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北京
北京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達標 營運模式成為特例
初至北京,總會被這個城市的大與大氣震懾。這種印象且不因你對這個城市的熟悉而減弱。 21世紀被預期是中國表演藝術的盛世,2007年12月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也被認為是中國劇院史的里程碑事件,而在全世界都算是獨一無二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構想、實踐與規模,使這事件仍未結束。 2018年9月,位於北京東邊的通州,「台湖舞美藝術中心」揭幕,這是為了北京國家大劇院節目製作與排練而設計的藝術中心,包含舞美創意、舞美工坊及舞美倉儲的功能,更令人驚訝的是,這裡還建了一棟內裝與國家大劇院一模一樣的分身,可以完整綵排將在大劇院演出的各種節目,為它節省了許多排練的檔期。而在營運策略上,這裡亦可視為這些節目的另一演出場地,形成獨立的表演藝術中心。2019年1月,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實現了69年前梁思成對北京市城市規劃的建議。同年,城市副中心的演藝中心開工。2023年12月,位於大運河邊,外觀設計靈感來自古糧倉而被稱為「文化糧倉」的北京藝術中心開幕,3座獨立群集的建築體,包括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和1個戶外露天劇場,總計5,610座觀眾席,規模與國家大劇院相當,並歸其管理。至此,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格局成形,在營運策略上,三者內容各有側重,大劇院注重綜合性,提供多種經典藝術門類;台湖舞美藝術中心則注重親民,打造市民喜愛的文化休閒娛樂;北京藝術中心注重現代性,堅持差異化,提供文化消費新選擇。
-
東京
以「Transit Now」為主題 2024東京藝術節9月中起跑
自2016年起在豐島區、池袋區舉辦的「東京藝術節」將邁入第9屆,近期並於官網上公開了今年參與作品。東京藝術節是都市型的綜合藝術節,期待以東京多樣且深厚的文化內容與世界接軌。今年度以「Transit Now」為主題,致力於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輕鬆參與的藝術平台。日前公布的重點節目如下: 由木之下歌舞伎重新演繹河竹默阿彌擅長的白浪物(以盜賊為主角的作品)經典劇作《三人吉三廓初買》。劇團作品首演於2014年,本次睽違10年重演,將由木之下裕一與導演杉原邦生,結合不同世代演員,全本演出這個在幕末時期的人氣劇作。 即將於明年接任東京藝術節藝術總監,並於2026年擔任東京藝術劇場表演藝術部門藝術總監的導演岡田利規,受「維也納藝術節」(Wiener Festwochen)委託初次與作曲家藤倉大合作的音樂劇《客廳的變形記》(Metamorphosis of a Living Room),將在2023年5月首演後,首度於日本公開亮相。 以人才培育為主而成立的東京藝術劇場Farm,整合實驗室、學校、實習等機能,將與透過公開徵選的數位亞洲創作者,一起在東京進行為期兩週的「Asian Performing Arts Camp」,共同討論、分享彼此在東京所見與過往聚焦的問題意識。 曾與舞蹈空間合作的全男舞團「東京鷹」(CONDORS),預計在池袋西口公園戶外劇場「GLOBAL RING」,徵選50位一般大眾共同創作的互動式免費特別演出。本演出節目單更將提供英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韓文等多語言版本,足見藝術節試圖包容更多不同觀眾族群的企圖心。同時,今年也推出數個可跨世代共同參與的活動,如以家族成員共同參與作業的「家庭藝術俱樂部」、兼具托嬰功能的「育兒工作坊兒童共玩劇場」等。 受到新冠疫情與日本國內經濟條件的影響,今年的藝術節相對於東京奧運前的那一屆,無論在規模及聲量上都明顯縮小了不少。對應藝術節提出的中長期目標,如解決社會問題、導入全球化視野,創造藝術文化未來的藝術節等,都仍有一段距
