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快樂的地方 追尋快樂的真諦
什麼是快樂?快樂從何而來?當人們遇到夢想幻滅、彷彿末日降身之時,無不如此自問。表演工作坊的《水中之書》從香港版、台灣版到現在的中國版,以不同的角色情節,探討快樂的真義。將在五月演出的版本由中國知名節目主持人與演員何炅主演,演出一個教授快樂學、自己卻不快樂的老師,如何踏上只屬於自己的心靈旅程、找到自己
什麼是快樂?快樂從何而來?當人們遇到夢想幻滅、彷彿末日降身之時,無不如此自問。表演工作坊的《水中之書》從香港版、台灣版到現在的中國版,以不同的角色情節,探討快樂的真義。將在五月演出的版本由中國知名節目主持人與演員何炅主演,演出一個教授快樂學、自己卻不快樂的老師,如何踏上只屬於自己的心靈旅程、找到自己
英國重現劇團的《在遺忘之後》,藉由默劇、舞蹈及現場音樂,呈現失智者腦中的世界,展示人類在記憶逐漸失去時,腦海究竟剩下什麼、遺忘的本質又是如何。演出中,演員不用語言,在具有標示意義的澎湃樂聲中,單靠身體來表達故事,呈現不同年齡、不同身體和精神狀態,和面對不同處境時內心的真實感受。
從取材自牽亡歌的《彩虹的盡頭》之後,編舞家林宜瑾持續對台灣人舞蹈身體的探索,去年底在台南六甲看到的宗教儀式「謝公願」,其中下地府的乩身幾不可見的震顫給了新作《渺生》方向,她讓舞者從黑洞出發,在最低限的動作中,往自我內在探勘,行至比彩虹的盡頭更遠的地方。
四月底的「浪漫悲愴」音樂會,長榮交響樂團將在德籍音樂總監舒馬富斯帶領下,與兩位音樂才女小提琴家王子欣和大提琴家何美恩合作,帶來三首性格各不相同的大師之作:莫札特《費加洛婚禮》序曲、布拉姆斯的雙重協奏曲與柴科夫斯基的第六號交曲《悲愴》,三首各都有兩位才子間的過從故事,精采雋永,值得與樂同賞。
記憶一直是我很有興趣的主題,重現劇團的《在遺忘之後》描述早發性失智症種種追尋記憶的旅程。記憶連動著個性,記憶支配著我們各樣的想像,如果沒有了記憶,那還剩下什麼?作品運用肢體劇場,表現身體的記憶性,對於觸覺、視覺、嗅覺的記憶,甚至是回憶空間裡的時間感,再搭配現場的樂隊演奏,期待是一齣節奏性與流動性極強的演出作品! 為君藝造《最好不用太快樂》是音樂人Easy Shen和舞蹈人林素蓮的跨域合作,不知會產生出什麼樣的火花?音樂的肢體化抑或是肢體的音樂化,Easy對於當代人寂寞及孤獨的精準描寫加上素蓮身體獨有的龐大感染力,兩個人的合作,光想像就有好多好多種可能,再加上導演陶維均獨樹一格的編導風格,作品絕對不可能只是素蓮舞蹈、Easy唱歌這麼簡單! 文字|崔台鎬 劇場演員
四月,春意正濃,自由奔放的因子在體內擺動。此時要用何種音樂來配搭這樣的心境呢?我想,就是爵士樂了。 這個月剛好有一場,或者說,有兩天的「爵士大樂團嘉年華」在台北舉行。一張票,從第一天的中午起到第二天的晚上,十五個台灣與日本的大樂團,任你選擇。這是第五屆了;這次以「歌手」為主題,有時也是爵士歌者身分的我,當然不會錯過。 聆聽大樂團,可欣賞編曲者的設計巧思、band leader的駕馭力、樂手的即興表現等面向。我覺得不管是初接觸爵士樂者或是老樂迷,都能從中得到樂趣。 除了音樂,還有一點很吸引人的是,地點在花博公園內的流行館。聽一聽,想要走走的話,一踏出場地就是鳥語和花香。大自然的美聲與大樂團的樂音交織描繪,這張畫應該會讓人回味許久。 文字|陳里騏 作曲家、跨界音樂人
與台灣淵源深厚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將帶來他最新的舞作《家》。在這個作品中,他企圖探索個人及群體的關係如何交織成一種充滿親密氛圍的空間,舞者則從動態的能量流轉去尋找彼此牽制所產生的凝聚力,閃爍的螢光燈拱架、白色地板的一座土丘、細微的燈光轉變、層次分明的電子音樂等,則把舞台空間塑造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營造出綿延不絕的視覺流動與感官變化。
韓德爾締造了英國輝煌的神劇歷史,也對後世作曲家影響深遠。他跳脫當時以拉丁文或義大利文寫神劇的慣例,以英文寫作,並堅持在教堂以外的劇院演出,讓神劇更貼近大眾,種種「接地氣」的用心,也讓其神劇作品深入人心。而台北愛樂合唱團將與指揮呂紹嘉、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於四月演出韓德爾神劇經典《彌賽亞》,走入凡俗的神聖之音,令人期待!
