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空間《長鏡頭》 兩種觀點凝視生命歷程
長期和不同國際編舞家合作的舞蹈空間,風格變化多元;春天才剛跳完/玩高能量日系搞笑作《月球水》,接著分別與西班牙、澳洲編舞家合作,在秋天抒情推演《長鏡頭》,企圖帶領觀眾在同一個晚上,自兩種相異的創作觀點,一起深情凝視人類的生命歷程。
長期和不同國際編舞家合作的舞蹈空間,風格變化多元;春天才剛跳完/玩高能量日系搞笑作《月球水》,接著分別與西班牙、澳洲編舞家合作,在秋天抒情推演《長鏡頭》,企圖帶領觀眾在同一個晚上,自兩種相異的創作觀點,一起深情凝視人類的生命歷程。
莎妹劇團導演Baboo,繼《給普拉斯》之後再度和劇場演員徐堰鈴合作,以意象化手法,詮釋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劇本《四重奏》。《四重奏》以法國小說《危險關係》為藍本,兩位演員分飾四個角色,玩著角色扮演的遊戲,著重在性別顛倒的扮演趣味,以及以愛情中情人相互折磨凌遲為比喻的政治角力,突顯了愛情世界中慾望與權力的對立與競爭,犀利地嘲諷愛情的本質。
在國內擁有一票死忠戲迷的中國國家京劇院,這回來台不只演老戲,該團與山西省京劇院聯合演出,由山西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伴奏,去年入選「藝術精品工程」,描述山西晉商創業故事的新編京劇《走西口》,將以兩百人的大陣仗,原汁原味呈現這齣「交響京劇」!
NSO馬勒系列的第二場音樂會「天上人間 馬勒第四」,除了有身兼小提琴家的名指揮克里斯多夫.波彭、國內出色的新秀女高音林慈音,還有特邀的新秀小提琴家陳銳。陳銳於二○○九年獲得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被視為音樂界的「台灣之光」,這次首度回台與交響樂團合作協奏曲,將以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展現他的傑出琴藝。
一位早慧的藝術家,是如何面對與其生命年齡不對等的靈魂掙扎,以及不斷對外抗詰的自我辯證,這是包裝在宛若童話寓言的瑞士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其內在的哲學思維。片中飾演主人翁維多的泰歐.蓋爾基(Teo Gheroghiu),本人就是位如假包換的少年鋼琴家。這位十七歲的翩翩型男即將於本月首度來台演出,其真實人生的音樂經歷其實比電影更充滿奇蹟。
今年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如往年在十月登場,這次揭開序幕的是戲劇類的創作,有已是第三次獲選的陳雪甄、近年來表演突出的魏雋展、曾入選雲門流浪者計畫的徐灝翔與去年入選的姜睿明,四人分別展露獨特的劇場創意!
「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由8213肢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孫梲泰策展,邀請朱星朗、李名正、詹天甄、姚尚德、方凱馨(Casey Avaunt)等五位中、新生代表演者,各自以創作回答「十年後的身體觀」。參與者涵蓋了編舞者、接觸即興舞蹈家、默劇演員,企圖從多元的面向尋找肢體表演的可能性。
二○○六年時,由禪門公案:「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發想,台北民族舞團推出了禪風舞劇《拈花》。今年十月全新推出的《拈花Ⅱ拈花微笑》,除了藝術總監蔡麗華與胡民山、蕭君玲再度攜手,更結合了多媒體影像,高科技與宗教哲思間如何對話與發酵,讓人在禪機處處中充滿無限期待。

