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新加坡
劇場呈現LGBT+議題,引領觀眾思考弱勢族群處境
配合「同志驕傲月」,野米劇場於6月份呈現原創劇《TRANS:MISSION》。這是新加坡首部由跨性別人士以集體創作的方式編寫並演出的紀錄劇場。《TRANS:MISSION》先是於今年1月份在新加坡歌德學院的「136 GOETHE LAB」實驗平台呈現,野米劇場的常駐編劇亞非言(Alfian Saat)擔任該劇的劇場構作,由年輕的跨性別劇場工作者Medli Dorothea Loo 自編自導,透過不同世代的跨性別人士的口述記錄,探討他們在新加坡生活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TRANS:MISSION》的緣起與一起社會事件有關。2021年1月,一位跨性別高中生在網上指責學校干預她的荷爾蒙治療;教育部則在聲明中否認一切指控,這起事件引發了公眾議論。5位男女於是在教育部外舉標語牌,希望教育部長能讓LGBT+(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學生在安全及受支持的環境下學習,並呼籲公眾終止對LGBT+群體的歧視。在新加坡,和平抗議被視為違法行為,於是其中3人因為繼續留下舉標語牌而被警方拘捕。 也是在6月,新加坡國際藝術節委約呈現原創劇《The Prose and the Passion》。編劇哈里斯.沙瑪與導演張子健根據20世紀英國作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的作品與愛情史為創作起點,探討LGBT+議題,談及新加坡首位進行性別肯定手術的跨性別者。故事圍繞一個文思不暢的作家如何開啟想像與E.M.福斯特展開一場跨世代、跨種族的對話,由此探討愛與文學的真諦。
-
檳城
新團隊接手轉型小而美,今年「喬治市藝術節」卻風波不斷
喬治市藝術節(George Town Festival)是檳城州政府慶祝喬治市入遺的常年慶典,自2010年開始舉辦至今已邁入第15個年頭。過去5年負責承辦藝術節的TLM Event基於合約到期,今年開始改由競標成功的科聖媒體接手策劃,由張曉晶擔任製作總監的新團隊主要由檳城劇場人組成,並邀請來自吉隆玻劇場的鄧壹齡出任藝術總監一職,將負責承辦今年和明年的喬治市藝術節。 由於州政府的撥款從2018年巔峰時期的450萬馬幣,逐年縮減至如今的150萬,新團隊決定把過往長達1個月的慶典精簡化,濃縮成為期10天的節目,從7月21日進行到28日,以「此時.此地」為主題,試圖打造一個「小而美」的精緻藝術節。在經費有限下,仍邀請了來自台灣、泰國、印尼、義大利、保加利亞、哥倫比亞、美國、立陶宛等國外表演團體和藝術家參與盛事。這次的藝術節共有戲劇、舞蹈、音樂、影片、視覺展覽、雕塑裝置、走街遊行等80項活動,其中53項是本地藝術工作者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包含不少木偶戲演出,成了今年一大特色。
-
音樂劇
曾經的愛,雋永的歌
2007年的愛爾蘭音樂電影《Once, 愛是唯一》以大約500萬台幣的低成本,以短短17天的拍攝期製作而成。劇組僅12位工作人員,男主角葛倫.韓薩(Glen Hansard)及女主角瑪琪達.艾葛洛瓦(Markta Irglov)雖然是創作歌手,負責電影歌曲創作,其實並無專業演員背景。這樣低預算的獨立製片小眾文青電影,最終票房大捷,超越成本百倍,更因雋永的音樂及細膩的情感,被譽為繼《愛在黎明破曉時》後的經典浪漫愛情電影,被多位北美影評人選為2007年最佳十大影片。這部音樂電影將音樂完美融合進電影情節中,因為這些音樂不僅僅是劇中角色的生活,更是兩位演員的日常。相對於一般電影用肢體及對白來表現愛情,這部電影雖然以音樂呈現,卻能更細膩地展現角色難以用筆墨形容的情感。 電影劇情描述失戀的愛爾蘭男孩在都柏林街頭賣唱,白天唱著人們喜歡的歌曲討生活,夜晚則為自己而唱。一夜,他聲嘶力竭地唱著自己的創作〈Say It To Me Now〉,他陶醉忘我、彷彿沒有明天地歌唱,直到曲末,才發現一位捷克女孩駐足許久,開啟了兩人的緣分。隔天兩人相遇並走進樂器行,女孩為男孩彈奏孟德爾頌的《無言歌》,即便不諳古典音樂,男孩也被女孩的琴聲深深吸引。