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女神慕特 導覽《四季》美景
享譽全球,屹立樂壇三十餘年的小提琴女神慕特,向來以其醇美音色與嚴謹氣質為樂迷所稱道,而身受多位大師親炙教誨的她,更不吝於提攜後進,不但成立基金會獎助年輕音樂家,更常與新人合作演出,提高新人的曝光度。這回,她也將帶著由一群年輕音樂家組成的特隆赫姆獨奏家樂團,為台灣樂迷帶來巴洛克的經典之作、韋瓦第的《四季》。
享譽全球,屹立樂壇三十餘年的小提琴女神慕特,向來以其醇美音色與嚴謹氣質為樂迷所稱道,而身受多位大師親炙教誨的她,更不吝於提攜後進,不但成立基金會獎助年輕音樂家,更常與新人合作演出,提高新人的曝光度。這回,她也將帶著由一群年輕音樂家組成的特隆赫姆獨奏家樂團,為台灣樂迷帶來巴洛克的經典之作、韋瓦第的《四季》。
將千年傳統樂器與天籟般的歌聲相結合的烏克蘭班多拉美聲樂團即將訪台演出,帶來的正是烏克蘭獨有、最古老的一種傳統彈撥樂器「班多拉」,這種樂器的造型特別,屬於魯特琴類,但擁有六十三根弦,可以表現的曲目十分寬廣。
《大長今》音樂劇由打造電視劇的MBC電視台授權韓國PMC公司製作。PMC來頭不小,韓國知名音樂劇場《亂打》Nanta秀便出自其手,電視台找上PMC,顯見他們對《大長今》國際化的期待,依照電視劇在亞洲各國的高收視率,音樂劇絕對有前進台灣、大陸、馬來西亞、日本的潛力。PMC以三年時間,耗資六十億韓圜(近兩億台幣)進行製作,將電視劇五十四集的精華濃縮成兩小時四十分鐘的音樂劇。
享譽歐陸的比利時尼德劇團,將首度訪台,演出編導詹.洛華茲的代表作《伊莎蓓拉的房間》。這個作品由詹.洛華茲自編自導,寫的是他家族的故事,也是紀念其父之作。透過女性主角伊莎蓓拉,在房間中追憶一生,也讓觀眾回顧二十世紀的歷史記憶。透過越洋訪談導演洛華茲,讓我們更貼近創作的原點。
王嘉明表示,過去許多《羅茱》演出版本,演員的表演多半穿戴著成熟假象的外衣,自以為深情的做作,自以為清楚的詮釋,表演本身卻和原劇意義背道而馳。他以「獸」的角度切入,企圖釋放那股流竄在年輕人血液中,還未被文明壓抑的神祕本能,召喚在重要的愛情經驗中,慾望或是一種粗糙但真誠的能量。
曾為文提過,歌德的經典劇作《浮士德》是自己有朝一日必得挑戰的鴻鴻,終於到了要正式「宣戰」的時刻!曾以科幻風導過白遼士歌劇《浮士德的天譴》,鴻鴻這次把重心放在向來被視為抽象難以解讀的第二部,期待藉《浮士德》,將更多現實議題收進劇場的胃納。
台灣很小,卻也很大,因為你可以在這個蕞爾之地感受全球的脈動。 2008之初,從舞蹈春天系列,到國際劇場藝術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好手們輪番上陣,令人目不暇給。延續這樣的「國際」風,本月底也有三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打擊樂節」即將華麗登台。來自全球的十組演出團隊,集結在台灣,於國內北、中、南等地,展開為期八天的演出活動,如此浩大的打擊樂盛會,怎容錯過?法國的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Les Percussions de Strasbourg)、匈牙利的阿瑪丁達打擊樂團(Amadinda Percussion Group),都是打擊樂節的熟面孔,相關的演出或出版品也都享譽國際;來自日本的木琴界教主安倍圭子(Keiko Abe)更是赫赫有名;此外並邀請了奧地利的進階(The Next Step)打擊樂團、墨西哥的譚畢哥(Tambuco)打擊樂團、荷蘭的皮可沙打擊樂團(Percossa)、美國的紅魚藍魚打擊樂團(Red Fish Blue Fish)、西班牙的大鼓打擊樂團,以及以色列的皮卡杜擊樂二重奏(PercaDu)等表演團隊。在主辦單位台灣的朱宗慶打擊樂團用心之下,相信節目精采可期。 心動了嗎?一起來場打擊樂盛宴吧! 文字|王盈之,台北打擊樂團團員,常以不同角色穿梭於各類演出場域。生活忙碌卻平均每週都欣賞表演,因為那是重拾活力的秘訣。立足於音樂,放眼於藝術,認為唯有知己知彼,藝術的呈現才能更貼近美的本質。
很明顯的「旺季」來了!如果要驗收國內戲劇與舞蹈創作者的成果,五月實在是個好機會,但這也是驗收市場承載量的殘酷時刻。 舞蹈方面我特別期待林向秀和王維銘合作的《光的另一邊》。他們兩人之前在實驗劇場發表過的雙人舞片段,刻畫中年男女的情感生活,緊湊、入微、張力與趣味十足,並展現了年輕創作者欠缺的成熟況味。這次加入兩名年輕舞者,應有更大幅度的表現。舞蹈界盛行跨界風多年,但最後累積下來的還是從身體出發的紮實編舞家。林向秀的舞作再度驗證,對人生的體會有多深刻,藝術即有多動人。 劇場方面我最期待比利時尼德劇團《伊莎蓓拉的房間》。此團成名逾二十年,這齣作品既狂野又博學,展現對生命、對歷史的豐富見解,形式也多元。導演從父親遺留下來的五千八百多個各式收藏品發想,這種「物件」詮釋世界的題材,前有彼得.葛林納威《代表世界的100件物品》,近有香港前進進劇團改編董啟章小說的《天工開物》,可惜我們都無緣得見。這次要記得來開眼界。
四月是屬於孩子們的月份,就算景氣差、物價高,孩子們的成長仍然不能忽略,藝術在他們的童年更是不能缺席。本刊特別精選介紹本月精采的兒童劇與親子音樂會,讓辛苦的父母們可以帶著孩子,一同隨著表演返回童真,輕鬆一下!