-
學習老人轉彎的隱喻
sari 在芋頭的夢裡說故事
我不太能在參與占據者和被占據者之間單向對話,這讓我想到神話中那些縫合世界的故事。神靈、土地、人類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通過不斷的互動和交流來形成的。每個人都在這過程中扮演一個角色,無論這些角色多麼零碎。語言的文字如同神話中的符號,具有複雜的溝通方式,複雜並非複合,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從簡單的視角看世界,似乎總是讓事物更複雜,但同時也更清晰。從神話的創造片刻如何在身體與語言文字的視角,探索其內在的複雜性和相互影響。 說唱故事的人,被穀物發酵氣味撫摸的時候,才會把故事講出來、唱出來,時序就這麼被說出來。聽到故事的時候,銀合歡的葉子忘記伸展,動物靜靜舔著腳趾縫,小孩會忘記吃東西。 有一天,一個人從天空墜落。既不是神,也不是靈,只是個普通人。然而,那個人走路的姿態優靜得如同曾在月球上無重力漫步一般。當我看到時,我想起了那隻沿著懸崖峭壁下來喝水的長鬃山羊。臂膀到臀部的曲線,有某種熟悉的坡度,那人的靈魂似乎懂得如何飛向由神話創造的星體,引領我進入屬於彼此生命中最輕盈的瞬間。當我靠近,「咻、咻、咻」的警戒聲從那人的口中竄出,如同創生之初的古老聲音。我的內臟在懸崖和恐懼之間搖擺不定,頓時感到羞愧,因為我從未能找到合適的話語,將那位變成我的朋友,引領我到星星的旁邊。 故事在夜晚講述,神聖之物在黑暗中尤其活躍。講故事的人知道,每當他們提到事物的名字,便是在呼喚那個名字所代表的存在。 一隻紅嘴黑鵯緩慢旋轉著墜落,變成人後躲進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腳趾擦傷了。敏銳的眼睛發現葉斑和蚜蟲,他伸手拿起燧石,火花瞬間在空中飛舞,火苗在玉米田野上肆意跳動,燒出了我們深埋的種子。玉米是金黃色的,甜美而飽滿,但在那閃耀的粒子下,一片腐爛的葉子象徵著背叛,躺在我們腫脹的胃裡。沒有人能觸及被名字、年齡和部落隱藏的靈魂。神話就像是真實的鏡子,就像爬山時不小心勾到了陰毛。 玉米葉垂頭喪氣,青蛙在夜晚不停地歌唱,母雞展開翅膀,咯咯地私語。癩蛤蟆向上跳躍,小狗在舞動,蝸牛縮進殼裡,蛇蜿蜒爬出洞來,貓頭鷹悄然現身,老鷹在天空中盤旋,鯨豚從海中躍起。Dgyaq qpatur青蛙山和Dgyaq hqulan<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街舞,及其所創造的
霹靂舞(Breaking)於今夏首次成為奧運的比賽項目之一,備受國際矚目。 究竟這項源於街頭的舞蹈是如何躍上國際運動賽事的殿堂?作為本屆奧運主辦國,法國占地主國優勢,他們的街舞發展有何底氣與各國Battle?目前全球街舞大國的發展,在體育賽事與藝術文化等各層面的樣貌為何?街舞又是如何影響表演藝術領域,在台灣的發展現況為何? 街舞,改變了什麼?又創造了什麼?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本刊在「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競賽」篇中,專訪台灣奧運霹靂舞教練蘇志鵬、首位國手孫振、奧亞運國家霹靂舞培訓隊選手楊加力與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項目全球負責人陳柏均,一窺奧運賽事評分標準與選手的訓練重點,看街舞在運動賽事與藝術創作表現中互為表裡的緊密關係;在「全球街舞地圖」篇則精選5個街舞大國,分析其國家的藝文政策如何影響街舞表現,而街舞又對該國的社群產生何種影響;我們也透過小事製作楊乃璇、新生代創作者洪翊博、編舞家張可揚這3位與街舞有深厚淵源的舞蹈創作者,來看看他們的心頭好清單中,有哪些當前最引人注目的街舞舞者、創作者,並拆解當代編舞家中的街舞元素。 