男孩隨後演唱自己的歌,男孩原本再簡單不過的吉他自彈自唱歌曲〈Falling Slowly〉,在女孩的鋼琴合奏及絕美和音之下,其豐富飽滿的聲響使樂音更顯得濃烈深刻,呈現的情感也更加真摯動人,兩人彷彿透過音樂,觸及對方的深層靈魂,不僅令戲中的兩人起了化學變化,連一旁的樂器行老闆也為之動容,更唱出了兩位演員在現實生活中的一段戀曲。當時,這首歌曲擊敗了強敵迪士尼《曼哈頓奇緣》及另一部以音樂為素材的大製作電影《把愛找回來》,勇奪200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光靠這首歌曲,就寫下了影史不可抹滅的一頁,並廣為流傳,就連國際有氧健身課程的龍頭品「萊美」(Les Mills)也曾選這首歌曲用在其瑜珈課程BODYBALANCE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可能)不知道的全球街舞政策發展指南
「街舞」往往被視為某種流行風潮,然而,街舞與族裔、移民、都市與青少年問題也總是唇齒相依,在商業潛力之外,許多國家也看到街舞的其他可能性,本文以美國、法國、英國為例,讓我們認識街舞能如何作為文化、教育或青少年政策的一環。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可能)不知道的全球街舞政策發展指南
接續〈你(可能)不知道的全球街舞政策發展指南美國、法國、英國篇〉,本文將聚焦巴西、俄羅斯,以這兩個台灣讀者較為陌生的國家為例,認識街舞與教育、社區、體育甚至外交政策之間的關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迷都在追的全球街舞舞者╱編舞家清單
提到街舞與當代舞蹈的交集,「小事製作」應是多數台灣舞迷心中浮現的關鍵字。從華山新生橋下的《週一學校》到《戰鬥果醬》,小事製作以生猛的活力打開了大眾對街舞的認識。舞蹈科班出生的藝術總監楊乃璇,流行文化、街舞也是她的創作、生活DNA,以下是她所關注的3位街舞舞者╱編舞家清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迷都在追的全球街舞舞者╱編舞家清單
新世代街舞舞者與自由工作者洪翊博在Battle的世界裡是Pobo,從小學六年級開始跳街舞,大學主修新媒體的他,個人特色鮮明,作品橫跨科技藝術與舞蹈,以下是他所關注的3位街舞舞者╱編舞家清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碼(台灣舞迷都不陌生的)當代編舞家的街舞DNA
過去街舞來自街頭,但在劇場中已有許多編舞家以它為元素,表達他們的創作追求與關懷。而求學階段都在熱舞社的我,曾經的「嘻哈囝」(hip-phah-kinn),就來為大家介紹3組國際上具有街舞背景的編舞家。DJ drop the beat!
-
音樂
NHK交響樂團疫後首度出國 台灣北中南巡演
暌違7年,日本NHK交響樂團(NHK Symphony Orchestra,Tokyo)在文化部「臺流文化黑潮」計畫支持下,由國家交響樂團(NSO)主辦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臺中國家歌劇院(8/23場次)、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8/24場次)協辦,將依序於台中、高雄、台北巡迴登場。 NHK交響樂團成立於1926年,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交響樂團。成立之初名為「新交響樂團」,直到1951年開始,樂團獲得日本廣播協會(NHK)的資助,始更名為NHK交響樂團,在日本,樂團更被樂迷暱稱為「N響」。其歷任指揮皆為古典樂壇頂尖名家,經歷將近百年的打磨及與國際知名獨奏家合作,如今不但是亞洲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更躋身於國際一流交響樂團之列。 本次領軍來的首席指揮法比奧.