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新訊 不容忽視的樂壇新勢力
兩廳院「樂壇新秀」本月起陸續登場
青春的神采,與音符一起飛揚在舞台上;靦腆的笑容,掩蓋不住才情與自信,今年兩廳院「樂壇新秀」甄選,脫穎而出的六位優秀音樂家,分別為青年鋼琴家湯婉君、盧易之、陳佳妤、蕭晴文,以及聲樂家范婷玉、詹喆君,均是十分年輕就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的明日之星。 「樂壇新秀」音樂會將從本月起陸續展開,由「本土出產」的鋼琴家湯婉君打頭陣,曾於一九九八年「台北國際鋼琴大賽」、九九年「中華蕭邦鋼琴大賽」獲獎的她,挑選了巴赫、舒曼、巴爾托克及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從巴羅克時期到二十世紀,呈現多方位的鋼琴面貌。第二場由本屆最年輕的入選者盧易之接棒,目前尚就讀於國立維也納大學鋼琴演奏研究所的他,將帶來浪漫富幻想性質的蕭邦四首即興曲及德布西的《版畫》,貝多芬所創作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C小調第32號奏鳴曲,以及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 第三場由曾獲紐約SAI國際鋼琴協奏曲比賽第三名,在國外有豐富的演奏經驗的陳佳妤擔綱,曲目有莫札特、貝多芬、蕭邦的幻想曲,舒曼的D小調鋼琴奏鳴曲以及梅湘《聖嬰耶穌的二十種凝視》,呈現其細膩情感、以及氣氛變化的表現力。 現於德國漢諾威音樂院專攻歌劇演唱的女高音范婷玉,將在第四場音樂會中領銜,挑戰兩套份量極重的曲目。一套是華格納依據摯友威森東克夫人(Mathilde Wesendonk)的詩,譜寫成的藝術歌曲集「威森東克之歌」,另一組則是法雅的七首西班牙民歌。(廖俊逞)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錢南章第二號交響曲「娜魯灣」
貝多芬之後,布拉姆斯寫交響曲已經難了。馬勒、布魯克納之後,大家以為交響曲已經完了,要不是有蕭斯可維奇。到了二十一世紀,世人真以為交響曲已經與恐龍同在,台灣人卻開始寫了。台灣有本事寫交響曲的人不多,早年有老一輩的張昊,近年有管絃樂高手金希文。如果把前者比為台灣的布拉姆斯,後者約可比為台灣的馬勒;那麼錢南章呢?老實說,他去年完成的一號交響曲拿來和歷史名作相比,只能稱為一部習作,被制約在西方交響曲的型式和內容之下,勉強有早期浦羅柯菲夫的影子。看得到企圖心,但技術尚不到位,無法暢所欲言。 今年發表第二號「娜魯灣」原住民合唱交響曲,之所以引起我的興趣,其一是因為經驗累積,必然技巧有所提升。其二是從題材來看,錢南章明智地選取了拿手的內容和型式,例如交響合唱、本土音樂等。也可以說,這是錢南章過往作品的「擴大版」。揮灑起來,必然較前作更顯自信和具自由度。建築殿堂不容易,每年添一塊磚更是苦行僧的修為。台灣作曲家過去口水多、作品少,希望從錢南章開始,人們能把重要作品的發表當成盛事來看待,也許磚瓦終有成堂之日。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音樂新訊 人聲與管絃樂相互激盪
錢南章以台灣原民音樂譜成《娜魯灣》
曾四度拿下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的音樂家錢南章,繼一九九七年的台灣原住民大型合唱作品《馬蘭姑娘》後,再度譜寫以原住民音樂為素材的合唱管絃樂曲第二號交響曲《娜魯灣》。這部以人聲為主,管絃樂為伴奏的交響曲,將由布拉格國家劇院助理指揮邱君強與台北愛樂合唱團、青年管絃樂團合作,並邀知名女高音林惠珍,藉由人聲及管絃樂團的相互激盪,讓聽眾體驗台灣原生音樂的能量。 錢南章表示,《娜魯灣》全曲分為六個樂章:〈娜魯灣〉、〈Zeho〉、〈負重〉、〈電燈泡〉、〈今天〉與〈祭歌〉,有描繪台灣山林壯闊秀麗的美景、鄒族童謠模仿大嘴鳥的叫聲、男子狩獵豐收負重的呼喊、兩個原住民同胞逗趣詼諧的對話、部落族人相聚唱歌跳舞的歡愉、細緻婉約的女高音傾訴,曲式詼諧多變,呈現出既傳統又創新的風格。(廖俊逞)
