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
天才與瘋狂的交界 舒曼作品39
這個主題模糊不淸的歌集,卻是一個最純粹的整體。把它們連結在一起的,不是故事,也未必是調性或任何明確的東西,而是一種難以言宣的氣氛。只有舒曼寫的出這樣的音樂。整個歌集浮漾在朦朧如夢的感覺之中。
-
焦點
紅花還是綠葉 音樂伴奏的角色定位
跨領域結合的藝術形式在近年來有越盛的趨勢,除可增加整體可看性、在低靡不振的票房中尋求突破,也使得不同的表演形式有相互交流的機會。音樂雖然多半以輔助者姿態出現,但此一界限在近年亦有模糊的趨勢,反而搶盡了主角的丰采,予人留下深刻印象。
-
焦點
春暧花開,雲門獻祭
兩年前,黎海寧的《春之祭》在台灣上演,由雲門舞集演出。但熟悉雲門作品的人,不難聯想到該藝術總監林懷民也曾對史特拉汶斯基作品有自己的詮釋。如今這兩個「異卵雙胞」將同台較勁,讓觀衆看個夠。
-
焦點
貓捉老鼠上天下地縱古貫今
以兒童劇場爲表演主力的紙風車劇團,又要上國家劇院舞台了。這次的戲碼是《貓捉老鼠》,故事的時空由十二生肖起源一直「追」到西遊記、黃飛鴻
-
焦點
邀文學起舞 劉鳳學的《曹丕與甄宓》
在劉鳳學舞蹈創作生涯裡,常以文學爲題,從早期的《天問》、《招魂》、《秋江》、《現代人》、《漁歌子》,到《雪祭》,都帶給觀衆深刻的印象。這次她將二十年前以漢魏三國的曹氏家族爲題之小品《洛神》改編成長篇舞作《曹丕與甄宓》,並以新古典舞團「冷」與「對比」的美學策略,呈現一場文學思索之餘的美感享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母親的紗巾漫舞──劉鳳學
兒歌、母親的紗巾和漫天的風沙,好像是最早闖入我舞蹈世界的粒子。 大陸北方春季多雨,經常由蒙古高原吹來大風夾雜著黃沙。當地婦女們用以抵擋漫天風沙的武器卻是五顏六色繡著各式花樣的紗巾。每當漫天風沙時,婦女們就用一條長長的紗巾將臉部及頭整個包起來,紗巾兩端披在肩上隨風而舞。這種景象和造型在當時可能很吸引我,於是母親的紗巾變成了我童年時百寶箱中的貴客。這些貴客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百寶箱中上演不同的舞碼。記得當我唱著「雲兒飄,星兒搖搖」──黎錦暉所作的兒歌時,母親黃色紗巾幻化爲我的翅膀,黑紗巾是巫婆的舞衣,銀色巾是一條會騰空駕霧,上天下海的龍,淺藍紗巾代表無邊際的海岸,白紗巾是和姐姐作戰時的武器,咖啡色的紗巾象徵巫婆作法吹起的飛砂、走石,紅色的紗巾在百寶箱中築起了小小洞房。今天的舞碼是巫婆披著黑紗巾,騎在銀色的龍背上,漫游在藍色的海洋中。明天也許巫婆披起咖啡色的舞衣,手持白紗巾,昻首挺胸戰鬥在漫天的風沙中。後天,大後天,當巫婆表演得太累了,就悄悄地遁回她那紅色的百寶箱中繼續不斷地構思下一齣,再下齣,再再下一齣舞夢。 文字|劉鳳學 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夢飛舞──羅曼菲
小時候在羅東時,由於同一村的女孩都去附近陳玉菁老師的舞蹈社學舞,於是媽媽也很自然地把我送去。 記憶裡,舞蹈敎室就在老師家,一個地上鋪有甘蔗板,牆上裝有扶把的空間。上課前,老師都會給我們喝牛奶,據說對身體的柔軟度有益。而上課時,老師的母親也會在旁擔任「助敎」,扶正學生們的姿勢。學習氣氛非常溫馨,所以,雖然當時不想成爲舞蹈家,也在舞蹈社學到小學畢業。 學舞的經驗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參加民族舞蹈比賽或康樂隊的演出。由於經常需坐車到台北等地表演,而且都會在外地過夜,於是老師就會帶我們順便到兒童樂園遊玩,所以火車離開台北時,就是我最傷心的時刻。 其實小時候學舞完全是一種「好玩」與「虛榮」的心理。早早就開始穿硬鞋,去上舞蹈課時還故意用網狀的帶子單獨拎著它,深怕別人看不見;媽媽也是心存女兒以後可以開舞蹈社授課,自己便在一旁擔任「助敎」的夢想。童年的記憶,就是在這位曾是舞蹈前輩李淑芬的弟子,後來又到韓國留學的陳老師家,跳著西班牙舞、孔雀舞、芭蕾、民族舞的日子裡度過。 (本刊編輯 林亞婷/採訪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紅著長大的安安──楊麗花