路易西(Fabio Luisi)來自義大利的熱那亞,是現任丹麥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達拉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他於2001年首次指揮NHK交響樂團,並於2022年9月成為樂團的首席指揮。2023年8月,他的首席指揮任期延長了3年,直至2028年8月。這次巡演的3首曲目是指揮路易西特別為台灣樂迷所策劃:上半場以德國作曲家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揭開序幕;下半場則呈現柴科夫斯基的E小調第5號交響曲。 為了來台巡演,NHK特地挑選活躍於國際樂壇的台灣小提琴家黃俊文擔綱協奏曲,演出布魯赫G小調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黃俊文為艾佛瑞.費雪事業獎及林肯中心新銳藝術家獎得主,於2014年替小提琴家宓多里(Midori Goto)代打,與名紙揮家史特拉金(Leonard Slatkin)率領的底特律交響樂團合作,轟動樂壇。近期又在美國維爾音樂節(Bravo! Vail Music Festival)為小提琴家安.蘇菲.慕特(Anne-Sophie Mutter)代打亦獲得高評價。2023年正式簽約法國唱片大廠 Nave成為旗下專屬藝人,其第一張唱片於 2023 年10月全球發行:6月甫於Naxos大廠發行當代知名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的作品錄音,名氣還在不斷上升當中。 今年是NHK交響樂團繼1971年及2016年後第3度來台演出。據NSO執行長郭玟岑所述:「此次不但是NHK交響樂團疫後第一次出國巡演,也是首席指揮法比奧.路易西首度帶團於海外演出。」而延續2023年
-
說戲
戲曲共生在台灣
共生,是當前台灣戲曲劇壇的趨勢。 我說的共生,並不是傳統戲曲各劇種在現代社會同舟一命,而是藝術表現的交互融通。無論編劇、導演、設計群,甚至唱腔,都打破劇種界限,「原汁原味」已不再是唯一藝術準則。 即以今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為例,《相看儼然》在前世今生的劇情設計下,歌仔戲與音樂劇相融於一台,《青姬》的崑曲、京劇、歌仔戲,各自體現不同性格身分處境,無需標舉實驗,也不必強調跨界,混血共生已是常態。11年前戴君芳執導《亂紅》(2012),劇評還鄭重解析為何明代侯方域唱崑曲、清代侯方域唱歌仔,而今面對《青姬》的3種腔調,觀眾只欣然讚嘆「毫無違和」。 近年多部大型展演以及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多元共生幾乎成為常態。各劇種共冶一爐,是為了劇情需要,或者說,是在製作之初已有的共識。 這不是突發現象,回顧歷史,創作人才早已相互流通,本文僅就我最熟悉的部分,說明京劇在其中不容忽略的位置。 眾所周知,多位歌仔戲導演原為京劇演員,演而優則導,跨越劇種之際,從小學習已內化為骨血的京劇身段、走位調度、鑼鼓程式、武打招數,自然被運用於歌仔戲,甚至也將部分京劇劇目移植為歌仔戲。很早就投入歌仔戲的名導劉光桐、林春發、閻循瑋,分別畢業於小陸光京劇與復興劇校,蘭陽戲劇團的蔣建元導演原習豫劇,後曾向朱陸豪、王冠強請益京劇。兩岸知名的李小平導演,原為小陸光京劇武淨,在國光劇團執導十餘部新戲,獲得國家文藝獎,而他的學習經歷還包括師從王小棣、李國修,因此遊走京崑、現代劇場、歌仔戲、音樂劇,無不優游自在。著名京劇武生朱陸豪與小生名家曹復永,也曾受邀擔任歌仔戲導演,創出重要作品。與客家劇團長期合作迭創佳績的導演彭俊綱,原為京劇武淨,更是國光導演。國光崑曲名家温宇航,應一心戲劇團之邀,指導孫家二姊妹身段並設計表演已有十餘年,還曾擔任客家戲導演。 「導演」原本就不限於單一劇種,但從小受京劇四功五法嚴謹訓練,執導其他劇種,尤其是包容力強的歌仔戲時,京劇表演體系必然是豐厚充沛的資料庫。 教育體系內,不能不提趙振華。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聘請這位京劇名武生擔任歌仔戲專業技術教師超過20年,原本觀眾疑惑何以跨劇種教學,但後來證明影響更深遠。最鮮明的例子是李家德,原本是歌仔戲科學生,趙振華老師不僅以嚴謹京劇武功練其筋骨,
-
巴黎
面對極右勢力崛起,左派藝文人士自亂陣腳?
