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黃翊《地平面以下》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黃翊《地平面以下》

黃翊工作室是一個極具實驗性的職業舞團,繼與機器人冒著生命危險共舞的《黃翊與庫卡》後,很期待他們的新作。科技、藝術、對自我與未來的探問一直是他創作的核心,這次和日本新媒體藝術家黑川良一合作,兩人同時有著革新世界、尋找藝術新境界的特質,當把人類的潛意識折射,成為自不同地方浮現的影子時(可能是牆面、可能是水裡) 我們無法將人體撕裂,但如果是某種程度足以代表自己的影子呢?溶解、糾結、毀壞、牽連,可以發揮的想像就更多了,因此不管《地平面以下》有沒有在二○一六年獲得「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SPA)評選為「年度十大最受矚目新作」,我都好想看看這台灣土生土長的編舞家,如何站上世界舞台,創造出讓人眼睛一亮的藝術新語言,以其極精準的安靜,完成舞蹈的前衛與實驗。 文字|馮忠恬 《好吃》主編

文字|馮忠恬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戲劇新訊

加入台灣創作視野 《勇氣媽媽》啟迪青少年的國際議題理解

去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邀請了墨西哥繩索劇團(Colectivo Cuerda Floja)的共同編導荷西(Jos Angel Soto)與安娜(Ana Laura Herrera) 兩位創作者來訪,展開布萊希特劇作《勇氣媽媽》的創作排練和第一階段呈現,今年他們共同工作完成的《勇氣媽媽》,將於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在「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登場,除了售票演出、教育推廣場次,並搭配布萊希特專題講座和「紙.有偶」創作特展外,到場觀賞此作的觀眾,也能選擇購買布萊希特著作套票,或憑票享有十一月「利澤偶聚祭」的節目票券優惠。 一台篷車一家人,在戰火中,奔波來去的勇氣媽媽,不為別的,只要活著、只求她的生意常存;在劇中世界的種種殘酷與現實裡,她的處世之道乃至於孩子們的命運,都使她的所作所為更顯殘酷,也更加「現實」。繩索劇團原先已有屬於自己的《勇氣媽媽》演出,在去年與台灣演員合作時,受邀前來的荷西、安娜,和無獨有偶藝術總監鄭嘉音,也逐漸在此回作品中,加入更多屬於台灣創作者的視野、與社會連結的角度,從不同於原作、也相異於墨西哥版本的面向,切入這個經典的故事與角色。不僅如此,荷西在排練場的玩心和妥善利用道具表現寓言的手段,也為這個看似長久處於困境的家庭和情節,增添了許多詼諧與荒謬的元素。透過這樣的作品,也促進並啟迪青少年對於國際議題的理解和印象。

文字|陳茂康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不妥協破力—DUO BUD」

上個月看完結合崑曲和日本能樂的《繡襦夢》後,對於各國傳統音樂的交流結合就更感興趣了。令人期待已久的衛武營開幕季即將帶來的「不妥協破力DUO BUD」,促成了以韓國傳統樂器為主的DUO BUD樂團和三位由箏、中阮及笛簫國樂家組成的「三個人」樂團二度攜手合作,讓我非常好奇這幾位充滿創作動能的音樂家能激盪出什麼樣的新想法、新聲音呢?怎麼樣能讓傳統樂器跳脫出原有的框架,從傳統元素發展出新的可能,走進現代人群中,我想這是這兩個知名「傳統」音樂團體一直致力於發掘的事情吧。尤其是當伽倻琴碰上古箏,這兩個看似相似卻又不同的樂器,如何在音樂上展現出它們各自的特性,相信也是一大挑戰。解構與建構之間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這即是最有趣之處。 文字|吳孟珊 音樂工作者

文字|吳孟珊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微藝進行中」——微小,微妙,意想不到!

新視野藝術節2018系列報導(二)

新視野藝術節的「節中節」「微藝進行中」,今年已是第三次舉辦,有別於過往與愛丁堡Forest Fringe聯手策劃,多數為外來節目,今年十二項節目中,九項為全新創作,由香港年輕新銳藝術家擔綱創演,扶助本地藝術人才。演出期程則從以往的三、四天增至十四天,場地仍以葵青劇院為中心,不過有部分演出將衝出劇院,以雙腿和車輪走入周邊社區。今年的演出也會繼續探索科技在表演上的應用,隨身聽與手機應用程式將大派用場。