最後,在「台灣表演藝術圈的街舞囝」的篇章中,則由藝評人╱街舞研究者吳孟軒、李橋河分別針對台灣表演藝術中的街舞表現、街舞對於原民身分認同與性別氣質塑造等主題撰文評述;我們也專訪了小事製作楊乃璇、新生代創作者洪翊博,從他們與街舞切不開關係的創作歷程中,看台灣的街舞囝們在劇場中創造了何種新風景! (特別感謝本專題企畫顧問吳孟軒)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街舞舞者、國家選手到文化劇場的養成計畫
街舞自1980年代左右傳入台灣並開始扎根,經過了40多年的發展,如今街舞中最具標誌性的「霹靂舞」得以登上運動賽的最高殿堂2024年的巴黎奧運。究竟,街舞如何進入台灣的教育體系?街舞的國家級選手如何訓練?街舞在表演藝術領域的發展現況為何? 任教於台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也是台灣奧運霹靂舞教練街舞圈暱稱「蘇老師」的蘇志鵬,可以說扮演了相當關鍵的推手之一,也是回答以上問題的不二人選。本屆取得巴黎奧運門票的國手孫振、奧亞運國家培訓隊選手楊加力、巴黎奧運霹靂舞項目全球負責人陳柏均等,都是他的學生。 從街舞教育到競技賽事 蘇志鵬在2001年時首先將街舞納入成為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的專業課程,將街舞視為「具有流行文化元素」的身體訓練;2007年時,他接著來到了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如今的臺北市立大學新成立的運動藝術學系任教。街舞便是北市大動藝系認可跨越體育與流行文化的專長之一,這讓過去總是在體制外的街舞舞者有了在高教體制內進修的機會。在他的構想中,透過體育競技的體制為街舞納入了運動科學與運動管理的專業能力,這些都能夠作為發展未來職涯的能力證明。 「第一階段,我給自己的期許就是:我要讓台灣的人知道跳街舞可以讀大學;所以我當時最大的工作就是用學校的名義參加台灣比賽。然後也因為這件事情,我覺得後來很多學校開始跳街舞,那它會讓產業有一個基礎。第二個階段,希望能夠讓學生跟國際上的比賽接軌,我們有機會拿到代表權就出國比,讓學生看到國外的狀況。第三個階段就是去承辦一些國際的活動,學到一些經驗。第四個階段就是推動街舞競技,奧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那現在就是要進到第五個階段街舞劇場表演化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4巴黎奧運特別專訪
台灣首位霹靂舞國手孫振,跳進全球16強的秘訣
這幾年隨著霹靂舞成為正式的國際體育賽事,作為台灣霹靂舞國際積分最高的選手孫振(Quake Chan)也成為了最受期待的台灣選手。 今年孫振在負傷的情況下,仍然連續在上海與布達佩斯最終兩站40搶10的國際資格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順利地拿下巴黎奧運門票,足見其堅強的實力與穩定的心理素質。這位新一代街舞的明日之星也有著非常獨特的經歷。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克服身體框架、打破性別限制
今年7月甫從臺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畢業的楊加力(Jia Li),正值霹靂舞選手的黃金時期。 楊加力不是典型的B-girl,她的舞蹈功底來自於HipHop與Freestyle,而她卻連續兩年在Red Bull BC One B-girl項目稱霸,又一路挺進霹靂舞杭州亞運八強與奧運資格賽遞補選手,雖然這次未能如願闖進巴黎奧運,但她無疑已是台灣B-girl裡耀眼的一員。
-
特別企畫 Feature
霹靂舞如何走入奧運殿堂?
