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封面人物 People
痞子、舵手與天真的探索者
舞台下的他常常穿得一身黑,平頭短鬚造型看來很酷,其實「痞」味十足,不但會講冷笑話,還會模仿阿扁總統說話口吻。 但搞笑的他也擅長經營,把知名難馴的NSO帶得生氣勃勃,排出一場場精采的主題音樂會。
-
封面人物 People 認真的「導航者」
指揮棒下,經略音樂沃土
簡文彬認為,本土創作與觀眾間的互動障礙,錯也許並不在作曲家和觀眾,而在於表演界沒有提供足夠的環境和條件。是否果真如此,當然有賴長時間實踐和試驗,但簡文彬義無反顧地投入這個冒險,因為他認為無論如何,嚴峻的現代環境中,停步不前終是死路一條。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家,「好久不見!」
國族歷史如軸, 家族私史如卷, 家族書寫宛如一只座標, 作者攤開「家」這張航海圖時需要冒險的勇氣, 因為這是深掘家庭秘密的探險, 也是一趟開啟發現自我的航程, 旅程結束卻也是全然的新生。 在西方的舞台上,從希臘悲劇到當代戲劇, 劇作家無不從家族的崩裂探索時代的變更, 從最小的關注點影射最大的社會層面。 在台灣的劇場裡,劇作家紀蔚然的作品與時代亦步亦趨, 從九六年《黑夜白賊》起,掀起書寫家族的劇場作品風潮, 許多創作者紛以不同族群、不同世代、不同性別切入, 凝視「家」這個主題,且提供我們一個獨特格局視野的想像。 家,果真是人生舞台永遠的三稜鏡, 一個家族的故事搬上舞台, 似乎就折射出千萬家族的故事, 讓你看戲,也看到自己、以及你的家 家,「好久不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簡文彬時代與紀蔚然障礙
因為簡文彬,我們有機會重新或第一次,全面地、認真地認識馬勒。 馬勒的一生過得不順,在許多生命的重要時刻,不是遭逢家人過世的打擊,便是樂壇同儕的排擠,以及病魔過早的纏身;生前以指揮家之名獲肯定,死後方以作曲家揚名,他所處的年代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交替之際,在作曲家短短五十餘年的生命裡,對「末世紀」生死繁枯的疑惑,都寫在九部交響曲、外加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中。馬勒說:「我的時代終將來臨。」一句話裡,作曲家的寂寞與豪情盡在其中。 這一次的「發現馬勒」系列,號稱是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超過十年的醞釀,這位近年來不斷端出「全套」系列挑戰台灣音樂會慣例的指揮家,也正透過一連串的節目規畫、曲目安排創造「簡文彬時代」。他不斷地思索樂團存在的本質問題,並試圖以實踐來尋找答案:「服務!為專業服務,也為社會服務。讓NSO成為是被社會需要的。」於是我們在音樂廳裡看到NSO與跨界藝術家的合作,我們也看到走出音樂廳殿堂,在太魯閣山腳下與樂迷共度的NSO。「簡文彬時代」的來臨,不只是復活了馬勒,一個勇於和社會對話的指揮家,也復活了樂團在社會裡存在的意義。 本來是為了「發現馬勒」而製作此期的專題,但「發現簡文彬」似乎成了採訪過程中另一個有趣的部分。這位不修邊幅,笑聲粗獷的青年指揮家沒有他所說的那麼「簡單」,在很多簡單的細節裡,讓人看到他的認真和仔細,他可以從書包裡掏出零散的紙頭,但卻在紙頭裡看到他無時無地對樂團管理的思考;他在回答問題時,是謹慎緩慢的,但一旦確定了,就會出現他充滿爆發力的手勢和語氣。 除了「簡文彬時代」之外,「紀蔚然障礙」是十一月台灣表演藝術舞台上另一個矚目的重點;這位台灣最「職業」的劇作家自一九九六年起以《黑夜白賊》開始他的「家庭三部曲」,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在「家庭三部曲」裡陸續呈現了家庭價值從虛匱、背叛到崩解的時代狀態,十一月十八日起在國家劇院演出的終部曲《好久不見》,由馬汀尼執導,林強擔任音樂設計,「家庭三部曲」的完成,將標舉著台灣當代戲劇發展中被嶄新定位的「紀蔚然障礙」一道難以跨越的戲劇創作高度。
-
歐洲人文筆記
羅伯.威爾森的下午
這可能是我人生中極為後現代的經歷:在巴黎歌劇院的按摩間裡陪著後現代大師按摩,在邊間等他繼續對話,我聽到他幾度大叫哎依哎依,但按摩後,助理又再度出現,羅伯‧威爾森走出按摩間,面帶憂色且歉然地看著我:你覺得你可以再來一次嗎?我們下一次一定談久一點。
-
演員的庫藏記憶
說話像相聲的媽媽
我的兒子、女兒,尤其上國中二年級的女兒,從小就喜歡聽奶奶說事情,經常說完一個事,已經可以哈哈大笑好幾個回合了。因為我媽媽說個事,經常像是在說「相聲」,生動、準確,哪怕是用錯了字,都錯得無與倫比,我的「相聲」段子裡,從內容到表演,有太多無形的她在裡面,影響著我的思想、感情和語言,而以上這三個元素的組合,不就是任何一種作品的輪廓嗎?