文字|林界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戲劇

嚐百草猛嗑藥 迷幻背後的生命「平衡」

馮勃棣與Baboo的《神農氏》

編劇馮勃棣與導演Baboo的新作《神農氏》,看似大書「藥物」與「成癮」,內裡其實在探究人因無力改變外在、只好藉由藥物尋求內在平衡的狀態與依存關係,甚至也包含了對於信仰的詰問。劇本借用「神農嚐百草」的上古傳說,假想這個以吃藥為己任的、因嗑藥而身亡的人物,並將他置放於現世時空,一窺他眼中、腦中的精神世界。

文字|陳茂康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舞蹈

直面崩壞的世界 能量迸放的末日狂歡

侯非胥.謝克特《無盡的終章》

作品向來具有有誠實且強烈的自我意識,從不迴避世界當下的大議題,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將於九月份帶來的《無盡的終章》,依然直視當下世界的種種崩壞現象,以《鐵達尼號》和《屍控奇幻旅程》兩部電影為參照意象,在舞台上展現其標誌性的集體性能量律動,鋪展一場讓觀者各自解讀的末日狂歡

文字|林農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讓傳統的今與昔 活在你我眼前

訪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談「亞太傳統藝術節」

亞太傳統藝術節從二○○○年開辦以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就以民族音樂學者身分參與規劃至今,他指出:「像我們這樣的節慶藝術節其實在世界各地很少!」因為開辦以來,每屆都用心訂定主題,讓參與者與觀眾都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傳統藝術。今年藝術節則以「傳統的堅持與適應」為主題,吳榮順說:「傳統遭受現代的衝擊,是全球共同的問題。但我也發現,許多藝術團體不但能夠保持傳統,同時又能將當代受到的影響完美融合。」

文字|李秋玫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8亞太傳統藝術節節目精選

新朋與舊友:西亞杜讀管與東亞韓樂

今年亞太傳統藝術節以「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邀請了六個國家的團隊與台灣團隊共同呈現,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有首次訪台的亞美尼亞杜讀管,這個擁有三千多年歷史、音色悠遠蒼茫又溫暖柔和的樂器,常在電影配樂中帶來特殊情境;另,在韓國傳統農耕生活和祭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農樂」,這次也將由首度訪台的「任實郡筆鋒農樂」演出,加上老朋友韓國國立國樂院也要與臺灣國樂團同台交流。東亞與西亞,傳統與現代,齊聚台灣現場,同獻精采!

文字|李育慈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音樂 親子檔演奏家聯袂訪台

麥斯基三重奏 從心所欲詮釋俄羅斯情懷

年屆七十、深受台灣觀眾喜愛的大提琴家麥斯基,即將在今年的秋季再度來台。這回他連同兒女鋼琴家莉莉與小提琴家薩沙,將演出「俄羅斯音樂」主題,包含了拉赫瑪尼諾夫、蕭斯塔可維奇與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透過浪漫、豐沛的情感,詮釋麥斯基個人獨特的俄羅斯情懷。

文字|蔡育昇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戲劇 2018超親密小戲節

邀觀眾五感齊開 走入城區歷史脈動

自前年起改為兩年一度的「超親密小戲節」,今年邀請資深劇場工作者楊淑雯擔綱策展,選擇了具有歷史代表性、也是現今都市發展翻轉點的所在艋舺區、加蚋仔區與林森條通區作為今年的舞台。喜愛參與城市導覽與巷弄街區探索調查的楊淑雯,希望藝術家能更貼近各街區量身打造最適切的演出內容,也針對演出場地特色來邀請藝術家。

文字|陶維均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戲劇 爵士音樂劇《第十二夜》

打造莎翁音樂劇品牌 用歌解決一切事情

台南人劇團製作,呂柏伸導演、柯智豪作曲、趙啟運作詞,改編原著的《第十二夜》爵士音樂劇,將演出背景設定在三、四○年代的上海灘百樂門,以爵士樂為基底,呈現陷入愛河時,眾人的貪、嗔、癡、慢、疑,以現場樂隊搭配唱演俱佳的一票優秀演員,說學逗唱演出每位戀人「當局者迷」的痴狂喜劇。

文字|陶維均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戲曲 酷集劇場《畫皮》、《回身》

回望傳統 解構當下

自二○一五年起,「酷集劇場」逐漸成為新生代藝術家從事戲曲創新的實驗平台。此次將推出由新生代戲曲導演兆欣和台北新劇團團員蔡岳勳、李青鋒等人合作的《畫皮》,及國光劇團武生李佳麒的《回身》。兩個作品的主題風格不盡相同,卻同樣以戲曲演員對自身行當藝術的省察,有意識地將身上的「功」進行拆解、轉化,甚至重新感知與回望。