6月初歐洲議會選舉結果震撼法國。極右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大勝執政黨,成為全國最大黨,迫使總統馬克宏宣布解散國會。儘管4週後國會改選,執政黨和左派聯盟新人民陣線(Front populaire)成功聯手阻擋極右勢力,法國政壇仍面臨三黨不過半的憲政僵局,讓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焦慮風暴。 文化界的隱憂 極右勢力攀升讓法國文化界籠罩在不安的氛圍之中。大部分藝文人士都擔心極右黨執政,將大幅削減文化預算,且會取消「演藝人員接案工作的補助」(Intermittence du spectacle)。這種政治干預藝術的現象,已在極右派掌權的城市中出現:文化局放棄長期經營,變得短視近利,只舉辦毫無創新的民俗節慶或娛樂活動。甚至有某些市長在文化機構中安插親友,以意識形態審查演出內容。6月中起,法國各大城市陸續爆發藝文人士抗議極右派的示威浪潮,甚至延燒到亞維儂藝術節。 「沒有文化民主,就沒有民主文化」 儘管才剛開幕就遭遇藝術家挑戰言論自由的風波(註1),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聲明絕不屈從極右派政權,若不幸其執政,他會不惜一切代價,讓藝術節營運遠離政治干預。在市政府支持下,官方與非官方藝術節(Avignon OFF)攜手合作,邀請藝文團體、地方社團、演藝工會與2000名民眾,在教皇宮共度「亞維儂之夜」。7月5日凌晨1點,編舞家夏瑪茲(Boris Charmatz)率領50位專業舞者與一般民眾齊舞,重新演繹鄧肯(Isadora Duncan)謳歌蘇聯十月革命的經典舞作。隨後,他更強調,移民並非是歐洲社經危機的代罪羔羊,反而是多元文化的發展根基。整晚,偌大的教皇宮舞台上,演員、歌手、導演、政治人物、場館或機構代表、社會志工紛紛慷慨陳詞,透過演奏、朗誦、舞動、宣言道頌法國近百年來抵抗法西斯主義的努力。整場晚會持續到早上6點,希望用文化能量推動星火燎原的效力。
-
思想不短路
科技無形化與音樂天堂之間的距離
AI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易學好用,不太需要肉身老師教!況且AI領域的教學備課若不隨時跟上最新進展,恐怕還沒教,所傳授的技術即已過時;學生還沒畢業,之前所學的內容可能早就落伍;更甚者,學生學了某些專業技能,畢業後才發現那個原本熱門的行業正逐漸消失!
-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
許哲彬 晃動矛盾的界線,回返理想劇場的原初
「因為我和前川知大長得很像。」許哲彬說。我們剛完成在植物園烈日拍照的行程,本以為在切題的體感催化下,會從許哲彬口中聽到關於今年執導前川知大劇本《太陽》的各種深刻分析,然而他就說了這麼一句。 前年,許哲彬利用私人東京行程,拜訪了野田秀樹的東京藝術劇場。離開前,對方忽然提起前川知大這位劇作家,和許哲彬說「有空可以看一下他的劇本,你們長得很像。」當時,許哲彬對前川知大的作品並不熟悉,認真看了下東京藝術劇場傳來的相關資料,認為他的創作相當有趣,也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想不到幾個月後,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傳來訊息,說他在巴黎看了一齣前川知大的作品,對他的劇本很感興趣,也另外要了《太陽》這本劇本傳給許哲彬看看。 「這麼有緣,我當然也很感興趣。」許哲彬說。除此之外,《太陽》以架空科幻的寓言故事作為背景,是「台灣不曾有過的類型」。種種巧合之下,促成了此次《太陽》中文版製作。 「巧合」,似乎很適合用來形容許哲彬的劇場創作之路雖然巧合並不代表毫不費力。 從劇場找尋到自身與夥伴的成就感 在台南長大的他,高中就讀私校完全中學,沉悶的升學主義讓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北漂」。當時他對大傳、廣告頗有興趣,但在申請入學階段還剩下一個校系名額可填,於是便填了「感覺有點相關」的台藝大戲劇系,心想「就算上了也可以轉系」。