-
狂飆繆思
表演藝術不打烊
紐約無論對自己人或是外來人都不妥協,飛躍在地底下的地鐵,或是在林肯中心的紐約愛樂開季音樂會,就算是經濟不景氣,或是恐怖主義,都抵擋不了他們的生物時鐘,就像表演藝術裡的那句名言:The show must go on, no matter what。
-
音樂招風耳
啤酒與香腸的老柴
夏天柏林戶外音樂會,陽光底下的郎朗,讓我有種蝴蝶亂飛的荒謬喜感。沒有圍牆的柴可夫斯基,好像要打掉從前為「版本比較」疊造的美學磚瓦,不知道老柴喜不喜歡拿啤酒與香腸來配他的協奏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馬勒是一個太複雜的演說家。常在還沒有充分發展時就岔開主題,但他總曉得自己要說什麼,遠兜遠轉地又回來。小題大作,歇斯底里。白裡翻纏,死中求活。他怕自己說不清楚,標題不夠,還得加上歌詞。卻好像更離題了。但他那麼認真,你知道他是有道理的。然後在越來越長的最後一樂章,說了又說,咬住不放,非要你感動不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詩人與指揮家的馬勒對話
這次的主題很清楚,就是「馬勒」。 用筆創作的陳黎與用指揮棒創作的簡文彬,相遇在國家交響樂團的排練室。 對談當天是國家交響樂團演出「馬勒系列」第一場音樂會的前夕,早上剛經過多次排練的排練室,挑高兩層樓的空間裡,似乎仍殘留著許多馬勒的音符。 工作了一早上、有點倦容的簡文彬,為了讓自己放輕鬆,特地換上短褲拖鞋,與特地從花蓮北上、在要去台南當文學獎評審的路上抽空參加對談的陳黎,腳上帶著旅塵的拖鞋,還真是兩相輝映。 其實兩個人只通過一次電話,但對於對談的邀約,一聽是對方,一聽題目是「馬勒」,隨即答應。陳黎極忙,在教書與文學活動間奔波,卻是個極重度的古典樂迷,為了對談,預先做的功課,竟已有上萬字。 簡文彬說自己之所以對馬勒感興趣,是源於學生時代看的李哲洋翻譯的威納爾(Vinal)的《馬勒》一書,說時遲那時快,陳黎就從書包裡翻出同樣一本、看來頗有歷史的李哲洋譯的《馬勒》,當下,相視莞爾。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叫人跌破眼鏡的《帕西法爾》
劇場、電影導演近幾年紛紛受邀跨界執導歌劇,往往讓保守的古典派支持者看得目瞪口呆,劍拔弩張,創新乎?災難乎?都有褒貶不一的兩群觀眾。 重量級歌劇迷,也是話劇導演的楊世彭今年夏天在拜魯特音樂節看了一場驚人的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這場黑市票叫價高達二千二百美金的歌劇,請來平素作品充滿暴力與色情的德國話劇導演希林根西夫執導,從未導過任何歌劇的他,不知令多少人跌破眼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通俗文化到舞台黑盒子
家,劇場裡永遠的三稜鏡
誰家的那本難唸的經,值得搬上舞台,演給大家看? 是易卜生那鬧婦女革命的《玩偶之家》?還是預告家庭價值崩解的《黑夜白賊》? 是把家族與國族鎔於一爐的《京戲啟示錄》?還是女人發聲的《記憶相簿》? 一個家族的故事搬上舞台,似乎就折射出千萬家族的故事,讓你看戲,也看到自己、以及你的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紀蔚然障礙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家的主題,如何從《黑夜白賊》的「代父」,到《也無風也無雨》的「弒父」,到《好久不見》的「無父」,做了完整的開展,而家這個主體也從(假)堅固、出賣(背叛)、以至於支離破碎;而人的存在掙扎,也從家庭的裂殼,社會的暴力,提昇到存在的層次。悲劇的陰影籠罩不去。多年前,偉大的跳遠選手貝蒙在奧運會中創下高懸的紀錄,後世難以打破,稱之為「貝蒙障礙」。我們則可以說,「家庭三部曲」已經構築了台灣現代戲劇史上的一道「紀蔚然障礙」。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好久不見》中的萬語千言
