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給悌認為身為一位作曲家並不一定要寫哪一種音樂,但卻應盡量涉獵不同的聲響、體會不同的文化與美學觀。(Gunter Glücklich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追念藏身在電影世界後的現代音樂巨擘

李給悌,您在色彩中做夢嗎?

美國電影導演庫柏力克的科幻經典《2001年太空漫遊》中,引領觀眾進入未來幻想世界的,除了穿越外太空的影像,還有空靈緲遠的樂音——來自現代音樂大師李給悌的作品。

李給悌是二十世紀後半期現代音樂的大家,與史托克豪森等並列。今年六月十二日以八十三高齡辭世,本刊特邀作曲家林芳宜以專文介紹這位對國人來說或許陌生,卻是近代西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美國電影導演庫柏力克的科幻經典《2001年太空漫遊》中,引領觀眾進入未來幻想世界的,除了穿越外太空的影像,還有空靈緲遠的樂音——來自現代音樂大師李給悌的作品。

李給悌是二十世紀後半期現代音樂的大家,與史托克豪森等並列。今年六月十二日以八十三高齡辭世,本刊特邀作曲家林芳宜以專文介紹這位對國人來說或許陌生,卻是近代西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二十世紀初,數百年的西方音樂系統開始瓦解,西洋音樂史也隨著人類歷史進入新紀元。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二十世紀後半期,當代音樂已由最初的混沌狀態,形成了幾個大家。出生於羅馬尼亞、留著匈牙利猶太血統的奧地利作曲家李給悌,便是在當代音樂中留下深刻軌跡的其中一位大師。(註1)

喬治.李給悌(György Ligeti,1923-2006)是二十世紀以來,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身為眼科醫師與經濟學者的大兒子,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只有他跟母親從集中營的浩劫中活了下來,父親與弟弟都在集中營裡喪生。他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匈牙利語區──川西凡尼亞(Transylvania),原本要攻讀物理,卻因為猶太血統被拒絕入學,只好轉向不拒收猶太人的音樂院,在音樂院裡跟隨法卡須(Ferenc Farkas)學習管風琴與音樂理論。據李給悌的說法,這完全是一項意外,因為他的父親並不喜歡音樂,因此也不鼓勵李給悌花太多的時間在音樂上,會進音樂院,完全是為了躲避反猶與居留。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他便前往匈牙利布達佩斯繼續音樂的學習。

前往自由的國度

大戰後不久,李給悌完成音樂院的教育之後,開始在音樂院任教,教授和聲、對位等理論課程。一九五六年偕同夫人由政局丕變的匈牙利逃至鄰近的維也納,不久即獲奧地利國籍,得以在西方世界安身。日後李給悌曾對這個決定提出說明:「我離開匈牙利是為了對極權主義的絕對摒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身為作曲家,在這個極權國家裡無法得以成長,因為我既無法發表作品又禁止出版樂譜。」

李給悌首先在維也納的出版社工作,不久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邀請他前往科隆,當時史托克豪森正在西德廣播電台的電子音樂研究中心工作。因著這個機緣,李給悌也寫了《滑奏》Glissandi 與《音節》Artikulation這兩首唯二純粹電子音樂的作品。然而,他表示自己並不是很喜歡擴音器的聲音,試過了電子音樂,仍舊比較喜歡「傳統樂器」,因此他結合在電子音樂研究中心的經驗與自身的喜好,開始了新的方向。

觀察宇宙間的聲響

首先是兩首管絃樂作品:《幻影》Apparitions(1958/59)與《大氣》Atomsphères(1961),這兩首各在一九六○與一九六一於科隆首演的管絃樂作品,以大量的微分音程與音堆建構出有如電子音響的音色與氛圍,讓李給悌迅速成名,尤其是《大氣》,至今仍是當代音樂的標竿作品之一。李給悌認為在科隆電子音樂研究中心的經驗是造就這兩首作品的溫床,如果沒有前面兩首電子音樂作品的實驗、沒有這兩年的科隆經驗,他將會成為另一種作曲家,與今日的他完全不同。而這段人生經驗,也是李給悌認為他之所以能夠不費力地,在東西歐文化差異中悠然自處的重要因素,「我到了科隆、加入音樂家的圈子,很快地被這個圈子所接受,這將我從疏離感中解救出來,其中我特別要感謝的是史托克豪森、馬德納(Maderna)、布列茲(Boulez)、柯尼希(Koenig)等人。」