過去幾年來,霹靂舞將要登上2024年的巴黎奧運殿堂的消息開始受人注目。身為世界運動舞蹈總會(WDSF) 奧運霹靂舞項目全球負責人╱ 主席團成員陳柏均的名字也從幕後浮現。數十年來的街舞路,從創立工作室、贏得世界冠軍、舉辦Taipei BBoy City世界霹靂舞大賽、協助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與霹靂舞接軌、接下霹靂舞奧運總負責人等,無論是自己在舞蹈上的精進,或是對於街舞環境的努力,陳柏均總是在突破一個又一個的難關與挑戰。 陳柏均分享了自己的手機桌布,「累的時候我就會這樣看一下」,那是他畫的一張孫悟空做了霹靂舞的招牌動作折腰,以致敬《七龍珠》的作者鳥山明。他笑稱自己有「中二魂」,在那些從小喜歡的電影、漫畫裡,憧憬著高手較量的熱血沸騰,也相信著「能力愈強、責任愈大」的英雄氣概。「我不喜歡假裝沒看到問題,所以我會把它們接下來。」陳柏均也從自己的成長經驗說道:「我從小就一直不受認同、被貼很多標籤,所以我真的不想要看到現在的孩子,他們如果想跳舞,會被歸類成一件不好的事情。」
-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王榮裕 在浮浪貢的背後,選擇自我的命定(上)
王榮裕,金枝演社劇團藝術總監。 藝術,又是總監的他卻沒打算端坐,一派輕鬆,若坐若倚在三人座沙發上,先是黑狗靠過來撒嬌,然後是貓躺到身旁。這個居家空間在劇團一樓,隔了個廚房就是辦公室。 訪談過程中,他的兒子、也是演員王品果在旁邊的廚房熱起了王榮裕預先煮好的一大鍋羅宋湯,太太、也是劇團行政總監的游蕙芬輕聲邀我們喝點羅宋湯。問起王榮裕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做菜,他笑說:「b(無)啦,你看我的行程表都滿的,沒時間出去吃,就煮一鍋,如果要吃一碗,微波就好。」指了指牆上白板,也對兒子直接熱了一整鍋湯,露出驚訝表情。 家,與劇團,似乎疊合在一起,給他的浮浪貢(ph-lōng-kng)人生安放了點安穩這背後不只是歲月流淌,更在生命的每次選擇裡慢慢找到自己模樣。
-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王榮裕 在浮浪貢的背後,選擇自我的命定(下)
「阿才的《七彩溪水落地掃》,跟我媽的東西有種連接,演的故事也很通俗,化妝也自己亂化,衣服也是隨便去找。很粗。這種戲申請補助,就會被認為是藝術,但我媽媽的歌仔戲,我以前都不會說是藝術,因為藝術就是要上殿堂,要講國語,而路邊演出就是『民俗技藝』,有個『俗』。」王榮裕接著說:「我們從小就不認為歌仔戲是藝術。看到陳明才之後,我認為歌仔戲多棒,多精緻!」 那時的他認為:「以前的台灣都被貶抑到沒有自我認同,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所以,離開優劇場的王榮裕,成立了金枝演社(1993-)。他笑說「金枝」來自唸人類學的太太書架上的《金枝》一書,而「演社」是為了湊4個字跟「雲門舞集」對仗。這本探討巫術、宗教起源的人類學論著,也對應著戲劇的意義,並延伸到王榮裕成立劇團本就不只是為了演戲,而是找尋自己、乃至於台灣人的生存價值。 這場探索,先從自己開始。1996年,王榮裕用《台灣女俠白小蘭》向自己母親、還有歌仔戲致敬。《台灣女俠白小蘭》在路邊、夜市等非正式表演空間,搬演戲班故事的現代戲劇,並重新思考當時尚未被正式討論的「胡撇仔戲」(註2),化作金枝演社重要的形式與風格,讓「浮浪貢」陸續開花,成為系列作品。 浮浪貢的背後,是劉靜敏開啟王榮裕對於藝術的一扇門,但後來的他才發現,門後的路雖然坎坎坷坷,卻是母親早已替自己鋪好的路,然後有一群人,陪著他一起走過。
-
延長音
