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傾聽生命之河
舞台像是一面鏡子,上演著真實的人生;河流是生命的倒影,映照著我們內心的風景。河流不僅是人類的母親,孕育世界的古老文明,也是流淌在心中、隨時汲取養分的活水泉源,更是多少藝術創作的靈感溯源,從涓涓細流、潺潺溪水到滔滔洪水,呢喃的小溪、沉靜的大河、湍急的瀑布,不同的河流面貌,匯流成舞台一幕幕生死離合的動人場景。 在雲門舞集編舞家林懷民的作品中,一直脫離不了「水」的主題:一九七八年,《薪傳》中胼手胝足的先民開拓印象,醞釀於新店溪畔;一九九四年,他赴佛陀悟道的印度菩提迦耶,在廟外的尼連禪河外靜思佛陀渡河決心,編出《流浪者之歌》;一九九八年的《水月》,舞台上鏡中倒影水光粼粼,舞者身影輕盈流動,交織「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虛實之美。新作《聽河》,林懷民與河再續情緣,以河為題、以舞為言,這次他要透過「河流」傾訴些什麼?在本期「河的舞台.生命之書」特別企畫中,我們帶讀者與河相遇,潛入詩經與神話、歷史與文明、文學與音樂、宗教與心靈的深河,聆聽召喚,一探河流如何成為藝術家的創作繆思。同時,編舞家林懷民也接受本刊專訪,一談新店溪、恆河、尼連禪河、峇里島之河,他生命中四條重要的河流,如何相伴交織歲月中的種種故事。 女人似水,擁有千變萬化的模樣,舞台上的女人千嬌百媚,萬種風情,自是精采極了。然而過去,女人長期處於邊緣和弱勢,社會地位如此、文學藝術領域亦然。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女人甚至不被允許上台,因此莎士比亞筆下的女角都由男性反串。十九世紀初,大部分的劇場工作都還是男性主導,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就曾在《自己的房間》一書中,以一個虛構的角色「莎士比亞的妹妹」,來闡述女性藝術家的困境與受到的壓抑。直到一九八四年,英國導演吉兒.格陵后發起「瑪大蓮娜計畫」,為的就是建立一個不依男性的思考系統,挖掘女性自覺,以女性為主體的國際藝術節。 作為一個全球最重要的女性創作者連線之一,這個命名來自聖經典故的瑪大蓮娜計畫,集結了五十多國的女性劇場工作者,讓女人以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發聲。這回,瑪大蓮娜計畫首度與台北串連,三齣全由女人編導演的劇作,或挪借詩作、或取材小說、或改編經典,呈現當代女性對社會結構、對自我生命、對劇場美學的省思。本刊特別獨家專訪瑪大蓮娜計畫發起人吉兒.格陵后,以及三齣劇作的核心創作者,帶讀者了解這群二十一世界的瑪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新進團隊,令人期待!
文建會「九十九年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公告補助九十六團,總金額新台幣2億1130萬元整。雖然金額較去年減少一千餘萬,但入選隊伍總數創新高。 今年獲獎名單有十七個新進團隊。雖然部分「新進團隊」也是曾在這分名單進出的熟面孔,但例如絲竹空爵士樂團、林文中舞團、台灣戲劇表演家、黑眼睛跨劇團、曉劇場、EX-亞洲劇團等,都令人期待。 被認為表演藝術年度最重要補助的這項計畫,執行已近二十年;過去常被質疑的評審和評鑑問題,這兩年改進許多。自然,結果不可能人人滿意,制度也還有因為時空條件變異而修改的空間,但整體而言,表演藝術界展現高度共識,藉由參與和對話,支持這套制度日益完善。 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新的獎助計畫將陸續推動,但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的重要性,卻不減反增。因為,它對於團隊執著於「藝術」、追求行政管理升級而給予的肯定,是團隊最重要的努力指標。政府鼓勵市場拓展的同時,必須持續支持這項補助,讓有心深耕藝術的團隊,能夠安心累積創作實力。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行政上綱,藝術委地,我們活該?