四歲開始在歌仔戲野台上跑龍套,還沒什麼名氣;七歲跟媽媽同台演《安安趕雞》,嘿,小生小旦閃閃去,紅起一個小安安,阿公阿媽,爸爸媽媽,大小囡仔都是來看小安安的。 安安上小學,可是心還是出牆在野台上。第一次挑樑演《陸文龍》就更紅、更亮了,這時安安已長大──十六歲,阿公阿媽、大人小孩都是來看舞台上的俊扮小生楊麗花。 安安怎樣紅起來的,不明白;楊麗花的迷倒大眾,是她寒寒暑暑、風風雨雨的努力追求、堅持得來的── 幼小時候很淸楚的一個心願,一直當頭明亮:「我從小跟媽媽在戲班裡過生活,媽媽在台上演戲時,我就在台前看。媽媽是扮『小生』的,不論演什麼,都有一種和台下很不一樣的神采,我常常看入迷,就想,將來長大,我一定要像娘一樣演『小生』。」 (本刊編輯 胡惠禎)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愛唸書,愛上台──王海玲
七歲時吵著要學芭蕾,很耐性、很堅持的學了八個月。第一次要上台跳芭蕾了,興奮得不得了,可惜,病了,不能梳起巴巴頭上台舉手踮腳,芭蕾劃了個句點,河南梆子卻將她帶上舞台,年復一年,長演不歇,興緻也愈演愈熾。 這一生的路,這一生的表演能量,都來自小小時候就萌生、就洶洶湧湧的表演欲,「我不愛唸書,從小就羨慕人家在台上表演。」學芭蕾爲了上台,學河南梆子也爲了能上台表演,多苦都不怕,注定了她要成爲一個舞台上的表演藝術家。 她是前飛馬豫劇隊、現國光豫劇隊的當家台柱──王海玲。也是台灣本土培養的第一代豫劇傳薪者。 (本刊編輯 胡惠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天堂中成長的天使──賴英里
賴英里的童年,是在天堂中度過的。 媽媽是日本人,將家中打點的井然有序,對賴英里兄妹也照顧的無微不至。賴英里語氣輕緩的說,我的童年大約抵能用「無憂無慮、幸福快樂」來形容。 八歲那年,小女孩聽到隔壁鄰家傳來輕柔琴聲,仰著小臉央求媽媽也要學,開始端坐鋼琴上叮咚叮咚的練習起來。小學四年級,小女孩立下二大志願,一是要當音樂家,二是畫家,進了光仁中學音樂班後,離音樂就更近了。初一時,學校規定要修二項樂器、媽媽建樂小女兒學長笛,長笛細細亮亮的,小女孩一見就喜歡上了,拿在手中吹呀吹呀的就是一輩子。 挫折?一是剛進光仁,學校規定要住校,不習慣沒媽媽的日子,哭了一個多月才認了,安心住下來。再則就是求學太順了,當時學校沒幾個人學長笛,不管考試或比賽拿第一名是家常便飯,一直到了國立藝專,交換學生到加拿大去唸書才嚇了一大跳,覺得自己像井底之蛙,讓賴英里重新調整心態,對往後的學習有關鍵性影響。 畫畫呢?已有小女兒的賴英里笑了,其實當時祇是喜歡,並沒受過什麼專業訓練,現在也很少有機會畫畫。畫畫就像寫在氣球上的心願,隨風飄遠了。 (本刊編輯 錢麗安採訪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吿別棒球夢──李國修
大體上,語言能力發達,腦中總是充滿奇思異想的人,身形不會太高大,李國修的靑春期身材發育,正是這個寫照。 李國修是道地的台北人,家在中華商場八棟二樓,西門國小畢業後,很幸運的碰上國民義務敎育延長爲九年,因此他光榮的當上南門國中第一屆學生。 那個年代,電視剛在台灣普及沒幾年,在鄰居家貪婪看電視的結果,瘦小的他,國中一年級便已戴上近視眼鏡,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對棒球的癡迷熱愛。 