好久不見,是潘越雲唱過的一首歌,「讓一聲好久不見/代替我萬語千言」。有一天,紀蔚然這樣哼起來,因此有了一齣叫做《好久不見》的戲,那其中的人們,生活像一張快照,生命如同碎片,他們說起好久不見,心裡卻撇撇嘴,能不見就不見。《好久不見》,其中有那萬語千言。
-
藝號人物 People
因為焦慮,所以要簡單
兩廳院「法國系列」打頭陣的卡洛塔舞團,其演出的《嘜嘜族》及《嘜嘜族的小孩》,藉著簡單的燈光服裝、生活化的舞蹈動作,讓人看見現代舞蹈充滿幽默創意的面向。編舞家黎美光特為本刊專訪了該團藝術總監及編舞家卡洛塔,讓讀者看見,這位卡洛塔先生「簡單」之下的「複雜」。
-
藝號人物 People
台上台下,秀出真實自我
來自法國的知名鋼琴家提鮑德,以精湛的技巧與詮釋揚名世界樂壇,十月初時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在「馬勒系列」第二場「愛在雲端中」音樂會中,與樂團演出李斯特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除了琴藝過人,提鮑德的時尚品味與優雅舉止,也為人津津樂道,屬於偶像級的鋼琴家。樂評人焦元溥早在提鮑德訪台之前,特地到法國波爾多進行專訪,為本刊讀者挖掘出許多提鮑德琴鍵下的秘密。
-
幕後筆記BEHIND THE SCENE
連體雙胞胎二十五年
國內知名的雙鋼琴搭檔魏樂富、葉綠娜夫婦,四手聯彈的歷史今年恰好跨越的四分之一世紀、進入了「銀婚」的階段。魏樂富以其生花妙筆、加上葉綠娜的精采編譯,為我們寫下這廿五年兩人一起「刷洗」黑白琴鍵的有趣點滴
-
幕後筆記BEHIND THE SCENE
她舞、我憶,我們的戲
演出當代人物,特別是還活著的人物,大凡敢嘗試的人不多。劇場導演汪其楣在長年研究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之後,決定書寫當代人物,這比憑空臆造、隨意發展要困難得多,為什麼要做這麼困難的「創作」?汪其楣說:「我們早該聆聽彼此的故事,在我們的舞台上重建親人與鄰人的相貌。」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OPEN HOUSE大開眼界
多幅演出海報展出,重溫珍貴回憶
兩廳院的生日慶祝活動尚未落幕!想知道更多兩廳院的點滴故事,這個月可以到兩廳院「文化藝廊」,看十七年來表演藝術圖書館收藏下來的多幅珍貴海報,海報上可以看到大師級藝術家的親筆簽名,而海報背後更有許多精采故事,讓你更了解兩廳院的台前幕後
-
音樂 聆聽最接近天堂的聲音
三合唱團體訪台,好一桌人聲饗宴
若你問世間最美的樂器是什麼?答案是──人聲。所有樂器都是為了模仿人聲所創造出來的,而當人聲美到極致時,又讓你不敢相信那是人類的聲音!就像十一月即將來台的瑞典「真實之聲」合唱團、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及烏克蘭兒童合唱團,聲音美得彷彿天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