三體人
「識『食物』者為俊傑」,就因為名字中有俊傑兩字,常有朋友傳來令人會心一笑的餐廳照片。溯本追源,識時務者為俊傑,本喻認清時代潮流者,方可為英雄豪傑。而下一句「此間自有臥龍、鳳雛。」更是許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寫照。面對自己的孩子,家長作為「識時務者」,肯定會由自身的歷練、閱歷替孩子選擇心中最好的職涯發展。這或許也是台灣音樂班招生愈益困難的原因。殊不知,物以稀為貴,這些天之驕子不僅是父母心中的掌上明珠,部分家長的各種要求及由學生評鑑老師的新制度,也使得教師們逐漸從「教育業」專業人員淪為「服務業」。 然而,由莫札特或貝多芬的例子來看,藝術的學習或許有一部分來自於父母的期望與相逼?但絕不僅於此。一位優秀的音樂家不僅要能夠洞悉未來,把握當下,更能要同時享受過去。在台上的任何瞬間,屏氣凝神都能是時間軸上任一點的永恆,而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演奏家不僅要已通曉整曲的聲音想像、結構脈絡,更要知道如何操控身體化想像為現實。當下身體的力學及肌肉記憶或許在有意識之前就已完結。但最難的則是在創造後的瞬間,不僅要以觀眾的角度檢視,還要能享受自身的實現而計畫未來的發展。若能在不偏離自身原始規劃的同時,注入舞台上乍現的靈感,那真的是有如神助! 簡而言之,一位音樂家是同時活在未來、現在與過去的。在演奏前即已看到(未來),感知,繼而聽到,內心的聲音,最後才是實際的演奏(當下),而驗證自己的理想,享受(過去)。這等思緒與時間的賦格,不斷地循環演繹一直到演奏終止。最近才在網飛(Netflix)上映的科幻小說《三體》,即討論同時存在3個太陽的星系,3太陽距離星球的遠近及出現與消失的時間是隨機的。當星球靠近兩個太陽時,氣候會被擾亂,導致混亂紀元。如果它靠近所有3個太陽,則會發生全球的火噬風暴。而遠離3個太陽時,則進入冰河時代。三體人的文明因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經歷了近兩百次的毀滅與新生,而進化出脫水休眠能力,以待溫和時期再浸泡復甦,以及心靈感應之腦電波交流,因此有了無法說謊的優點(缺陷?)。 就如音樂演奏是直接的心靈感應與腦波交流一般,無法說謊,心靈的廣闊與狹窄一聽便知。而如此心境不是童貞的赤子之心,便是經過刻苦銘心的磨難而保持善念的靈魂。巴赫在其清唱劇《哭泣、控訴、擔心、憂慮》(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中每個樂段的歌詞
-
倫敦
工黨發布大選政策宣言 支持年輕人接觸文化藝術
本月初為英國大選,表演藝術產業對兩黨的藝文政策也特別關注。就廣泛產業發展的計畫而言,工黨堅定地表示創意藝術產業將是該黨產業戰略的一個焦點,他們也告訴選民,英國的藝術和文化發展仍有極大的潛力有待釋放,而工黨將成為釋放這個潛力的關鍵。 選舉之前3週,工黨發布其政策宣言,宣言內容著重在「稅收」調整,關於文化藝術發展,工黨宣言將焦點放在教育的「一站式服務」(one-stop shop),將為家長、老師和學生提供音樂課程相關訊息;工黨也計畫為公立學校再招聘 6,500 名教師,而此計畫部分經費將來自對私立學校提高稅收。許多專家與表演藝術學校都表示,壓縮私立學校對文化長遠發展有負面影響,因為私立學校往往更有機會專注於音樂、戲劇與藝術等項目,一旦遭受壓縮,藝術項目將最易被刪減,而全國未來的文化生活則可能變得更貧困。 宣言裡引用演員絲湯頓(Imelda Staunton,在影集《王冠》第5、6季中飾演女王)的話:「我讚許工黨黨主席斯塔默(Keir Starmer)增加並確保所有年輕人都有機會接觸藝術的建議。在學校開拓接觸藝術與創作的途徑是極為重要的,這不僅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好的機會進入藝術產業,這途徑也是藝術產業成長的關鍵藝術產業是影響未來經濟成長的重要元素,因為它為社會各角落創造良好的工作機會。」