鄭清文的小說雖然往往是通俗情節、寫實外觀,但最精采的,其實是人物的內在波濤。例如〈清明時節〉,丈夫的兩個女人上山掃墓的兩種心路,一前一後,巧妙極了。〈苦瓜〉寫的也是外遇,戲劇性較濃烈,還有法庭戲,但最吸引人的也是妻子的內心戲。一九八○年代台灣文學改編電影的浪潮中,鄭清文竟被忽略,就知道他的小說不是那麼容易用影像呈現出高度的。 吳念真在推展《人間條件》之餘,以他累積的劇場能量,活化前輩的小說瑰寶,值得感佩。他如何將鄭清文拿手的內在經驗具體呈現在劇場中,也讓我十分期待。在新生代導演沈迷新科技與跨領域時,以紮實的人情世故成就的劇場,更顯可貴。 十年前皇冠曾製作五位小劇場導演的「台灣文學劇場」,南風劇團這兩年也改編了葉石濤的《簡先生》。不過這次綠光的演出更具規模,若能誘引起新一波熱潮,讓更多人一讀鄭清文,善莫大焉。 文字|鴻鴻 詩人、電影暨劇場導演 不要迷信什麼世界排名第九的樂團,也無須執著於誰是匈牙利音樂代言人,單純從音樂角度來期待這場演出,就足以令人興奮。這不僅是國際級的名家表演,也可視為一場進階級的音樂饗宴(終於不只有德奧曲目了)。伊凡.費雪與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在這次亞洲巡迴所排出的巴爾托克《羅馬尼亞舞曲》和《管絃樂協奏曲》,前者是短小精悍、暢意酣然的民族組曲,後者則是窺探這位偉大匈牙利作曲家的最親民經典。 但是,音樂會若如果沒有話題性,還是不足以吸引觀眾。我很好奇指揮家費雪如何在不到三十年時光,便把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提升到頂尖的地位?而且通常冠上「節慶」字樣的樂團,多是臨時湊齊的編制,費雪與BPO是怎樣創造出所謂的「匈牙利傳奇」?再憑這一點,就該親臨現場目睹兼耳聞。而加上正在國際樂壇炙手可熱的克羅埃西亞鋼琴家拉錫克,合作演出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也是這場音樂會「附贈」的驚喜。 如果有一朝,台灣也有像費雪所規劃的「驚喜音樂會」這般,事先不公布演出曲目便能賣出滿座,那我們的音樂欣賞水準也將讓人驚喜了! 文字|林伯杰 金革唱片研展企劃處協理

想看一齣表演可能只是因為霎時被街角的海報打動,有時因緣卻埋藏得很深。 對「偶」的興趣其實開始於電影,侯孝賢的《紅氣球》。片中,茱麗葉.畢諾許飾演一個以表演偶戲維生的母親,操弄著偶,變幻各種語氣為偶發聲。在電影中也上演了一齣偶戲,取自元曲《張生煮海》,男主角為娶得海龍王的女兒,把海水一瓢瓢煮乾。多麼動人的羅曼史啊!當下就烙印心中。 二○○九年底,詩人夏夏以這個故事為雛形,在景美的土地公廟前搬演《煮海的人》。這次的合作對象正是「飛人集社」,一個從偶戲出發的表演團體。我想起幾個月前才看過他們的《逐鹿》,深深震撼於劇中穿插的偶戲:偶和光影間的對話、偶和操偶者之間的深情款曲,美得不像話,讓向來喜歡真人演出勝過卡通玩偶、一直迷惑於既然有「我」為何還要用「偶」演出的我,第一次見識到偶劇的魅力。 十月份「飛人集社」將再演今年七月才首演過的《魚》。這次,有偶、有陳建騏的音樂,還有新生代台灣劇作家的劇本。這是另一個要去看的原因,我們太容易被莎士比亞、貝克特、亞瑟.米勒等吸引,但總是忘了如果不給本地劇作家發表機會,就不可能會有自己的易卜生和契訶夫。再加上表演場地是華山文化園區的果酒禮堂,帶有現代化工業遺跡滄桑感的華山,相當適合作為這類多媒體複合型表演的背景。 這是個梗舖了很久的推薦(希望讀者還沒有轉台),但我誠摯推薦「飛人集社」這個小型劇團。 文字|王若璇 在校園中主修文學,在社會大學裡轉換跑道進入視覺藝術圈,不忘在生活中擠出時間、出入於表演藝術所建構出的虛虛實實間。常在須臾的快感和永恆的追求之間徘徊,就像掙扎於愛情的你濃我濃跟人生的宏大藍圖一般,非常不乾脆且貪心的人。
即將「超未來」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中演出,由廣藝基金會委託北藝大創作的《萬有引力的下午》,企圖從表演文本出發,探索科技在當代劇場的各種可能。《萬》劇由王嘉明執導,林如萍與姚淳耀主演,劇情呈現的是網路媒介與世代之間的互動和人際關係,全劇共有八個傘狀的片段,環環相扣的主題,各自相互連結,但又可以獨立成篇。