少棒風行,台灣代表隊的小將們叱咜威廉波特棒球場,國內差不多年紀的孩子們,無一不像模像樣的在學校操場一隅,或是住家附近的巷道裡,打上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烈的棒球賽。 李國修和附近鄰居的小孩自組球隊,以報紙折疊成手套、一根方形的細木棍爲棒球,就這樣「創團維艱」、蓽路籃褸的挑戰台北小南門一帶其他「強敵」。 有理想,有抱負,再加上實戰經驗,李國修添購了第一件正式的棒球器材──捕手手套。他向家裡誆騙要買參考書,然後借了同學的書回家交差,買書錢則換成了炫人的手套。 由於棒球球小,棍子又細,再加上視力不佳,打擊方面李國修沒得表現,但是捕手位置可不同了,他因爲身小靈活,特別擅長跳起來接暴投(草莽球隊中暴投比率往往偏高),捕手除了他不做第二人想。 他認眞配球、做暗號,搖頭、點頭,在胯間比劃一代表直球,二代表上飄球三年下來和投手之間培養了堅不可破的默契,然而各種暗號始終都只是一種佯裝作勢,投手投球全憑天意,捕手接球全憑感覺。 迫使李國修吿別球壇的那場比賽,終於在國三上學期的某一天發生。他們一如已往和友隊在女師專操場進行友誼賽,一局上,李國修的球隊先守,兩好球之後,第三球飛來,高大的打擊者擊出一支擦棒球,挨打的小球狠狠的撞上了李國修的右眉上方,當下他只覺得天旋地轉,差一點不醒人事。 捕手退場,在場邊思考著棒球生涯的點點滴滴往事,劇痛和暈眩,提醒了他往後還有大半輩子要過,首先他必須愛惜生命和保護頭腦,他第一次驚覺到癡愛棒球,可能會要了他的性命! 按照李國修的執著個性,如果不是當初那一球,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他會無怨無悔的走上棒球之路,他估計自己在體壇上還有十年的發展性。 棒球的團隊精神、求勝心與責任感、競爭與默契,使他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粒不安的種子──王墨林
王墨林在台南、嘉義一帶度過他的童年,父親是奉公守法的小公務員,母親是不識字的山東大娘,家屋是日式房子,公家宿舍,就在台南監獄正對面。 他排行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妹妹,母親常年做些手頭活兒、滷豆腐干賣,做手帕女工之類的工作以貼補家用,例行的家事就落在老大王墨林的身上。 他記得個子還不夠高,就坐在水槽上工作,所以他總得負責洗碗。他記得自己常推著抹布擦榻榻米,所以他愛勞動的姿勢;他記得隔壁本省阿婆炸丸子的油香,所以他最愛台灣小吃。 黯淡無光的小學初中生活,在王墨林口中有趣的事情不外乎:一次又一次在課堂上背不出課文,回家功課總是罰抄課文;再要不然就是他惡意說台語遭同學檢舉,下了課找同學幹架,寡不敵衆,徒遭一頓海K,外加「死豬仔」、「罐頭仔」(台語發音)的渾號。 僅是小學就換了三次學校,老師不准他參加補習,擺明了「放牛吃靑草」,多出來的時間,他看小說:《約翰克里斯朶夫》;他看免費電影,電影院快散場時事先打開門,他就看十分鐘的結尾部分。他在家院裡高來低去,爬上屋頂摘蓮霧、芒果,或者爬進屋子下的通風孔,老母雞總是把蛋下在那兒,他就躺在那裡嗅著屋底溢出來的霉味,極陰潮,平衡了生猛幽微的一顆心。 除了打架、翹課,王墨林也偷竊,他偷附近粉筆工廠的曬粉筆,偷台糖蔗廠的白甘蔗,偷媽媽在家裡四處藏著的私房錢,有一次他母親不尋常的縫被子,一邊揚言:縫被子是爲了把他送到感化院去,他模糊記得自己好像流了淚,決定改過。 王墨林對監獄並不陌生,他認識幾位在監獄執事的叔伯,特准他可以去監獄玩,那裡有同樣的霉濕味,犯人一個個剃了大光頭,他們對小朋友說故事,亦眞亦假,所以「身體氣象館」探討人和人的關係,光頭形象是一個基礎。 王墨林從紀德的書中找到了一句貼切的形容:「我是一粒不安的種子。」他從小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不知道是那裡不一樣,因此他以冥頑惡行來逃避制式化。 在他的生命基調中從來就沒有「有一天他突然醒悟」,由少而壯,從靑到老,他一直都感到:如果不按照大家的遊戲規則去玩,就沒得玩!可是分明是個體的生命發展過程,豈能如此? 一粒不安的種子,就這樣在胚衣裡鼓動著不安的節奏,也敎別人不安。