應新象文教基金會之邀,不同世代的三位傑出長笛音樂家:葛拉夫、艾咪.波特與洛依克.許奈德,將於四五月間訪台,為台灣的長笛愛好者帶來三場精緻的長笛饗宴。其中波特與許奈德的演出,將由本地鋼琴家徐嘉琪、湯婉君擔任伴奏,並有本地長笛家馬曉珮及陳雅菁一起合作二重奏,藝術交流的意義非凡。
閉上眼睛欣賞,彷彿聽到歌聲和數種樂器的演奏,但睜開眼睛時,看到的卻是b vocal的五位歌手在台上歡快地盡情歌唱。沒有任何「樂器」、沒有任何「伴奏」,靠的只有變化萬千的人聲。無怪乎此團體的名稱並非「合唱團」,而是「人聲樂團」。
歷經二十一年的淬煉,NSO國家交響樂團將由絃樂各聲部首席領軍,以既有的超高默契及豐富的演奏經驗,向愛樂者宣告「首席絃樂團」的誕生。創團音樂會除了邀請作曲家李哲藝創作《絃舞》一曲,以接近年輕人熟悉的「熱門舞曲」概念來展技之外,更有兩廳院董事長、鋼琴家陳郁秀女士支持,親自與樂團合作莫札特第十二號鋼琴協奏曲給予祝福。
出身音樂世家的費雪狄斯考,曾與小澤征爾、杜拉第等合作,豐富的演出經驗與曲目,令人對他接下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準音樂總監」後的表現相當期待。集中於四、五月份的「準音樂總監系列」中,費雪狄斯考與北市交的四場音樂對話「MUTATION 變奏 Veranderung Variation」將為觀眾們闡述他的東方觀點。
旅居海外多年的知名台灣作曲家蕭泰然,始終致力於將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創作,二月底時才由NSO演出他的名作《一九四七序曲》,這個月則有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推出他的作品演奏會,讓聽眾透過樂音,更理解這位為台灣發聲的全方位音樂家,一生為音樂付出的熱情與浪漫!
林向秀與前雲門舞者王維銘再度攜手共同編創《光的另一邊》,舞作從恐懼發想,探索生命路途的種種光亮與幽暗。兩位編舞家挑戰身體慣性,互相幫彼此編作獨舞與雙人舞,藉由對方的眼睛,看到不同的肢體,改變動作型態,找到新的自己。
創作資歷超過半世紀,年逾八十的舞蹈大師劉鳳學,為台灣的現代舞留下多樣多彩的藝術資產。這次新古典舞團演出的「民國四十六年」,將展現不同時期的劉鳳學舞作,想略覽大師的舞思脈絡,不能錯過這次的封箱舞作復刻再現!
