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甫製作完《魔戒三部曲》舞台劇的湯姆.葛雷,是近年國際當紅的影像大師。(林鑠齊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魔戒三部曲》舞台版影像大師

湯姆.葛雷 為台北打造《記憶拼圖》

曾與英國DV8肢體劇場合作、擔綱今年三月劇場大製作《魔戒三部曲》舞台影像的湯姆.葛雷,不同於其他用電腦科技創作的影像設計家,堅持用自己的雙眼,透過相機或DV捕捉生活,然後再運用其所擅長的多重影像層疊、拼貼、扭曲,打造出舞台上的奇景妙境。

今年十一月,他將與古名伸舞團合作舞作《記憶拼圖》,為此他來台一個月採集素材,透過他不一樣的視角,捕捉屬於台灣人的記憶。

曾與英國DV8肢體劇場合作、擔綱今年三月劇場大製作《魔戒三部曲》舞台影像的湯姆.葛雷,不同於其他用電腦科技創作的影像設計家,堅持用自己的雙眼,透過相機或DV捕捉生活,然後再運用其所擅長的多重影像層疊、拼貼、扭曲,打造出舞台上的奇景妙境。

今年十一月,他將與古名伸舞團合作舞作《記憶拼圖》,為此他來台一個月採集素材,透過他不一樣的視角,捕捉屬於台灣人的記憶。

湯姆.葛雷小檔案

▲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畢業,主修視覺與工業設計。

▲1991年創立The Gray Circle工作室(http://www.thegraycircle.com/index.html),擔任創意總監,並任教於倫敦的美國大學。

▲參與計畫遍及歐、美、亞洲各國,歷年戲劇、舞蹈演出合作單位包括:倫敦國家劇團、維也納Klang Bogen Wien、加拿大Union Dance、英國DV8 肢體劇場、South Bank Centre、Garden Opera Co (Barbican Centre)、Royal Court Theatre等。

▲今年三月完成跨國舞台劇《魔戒》影像創作,最新作品Unprotected入選今年度愛丁堡藝術節。

今年三月,英國與加拿大跨國合作的藝壇盛事,將著名的《魔戒三部曲》首次搬上舞台,以折合新台幣七億五千萬的史無前例高額預算,重金打造結合語言文字、肢體劇場、磅礡音樂的現場史詩。舞台上的奇幻影像動畫,確切表達了魔戒震攝人心的魅力,幕後的大功臣,便是近年國際當紅的舞台影像設計師——湯姆.葛雷(Thomas Gray)。

出生於美國的湯姆.葛雷,目前常住英國,他在一九九一年創立的The Gray Circle製作公司,至今已累積與DV8舞蹈劇場、倫敦國家劇團,以及許多德國、日本、澳洲等的跨國合作計畫。就讀美國伊利諾大學時,主修視覺與工業設計及影片製作,曾赴德國學習交通工具設計一年,對於各種媒才的運用與混合設計,具有高度的敏感與天份,從繪畫、裝置藝術、影片、幻燈,到裝置藝術,都是他擅長的創作範圍。

因為獲得英國文化協會贊助,湯姆將與古名伸舞團合作新作《記憶拼圖》。為此,今年四月他踏上台灣的土地,花了一個月時間採集素材;透過他不一樣的視角,捕捉屬於台灣人的記憶,轉化成為舞台上的舞蹈影像印象。

用攝影師的眼睛,喚醒我們對台北早已麻痺的感覺

「這是我第二次來台灣,有更多時間去走訪不同的景色。」訪談前一天,才從綠島回來的湯姆,暢談自己從攝影的眼光與構圖,擷取複雜事物中的簡單元素。「我對律動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微小的律動。」他喜歡從小窺大,見微知著,激發觀者不一樣的視野與想像。他拍水,可以靜靜等候三小時,只為捕捉水珠滴落最完美的瞬間,「水絕對是具有無窮的可能性,顏色、形狀、觸感、當然還有律動,我已經觀察水的律動整整十五年了,但還是常常被感動,尤其是發現看起來不像水的影像時。」