-
紐約
氣候危機抗議者 藉打斷演出表達訴求
對有些人來說,氣候改變地球暖化是當前地球最大的危機,但是人類沒有採取應有的行動來改善,所以他們願意用各種方式來喚醒人們的注意,包括毀損價值連城的藝術品。視覺藝術觀眾在過去幾年來已經非常熟悉向博物館內的藝術品潑漆的抗議行動(從過去的反毛草行動者學來的),但在過去幾個月以來,氣候抗議的行為也發生在表演藝術的場域內,分別是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和百老匯劇院裡。 去年11月,在大都會歌劇院一場華格納歌劇《唐懷瑟》的演出進行大約兩小時時,從兩側邊最高的觀眾席間,突然有人大叫「死的地球沒有歌劇」,然後垂掛下寫著同字樣的長布條。當這些抗議者被警衛帶離後,一位坐在一樓最好區的觀眾又站起來喊同樣的口號,直到被警衛帶離。這個抗議行動讓演出中斷近30分鐘,本來就已經很長的演出拖到近午夜才結束。 百老匯的抗議則是發生在《人民公敵》裡,這齣易卜生的名作是講一個小鎮醫生發現水源受污染而呼籲鎮民解決問題,這個製作有因電視劇《繼承之戰》(Succession)而竄紅的傑瑞米.史壯(Jeremy Strong)飾演醫生一角而票房滿堂紅(他也因此拿下東尼獎)。戲中最關鍵的一場戲是醫生在公聽會上舌戰鎮民,在3月的一場演出裡,一連有3位觀眾起身陳述氣候暖化的危機,因為這個製作是在一個觀眾環繞舞台的劇場裡,而且台上也有觀眾席,這場戲又有演員在台下,所以一開始很多觀眾都以為這是預先安排的橋段,直到劇院經理出面將發言者帶離,大家才知道這是抗議。
-
藝術家請回答
張軍 永恆,是珍惜跟觀眾見面的美好相遇 (上)
張軍,被戲迷暱稱為「崑曲王子」,現在不僅有演員身分,同時也是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校長,肩負教學、行政等重責,將生命與生活都全面投身於崑曲藝術裡頭。本次的「藝術家請回答」活動,也是張軍來台演出《凱撒大帝》的前夕,暫且抽離劇中卜拓思(Brutus)等人物,一字一句用錄音的方式回答了戲迷提問。他溫柔且深情的嗓音,如話語、也如吟唱,清晰且堅定地講述了關於人物詮釋、戲曲傳承、藝術思考等面向的問題,如他所珍惜的每次與觀眾見面的相遇,不管是聲音、演出,抑或是文字。
-
藝術家請回答
張軍 永恆,是珍惜跟觀眾見面的美好相遇 (下)
Q:演《春江花月夜》時,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借鑑了多少傳統程式?創新部分主要體現在哪裡? 對於《春江花月夜》這樣的新戲,在塑造人物上,我大約會不自覺地先找到行當的歸類,畢竟這是我身上幾十年積累下來的下意識,而且我跟隨蔡正仁老師、岳美緹老師兩位恩師學戲,巾生、官生、窮生、雉尾生都學過。張若虛這個人物,我比較把他定位為小官生,飛揚一點的時候,會再更靠向巾生一些。聲音、身形、舞蹈動作,都是從傳統程式來的,這樣創作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依託,也是一種對傳統的再運用。 至於創新,我覺得是感知張若虛對於時間的思考。他永遠停留在27歲,但是和辛夷的三次見面,辛夷分別是16歲、26歲和66歲。這部分的創新,其實在傳統舞台上也有可借鑑的,比如說杜麗娘就是生生死死,超越生死,張若虛也是生生死死,超越生死。這種內心的、深度的,對於生命的、時間的感受感知感應,我覺得這是創新的部分。