-
音樂新訊 琴聲輕柔撫慰綠色心靈
凱文.柯恩用音樂描繪大自然
天生嚴重弱視,只能依靠觸覺和聽覺來摸索世界,鋼琴家凱文.柯恩卻擁有其他鋼琴家無法模仿的細膩與敏感,讓他的音樂澄澈透明,充滿對生命至情、至性的清新質感。 凱文.柯恩從小就是個音樂怪才,十八個月大時,便能夠在比他個頭兒還高的鍵盤上彈奏《平安夜》,等到兩歲時,他已經能雙手並用地彈奏二十首耶誕聖歌了。小時候十分喜愛「聽」電視轉播棒球賽的凱文,會將每一局的精采比賽過程,詳細轉述給父親聽。這不僅滿足了他對棒球的熱情,也磨練出他利用聲音描繪情境的才華,而這項才華日後也成功運用在他的演奏上。 與凱文有密切合作關係的Real Music唱片公司的老闆泰瑞斯.亞羅培說:「凱文總有能力先在心中創作一幅圖畫,然後再把它詮釋成一段完美的旋律。如果我提到『草原』,凱文就會用聲音描繪出草原的廣闊之美。」凱文的創作曲被稱為「綠鋼琴」,往往以大自然的景象、聲音和氣味為題,從他的音樂裡可以聽見花園、山嶽、甚至是海洋,也能感受到這些自然環境的平靜、安慰、舒適。 二度來台,凱文將再以輕柔琴聲,傳達他心中那片美麗的田園景致,撫慰樂迷的心靈。(廖俊逞)
-
音樂新訊 當今樂界最具分量的獨奏家組合
提琴家夏漢領銜,巨星三重奏登台
五度訪台的小提琴家夏漢今年不是單獨來,而是一口氣找來兩位好友,鋼琴家布朗夫曼和大提琴家莫克,組成「巨星三重奏」。這個橫跨三大古典唱片廠牌的重量級獨奏家團體,個個都是葛萊美大獎的得主,一成軍便是歐美樂壇矚目話題,更為當今古典樂壇最具分量的室內樂組合。 這三位獨奏家當中,夏漢已是台灣常客,他十一歲時便在以色列克雷蒙大賽奪得冠軍,一九九○年更獲頒了艾佛瑞.費雪事業獎。對於音樂很有想法的他,曾計畫灌錄《梁祝》唱片,這個三重奏組合也是源自他的構想。首度訪台的莫克則是當代四十歲一輩大提琴家中的翹楚,一九八二年榮獲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他的演奏繼承了羅斯托波維奇式的俄羅斯學派技法,強調像男中音一樣歌唱的線條和圓滑音奏法,給人溫暖的俄式大提琴音色。另外一位曾於一九九七年訪台的鋼琴家布朗夫曼,則被視為這個時代的鋼琴大師之一,技巧精湛,備受讚譽。這次巨星三重奏演出的曲目為舒伯特第一號鋼琴三重奏與柴可夫斯基著名的三重奏作品《一個偉大藝術家的回憶》。(廖俊逞)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年輕旅人之歌
聽過布魯赫音樂的人都曉得,他的曲風與我們一般所瞭解的古典樂派是有顯著不同的;初次聽到《蘇格蘭幻想曲》時,就震懾於主奏小提琴那迅速、精準又簡潔的音色與圓融的旋律,彷彿自己是從演奏家指尖急奔而出的音符,整個心思都不由自主地為之牽動、起伏。 而蕭斯塔可維奇的作品常能反映出鐵幕之下人們的想法與社會現象,聆賞時或能跟著大提琴的旋律,體會一下當時蘇聯人的生活情境。此外,新一代作曲家王怡雯所創作的《永恆印象》,係以畫作為靈感來源,由繪畫既成的形象與色彩,轉換成各式樂器相呼應的交響曲,同樣令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這個以年輕音樂家為主所建構的世界,會是怎樣的音樂世界?好奇的你,一起來吧! 文字|葉欣欣 迷上旅遊攝影的室內設計工作者,喜歡戲劇舞蹈多媒材的複合式表演。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藝術.媒體