文字|游富凱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搖滾樂章重詮莫札特 不羈樂聲中釋放自由靈魂

經典法文音樂劇《搖滾莫札特》

即將於十月訪台的法文音樂劇《搖滾莫札特》,可說是打破傳統音樂劇市場的演出框架,將十八世紀古典人物傳記以前衛但保留典雅元素的方式、以流行樂搭配莫札特的作品來呈現,自二○○九年首演就引發廣大回響。從首演就擔綱演出莫札特的男主角米開朗基羅.樂孔特表示「它不是一部闡述莫札特人生故事的音樂劇,它是以莫札特的思想、感受、情感去詮釋自由的搖滾篇章。」

文字|陳姿君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融匯文學與生活 讓人輕鬆享受的影集音樂劇

C MUSICAL與《不讀書俱樂部》

今年,C MUSICAL將二○一四年首演的小品創作《不讀書俱樂部EP.1冬之夢》與一五年續集作品《不讀書俱樂部EP.2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重新搬上舞台,在今年春季與秋季,於水源劇場與新北市藝文中心,讓這部陪伴著C MUSICAL主創團隊走過近五年的起步系列作品,重新於中大型的劇場裡,以更加精緻與縝密的編排,再次帶領觀眾領略生活中俯拾可及的音樂性與幽默。

文字|齊義維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戲劇新訊

《馬爾他的時報鷹》 一個冷硬派偵探的台北故事

私家偵探馬修.史卡德在《八百萬種死法》裡,對委託他尋找旗下女孩的皮條客錢斯如是說:「辦案就應如此,GOYAKOD。」「你說什麼?」「GOYAKOD,意思是:抬起屁股去敲門(Get Off Your Ass and Knock On Doors)。」綜觀全系列作品,馬修正如他自稱那樣,走遍紐約街道、造訪各式店家、人物,敲門,又或是這邊戳一下、那邊踢一腳,挑絆著某些人的敏感神經、聆聽與案情相關或不相關的回應。 貪食德工作室新作《馬爾他的時報鷹》,劇名揭示了兩種主題:一方面借用漢密特經典推理小說《馬爾他之鷹》名稱,同時,這也是個與棒球有關的故事。導演蘇洋徵和編劇王健任試圖讓有如前述卜洛克筆下的「冷硬派」偵探特質,現身台灣、漫步天母,他們與演員一同,實際走訪並深入鄰近棒球場四周的街道,透過三條互不相關的故事線,組成人們共有的棒球回憶。相較於縝密的案情編排、刺激的辦案過程或懸疑的謎團解碼,冷硬派偵探的魅力在於他們對細節緊咬不放的頑固性格,以及遊走在法律邊緣、體制之外的道德原則。一個身處於台北的私家偵探,在他「抬起屁股去敲門」之前,可能得先替悠遊卡加值;一段段棒球回憶,其實交織著我們都不陌生的生命經驗、屬於台灣的特殊民情。

文字|陳茂康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戲劇新訊

《白霧黑森林》 一段繪本故事般的生命旅程

鄰近卑南溪出海口的臺東森林公園,過去因種植整片木麻黃防風林而有「黑森林」之名。今年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與臺東大學兒童讀物研究中心製作、劇作家王友輝擔任編導的全新作品《白霧黑森林》,便以「黑森林」這聽似神祕、看似神奇的名字為發想,道出具有奇幻文學特質、深藏人權議題的台東故事。 三位主要劇中人分別以「蒲公英」中的一字為名,取其隨風飄揚而終將落地成長之意,暗示著角色的背景設定:小蒲在校飽受罷凌、無路可逃;公仔是無國籍孩子,不知何處是歸屬;而原籍印尼的英妹則為移工,三人在現實環境與個人遭遇的壓迫下,踏入了森林,開啟一段虛實難分、猶如繪本故事的生命旅程。 此前參與工作坊的當地學員們也加入演出行列,與劇場演員王世緯、廖威迪一同幻化為踏入森林的角色或歌隊,透過肢體表演和劇場空間,從無到有,逐漸形塑一個有著奇異氛圍的黑森林。王友輝表示,在故事與台詞中也呼應了劇名的「白」與「黑」,並以此帶出人們對於顏色所擅自賦予的意義和印象,這當中亦潛藏著平權概念。寓教於「戲」,看見社會鮮少關注的人物故事、有了更多的人文關懷。