想不到真正入學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學,甚至一路組團至今(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四把椅子劇團」),有共同前進的動力,也在戲劇方面找到成就感,於是「就這樣走到現在」。 然而,許哲彬身為劇場導演,真正的養成其實是來自他在公館「挪威森林」咖啡館打工的經歷。 高中時期還在台南的他,就很喜歡跑藝文咖啡館,特別是台南成大旁一間「國境之南」。老闆得知許哲彬即將北上讀書,便推薦他去店名同樣來自村上春樹小說的挪威森林看看。許哲彬先是當了一年顧客,接著開始在店裡打工,認識這間「90年代文青集散地」裡形形色色的人們,有做音樂的、寫書的、拍電影的,也因此對西方藝術、音樂、文學與電影有更深刻的認識,「我是在這裡才知道什麼是藝術片的。」許哲彬這麼說。 如果說「挪威森林」提供的是許哲彬關於藝術認知與創作的養分,那麼台藝大戲劇系則更像
-
戲劇 測試權力的覺察與壓迫
你就是玩家 ! 《大革命家》藉遊戲創建理想社會
由曾彥婷和蔣韜成立的測不準工作室,將於牯嶺街小劇場2樓展演作品《大革命家》,結合參與型表演和實驗性桌遊(註),每場邀請5位觀眾擔任玩家扮演「當局者」、15位觀眾作為「旁觀者」,進行2小時的參與式演出。玩家扮演一群剛革命成功的革命分子,在遊戲中的任務是建立新政府及新制度。如何在建立社會的過程中,堤防假想政敵伺機奪權,又要注意自己行使權力是否會傷害其他族群或個人,造成社會壓迫,在扮演和辯證之間探問「我們是否可以建立理想社會?」,又該如何察覺到權力和其可能造成的壓迫。
-
音樂 新象「大師系列」邁入第10年
6場音樂會 讓樂迷聆賞滿滿的「舒曼視界」
從2014年開始,新象.藝之美文創所獨創的「大師系列」,在鋼琴家葉綠娜與魏樂富兩人攜手策劃下舉辦貝多芬全本鋼琴協奏曲音樂會之後,又以布拉姆斯、巴赫、李斯特等古典音樂大師為主題規劃,浩浩蕩蕩地演出他們各類型的作品,讓樂迷飽覽作曲家的音樂特色。今年本系列適逢第10年,特別以19世紀浪漫時期代表人物之一的舒曼為題,從各個角度呈現舒曼的丰采。除了兩位音樂總監領軍演奏及朗誦表演外,更邀請台灣在國內外獲得優異成績的14位鋼琴家一展長才。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要這樣做?」系列發想人暨音樂總監葉綠娜回憶當年的初衷與堅持回答:「這跟我們的教學經驗有關!」在教學過程中,她不斷問自己到底要教學生什麼?什麼是對學生有用的?台灣有何多優秀人才,如何培養?學校的教學與實際的藝術表演有沒有連結?恰好當時他們有很多國外的朋友驕傲地告訴他們自己的學生才彈過全本貝多芬奏鳴曲系列,讓她深思:「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學生,為什麼我們不能也這樣做?」尤其鋼琴曲目眾多,但比賽才彈前面兩分鐘,又加上各年級學生完全沒有交流,要怎樣有機會非得讓學生聽完別人的演奏不可?於是他們抱著決心找上新象,「要做別人不做的事情」! 對於今年選定舒曼為主題,魏樂富表示:「我認為『最德國』的音樂家就是舒曼,而且他也擁有最國際化的名聲。」提起19世紀的音樂風格,他說:「大家都認為法國是最浪漫的國家,但在浪漫時代並不是!」他舉舒曼的浪漫為例:「舒曼的文學造詣是作曲家中最高的,他沒有一個曲目不連結到文學,而這個做法也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音樂家。」葉綠娜更補充說明,舒曼與鋼琴家夫人克拉拉對文學的關注從早期的荷馬開始,包括格林童話、莎士比亞等都有收集,而他們的心血也被集結成冊。 5場演奏會分別為「傳承」、「送給心愛的人」、「激情的凝聚」、「文學的舒曼」、「走過一生」。壓軸的「預兆.夢境」則邀請廖嘉宏指揮世紀交響樂團演出協奏曲之夜,曲目有常見的a小調協奏曲,還有兩首鋼琴與樂團對話般的樂曲。最特別的、也可能是世界首演的樂曲,就是《荒野的男孩》為朗誦與管絃樂團。葉綠娜解釋,樂曲原為柴科夫斯基將舒曼敘事詩的鋼琴獨奏部分改為管絃樂版本,並且將文字翻為俄文創作了《預兆.夢境》這部作品。而這次在管絃樂的伴奏下,魏樂富並不彈琴,而是將自己化為說書人,以德文原文朗誦以及誇張的舞台表現,帶
-
戲劇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孵育4年終誕生!