今年的扶植結果看似廣納百川,也開放設立年限門檻,實則價值觀混亂,某種程度上讓我們重新溫習了二○○一年扶植計畫的怪現象,也就是行政考量大於藝術考量。官僚體系如此思考還可以理解,專業評審如此判斷我卻萬難理解。例如近年在創作品質和國際開拓上十分搶眼的「拉芳舞團」鎩羽,卻有許多藝術上更為生澀甚至生嫩的新團老團入選。「差事劇團」和「飛人集社」等這類在文化意識及美學探索上充滿活力的團隊出局,一些走通俗商業路線的新進團隊卻獲得扶植。我真的看傻眼。「黑眼睛跨劇團」無緣和我尊敬的團隊並列,令我也感到汗顏。 這種離奇現象非常需要評審出面解釋,否則我只能提出如下觀察。文建會的邏輯看來是:一個團的成敗完全看他們的營運狀況,能吸引越多觀眾、賺越多錢最重要。然而這是經濟觀,不是文化觀,文建會何不乾脆納入經濟部?國家需要培育什麼樣的團隊,意味著整個國家的文化創造力要往那個方向發展。扶植計畫的宗旨應該是為藝術上文化上有成就、有潛力的團隊(他們體質與生態不同,也未必全受大眾熱愛),提供生存發展的支撐,而不是發獎金給乖乖牌。 這只是幾個團隊分贓不均的問題嗎?其影響為何?讓我引用周慧玲六年前的論述:「文建會自一九九二年開始的『演藝團隊扶植計畫』,也主要以藝術行政補助為主,強調戲劇的『專業』經營之餘,也暗自植入『我現在幫你,你接著要學會自己賺自己吃』的期許。可以說,官方持續釋出資源二十年,台灣現代劇場固然從中獲得資源而茁壯,然而一旦意圖以『藝術』為生、視劇場為『專業』的態度形成後,這些專業的劇場藝術工作者並無法獲得長期而穩定的生活保障。為求生存計,他們反而不得不愈趨擁抱大眾,以增加利潤營收為考量,將台灣現代劇場推向通俗文化。」──這就是我們所要的嗎? 文建會固然只會把責任推給評審,然而檢討扶植辦法定位與評審結構,無疑是文建會的責任。藝文已經不是媒體的主要關注(這次扶植結果公佈,主流媒體不見任何回應),如果藝文界自己還像拿了糖嘴甜的小孩,甘願被這樣胡亂擺弄,只能說我們活該。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六位舞公子 各自馳騁鬥「藝」
驫舞劇場「M_Dans2010」 舞動剽悍肢體
「驫舞劇場」,歷經了《樓梯》、《速度》、《骨》、《正在長高》幾齣以命題作文與集體編創方式而熔冶的作品後,今年開春,重返二○○五年創團首演的「M_Dans」形式:集結國內外編舞者的九支舞碼,展現驫舞六位成員周書毅、蘇威嘉、黃懷德、張子凌、張堅志與陳武康獨立編作與表演的精采實力。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娜塔莉.夏高 歡唱高音讓你歡樂無限!
傳統的歌劇之夜給人的印象就是嚴肅拘謹,刻板的模式使得吃過苦頭的人們退避三舍。然而夏高卻反其道而行,用誇張的衣著服飾與百變的造型反諷,讓台下的觀眾從音樂會的枷鎖中解放。特別是尤其放大女高音特有的一些趣味,例如摀著心口唱歌、高亢尖銳又帶有些神經質的音質等,使得任何年齡階層、不分專業或門外漢都會因為她的表演而迸出笑聲!
