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大利街頭智者劇團以一只皮箱演出的《擁抱》。(飛人集社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日常生活場景 無處不表演

「新北市藝術節—環境劇場」「超親密小戲節」貼身上演

看演出不一定得踏入劇院或音樂廳,各式各樣的空間,都可能與表演藝術相遇,給你莫大的驚喜!「新北市藝術節」的「環境劇場」系列與飛人集社策劃的「超親密小戲節」,不約而同地將焦點放在日常性表演空間的開發與運用上,觀眾幾乎只要步出家門,便可以和藝術不期而遇。

看演出不一定得踏入劇院或音樂廳,各式各樣的空間,都可能與表演藝術相遇,給你莫大的驚喜!「新北市藝術節」的「環境劇場」系列與飛人集社策劃的「超親密小戲節」,不約而同地將焦點放在日常性表演空間的開發與運用上,觀眾幾乎只要步出家門,便可以和藝術不期而遇。

2010超親密小戲節

10/1~10  台北市 師大、永康、公館等區域

INFO  0985-629-066  www.wretch.cc/blog/flyinggroup/628841

 

新北市藝術節—環境劇場

即日起~10/23  台北縣板橋、中和、淡水等地

INFO  www.xinbei-arts.com/index.html

想像一下,咖啡廳、客廳、地鐵站、火車車廂、古蹟廢墟、戶外廣場……這些日常生活場景都成了表演的空間,那會是什麼樣的風景?以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為例,這座徒步走完一圈僅需一小時的小城,每到夏天就會有上百齣規模不一、形式各異的表演節目在這裡發生,城內外近百處你能夠想到的表演場所,可能是宮殿,可能是修道院,可能是貴族宮邸的庭園,也可能是河畔、街道、學校操場的任一角落,無所不在、無處不演。今年,「新北市藝術節」的「環境劇場」系列與飛人集社策劃的「超親密小戲節」,不約而同地將焦點放在日常性表演空間的開發與運用上,觀眾幾乎只要步出家門,便可以和藝術不期而遇。

劇場導演鴻鴻表示,六○年代,美國劇場理論家理查.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歸納、總結出「環境劇場」(Environmental Theater)的概念,從此啟發了藝術家的無限想像。透過「環境劇場」的鏡片,創作者會發現到處都可以是劇場——甚至是比專業劇院更讚的劇場。而表演的出現,也讓觀眾以不同觀點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空間,從實用的眼光轉換成審美的眼光,從而更喜愛、更珍惜我們現有的環境。不去大費周章在劇院搭建場景、演完又毀棄,而儘量利用現成的環境資源,環境劇場於是也是更環保的藝術行為。

新北市藝術節環境劇場  表演就在你身邊

今年「新北市藝術節」的「環境劇場」系列,將有十個表演類型迥異的節目,在都市的不同空間發生。其中較引人矚目的演出,包括年初以《1875》拿下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er)全球舞蹈影片比賽大獎的新銳編舞家周書毅,直接演出在人潮穿梭來往的火車站,舞者模擬旅客,穿插在行人當中,忽然在〈波麗露〉的樂聲中,跳起舞來。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去年在景美人權園區演出的《2012》,此次將為板橋435藝文特區打造全新版本,結合東西方靜心及表演藝術,以戲劇、舞蹈、多媒體、吟唱、擊鼓等多元化呈現,循序漸進地走入劇場異次元,讓表演不僅是表演,更是一場百人靜心的儀式。

被譽為「台灣舞蹈界新生代第一把交椅」的布拉瑞揚,為十三行博物館創作出全新專屬的夏日狂想舞作,並由「聲動樂團」的Mia & Scott擔任演奏,以綿延的人聲、動人的彈奏、激昂的打擊樂,佐以夏日午後的微風及草地,與布拉瑞揚的舞蹈精神交互輝映。此外,聲動樂團在淡水漁人碼頭觀海廣場演出「心的航行」、水田部落在深坑兒童遊戲場的「深坑藝術行為馬拉松」、沉默馬戲團在中和八二三紀念公園創意廣場的音樂會「生存於抵抗的圓舞曲」、將偶戲帶入三峽當地特色商店的飛人集社「小小玩意兒匯演戲」,表演共和國在淡水捷運站周邊廣場演出的「私被Show」,也都將讓觀眾對表演藝術有嶄新的體驗。

除了國內節目,更值得一提的是,藝術節將邀請美國環境劇場大師麵包傀儡劇團操偶師與「大開劇團」團長劉仲倫舉辦為期五天的工作坊,最後的演出呈現將號召社區民眾一起遊行,並移至開放空間進行節慶劇。全劇採用三段形式,講述美好家園受外力破壞後復活的歷程。演出過程僅使用現成的燈光舞台,訴求藝術與自然環境結合一氣的環保概念。

超親密小戲節  小小空間中的大驚喜

走進台北市,由偶戲工作者石佩玉策劃的「超親密小戲節」,以把偶劇帶出劇場之外為概念發想,在公館與師大一帶的小店,集結來自美國、義大利、荷蘭與台灣的專業偶戲工作者,與裝置、音樂、舞蹈等不同領域創作者跨界合作,發展出九齣迷你精緻的現代偶戲。石佩玉說,每個演出都在不一樣的空間發生,小小的場地只能容納二十五觀眾,觀眾不僅得移動腳程才能欣賞完九場演出,和偶戲表演近距離親密接觸,更是一趟超乎想像的驚奇之旅。

「透過『操作』讓『無生命之物』可以表演,就是『偶』。」石佩玉表示,這次的策展除了在表演空間的開發之外,也想突顯偶劇開闊的可能性,因此每齣戲在質材、元素的選擇上,都企圖呈現複合型態。例如義大利街頭智者劇團以一只皮箱演出的《擁抱》、來自美國的凱爾.洛夫結合影像與影偶的《未來情書》、荷蘭藝術家伊蓮娜.拉羅斯《離開水的魚》的拼貼造型偶,甚至國內藝術家運用空間物件、裝置、光影、剪紙等媒材,都打破了一般觀眾對於偶戲的傳統想像。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從歷史空間到私人公寓  環境劇場展現多元可能

在台灣,帶有歷史感的古蹟與建築物是最吸引劇場創作者的迷人環境。一九八七年,賴聲川導演在中影文化城的四合院中執導貝克特的荒謬劇《落腳聲─古厝中的貝克特》,大獲好評。同一年,王墨林策畫了《拾月》,聯合三個劇團在海濱廢墟演出。十年後,「金枝演社」闖入廢棄的華山酒廠演出《古國之神─祭特洛伊》,之後又在淡水滬尾砲台演出《山海經》、在小白宮演出《仲夏夜夢》,一再為歷史空間帶來傳奇色彩。「台南人劇團」則曾在台南的延平郡王祠演出希臘悲劇《安蒂岡妮》、在億載金城演出希臘喜劇《利西翠妲》,除了歷史空間,一間公寓也可以成為表演場地。二○○九年,再拒劇團的「居+:北新路二段80號4樓」展演直接帶觀眾穿越第四面牆,在狹小公寓的不同角落,與表演者互通聲息,品嚐五道家庭習題,梳理人與人、人與空間的記憶。其中,劇場演員藍貝芝的《無枝》今年也脫離了公寓聯展的居家空間,持續在不同的非劇場空間上演,深入探索移工族群的生活議題。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