湯姆此行走遍北部山區、海濱,一向是旱鴨子的他,甚至開始練習浮潛,前往綠島展開生平第一次的海底攝影;他也喜歡坐在摩托車後座,手持攝影機沿路拍攝,讓光線影像如流線般拖曳,或是登上101,遠眺台北近郊的山,觀察自然與城市間的相互呼應,風中曳動的枝枒、層疊灑落的樹影,在他的鏡頭下展現前所未有的美感與生命力,舞台上,影像就是光源,畫面意象與舞者肢影展開對話,真實形體與錯覺幻想開啟無限想像,正如同舞作《記憶拼圖》所要展現的記憶真實與幻化。

「遠遠看去,這城市其實被山包圍著,一間間高聳的建築物唐突竄起;但當我走在市區裡,又見到蓋到一半荒廢,再被藤蔓覆蓋的建築物,到底城市跟自然的關係如何?自然跟我們的關係有多遠?靠近時又會如何?這是我對台北最大的好奇。」湯姆用他那雙攝影師的眼睛,喚醒我們對這座城市早已麻痺的感覺。

不用電腦科技,「純手工」讓創意更自由

舞台上,湯姆也始終以「攝影師」的觀點出發,堅持用自己的雙眼,透過相機或DV捕捉生活,捨棄以電腦虛擬或科技再製,例如在《魔戒》的製作中,湯姆運用其所擅長的多重影像層疊、拼貼、扭曲,打造出一個與電影版本截然不同,甚至更具魔幻效果的中土世界,頗受各界好評。很多人以為那是科技產物,但其實裡頭完全是湯姆自己以手動機器拍攝所有影像,再透過投影放映角度與素材的運用,所完成的視覺震撼作品。

「純手工」也是數位科技群魔亂舞的年代,讓湯姆的作品更獲注目和重視的原因。問他何以堅持一貫的手工製造?他說:「理由很簡單,我的眼睛比電腦更自由!運用光圈變化、手動快門,足以變化出很多不同的影像,相較起來,電腦太局限了;而且,我不想整天坐在桌前跟電腦相望。」回歸原始情感的創作理念,讓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引起廣大共鳴。

翻開以往作品,高度渲染力與豐富的影像表情,是湯姆創作的風格特色,單純不過的影像律動,卻深刻讓人落淚;有時柔順如夜晚灑落城市的皎潔月光,有時又像暴風中粗暴噴濺的雨珠,他自己則謙虛笑說:「如果可以吸引觀者的目光,我就覺得成功了,尤其是當觀看者不知道他所看到的是什麼東西時。」

「很多人認為我的作品,充滿了夢境、潛意識、記憶般的影像特質,這是意想不到的讚美,我所做的,不過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湯姆說,現代人的生活都太忙碌了,忽略了生活週遭的細微變化,「你可能抬頭看了無數次天空,卻沒有發現太陽下,光、雲、水的位置、形狀、顏色、反射,無時無刻產生驚人的變化,這正是我關心的部分及媒材靈感的來源。」如此細膩的觀察,讓他的作品充滿「柔軟」(Softness)特質,即使從未企圖在作品中製造夢幻的感覺,但觀者可以從中激發自己的心理感知;創作與觀看之間,於是產生奇妙的化學作用。

從真實的東西出發,轉化為似真且幻的成品

這一個月來,不斷與湯姆交換個人記憶旅程的古名伸就說:「他的作品從真實的東西出發,經過眼睛、鏡頭、轉換、重組,轉化為似真且幻的成品,是我一直夢寐以求,與舞蹈共同呈現的理想組合。」三年前在英國認識湯姆後,古名伸便力邀來台合作,兩方相談甚歡,目前正緊鑼密鼓展開合作計畫。

「我非常享受這一次的合作過程,每當我拍攝新的畫面,會播放出來跟編舞家一起討論,分享我們分別看到了什麼,而不只是幫忙背機器拍照而已。」湯姆說,透過這樣方式的溝通,他深刻解瞭解每個人的真實想法,再用擅長的鏡頭與影像去回應情感,儘管影像抽象,卻能準確傳達出編舞家與舞者想說的話,「這也是跨界合作最有趣的地方。」

對台灣的好奇觀眾來說,假使多倫多與倫敦上演的《魔戒》太遙不可及,十一月台北紅樓登場《記憶拼圖》舞作,是一窺其作的好機會,透過大師的眼睛,發現不一樣的台灣印象。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