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家伊蓮.葛莉茉(© Mat Hennek/DG 國家兩廳院 提供)
音樂 伊蓮.葛莉茉鋼琴協奏曲之夜

兩位音樂巨人的美麗與哀愁

知名法國鋼琴家伊蓮.葛莉茉的鋼琴協奏曲之夜,將與愛沙尼亞指揮家格列茲及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的《蕾奧諾拉》序曲第三號與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從古典創新到現代懷舊,葛莉茉將讓樂迷聆聽兩位音樂巨人的美麗與哀愁……

知名法國鋼琴家伊蓮.葛莉茉的鋼琴協奏曲之夜,將與愛沙尼亞指揮家格列茲及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的《蕾奧諾拉》序曲第三號與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從古典創新到現代懷舊,葛莉茉將讓樂迷聆聽兩位音樂巨人的美麗與哀愁……

伊蓮.葛莉茉鋼琴協奏曲之夜

10/14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我需要好幾個生命來演奏完我喜愛的樂曲……」伊蓮.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曾在受訪時如是說。彈奏技巧精湛、詮釋風格細膩,十八歲即被巴倫波英賞識的葛莉茉,熱愛生命如同熱愛音樂,是當今法國樂壇少數之一享有國際聲望的鋼琴家。這次她將與愛沙尼亞指揮家格列茲(Mihhail Gerts),偕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兩首動人燦爛的協奏曲。

浪漫詩意般的創新

音樂會以貝多芬《蕾奧諾拉》序曲第三號開場。貝多芬為歌劇《費黛里歐》Fidelio譜寫了四個版本的序曲,這次北市交演奏的第三號是貝多芬一八○六年的改編版,也是當今音樂會最常演出的版本。同年,貝多芬還創作了第四號G大調鋼琴協奏曲。脫離了第一、第二號莫札特式的古典協奏曲框架,也沒有第三號的喧囂沸騰,更沒有第五號的傲人氣勢,這首第四號協奏曲只有甜美愉悅的旋律。曲式風格也別出心裁,有別於傳統,樂曲由鋼琴以弱音p展開,管絃樂團在五小節後跟進,溫柔重複著鋼琴的旋律。慢板樂章裡,貝多芬在鋼琴與管絃樂之間的對話,加入了寓意深長的休止符,時間留白考驗著獨奏者與管絃樂團之間的默契。而末章迴旋曲裡,鋼琴以活潑淘氣、切分音式的節奏凌駕在管弦樂整齊方整的節奏上,貝多芬在此試圖拋開傳統協奏曲既有的規則。深諳此曲的獨特創新性,葛莉茉曾讓這首協奏曲當作她第三張演奏專輯(1999)的封面。

懷舊情懷裡的新意

下半場由拉威爾的圓舞曲(1920)開始。在經歷過戰爭的殘酷與失去母親的悲愴下,拉威爾這首向約翰.史特勞斯致敬的圓舞曲,在樂曲速度與音量不斷增加後,像是一曲走味變調的死亡之舞。音樂會以拉威爾慶典般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結束。對管絃樂配器大師拉威爾而言,譜寫鋼琴協奏曲並非易事:在突顯鋼琴炫技的同時,又不能讓管絃樂失色。拉威爾因此採用一套精簡的配器法,除低音管與法國號採用兩管制外,剩下的管樂器採用單管制,以讓每項樂器都能嶄露頭角,如第二樂章裡,在鋼琴的開場獨白後,是長笛、雙簧管與單簧管動人的回應;樂章中段雙簧管更是與鋼琴綿綿細語了數十小節。此外,拉威爾也加入了許多當時的新元素,如第一樂章運用了巴斯克音樂與爵士樂動機;慢板樂章使用了複節奏概念(管絃樂團以記譜的三四拍號演奏,鋼琴則以六八拍韻律在進行);最後快板樂章讓人聽到了雷格節奏(rag-time)。這些素材與高難度的鋼琴演奏技巧:急速來回滑音、大幅度的音程和弦快速移動、不規則的重音打擊與雙手各自展現旋律與伴奏,在在考驗演奏者的能力,連拉威爾自己也彈不好,最後由鋼琴家也是該曲題獻者——瑪格莉特.朗(Marguerite Long)來擔任一九三二年首演的獨奏。如此艱深的協奏曲是葛莉茉第二張專輯(1997)的曲目之一。

從古典創新到現代懷舊,葛莉茉與北市交十月將帶領聽眾走進兩位時代巨人的音樂世界裡,聆聽樂曲中的美麗與哀愁。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