繼此前來台的《仙杜拉》與《小木偶》之後,法國劇作家與導演喬埃.波默拉的童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小紅帽》,終於來台演出。改編自經典童話,波默拉這齣獻給自己女兒的作品,透過光影的變化、詩意的語言,探討人的恐懼與慾望;透過這樣的作品,他也期待女兒從女孩成為女人的生命經驗中,能有機會學習走向未知、面對那危險的事,而那正是「成長必經的路程」。
「誠品室內樂節」已成為國內備受矚目的室內樂演出盛會,每年的邀演團隊、精選曲目,都讓樂迷翹首期待。今年應邀訪台的國際團隊,有具國際重要地位的名團來自俄國的鮑羅定四重奏,展現年輕活力的韓國新銳Novus弦樂四重奏,加上國內菁英Infinite首席四重奏與藝心弦樂四重奏,精湛琴藝與絕佳默契,將帶來豐富如交響樂團音樂織度的音樂饗宴。
美國五大管絃樂團之一、被譽為「美國最輝煌樂團」的克里夫蘭管絃樂團,曾在兩廳院開幕時應邀來台演出,當年曾造訪的團員,迄今仍對兩廳院印象深刻。暌違卅二年後,該團將在現任音樂總監魏瑟-莫斯特的帶領下再度造訪,與當紅鋼琴家特里弗諾夫同來,為台灣樂迷獻上兩場精采的音樂饗宴。
波蘭鋼琴大師齊瑪曼將於三月底四月初再度訪台,票在啟售後未久就銷售一空,而鋼琴家根本沒公布演出曲目,可見其受歡迎之一斑。素以完美主義聞名的齊瑪曼,即便口袋中曲目豐富,但從不輕易答應錄音,所以樂迷只能爭搶這難得的演出機會,親耳聆賞他傳奇的樂音,齊瑪曼也期待觀眾的真誠傾聽,與他短暫相逢、片刻交心。
三月底的NSO名家系列音樂會「琵琶 交響」,邀來知名琵琶演奏家吳蠻,與備受矚目的青年指揮家莊東杰合作,將演出趙季平的《第二號琵琶協奏曲》,此外NSO更將首演李子聲的《布農.天籟》,吳濃軟語對上原住民和聲,再加上廿世紀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及浦朗克的作品,一場東西同台、精采互見的音樂饗宴,令人期待!
朱宗慶打擊樂團固定在春天的時節首演新作,從二○一七年展開為期三年的「跨世代委託創作三部曲」計畫今年來到第三年,將在「春日新時光」音樂會中以千禧世代的作曲新秀為主劃下最終章,委託三部作品並集結精采曲目來演出,在豐富的擊樂聲響中,讓我們窺探新生代的心聲,也聽見他們注入活力的新聲。
跨界腳步不停歇,國光劇院繼去年與能劇合作的《繡襦夢》後,今年則與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合作,搬演以希臘神話故事為底的《費特兒》,由擅長解構戲曲表演的戴君芳擔任導演,國光當家花旦朱勝麗主演。演出形式結合了京劇、南管、現代舞,在表現理性與慾望牴觸的道德考驗中,牽引出個人情慾與群體生存的衝突與糾葛。
三月份,台北新劇團與臺灣崑劇團皆推出主打青年演員的專場演出,前者的「青年薈演」推出全本《陶三春》與「文武崑亂嘉年華」,後者則由年輕京劇演員擔綱多齣崑劇經典。在台灣戲曲教育環境長期存在資源與教師不足的狀況下,青年演員無法以傳統一對一的口授心傳方式得到指導,但他們透過多方問藝、研究前人演出,與揣摩角色等方法,找出傳承新路,透過上述演出,正可看出他們的努力成果。
主要是因為之前看到了一篇關於FOCA的訪談文章,覺得相當「勵志」,平常也有追蹤劇團的臉書專頁,時不時會看到一些他們上傳的排練或演出影片,讓身為肥宅的我每每受到刺激、起身運動,便希望到場支持,對團員致上敬意。 《悟空》這個作品,發想自《西遊記》中的主要角色孫悟空,劇團在編作的同時,也嘗試從他不同的身分、名號與樣貌等生命面向切入他是弼馬溫、是美猴王、是齊天大聖,也是隻石猴子也很好奇,這些將會如何以馬戲的語言來呈現。演出的預告片也拍得很有吸引力,音樂設計柯智豪利用傳統戲曲的鑼鼓點,創出新意,搭配當代馬戲技巧和劇場美學,會出現什麼樣的風景,也讓我期待。 文字|黃彥霖 劇場編導