雖然這部戲是古典的題材,服裝也是古典的,總體呈現還是規規矩矩的,但內心在體驗這些非常深度的哲思時,我覺得是一種全新的探索和呈現。 Q: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小眾與大眾是否合流或是分流?當您專注固有藝術成就,對於創新與創作有什麼看法? 我一直覺得傳統文化和現代流行文化,小眾與大眾,並沒有那麼涇渭分明。 從明代中葉到清代中葉,崑曲主宰中華民族的集體審美達兩百年之久,在那時,崑曲其實也是流行藝術、流行文化。隨著我們的推廣和創作,崑曲觀眾正在大幅度的增長。我說不上到底有多少崑曲的觀眾,但我經歷過崑曲的窘迫階段。1990年代中期左右,當我畢業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看崑曲,一個劇場只有幾十個人是常有的現象,但是經過了這20、30年的努力,好的崑曲演出都是一票難求。無可置疑,崑曲肯定是小眾藝術,這跟它的藝術質地和本質有關,但小眾也可以擁有大量的觀眾,看似對立的觀念其實並沒有那麼絕對。 就像在這些年間,我一直在創作的音樂形式,叫「水磨新調」,就是崑曲水磨調的新演繹方式。從錄音棚製作開始,一直走到了萬人演唱會,走到像小巨蛋這樣的場合,像周杰倫、蔡依林一樣地做崑曲搖滾音樂會,這種嘗試非常受到大家追捧,讓這樣的音
-
音樂
第5屆JPG擊樂實驗室來了! 3組團隊展現多樣可能
由朱宗慶打擊樂團所推出的「JPG擊樂實驗室」提供平台給35歲以下的擊樂家發揮創意,將各式各樣的想像藉由擊樂發揮出來。計畫從2016啟動,到現在已歷經8年,累積共21組團隊獲得團隊的陪伴與實踐。今年已達第5屆,共有3個團隊將於今年8月進行正式的成果發表。 計畫主持人朱宗慶回想自己創團時,也才30幾歲,年輕人有機會憑著想像創作,那種衝動、期待、挫折等等,都是真實而有意義的!他說「JPG實驗室」的重點在於「陪伴」,提供這個平台是讓年輕人自由作夢。過程中他常勉勵參與的團隊:「『不要怕失敗!』害怕失敗的話,過程就會保守、就不會成長。探索的過程都不容易,不累、不放棄,人生往前走就是!」看到以往參加過的團隊逐漸成長,他也欣慰表示:「這就是為何我們繼續這個計畫的原因。」
-
焦點專題 Focus
2024搖擺狂潮——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備受期待的台灣年度爵士盛會「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今年再次以多元、創新、融合為主題,邀請國際知名爵士樂大師與台灣本地爵士高手齊聚一堂,為觀眾帶來精采豐富的演出,展現爵士樂自由包容的多樣風貌。為此,本刊除了介紹夏日爵士派對廳內廳外的活動內容,更帶您一窺爵士大師風采,越洋專訪具有多重文化身分的爵士鋼琴大師阿圖羅.奧法里爾(Arturo O'Farrill),讓您在2024的盛夏,有個隨著節奏搖擺的音樂狂潮。
-
焦點專題 Focus 大師到訪之一
阿圖羅.奧法里爾三重奏 從經典出發 揮灑非洲拉丁爵士
今年國外到訪的大師阿圖羅.奧法里爾(Arturo O'Farrill),1960年出生於墨西哥,在紐約長大,是一位鋼琴家、作曲家與爵士音樂教育家。他的音樂風格深受父親齊柯.奧法里爾(Chico O'Farrill)影響,生於哈瓦那的齊柯是拉丁爵士樂發展的關鍵人物之一,曾替多位重量級的爵士傳奇人物創作與編曲、並建立自己的非洲古巴爵士大樂團。2001年齊柯過世,阿圖羅承繼父親的樂團,將父親推廣的「非洲古巴爵士」概念,擴大至「非洲拉丁爵士」的範疇(前者主要集中在古巴音樂與爵士樂的融合,後者則是一個更廣泛的類別:涵蓋了整個拉丁美洲:巴西、波多黎各、墨西哥等地的音樂節奏及元素,並與爵士樂結合產生更多樣性) 阿圖羅將這個文化廣度、包容性更大的流派,推廣介紹給廣大的愛樂聽眾外,更與不同風格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極大的擴展「當代」拉丁爵士樂的可能性。 