-
藝號人物 People 崑劇「唐明皇」代言人蔡正仁
以半生功力 重塑全本《長生殿》
蔡正仁演了半輩子的唐明皇,將整部《長生殿》完整地搬上舞台,一直是他的心願。蔡正仁想要的並不是一個企圖仿古,只為呈現崑曲舊風貌的瓊樓玉宇,他要的是一座經過重新詮釋重新創造的《長生殿》,一座將唐明皇視為「人」,而不單只是一個「帝王」的《長生殿》。
-
藝號人物 People 十鼓擊樂團團長謝十
打造鼓聲傳創的夢想園區
今年初以《鼓之島》專輯入圍葛萊美獎「最佳傳統世界音樂專輯」的十鼓擊樂團,是個渾身是勁的表演團隊,來自南台灣的他們以磅礡鼓聲打動聽眾,而打造這個團隊的靈魂人物,正是謝十。從小習鼓、天賦早慧的他,不只是想把鼓打得比誰都好,更想藉著鼓聲,將自己的理念傳播到世界上。為此他租下台南仁德廢棄糖廠,在荒煙蔓草中打造了十鼓文化園區,要讓傳統的鼓聲,在創新的面貌下深入人心。
-
焦點專題 Focus 如戲人生,一瞬之光
絕世坤生—孟小冬
梅蘭芳與孟小冬,一個是「四大名旦」之首,一個是眾人仰望的「冬皇」,兩位當年都是叱咤菊壇的藝術家,但就如同陳凱歌的電影《梅蘭芳》,孟小冬只是點綴這位一代京劇名伶感情軼事的八卦花邊,梅蘭芳的一生中,少了孟小冬,他的故事依舊精采,說的、寫的、演的,百年不散。反之孟小冬的生命裡少了梅蘭芳,就像缺了一角的圓,不夠完整。這或許這就是梨園女人的宿命吧,孟小冬在戲曲史上留名,並不僅僅在於她的戲唱得好,更基於另外兩個原因,一是孟小冬的崛起,為女演員在京劇舞台上爭得了應有的地位,二是戲台下,她與生命中的幾個男人的傳奇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回眸」與「追尋」
關於京劇歌唱劇《孟小冬》
全劇以「臨死前出竅的靈魂,回顧自己一生」的方式敘事。戲一開頭,孟小冬已瀕臨死亡,靈魂游離出軀殼,回看一生。音聲光影交錯中,杜月笙踏踏實實的存在,梅蘭芳,卻是想拋撇想遺忘、卻揮之不去、時刻上心的璀璨陰影。因此,劇中杜月笙請到唐文華真實扮演,梅蘭芳則是浮動的影像。 戲裡孟小冬的一生,是一段「追尋聲音」的旅程。這段生命旅程,「費盡了心血用盡了情」,她所歷經的兩段愛情,我以京劇唱腔藝術來貫穿。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她們同在一起 碰觸劇場敏感神經
原為共同發聲的藝術節成了激勵文化相異之對話的場所,一群女人聚在一起其實更大的機會是看到彼此的不同,並且,同時去挑戰各種女人的樣貌和關係,無論是個人、專業、親密、政治、日常生活、單調世俗、深刻繁複、在地或全球。這也是為什麼國際女性藝術節仍前浪後浪相擁著持續找夥伴,因為不斷地碰觸,才可以發現劇場敏感神經,然後再創巨浪。
-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自「邊緣」的召喚 看見世界的多彩
瑪大蓮娜計畫「穿越藝術節」的體驗
這些表演充分體現這次活動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國際藝術節,除了展現女性的自覺與自信,突顯有別於男性的表演與思考方式,也具體實踐瑪大蓮娜計畫的精神──以聖經中的行淫女子瑪大蓮娜的特立獨行來召喚女性藝術家去發展自己的獨立思考與行動能力,以及去突破困境並挑戰現狀的勇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瑪大蓮娜計畫」創辦人
吉兒.格陵后:透過網絡串連,讓她們的藝術更豐富
英國女導演、演員吉兒.格陵后(Jill Greenhalgh)現為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Aberystwyth)的表演研究教授。一九八六年,在她只有三十三歲的那年,有感弱勢的女性劇場藝術家需一個更好的交流平台作品,成立了瑪大蓮娜計畫(The Magdalena Project)。這個以「國際女性藝術節」為號召的計畫,在第一年就引起熱烈回響,接下來更擴展到世界各地,目前已有多於五十國的女性藝術家參與該計畫。 本屆台灣國際藝術節的三個作品:《艾蜜莉》、《鹽》、《米底亞》將以「瑪大蓮娜在台北」的形式展現,我們越洋採訪「瑪大蓮娜」的創辦人吉兒暢談該計畫的發想以及其和女性劇場藝術發展的關聯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鹽》 一場女子尋愛的奧德賽之旅