第四屆台新藝術獎上個月出爐了,視覺藝術類得獎人湯皇珍上台時,瘦小的身體在一襲昂揚的紅色大衣裡,成為我對整個活動裡印象深刻的瞬間:湯皇珍用一個虛擬的旅行,創造一個現代世界溝通與記憶的寓言。 我記得在幾個星期前,台新入圍展開幕的那一天,我也在展場安靜無人的角落裡,遇見了從甬道裡走出不期而遇的湯皇珍,多年未見,她一邊掏出印著「我去旅行了」 的個人名片,一邊和我聊起這個作品,藝術家對創作信念的「堅信」在她那雙眼睛裡:「旅行是為了與世界溝通,但你真的走出去了嗎?」 在媒體市場化的今天裡,湯皇珍用了一個「收視率」微乎其微的媒體工具觀念藝術,批判社會,提出反身性的思考:「藝術家能做什麼呢?不就是用另一種角度幫社會看到自己。」那天她說。 當評審宣佈她得獎,座位旁的朋友說:「她終於苦出頭了。」我十分動容,因為與其說是被「看」到的榮耀,不如說是被「看」到的喜悅,彷彿一個聲音傳到了彼岸,那些喧嘩的主流媒體都閃到一邊去。 在今年表演藝術入圍的作品裡,多年來堅持在帳棚裡演故事的差事劇團,是另一個「苦出頭」。在一次訪問裡,他說:「也許我跟其他搞藝術的不太一樣,我會花一些 心思對社會學、資本主義、全球化問題做一些閱讀和瞭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來自於我想和這個世界產生一個對話關係,這個對話關係有很多時候是對抗的,在對 抗的對話裡面,也許會有一些真正民眾的力量。」 誰說這樣的媒體是沒有聲音的?
-
歐洲人文筆記
發現熱那亞
我還在熱那亞的街道行走,港口傳來聲聲催去的汽笛聲,我回頭望去,只看到一艘艘的豪華遊輪和運貨的貨輪,當今的世界涇渭分明,冒險的人都到外太空去了。這個港口跟任何港口都一樣,只剩下消費,再消費。
-
演員的庫藏記憶 那一年,我「遙望」了聖母峰(二)
雪巴肉乾與奶茶,台北咖啡與泡麵
我們不敢怠慢,有人又拿出好幾包泡麵,煮了一大鍋與他們分享。在上百年但是非常堅固的木屋裡,奶茶、咖啡、泡麵的香氣,瀰漫在兩國的話題之間,融洽、歡喜。
-
狂飆繆思
紐約的華爾滋 La Valse de New York
紐約是個不會被討厭或被喜歡的城市,因為她的速度太快了,當你要感覺任何痛苦或歡樂時,下一刻的感覺又擠進你的身體要來挑戰。她也不會要你將她當成一位超級巨星或是高雅的貴婦來對待,她只是擁有一大群充滿生命力的人急著要在老天爺給的框框裡過最充實的生活。
-
兩廳院達人
節目經理人,原來是一群幸運兒
多年前於澳洲阿德雷得參加一場節目經理人的國際交流活動,場內來自新加坡、韓國、歐洲等世界各地人士,談起工作都是抱怨連連。「你們真是一群幸運兒!」這時,新加坡Esplanade濱海藝術中心代表Mr. Benson丟出這句話,「你們抱怨的臉上,充滿了對表演藝術的瘋狂喜愛,滿是自信與享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過千年,走過台灣海峽……跨洋歐洲
南管的美麗與哀愁
曾經,台灣只要有泉洲移民所在處,就有南管館閣,散播裊裊清音。歷經時代變遷,南管曾經沉寂,也曾復興蓬勃;表演形式也從純粹演奏,變化出結合舞蹈戲劇的「南管劇場」;甚至漂洋過海,讓國際人士心迷神醉何時,南管可能走下表演殿堂,重回我們的生活之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南管 德國導演 台法跨國製作
人神奇戀《洛神賦》 詩畫皆入戲
《洛神賦》五月將於台北國家劇院首演後,九月赴德國杜塞朵夫國家劇院,十月赴法國里昂、諾曼第、巴黎演出,明年五月登上北京故宮太和殿。預期這將是繼崑曲《牡丹亭》後,另一波炒熱老傳統的文藝復興風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盧卡斯:我的角色,就像是烏龍茶裡的一滴干邑酒
盧卡斯強調,在這次《落神賦》的合作裡,自己的角色,就像是烏龍茶裡的一滴干邑酒,不改變茶香,但是讓茶味更香醇:「我的工作只是呈現南管精髓,不會加入顯而易見的非南管元素,完全不想遠離傳統。」