在台灣有眾多粉絲的中國第一巾生岳美緹,這次訪台將與旦角張靜嫻、武丑張銘榮演出全本《玉簪記》、《占花魁》與經典折子戲。近年難得登台的岳美緹,為了此次演出,忍著頸椎及膝蓋舊傷,花了多月排練,她說,《占花魁》雖是一齣文戲,但有不少舞蹈場面,劇中的賣油郎年輕體壯,她要求自己在舞台上連個喘氣也不能有,要觀眾務必忘記她的年齡。
金枝演社《山海經》 若驚嘆希臘神話於權力、生死、愛慾無所不包,中國《山海經》的想像猶有過之。人生的渴望與瘋狂、執迷與毀傷,在其中都化為美麗奇絕的意象與情節。祭完特洛伊的金枝演社,繼續敷演《山海經》,理有應然。可以想像的是金枝的草根味必能賦予神話強烈的生命力度,向來華麗的美學也足以形塑女媧、夸父、刑天這些奇特人物,值得期待的則是看他們如何找到神話和現實人世呼應之處,讓演出不只是奇觀,更足以讓我們在看見自身的映照當中,找到共鳴。
「我是任何女人無遠弗屆的概念。」當莎妹劇團將觸角探向女詩人希薇亞.普拉斯,BABOO導演選擇「戲劇獨白」呼應詩的自白形式以為致敬,於是我們一起回到普拉斯死前的長夜,在高熱下迸裂出語言結晶所鋪陳聲音畫面裡,經驗其在病疾中試圖擺脫丈夫陰影同時瀕於自毀的才氣和憂鬱。 肉體的耗損昇華著創作的熟成,徐堰鈴詮釋詩人同時演繹其所有詩的意象,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既是種索求也是探問而我們則繼續在別人舞台下揣摩著自己定位和人生,仰望著詩、迴避死亡,並且試圖理解愛情。 文字|林又丞,外貌模糊內在輕熟,遊戲生活低調害羞。老大不小還在備考,需要大口喘氣時就偷渡點藝文過乾癮,不求甚解乃最高精神指標。第一次來玩,還請多多指教。(其實看戲比較重要)
易卜生劇本裡的皮爾金這個人物,是挪威國民童話裡的主角,一個可說是痞子的農夫,作曲家葛利格依據寫實主義文學家易卜生的戲劇《皮爾金》寫出動人組曲,本次NSO與如果故事劇團的演出以各類昆蟲作為人物角色的方式,更增添孩子們奇幻的想像空間。
「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是以打擊樂為主,邀請多位音樂家如王世榮、徐家駒、陳威稜、葉綠娜與魏樂富、劉慧謹、蘇顯達等一同演出;樂器不僅囊括西洋樂器的低音管、單簧管、鋼琴、長笛、小提琴,更有琵琶的傳統音色融入打擊群,表現手法及音色拓展更多元、更寬廣。
國家國樂團今年開始推出「音樂開門系列」,將與多位國內作家合作,透過作家細膩而敏感的氣質,與傳統音樂的旖旎相互輝映;演出將以作家的感性談話與國樂小合奏穿插交替呈現。首場邀來知名兩性作家廖輝英,她認為這次的合作演出,具有藝術的價值和兩性探討的雙重意義。
頂著全台學歷最高的反串藝人頭銜的胡BB與當年搭檔、甜美婉約的松田丸子,這次要化身元代關漢卿雜劇《救風塵》裡的趙盼兒和宋尹章,融合傳統戲曲身段、唱腔的表演風格,加上該團一貫的華麗歌舞場面,全數由男性演員扮裝的青樓女子,將讓觀眾重溫當年叱咤反串脫口秀市場的「女王」丰采。
編舞家張曉雄將在台北越界舞團的春季巡演中,推出《等待》與《浮生》兩支舞碼:前者從張曉雄姐姐離家苦等與家人團聚的故事說起,探討等待中的希望;後者檢視戰爭的殘酷與傷害,張曉雄並以此作紀念同樣反戰的羅曼菲。
從電影、電視到劇場,「台灣最有創意的歐吉桑」吳念真,一向都以樸實自然的情感、平易近人的故事,伴佐柴米油鹽,飄著豬油香圍爐的「台灣味」,和觀眾搏感情。這股「念真」味移到劇場舞台上亦然,他編導的「人間條件」系列至今推出三集,成功吸引不少平常不進劇院看戲的觀眾走入劇場,打造「國民戲劇」的口碑。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白色恐怖為背景的《人間條件2─她與她生命中的男人們》即將重演,雖然承載著沉重的歷史背景,卻是一齣讓人笑到噴淚,也會暗拭眼淚,更多時候是笑中帶淚的悲喜劇,就像劇中名言:「再艱苦,也要讓老天笑出聲音來!」 靈感來自吳念真在台北橋頭聽到的一個真實故事,一個阿嬤守著淡水河畔的古厝不願意改建、變賣,直到臨死前才說出一個一輩子都緊守的秘密,原來她曾在二二八事件時,從淡水河裡撈起幾具被打死的年輕男人屍體,她不顧禁忌,將這幾具無名裸屍洗乾淨,穿上衣服,埋在自家的後院。吳念真說,男人在外拼搏往往蠻幹,面對困境,一句話,就是「幹,我跟伊拼了」;但實際護持家庭,靜默無聲的往往是女人,她們面對困境適應力強得多,比如文化、年齡、社會變遷快速,男人還在抵抗時,女人已經調整好,輕鬆接受。他一直覺得男人偉大應該感謝女人的謙卑,他也一直想寫出台灣阿嬤堅毅的故事,於是有了這齣戲。(廖俊逞)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