雖然李給悌自此即鮮少再使用電子音樂的素材,但就如他多方面涉獵不同的音樂一樣,他認為少數民族的音樂也好、流行音樂也罷,都是人類的音樂,身為一位作曲家並不一定要寫哪一種音樂,但卻應盡量涉獵不同的聲響、體會不同的文化與美學觀。「我聽許多爵士樂、拉丁音樂、非洲音樂等等,雖然我不直接寫這些音樂,但是這些都是擴展我的視野、供養出我其他作品的養分。」他反對將這些不同的音樂視為次文化,只涉獵所謂的經典作品,甚至以為越不通俗則越有價值,認為這是菁英分子的「菁英理論」,不足為取。

電影世界與小眾音樂

李給悌的作品深深吸引電影鬼才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在他的電影作品中大量使用李給悌的音樂。《2001年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一片中即可聽到《安魂曲》Lux Aeterna、《探險》Aventures與《大氣》三首重量級作品。雖然庫柏力克並未事先知會李給悌,但是李給悌本人除了也喜歡庫柏力克的作品以外,認為透過電影讓更多人聽到當代的音樂作品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庫柏力克後來又陸續在幾部電影中使用李給悌的音樂,一九八○年代之後,也有其他導演在電影中使用李給悌的音樂作品。但是李給悌不認為當代音樂因此可望成為大眾的音樂,因為人們的生活裡,仍然充斥著大小調的音樂,這是無論經由時間或教育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他卻相信,只要人們接觸到當代音樂,一定會喜歡上這種當代聲響。

全面的人生

科隆時期後,李給悌獲德國 DAAD獎學金而遷往柏林,再於一九七二年成為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駐校作曲家,一九七三年返回歐洲,於漢堡音樂院擔任作曲教授達十六年之久。他重視作品中的藝術性、不拘泥於任何的形式與理論、不以作品自重、終身追求作品裡更豐富的宇宙,這為他帶來獎項榮耀無數。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的時間,定居在維也納。身後留下唯一的兒子路卡斯(Lukas Ligeti,1965-)(註2),與當年攜手奔向西方的夫人薇拉(Vera Spitz)。

Ligeti 官方網站http://www.gyoergy-ligeti.de/

註:

1.本文標題翻譯自李給悌與呂爾克對話錄Träumen Sie in Farbe?(Wien, Zsolnay, 2003)

2.路卡斯.李給悌畢業於國立維也納音樂院作曲系、鑽研非洲音樂與打擊樂,現居紐約。

PAR名詞解碼室

微分音程

西洋音階的兩音距離稱為「音程」,分「半音」與「全音」,一個全音的距離一分為二就是半音。在古典音樂的系統中,半音為兩音最小的距離,但是近代作曲家開始尋求更小距離的音程,也就是在全音的音程中再求出四分之一與四分之三的音程,即稱為「微分音程」。現已大量使用在所有的絃樂器與部分管樂器。

音堆

一種建立在「齊鳴」上的作曲技法,將每個樂器所發出的聲音當作一種顏色,做不同的調配之後一起發聲,這個聲音經由樂器本身的共鳴,在空間中產生蔓延性極強的聲響,可以渲染出不同的音色。

用李給悌作品為配樂的電影

電影名稱

導演

使用的李給悌作品

《2001年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Stanley Kubrick

Lux AeternaAventuresAtomsphères

《鬼店》The Shining

Stanley Kubrick

Lontano

2010-The Year We Make Contact(1984)

Peter Hyams

Lux Aeterna

Merci la vie (1991)

Bertrand Blier

 

《烈火悍將》Heat(1995)

Michael Mann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

Stanley Kubrick

Musica Ricercata,  No.2

Reflection of Evil(2002)

Damon Packard

 

The future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2002)

Mika Taanila

 

《昨日之後》After the day before(2004)

Attila Janisch

 

 

文字|林芳宜 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碩士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