-
面對大師
從體制外躍入體制內的舞蹈健將
崔莎.布朗(Trisha Brown)是美國六〇年代後現代舞蹈傑德遜時期(Judson Period)的健將,也是同期中目前唯一擁有自己舞團並活躍於世界各大主流劇場的編舞家。今年元月她本人第一次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本刊特地邀請國內編舞家古名伸爲讀者做一次深入的訪談,請崔莎談三十幾年來從「非主流」轉入「主流」的種種心得。
-
劇場對談
台灣有沒有「導演劇場」?
台灣的導演幾乎都是編導合一,什麼都不得不管。台灣的劇場界就和台灣的電影界的情況是一樣的:因爲整個製作環境太惡劣了,導演有責任要把整個水準拉高──這變成是導演的重責大任。 閻鴻亞(密獵者皇冠劇場導演) 我個人對劇場導演的自主權,一直都非常強調。觀衆能不能夠接受,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是不是夠大衆化」的問題;我覺得當導演的人無法管到這麼許多。因爲這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但是我相信時間久了,自然會有一些固定的觀衆群了解你在做些什麼。 田啓元(臨界點劇象錄編導)
-
泰國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草根劇場 泰國「油甘子劇團」
「在泰國,爲發揚傳統文化或粧點觀光色彩而製作的傳統表演,不勝枚舉,四處可見。然而,傳統是傳統、現代是現代,兩者之間從來不願也不能相遇。」泰國「油甘子劇團」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嘗試著走出一條由現代走向「傳統」的路。
-
印尼舞
深受愛戴的世界之寶 五花八門的印尼舞蹈
印尼是位於印度洋及太平洋之間的群島,長期以來由於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深受歐亞等民族文化的影響,於是其舞蹈融合了佛敎、印度敎、回敎、基督敎和當地原住民的信仰。
-
名家訪談
小提琴「法比學派」弘揚者
傑赫.普雷曾兩度抵台演出柴可夫斯基與貝多芬的協奏曲;四月間,這位小提琴「法比學派」的傳承者將再度來華,以「奇美基金會」收藏之史特拉底瓦里琴「維歐蒂」演奏他所精擅的法國樂曲。本刊特在普雷來台前,於巴黎探訪他的音樂世界。
-
藝鄉人
從北京鐵工廠唱上國際舞台
一九九一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初次登台的男低音田浩江,目前已經成爲大都會歌劇院曝光率最高的華裔歌唱家。在文革中成長的田浩江,二十歲以後才開始學唱歌,學唱歌是爲了進文工團,爲了離開苦悶的北京鐵工廠,但他沒有想到,唱歌帶著他走得這麼遠,從北京鐵工廠一路走到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
-
台前幕後
刻縫而出的尪仔 布袋戲偶藝師陳羿錫
傳統布袋戲偶以花園頭造型爲主,有傳統戲曲人物造型的根據,不論是臉譜、用色、尺寸、材質、配飾等方面,均有其規制,自成一套藝術價値極高的工藝美學。
-
台前幕後
爲藝術脫胎換骨
有一張似西班牙雕塑的容貌,一個屬於西班牙人的名字─「佛洛黛蓮」,在擺動、搖晃著美妙佛拉明哥(Flamenco)舞姿時,專注、汗水淋漓的神態,活脫是個美麗動人的西班牙女郎,可是實際上她體中卻流著東方人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