嚎哮排演要演音樂劇了?! 從去(2023)年的上半場讀劇,到今(2024)年4月全本讀劇演唱會,這齣孵育了4年的喜鬧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下簡稱《別叫我成功》)終於要在8月登上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舞台。 「我們是一個沒有遠景的團隊,都是被deadline追著跑!」嚎哮排演金三角之一、負責編劇的王健任玩笑地說。一切的起點來自2020年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藝術孵育計畫」當時台灣表演藝術界面臨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在國外製作進不來、劇院也無法開門的情況下,場館選擇將資源投入在地題材的扶植與開發。正處起飛期的台灣音樂劇,逐漸有群專業創作者、表演者與觀眾成形,而嚎哮排演受到啟發,冒出了「想做台灣《Hamilton》(註1)!」的念頭,於是帶了兩首曲子〈成功還是不成功〉與〈台荷大戰〉投件,結果獲得場館方熱烈的喜愛與鼓勵,於是在劇院陪伴下,走著走著,走出了一齣屬於嚎哮排演獨有風格的音樂劇。
-
專題
我心平靜之所在
傳統藝術的綿延,其所仰賴的是現代創作者的推陳出新。且所謂的「新」,往往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身處現代,謹守初衷,卻無懼各種未知挑戰。然而,如活水一般泉湧不息的心,如何在其中得到平靜的能量呢?本次企畫邀請當代歌仔戲藝術家孫翠鳳與陳亞蘭,從「我心中平靜之地」出發,討論作為一名傳統戲創作者,在紛擾的世事,如何取得心理的安定?
-
專題
陳亞蘭 一間空白小屋,為她的心找回寧靜
「歌仔戲的群眾從未消失過,只是觀看的方式變得更多樣了。」陳亞蘭說。這句話不是樂觀,而是數據讓她看見的客觀事實。 2022年,陳亞蘭以《嘉慶君遊臺灣》成為台灣史上拿下「影帝」的第一位女性演員,2024年又推出電視劇《勇氣家族》討論歌仔戲的興衰,對於歌仔戲,她始終有股傳承的責任感。《勇氣家族》遠看是談論產業的變化,近看則是描繪一整家子的流離與凝聚,對陳亞蘭來說,歌仔戲就是她的「家務事」:「畢竟是我是在媽媽肚子裡面就選好職業的人嘛,從這點來看,我真的非常幸運。」 此刻的她能夠笑談自己的幸運,是因為在人後消化了太多眼淚。有些是淚水是自己硬吃下來的苦難,有些則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壓力。陳亞蘭在談歌仔戲的時候,其實談的也是她如何長大這回事。
-
專題
孫翠鳳 上台前一句「不能失敗」,讓她活出無限精采
歌仔戲是活的,是萬變的,對孫翠鳳來說,卻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在這行當裡,多的是自小練功的歌仔戲演員,而如人所知,現為知名演員的孫翠鳳,卻是在婚後、二十來歲才加入明華園歌仔戲劇團、正式開啟戲路以旁人眼裡看來,這樣的起步簡直「太晚了」。偏偏,也這樣的她,給自己殺出了一條能文能武、無論小生旦角都難不倒的道路。能夠如此,除了仰賴她天不怕地不怕的練功性格,也歸功她在加入戲班以前,就勤於看戲的眼睛,「我坐在底下當觀眾的時候,知道哪樣無趣、哪樣會讓人目不轉睛,所以後來演戲之前也都要先說服自己,至少要演出讓自己覺得好看的戲。」 孫翠鳳是自己最嚴格的觀眾,因而打造出生生有力的靈魂。談起歌仔戲,她中氣十足,興奮非常,向我們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歌仔戲這一百多年來,沒有停止改變過。」
-
看戲不忘電影
一場論壇 遇見台港舞蹈影像的風流人物
葉奕蕾先是舞者,後來才學習拍攝影片,呂威聯先是拍攝影片,後來才轉為舞者,黎宇文自始至終都是影像導演,這樣的差異讓他們面對舞蹈影像的主從與彼此相互服務的比重,有了多元的組合與解讀呂、黎兩人的創作積累與經驗,與葉奕蕾所帶來香港跳格20年的平台與國際經驗,相當值得我們學習參考與合作,這次的論壇分享,也許能成為台灣舞蹈影像發展更上層樓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