元文化生活,讓卡穆尤對於當代社會裡不同文化之間對美的定義,和對身體的既定印象有著敏銳的觀察,亦成為她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如2015年《相遇的那一刻》(At the moment of encounter,2015)即透過意象化的手法,探討當代社會中不斷變化的身體內部景觀與外部能量衝突。

《我是紅》的靈感來自卡穆尤2005年的獨舞作品《螺旋》(2005/2013),邀請同樣來自非洲的羅賓.奧林(Robyn Orlin)擔任戲劇構作重新編創而成。而羅賓.奧林也是今年8月臺北藝術節中帶領「動動舞舞團」來台演出《我們腳踩無敵風火輪,五光十射你的路,與魔鬼共舞在1820》的編舞家。
在《我是紅》裡,卡穆尤以鮮紅色成為整支舞作唯一的色彩,藉由鮮紅色布幔描繪出一幅自我肖像畫,同時對當代社會提出質問:美的標準為何、是誰的審美標準,以及關於女性身體物化/異化和受制於種族和社會所塑造之審美觀的質疑。紅色,向來給予人一種刺激、強烈的視覺。紅色,也是血的顏色,它能象徵生命之源與自由,也能象徵暴力與攻擊。作為一種色彩,紅色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因為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或者社會風俗習慣的制約,進而影響人們對於色彩的原有印象。正如美一樣,所有的美皆是被定義而來。

鮮紅色布幔在舞作中既是道具,也是服裝,很值得觀察和品味。舞作開始時鮮紅色布縵大面積地覆蓋在舞台與人體之上,搭配昏暗的燈光,彷彿母親的子宮,也彷彿是深海。隨著時間的推移,布縵時而像是人體的肌膚般是身體不可或缺的部分,時而像是服裝成為身體的展示、包裹與武裝工具。有時則像是身體的延伸,引導觀者開展諸多關於身體的想像。當你以為似乎看到傳統認知中的時尚審美時,又立即被卡穆尤打破,或者以詭譎姿態挑釁你原先身體想像。
對卡穆尤來說,當代舞蹈的身體語彙根植於舞踏豐富且變化多端的動作技巧,與非洲大陸和離散僑民的舞蹈影響,因而,如何在身體中體現這樣的存在狀態,成為卡穆尤重要的編舞語法。因此,在《我是紅》裡,偶爾會看見誇張的戲劇性手勢與臉部表情,也會看見好似舞踏的身體質地,或是從非洲舞蹈身體質地淬煉出的符碼語言。這同時也呼應了卡穆尤自身的多元文化背景脈絡。
全球化的資本經濟市場使得消費型大眾文化深刻影響民眾生活,經由時尚文化、影視文化帶起的審美模式,幾乎主導了民眾對於美、對於身體的認知與想像。卡穆尤呈現的各種身體姿態之間,流露出的是對這個體制的抵抗,以及試圖挑戰根深柢固的美麗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