林文中舞團「小」系列的第三號作品,剛好就是三個「小」推疊起來的《尛》,也剛好是三個熟男:編舞家林文中、藝術家姚瑞中及劇場導演李建常一起玩積木玩出來的微型劇場舞作。演出中,舞者不斷玩著圓柱體與方體的積木,將積木化為船隻、河流、街景、走秀台、機器人等等,童趣與人性化的自然動作隨之而出,舞作充滿日常性、幽默與想像力。
以傳統絲竹樂器演奏爵士樂的絲竹空樂團,今年是成果豐碩的一年,不但專輯《紙鳶》獲得演奏類最佳專輯獎,團長彭郁雯也獲得「最佳專輯製作人獎」,還要代表台灣出訪進行文化外交。一路走來,絲竹空的演出形式沒有太大的改變,但對音樂材料的追求卻從未停止更新。歷經北管、客家、京劇等嘗試,今年的音樂會再以「旋轉」為主題,加入「電」音的元素,試圖將傳統樂器爵士化的疆域再度向外拓寬。
看演出不一定得踏入劇院或音樂廳,各式各樣的空間,都可能與表演藝術相遇,給你莫大的驚喜!「新北市藝術節」的「環境劇場」系列與飛人集社策劃的「超親密小戲節」,不約而同地將焦點放在日常性表演空間的開發與運用上,觀眾幾乎只要步出家門,便可以和藝術不期而遇。
為了慶祝台灣絃樂團二十歲,不僅團長鄭斯鈞將親自上台,曾任台灣絃樂團的首席及團員的小提琴家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任彭廣林、台南藝術大學小提琴教授林暉鈞、小提琴家何信宜、客席指揮家林天吉等紛紛受邀回娘家、輪番上陣演出。而重頭戲就在下半場皮凱森的獨挑大樑,將演出十九世紀法國小提琴的經典曲目。
明華園睽違四年的經典「八仙系列」,繼長達六小時的《何仙姑》之後,將推出新作《曹國舅》,為「八仙傳奇」系列劃下句點。本劇仍由明華園三大台柱孫翠鳳、陳勝在與鄭雅升演出,劇情錯綜複雜,主旨正是在勸人為善,強調「福雖未到,禍已遠離」。
稻草人舞團最新作品《鑰匙 人.The Keyman》說的是人類內心潛藏的各種負面感受,展現現代人類內心痛苦和矛盾。藝術總監羅文瑾,透過生活中觀察人、事、物細節,決定以家庭為概念出發,不同於純肢體的舞蹈表演,也不如戲劇那般設定故事的發展細節,舞者將以肢體傳達情緒,盡可能用動作引導表情,使用人們生活中的小舉動,發展出一連串的舞蹈動作。
去年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順利在立法院通過,今年也就成為台灣的「文創元年」。除了日前已完成「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BOT案的簽約,十月文建會也將在華山創意園區舉辦首屆的「華山起藝2010華山藝術生活節」,期待能長期經營為表演藝術市集,擴大表演團隊的市場能見度。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請他一談舉行「華山藝術生活節」的想法與願景,以及近期文建會在文創政策上的規劃方向。

想看這次藝穗節頑筑舞笈的《握握手》與熱潮身體探索工作坊的《FIX》。兩者都是本屆藝穗節舞蹈類的再訪藝術家。 觀賞藝穗節,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於百家爭鳴的生猛中,常常可意外看到蠻好的作品。去年頑筑的《禮物》,便是在滿座後擁擠的咖啡室地下間,看到的簡單、感人的兩人呈現。雖是藝穗節,卻是在新竹成軍有年的半職業團體。該次的幕後技術人員中,也多有台北嫻熟的劇場界人士。卻依然呈現出難得的單純、赤誠,令人回味無窮。而前年初試啼聲的《海龜的熱潮》,卻是就讀舞蹈院所的朱蔚庭第一次展示編舞能力及劇場設計的嘗試。在牯嶺街簡單的空間裡,指涉豐富的影像、劇場、音樂、文字、舞蹈的結合頗具整體性,令人印象深刻!而先期明信片、DM宣傳在設計與散發上的努力,也看得出是個全面性的演出自我操練! 此次兩位的重返,都不再是陌生或青澀了。會是什麼樣的面貌?非常期待!另也非常想看北藝大獲得授權重建的福克旺學校的創辦人庫特.尤斯(Kurt Jooss)在舞史上的名作《綠桌》Green Table,看看一九三○年代德國表現主義的前衛,在今天的舞台上,會是怎麼樣的一番感受?