文字|陳茂康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

一開始看到《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劇名,我想像它是一齣憂傷愛情劇碼。進一步了解後,知道它想要談的是兩個不同城市/不同時空之間彼此的共感,才打破這個印象。 談距離、談共感的方式有很多種。令我最感興趣的是,為這次台日共製的演出導演柴幸男選擇了一個特別的手法透過使用北藝大戲劇廳和舞蹈廳兩個鄰近的劇場空間,分別上演不同的故事,讓觀眾體會「距離」在我們的感受之間加了什麼、或是偷走了什麼料。不過「選擇是殘酷的」,一開始選擇哪個場地,似乎給觀眾帶來一種決定性的影響。為了滿足全知的慾望,我和友人決定分頭行動,在同一場次選擇不同地點,同時觀賞演出。觀眾採取策略所造成的不同觀賞經驗,以及事後的討論拼湊,也是這次演出中我最期待的部分。 文字|李育瑄 媒體研究所碩士生

文字|李育瑄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金枝演社《歡喜就好》

猶記第一次接觸金枝演社,是在淡水滬尾砲台觀賞《祭特洛伊》。十多年來,我便一直關注金枝的演出。從《浮浪貢開花》系列、《大國民進行曲》、《黃金海賊王》,一直到去年的《整人王》(個人最喜歡的金枝作品),金枝的「台式音樂劇」是我接觸當代藝術作品、觀賞國內外前衛跨界的作品當中,最能令我以放鬆的心情走進劇場,參與這個從自己土地長出來的劇場語言、音樂與故事! 今年九月金枝將推出廿五周年大戲《歡喜就好》,改編自莎翁的愛情喜劇《皆大歡喜》。導演王榮裕以他最擅長的野台那卡西歌舞為基調,邀請霹靂布袋戲總監風采輪量身訂做全新曲目,再加上陣容堅強的演員與製作團隊,令人期待!金枝雖然沒有明星歌手加持,但這一群長期合作,演、唱功力及默契絕佳的演員班底,總讓我在看演出時,感受到他們自然流暢的舞台能量!九月開學季、紛擾的選戰初秋,很適合全家一起進劇場,看這一齣充滿歡樂與愛的台式歌舞劇! 文字|林芯羽 藝術行政

文字|林芯羽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做「新視野」人 做更好的人

新視野藝術節2018系列報導(一)

2018年的香港第九屆新視野藝術節,將自十月中旬展開,延續為觀眾打開表演新視野的企圖心,邀請多檔各地敢於冒險、打破成規的前衛表演藝術節目訪港演出。今年藝術節由英國編舞家韋恩.麥奎格編創的《幻之森》揭開序幕,包含在水中演出的音樂會《馭水之音》、編舞家米高.基謹杜蘭的《癲鵝湖》及華裔音樂家杜韻、譚盾與香港在地藝術家的創作,將開拓大眾對於「藝術」的定義與想像。

文字|願良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戲劇

父子關係的各說各話 相互激盪的雋永靈光

駱以軍《小兒子》變IP 故事工廠改編戲劇上演

甫獲《聯合報》文學大獎的臺灣文壇重量級創作者駱以軍,二○一四年時集結於臉書分享的家庭軼事與父子互動隨筆,出版了《小兒子》一書。書中描述的世代異視角交鋒、相互吐槽,及生活瑣事的奇思妙想,令人閱之捧腹後仍覺其韻無窮。有感此作品的超時代性,夢田文創將《小兒子》開發為「IP」 (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開發多方位創作,今年七月推出同名動畫,舞台劇則委由故事工廠改編,將於九月登台。

文字|齊義維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今昔的對比與融合 展現傳統藝術生命力

2018亞太傳統藝術節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年度盛事「亞太傳統藝術節」,今年第十七屆的節目將於十月正式啟動。本屆的辦理有別於往年,以「地理性」或「單一主題」的策展,而以「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為題,將堅持傳統與革新創發兩個概念彼此並置,為亞太傳統藝術節開啟新的演繹空間。關注的範圍從以往亞太地區向外擴散至整體國際區域,今年除了台灣與亞洲的日本、韓國、亞美尼亞、圖瓦共和國之外,還有東歐的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七個國家、十七支團隊的參與,將傳統藝術活躍的例證端上舞台,向外宣示傳統並非桎梏,而是藝術創造的基礎。

文字|李秋玫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如字飛白昂揚 TSO以音樂書寫台北文化

詩人許悔之揮毫書寫 重啟「台北市音樂季」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回溯當年,今年新樂季重新啟動了一九七九年展開的「台北市音樂季」,以搜尋過去曾存在的經典,加上現代的精神與語法,試圖創造未來潮流。除節目規劃外,更委請詩人許悔之以書法寫下新的「台北市音樂季」字樣,他考慮音樂的情感、休止與穿透的力量,讓文字呈現音樂的躍動、甚至模擬聲音在飛白處,耳際仍迴盪餘韻的感覺,他說:「人們總有一些現世的痛苦、重擔,但乘著音樂的翅膀帶給我們的快樂,是我書寫時滿懷的心情。」

文字|李秋玫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