阿圖羅擔任「非洲拉丁爵士大樂團」(Afro Latin Jazz Orchestra,簡稱ALJO) 總監20多年,樂團質感與能量達到最佳,共獲得葛萊美獎8次肯定,獎項含括了:最佳拉丁爵士專輯、最佳器樂作曲獎及最佳拉丁爵士錄音獎。他於2007 年創立了非洲拉丁爵士聯盟(Afro Latin Jazz Alliance,簡稱ALJA),這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非洲拉丁音樂的演出、教育和保護。
-
焦點專題 Focus 越洋專訪 爵士音樂家
阿圖羅.奧法里爾 無所畏懼,在音樂裡誠實做自己
「當我坐在鋼琴前,我不要變成不是自己的樣子」問及音樂演出,爵士音樂家阿圖羅.奧法里爾(Arturo OFarrill)這麼回答,誠實做自己,聽來是老生常談,對他來說卻是一生的探索,身為墨、德、愛爾蘭裔混血兒,自小接受古典音樂訓練,在融合爵士的黃金時期成長,少年時期混跡於自由爵士樂手間,文化上更承繼了父親的非洲古巴爵士,當他想要展現出真實的自己之前, 除了整合內在的自我辯證,尚須對抗外在的既定框架。 非洲拉丁爵士KOL 熱愛拉丁爵士音樂的朋友對阿圖羅.奧法里爾應不陌生,出身自拉丁爵士的重要家族之一,父親老奧法里爾「Chico」在1948年由古巴移居到紐約,因熟稔古典音樂、古巴音樂、爵士大樂團語彙,很快在樂壇闖出一片天,並在1950年代中期成立了非洲古巴爵士樂團(Afro Cuban Jazz Orchestra),該團在1990年代再度於鳥園(Birdland)俱樂部駐演,阿圖羅則在2001年父親過世後接手樂團,但他不只是繼承父業。 阿圖羅首先帶領樂團跨出非洲古巴的音樂範疇,將非洲元素與祕魯、安地斯、哥倫比亞等拉丁美洲的諸多音樂文化結合,開發出泛非拉美(Pan African/Latino/American)的音樂聲響,在2007年擴大成立非洲拉丁爵士聯盟(Afro Latin Jazz Alliance),不分種族性別與文化背景廣召各方好手加入非洲拉丁爵士樂團樂團,致力於演出、教育推廣、音樂典藏,新冠疫情期間更是連續175週以線上演出方式聚集在一起,爾後並發行《虛擬鳥園》(Virtual Birdland)專輯維持樂手生計,在非洲拉丁爵士音樂社群中,阿圖羅可說是關鍵領袖。 儘管在閱聽大眾的認知中,阿圖羅總是揮著手勢指揮樂團,或是坐在鋼琴前擔任樂團領奏的角色(Play-Direct),6座葛萊美獎的肯定更加深了他是拉丁爵士代言人的刻板印象,但只要仔細聆聽音樂,總能發現許多落在既定框架外的聲響,那些是什麼呢?
-
焦點專題 Focus 大師到訪之二
泰倫斯.布藍查 以音樂直面社會議題
今年爵士派對邀請到訪的國外大師之二泰倫斯.布藍查(Terence Blanchard),1962年生於美國紐奧良,是一位傑出的小號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也是當今爵士樂壇領袖級人物。 布藍查於1982年成為亞特.布雷基(Art Blakey)所領軍的「爵士信差」(The Jazz Messengers)這個傳奇樂團的小號手,這段經歷對他非常重要,在爵士信差樂團裡,他吸取大量的爵士傳統,特別是在硬咆勃(Hard Bop)風格上。當年20出頭的他,因此得到與許多前輩高手同台互飆音樂的機會,累積了豐富的舞台經驗。這個時期發展出的音色與即興能力,為他的日後創作與個人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