文字|菲立普,任職TVBS新聞顧問 社會亂象,人生無常,只有進了劇院,燈暗了,幕拉起,專心無旁鶩,享受創作者帶來的震撼、歡笑與淚水。 數年前第一次看金枝演社的《浮浪槓開花》,驚然發現音樂劇早已在台灣發展多年了,而且精采度不比國外差,尤其加上誇張的肢體動作,懷舊的歌曲包裝,笑死人不償命的對白,讓人在演員謝幕時興奮地用力鼓掌,更叫人哼唱著走出劇場。九月的最新作品《大國民進行曲》,相信除了延續創意、輕鬆、懷舊的風格之外,以日本投降但還要矇騙小兵繼續為皇軍效力當主幹、似乎在說政治是騙人的藝術、老百姓都是被犧牲的、真實與謊言之間、不知還有啥驚豔的內容?令人期待與推薦!

繼賴聲川《如夢之夢》、莫努虛金《浮生若夢》等長篇巨構,今年臺北藝術節的《眾聲喧嘩》將以八個半小時的長度挑戰台灣觀眾的看戲底線,所幸該劇導演是最會說故事的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眾聲喧嘩》將演出跨越歐美兩洲、時間經歷七十年,發生在九位演員身上的九段人生故事,勒帕吉在劇中大玩「聲音秀」,也將展現他最擅長的舞台場面調度,看他的戲想睡著,恐怕沒這麼容易!
編舞家古名伸新作《亂碼2010》將在十位表演者包含九位舞者與一位音樂家的共同即興編創下展開一場場無法預期未來的挑戰,有如一個球隊,如何傳接球,如何出招接招;不說故事,但在非語言的肢體動力行為中,卻照見濃縮版的人生,舞者上演的可能是愛情、事業、家庭、自我等林林總總,觀眾亦可在觀看中搜尋線索,編製自己的故事。
今年邁入第四屆的「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依舊邀請多位來自國際知名芭蕾舞團的舞星來共襄盛舉。這回除了依然有精采的經典舞碼中的雙人舞演出,更將展演六支首度在台灣演出的現代芭蕾作品,展現芭蕾舞的多元和豐富。
由舞工廠舞團舉辦的「台北踢踏節」,將邀集紐約、東京、台灣的踢踏好手齊聚一堂,透過研習營、講座、即興之夜和《節奏,大放異彩》四個部分,帶給民眾自由奔放的美式踢踏盛會。同時演出也首度移師高雄,南台灣也可以看到美式踢踏的自由奔放!
《漣漪效應》說的是現代社會中廣泛的人際互動效應:人人希望擴散自身的資源和力量,發展出不斷擴散的臉書網絡、不斷擴張的媒體形式能量互相撞擊,卻也互相消融。肢體語彙包括不拘流派的現代舞動作,講求「銳利」與「分解」;武術的彈腿、馬步、翻滾;街舞的breaking、popping、wave;民族舞的S型三道彎的角度運用。孫梲泰以free style的表現手法,將之融合成海綿。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