專訪歐丁劇場資深演員蘿貝塔.卡芮
歐丁劇場再度訪台,將帶來由主力女演員蘿貝塔.卡芮獨角演出的《鹽》。《鹽》是一場女性追尋愛情的回憶之旅,由卡芮發展出角色與演出形式。趁此機會,本刊特邀歡喜扮戲團團長彭雅玲,撰文介紹《鹽》劇,並專訪該劇靈魂人物蘿貝塔.卡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蜜莉.狄更生》 與漫遊時空的女詩人相遇
作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隱士女詩人,艾蜜莉.狄更生詩作中活潑大膽的意象、空靈簡潔的語言和對自然萬物的深刻觀照,總是能激發許多藝術家再創造的慾望。由哥倫比亞集體創作劇團導演派翠西亞.艾瑞莎執導的《艾蜜莉.狄更生》,更是以獨特的南美洲文化視角,和這位偉大的十九世紀美國女詩人對話。藉此機會,我們也訪問到導演本人,請她一談她對該劇的創作思考與個人的劇場經歷。
-
演出評論 Review 人生在世,豈「吃飯」而已?!
評兩廳院新點子劇展「湯顯祖 在台北」
古時每年中秋,蘇州虎丘曲會中「穿雲擊石」的唱腔表現,此時此地的觀眾自然不能期待──這若從策展角度的「潛意識」推斷,真叫人既痛且嘔;然而,三團編創者竟能新編文本,各以其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策略與湯氏對話──而且還不盡能求得知音,其情真摯,是正值得喝采!
-
演出評論 Review 形式之美與貧瘠的話語
評無垢舞蹈劇場《觀》
《觀》裡出現的音樂是一個霸權,一直主導著觀客在審美上的一種飽和狀態,而身體在這裡只是用一個一個的行列來顯現,左右對稱把表演空間填塞成為一張接一張的視覺場面。走,持續不斷地走,音樂少了肉體的反應,卻走不出一個意味來,使得走路在這裡愈來愈呆滯化。
-
回想與回響 Echo 期待更有溫度的新世代之聲
「新人新視野」藝評座談會記錄摘要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兩廳院合作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是給畢業五年內的年輕創作者的製作展演計畫,也讓我們看見了新世代創作者的創作樣貌。去年底做了第二屆的呈現,演出後舉行的藝評座談會,邀來參與第二屆徵選與演後評選的三位委員,一起發表他們對此次發表作品的看法與觀察。
-
新藝見/新銳藝評
生如蟲鳥,殘忍華麗的苟活
觀眾隨樂生院內的紙船燭火指示,靠近位處邊緣的野台,細小火光或明或滅,將生者的腳,步步接引到死者的領地,生、死原先一分為二的世界,彷彿被悄悄地僭越了。納骨塔裡安置焚燒的靈魂,而廣大的俗世,同樣棲息著煎熬的肉身;也許,那並沒有太多的分別?死者、生者,只是分置世界的兩端,都要殘酷、華麗地苟活。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蕭邦 纖弱憂傷下的澎湃靈魂
今年適逢蕭邦二百周年冥誕,三月也正是他的出生月份,全球樂壇也紛紛以音樂會紀念這位大師。作為古典音樂中永遠的「鋼琴詩人」,大家總記得他作品的纖細與感傷,雖然也相當符合他的外在形象,但深究他的人生,卻不難發現,他刻意與世人保持距離的文雅面貌下,其實燃燒著澎湃的靈魂和想像力。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為蕭邦慶生 國內樂壇熱鬧滾滾
三月一日是蕭邦的生日,適逢「鋼琴詩人」的兩百週年冥誕,國際樂壇從年初即展開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台灣樂壇從二月底開跑,系列的、單場的紀念音樂會,各路名家輪番上陣,講座、廣播也紛紛出籠,今年台灣也「非常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