-
特別企畫 Feature
驚豔,化為浪漫詩章
在如今的文化語境之下,重新閱讀曹植(192-232)的〈洛神賦〉,以及在曹植一千四百多年之後的江南名妓柳如是(1618-1664)模仿〈洛神賦〉所寫的〈男洛神賦〉,可以發現兩相映照,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神化了的理想異性真是從「驚豔」開始,一見鍾情,四目相接,六神無主。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南管的天才十問
南管是音樂、戲劇、還是樂器的名字? 南管與北管有什麼不同? 正逢漢唐樂府推出《洛神賦》,想去感受南管的優雅氣氛,又怕聽不懂當場睡得打呼怎麼辦? 免驚!本刊特邀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與專案經理陳倫頡,為「南管新鮮人」來個入門解惑,讓你輕鬆進入南管的「美麗境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選擇,鎖住曹七巧的一生
京劇《金鎖記》融合了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以補足《金鎖記》原作當中所不足的動機與情感;並提出一個小說中僅被略提過的角色小劉,七巧少女時暗戀過的男人。小劉不是七巧的選擇,卻在她後半生以幻象形式出現。小劉象徵七巧可能有的另一種人生。作為「選擇」的象徵,小劉也不斷地向七巧提供另一種選擇。七巧終究聽不進小劉的話,也不曾做出另一種選擇。「選擇」是閱讀《金鎖記》之後產生的改編觀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小說意象留在小說裡
京劇《金鎖記》 虛實交織曹七巧的悲怨
京劇版《金鎖記》劇本修了五稿才拍板定案,「起初不死心,硬把文字意象一一轉換為曲文,導演讀初稿,卻皺著眉頭說『沒戲』,只得重新來過。」因此,王安祈和學生趙雪君決定拋開小說意象,「我們改採虛實交錯、時光疊映的敘事架構,讓蒙太奇手法回應原著的意識流。」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頭號張迷說愛玲
張愛玲的〈金鎖記〉,是傅雷眼中「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也被夏志清盛讚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國光年度大戲將〈金鎖記〉搬上京劇舞台。戲曲如何轉化張愛玲的抒情造境?戲曲的唱唸形式是不是吃得下〈金鎖記〉?又,為什麼是現在? 本刊特別找來兩位互封對方為頭號張迷的學者──楊澤與張小虹,針對京劇版《金鎖記》,提出他們的獨到見解。 張小虹說,〈金鎖記〉就應該用京戲演,才可以提供一個風格化的語言跟風格化的創作方式。 楊澤認為,京劇《金鎖記》跟當代傳奇的《慾望城國》很不一樣,後者是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的接軌,前者則是回過頭去做盤整,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回歸。 只是,這樣的回歸還是必須往前走,不能只是懷舊,不然就沒意思了。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端莊青衣到壞女人
百變旦角─魏海敏
從野心貪婪的馬克白夫人,恨夫殺子的樓蘭女,陰騺倨傲的王熙鳳,到個性扭曲的曹七巧,魏海敏用高難度的角色,一次次試煉自己,成就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