睽違三年,很高興又看到心心南管樂坊繼《心經》之後推出新作。一看到王心心的名字,便會想起第一次看她現場演出的震撼:如此柔美的聲音,卻有著足以穿透一切的力量。緩慢而沉靜,使觀眾入座前所有的忙亂,隨著琵琶奏出的每個音符退去,跟著她的呼吸漸漸安定下來。 即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動,卻覺得彷彿穿越時空。南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列的「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演出中,將以宋詞詞牌《蝶戀花》為主題、蘇東坡、歐陽修、晏殊、柳永及李清照等文學作品入歌。細緻典雅的音樂,以閩南語吟誦的古詩詞,會為熟悉的文字帶來什麼樣的新感受?光用想像的,就覺得期待起來。 文字|魏君穎 自由撰稿人、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
《不要臉》是舞蹈家李貞葳醞釀近兩年半的首支長版獨舞作品,透過觀察「自拍」這股全球性的社群平台自戀風潮,探索背後的真正動機,窺見其中的心靈空虛與匱乏。她將在劇場以肉身傳遞的真實感知、直接、不閃躲的溝通,刺激觀眾重新思考人們習以為常的自拍行徑。
今年的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以「文學改編」為題,邀來四組團隊,選用東西方文學題材入戲,推出創新跨界製作。其中由兆欣與候青藝團合作的《地獄變》,臺北海鷗劇場《化作北風》,分別取材芥川龍之介與馬奎斯的小說,透過戲曲詮釋,加入當代元素,卻也思索回歸傳統本質,回歸文本、語言、表演的經營,回歸具有戲曲韻味的敘事手法。
歷經十四年光陰,布拉姆斯嘔心瀝血才完成、風格深沉的《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與其明亮歡愉、備受喜愛的《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將在指揮家慕提與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攜手下,來台分在兩晚呈現。慕提來自陽光燦爛的拿坡里,芝加哥交響樂團則來自四季條理分明的北美,彼此會激盪出怎樣的布拉姆斯,令人期待。
成立於一九九四年的「貝爾琪亞絃樂四重奏」,將東歐獨特絢麗的演奏風格與德奧室內樂嚴謹、蘊含內在情感理性邏輯的演奏傳統融合,形成該團獨一無二的演奏特色,更曾錄製布列頓、巴爾托克、貝多芬全集,功力備受肯定。首次訪台的他們將獻演拿手的貝多芬絃樂四重奏中的第三號、第十一號與第十五號,為樂迷帶來一晚精湛的「貝多芬之夜」。
二○一七年拿下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單元最佳戲劇獎的《花吃了那女孩》,是武漢傳媒學院老師楊哲芬以校園霸凌為背景編導之作,表演工作坊導演丁乃箏以此卅分鐘短篇為基礎,發展為長篇作品《花吃花》,找來簡嫚書、孟耿如擔綱,重新詮釋這部衝擊人心的青春殘酷物語。
出身台灣大家族基隆顏家的台日混血作家一青妙,因為返台處理家族事務,無意中發現了母親珍藏的一口箱子,從中挖掘出父母當年的故事,而寫成《我的手箱》一書,在電影導演李崗的促成下,此書改編為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將在三月登場,敷演在大歷史裡交織的台日之間的人與情。
由野孩子肢體劇場與旅法導演王世偉合作的《窯.臺》,是團長姚尚德的「惹內三部曲」第二部。《窯.臺》改編自法國文學家尚.惹內的劇作《陽台》,導演王世偉重新翻譯了劇本,置入離台灣觀眾較近的文化脈絡,並在有著威權歷史過往的空總創新基地演出,讓這齣呈現扮裝、慾望與權力的演出,給觀眾更切身的觀賞體驗。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